相传,有个以塑泥人为业的“胡泥人”,在市街上看见丫头吃鸭头,又见一个成衣铺中有个落第秀才做裁缝的人,便作了一副对联。
丫头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
秀才做绣裁,绣裁难,秀才能。
此联采用谐音格,“丫头”与“鸭头”,“咸”与“嫌”均谐音,“秀才”与“绣裁”谐音,“难”与“能”双声近音。谐音中有复辞,骈对工整,颇有风趣。
箕罩鸡,梨打驴
相传从前有两个秀才,为求取功名多次参加科考都名落孙山,半生落拓。一天二人在梨树下以酒浇愁,甲秀才见一鸡踏箕(淘米竹器),箕翻把鸡扣在箕下,而出上联:
鸡踏箕沿,鸡飞箕翻,箕罩鸡。
乙秀才正构思下联,看见一头驴拴在梨树下,靠树蹭痒,梨子落下打到驴身上,便对出下联:
驴系梨树,驴碰梨落,梨打驴。
联中“箕”、“鸡”谐音,“梨”、“驴”音近,音节跌宕回环,饶有趣味。
峰上栽枫
相传从前有秀才进省城参加乡试,路过青云峰,见满山枫叶正红,得上联:
峰上栽枫,风吹枫动峰不动。
后来他见有鹭鸶惊飞,碰动枝叶而露珠下落,又得下联:
路边宿鹭,露落鹭惊路难惊。
联语复辞迭出,又以峰、风、枫三字谐音与路、鹭、露三字谐音构成听觉上的“顶针”效果,具有跌宕反复的节奏之美,饶有韵味。
童子撞铜钟
明代徐祯卿与唐寅同游一佛寺,见铜钟高悬,命书童撞之,钟声里,唐出上联:
童子执桐木,撞铜钟,同声相应。
徐对下联:
妃嫔着绯衣,扣扉户,非礼勿言。
此联的绝妙之处在于,上下联各有四字谐音,句末各以成语相合。前面所说都是普通的人和事,有“同声相应”、“非礼勿言”这两句出自四书五经中的话作结,立刻雅致了许多。
枉作生猿
清代一士人娶一妇美而多才。成婚之日,一些生员来闹洞房,新娘说,我出一上联,如果能对出下联,同吃喜果,对不上只好吃“闭门羹”。新娘看见有耍狮子杂技的,即景出上联:
弄子弄狮,一副假头皮,难充真兽。
众人面面相觑,不能应对。新娘便自己对出下联:
画工画猴,这宗无心腹,枉作生猿。
众文士听后,顿时失色,一哄而散。
下联以“生猿”谐音“生员(秀才)”,讥笑闹房的文士们心腹中无笔墨文章,枉作生员。若嘲若讽,发人一笑。
孔子反在珠子下
清代有一户人家宴请宾客,来了许多客人。其中有年长者孔某,年少者朱某二人。主人安排座位时匆促之中把朱某安排在孔某的上手位,孔某不高兴,在席间出上联:
眼珠子,鼻孔子,孔子反在珠子下。
朱某对了下联:
须先生,胡后生,后生却比先生长。
此联以人头上器官和毛发作比喻,兼用谐音,话中有话。孔某上联意思是:朱子(朱熹)是孔子的后人,孔子怎么反而居于下位呢?言外之意是,你姓朱的怎么能坐在我的上手?朱某也举例反驳说,眉毛是先生出来的,胡子是后长的,可是后来长出的胡子要比眉毛长得多呢?言外之意,虽然你年长是先生,我年轻是后生,可论学问你可未必比我长呢。各举例说理,并都在含蓄之中表示激烈情绪。
风吹荞动桥不动
湖南大庸县从前有双溪桥,一秀才过桥,见桥下有一片荞麦地,于是在桥桩上题一上联:
双溪桥,桥下生荞,风吹荞动桥不动。
后来这个秀才又从这里经过,见仍然没人对出下联,就补撰了下联:
七甲坪,坪上长萍,水漫萍流坪不流。
联中,桥、荞谐音,坪、萍谐音,兼用顶针、复辞等手法。
冰冻兵排兵敲冰
宋代着名大才子苏轼,才华出众,诗文盖世,他出任杭州知州时,一到任,就喜欢上了这块风水宝地,除公务太忙外,余暇时间就交友游湖,饮酒吟诗。
这年秋天,苏轼好友大文豪黄山谷来杭州看望苏轼。一天,两人游玩了半天.有点累了,就到一寺院坐下饮茶,黄山谷见寺内有和尚在吃西瓜,于是来了雅兴.顺口吟出上联:
