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至忠逆于耳,倒于心,非贤主其孰能听之?故贤主之所说,不肖主之所诛也。
——《吕氏春秋·仲冬纪》
【释义】
忠言往往是不顺耳的,让人心里不舒服,除了贤明的君主谁会听这个?因此贤明的君主喜欢的,正是不肖的君主所厌恶的。
【故事】
张昭,三国时期吴国的一位著名谋臣。东汉末年中原****,张昭随其他难民逃到江南,受到孙策的重用,官拜长史和抚军中郎将。孙策的领地上几乎所有重要的事务都由张昭经手,他为孙策打平江东做出了很大贡献。
200年,孙策临终前将弟弟孙权托付给张昭。232年,公孙渊在辽东反魏,向孙吴称臣作为外应。张昭劝谏道:“公孙渊背叛魏国而惧怕其征讨,所以才远来求援,这不是他的本意。如果公孙渊改变意图,想要自我表白于魏,那两位使者就回不来,这难道不会让天下取笑吗?”孙权愤怒地持刀对张昭说:“吴国的士人入宫就拜我,出宫则拜你,我对你的敬重,已经到了极点了,但你数次在众人中折辱我,我害怕自己会失手伤害你。”张昭注视孙权良久,说道:“臣虽然知道自己的话不会被听从