东塔寺和尚朝南坐北吃西瓜。
黄山谷在联中嵌入“东”、“南”、“西”、“北”,要对此联并非易事,但这难不住苏轼,他朗声念出下联:
春水庵尼姑自夏至冬穿秋衣。
苏轼用“春”、“夏”、“秋”、“冬”四个“嵌”字,对上联的“东”、“西”、“南”、“北”。
随即,黄山谷又吟出一上联:
雪落媳房媳扫雪。
这句上联“媳”、“雪”音近,又有两个“媳”字,想对上也是不易的。苏轼稍稍思索了一下,便吟出下联:
冰冻兵排兵敲冰。
两人相视而笑。
农夫齐歌歌天乐
北宋诗人、书法家、“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与苏轼来往甚密。一日,他与苏轼在晚饭后闲步,但见暮霭沉金,水天一色,渔歌唱和,悠扬悦耳,于是出对道:
晚霞映水,渔人争唱满江红,
苏轼稍加思索,便对道:
朔雪飞空,农夫齐歌普天乐。
《满江红》和《普天乐》都是曲牌名,对得工整、自然,实属精妙。
皮袄披身假畜生
明朝万历年间,有个姓贾的官员狡猾多端,对百姓尖酸刻薄,喜欢以玩弄人取乐。一天,大雪之后,他身披貂裘大衣站在门外观赏雪景时,邻居倪家的孩子穿着木屐,从他眼前过去。他看到这孩子脸上长有麻子,就想拿人家的生理缺陷寻开心。
他把孩子叫到跟前,说要和他对对子。不等孩子答应,他就念了上联:
钉靴踏地泥(倪)麻子;
倪少年知道他是在嘲笑自己,心里很生气,但他强忍着没回答,贾官员问:“你是不是不会对?”
倪少年说:“对是能对,但我不敢。”
贾官员说:“但对无妨。”
倪少年又说:“大人不记小人过,既然您不计较,那我可得罪您啦!”
“让你说,你就说吧!”贾官员不耐烦地说。
倪少年慢条斯理地对道:
皮袄披身假(贾)畜生。
贾官员听了,面红耳赤,又气又恼,自讨个没趣,只好缩回家,什么景也不想看了。
归痴
清初昆山人归庄,字玄恭,性格狂放,平常言行常出人意表。他曾将草堂建在墟墓之间,极为简陋,但他却常常和妻子饮酒赋诗于其中。还曾在门口自题一联:
两口寄安乐之窝,妻太聪明夫太怪;
四邻接幽冥之宅,人何寥落鬼何多。
江南风俗,每当新年来到后,门前就要换上新的红纸,写上表示吉利的对联。一次正月初一,人们忽见归家门前帖出一副对联:
北平都督佥事,南台御史大夫。
前来拜年的客人,都很惊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归说:“我也不过是和大家一样,想图个吉利,求求平安罢了。”
归的书法很好,只要是来求他要墨宝的人,他总是写一些狂放不羁之语给他们,因此人们多把他的墨迹珍藏在家里,而不敢轻易示人。当时的人就称他为“归痴”。
虾子鞠躬
高明六七岁时,就已显示出了很高的文学天赋。一次他从私塾散学回家,正遇上邻居某尚书穿着红袍出门送客。尚书看见高穿着绿衣,就把他叫来说:
出水蛙儿穿绿袄,美目盼兮。
高应声答道:
落汤虾子着红衫,鞠躬如也。
尚书大为惊异,说高是奇童。
因诗言寺
明朝永乐年间,某尚书在寺里题了首诗。有个和尚去和了一首。尚书知道后,便来寺责问,说:“我不马上治你的罪,先出个对子让你对。如果对得上,我就宽恕你。对子是:
和尚和尚书诗,因诗言寺。
和尚不能对,就在路上等候解缙上朝时向他求救。解说:“等我回朝时告诉你怎么对。”他代和尚出的对句是:
上将上将军位,以位立人。
和尚去答复尚书,尚书一看,知和尚无才,这必定是解缙所对。
一秃似擂槌
明朝名臣于谦小时,母亲将他头发梳成双髻。上学时,和尚如兰见了,就与他开玩笑:
牛头喜得生龙角。
于听了立即回对道:
狗口何曾出象牙!
如兰见他年龄虽小,却才思敏捷,十分惊讶。于回家后对母亲说:“以后我头发不梳双髻了。”过了些日子,如兰又经过学堂,见于头发梳成三角髻,又开玩笑:
三角如鼓架。
于当即又回对道:
一秃似擂槌。
于是如兰就对于的老师说:“这孩子以后一定是危难时能解难的宰相。”
于谦长大后,果然官至宰相,解了北京之围。
礼乎权也
明人李东阳四岁就能写大楷,被人称作神童。景泰年间,他被推荐给朝廷。入宫时,由于人小,靠太监扶着才跨过门槛,太监与他开玩笑:“神童脚短。”李应声答道:“天子门高。”拜见后,景泰帝朱祁钰命他写“龙”、“凤”、“龟”、“麟”等十余字,他都写得很好。景泰帝很高兴,把他抱到膝上,送给他御花园中的水果和皇宫内府的元宝。
那时李的父亲拜见后站在丹墀下,景泰帝见此情景,就问李:“子坐父立,礼乎?”(儿子坐着,而父亲站着,这合乎礼吗?)李应声对答道:“嫂溺叔援,权也。”(嫂嫂落水,小叔子去救她,这是权宜的办法。)
两登登上天
清人王士禛家乡有个叫沈渊的,幼年在私塾读书时,曾被塾师责打,沈忍痛不住,跌倒在地,塾师对沈说:“一滚滚下地,若能以此对出下句,我就不再罚你。”沈应声对道:“两登登上天。”塾师见沈如此机敏聪颖,大为惊异。后来,沈果然于明嘉靖十年进士及第。入翰林院,后官国子监司业。
瓜仁排雁阵
清江阴人李崧,隐居乡里不愿为官,与妻蒋素仪诗词唱和自乐,有明赵宦光、陆卿子夫妇的风致。有一天,二人举酒对饮,把瓜子仁排列成几行,李随口吟了一联:
细剥瓜仁排雁阵。
蒋应声而答:
轻移杯底印连环。
此一时传为文坛佳话。
将军提防
清初番禺人庄有恭,幼年就有神童的称号。他家与镇粤将军官署相邻,一次放风筝,正巧落在将军官署内宅中,庄径直入内索取。正遇见将军与客人下棋,见庄神采气格非凡,便问他为何而来,庄以实相告。又问他读过书吗?能否作对子,庄说:“作对子,小事一桩,有什么难的。”将军问他能对几字,庄说:“一字能对,一百字也能对。”将军见他如此大言自夸,就指着办公堂屋中张挂的一幅画出一上联:
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说:“就这里的一局棋,便可对了。”当即道出下联:
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不孝通天
阮元在任编修官时,因家有丧事而蛰居家中。在一次公宴上,阮和吴锡麒同席论诗。吴的帽子不慎落地。阮就出对说:
吴祭酒脱帽谈诗,斯文扫地。
吴应声答道:
阮太史居丧观乐,不孝通天。
白水对黑土
清朝咸丰年间,宝山人蒋敦复有神童的称号,六七岁时,塾师指着桌上的墨要他作对子,蒋应声而对以“泉”。塾师认为所对不工,蒋说:“以白水对黑土,谁说不工?”塾师听后,对他的才能感到大为惊奇。
镇海童生
镇海少年陆志道,从小就很聪明,尤其擅长对对子。他在九岁时,就去参加童子试,知县见他年龄小,十分惊奇,便随口出一对子:
镇海县童生九岁。
陆即应声对出下句:
大清国天子万年。
知县听后,更加惊奇不已,带他到暖阁,叫人送上茶水,又出一对子:
呼尔吃茶,连步可登麒麟阁。
陆马上又应声对道:
对廷染翰,何年得到凤凰池。
风花雪月
清朝僧人成鹫,从小就很有文采,能出口成诗。一次年终,天气严寒,他的父亲与客人以花、月、风、雪为题赋诗,想了很久都没想出来。正好成鹫与他弟弟在堂下嬉戏,打断了他父亲的思路,他父亲于是出言呵斥他们,让他们快点离开。成鹫笑着说:“吟诗是乐事,何必如此苦吟不休呢?”
有一位客人见他说得轻松,想奚落他,就请他赋诗,成鹫应声吟道:
瓶中一枝花,窗外一轮月。
花落月归天,风吹雪满地。
满座的客人听了,都惊喜不已,认为成鹫能将花、月、风、雪四题合作一诗,用词简约而写景悠远,长大后必能成一位文学大家,后果然如此。
蓝出于青
清乾隆二十一年,纪昀陪乾隆出巡,刚出古北口时,就看见一旅舍壁上有一诗,大半已剥落,其中有“一水涨喧人语外,万山青到马蹄前”二句,纪大为欣赏。二十七年顺天府乡试,纪担任主考官,举人朱孝纯投诗为礼,诗中即有此联,不由感叹性情契合者果真前世有缘。
后纪出任提督福建学政,于严江舟中赋诗,有“山色空蒙淡似烟,参差绿到大江边”之句,曾对朱说:“此诗实从你‘万山’句脱胎而来,人道青出于蓝,今日却是蓝出于青。”一时传为诗坛佳话。
糠秕在前
孙绰的性格通达直爽,喜欢嘲讽人。曾经与习凿齿一起行路,孙走在前面,回过头来对习说:
淘汰淘汰,破瓦碎石在后。
习应声回答:
簸扬簸扬,米糠秕谷在前。
风来屎气多
着作郎顾况身披道服,隐在茅山。有一秀才往游,吟诗:“驻马上山阿”,思索良久,未得下句。顾调侃他:“何不续以‘风来屎(谐音‘诗’)气多。”秀才恼羞成怒:“你不要这样无礼!”顾道:“我是顾况。”秀才听后,惭容满面,嗫嚅而退。
文通即是运通
江宁人邓廷桢小时候家里很穷,屡屡受挫于童生试。在瓦官寺读书,更加刻苦,曾在住所中挂上一副对联以自勉:
满盘打算,绝无半点生机,饿死不如读死;
仔细思量,仍有一条出路,文通即是运通。
不久,邓便考取秀才,很快又接连中了举人、进士。
四背佳致
宋雍年轻时,并无声誉,以后,患疾目盲,始有美名。他无眼却作“有眼”之诗:
黄鸟不堪愁里听,绿杨宜向雨中看。
员外郎卢纶,并不是僧侣,却作拟僧之诗:
愿得远公知姓字,焚香洗钵过余生。
清江是个和尚,却作七夕艳诗:
惟愁更漏促,离别在明朝。
随州刺史刘长卿双目并未失明,却作“无眼”之诗: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所以诗坛名流认为这是“四背”,有的则称之“四倒”。然而,这些诗句,无论从措辞,还是命意来看,都不失为佳句。
对对子露穷酸
吴中这个地方(今江苏南部一带)有一个老头。开始,他家境贫穷,靠弄蛇卖艺为生。他的三个儿子也都无正当职业,大儿子在外乞讨,二儿子钓青蛙,三儿子靠唱“莲花落”在街头求食。
后来,这老头时来运转,碰到了一个发财的机会,竟成了富户。一天,这老头把家里人都叫到自己跟前,说道:“我们家过去很穷,所以没法让孩子们学诗书。现在我们家也有了些资产,应该让他们学一学诗书,这样才不会被人瞧不起。”
于是,他请来一位私塾先生,让他教三个儿子读诗书。过了一段时间,教师称赞他的三个儿子进步快,这老头听了以后非常高兴。他让儿子们显露一下才能。有一天,他摆上酒宴,请来亲朋好友和几个乡里的名士,让他们当场测试他儿们的学业水平。
那些名士首先让这老头的三个儿子对句。先试老三,出句是:“纷纷柳絮飞。”
老三对道:“哩哩莲花落。”
再试老二,出句是:“红杏枝头飞粉蝶。”
老二对道:“绿杨树下钓青蛙。”
最后,又让老大来对,出句是:“九重殿下,排两班文武官员。”
老大对得更有意思:“十字街头,叫几声衣食父母。”
大家听了他们的对句,都暗自窃笑。因为原来的生活留给他们的印象太深了,在对句时,这老头的三个儿子脱口说出了他们以前所从事的乞讨生涯。
这老头本来想炫耀一下自己儿子们的文才,不料却引起了众人的窃笑。老者觉得脸上无光,便责骂儿子们:“你们对的这些对子,都是些当年弄蛇乞食的穷酸话,简直都是笨蛋。”
婢女难倒李秀才
一年秋天,湖南常德的李秀才来拜访学友张秀才。一见好友,张秀才非常高兴。就陪李秀才四处转转,见村里炊烟袅袅,呈现出安静和谐的景象。两人心情异常舒畅,他们看见不远处的桐子树下,有几个儿童正举着竹竿打桐子。李秀才触景生情,出了个上联:
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
说罢,他望望张秀才,心想:这是一副对子,“童”与“桐”、“落”与“乐”同音,看你怎么对?张秀才说:“我若是对出来,回家罚你喝一碗酒。”李秀才满口答应,但张秀才想了许久,没有觅到妙句。正在为难时,忽见一群孩子正在追逐嬉戏。有个孩子爬到树上,摘下柚子,小伙伴们围着他,抢着吃袖子。他随口吟道:
幼儿摘柚儿,柚儿完,幼儿玩。
两人相视大笑。回到家,晚饭已经备好,于是两人兴致勃勃地开怀畅饮。张秀才说:“李兄远道至此,何不吟诗联句?”忙唤童仆磨墨铺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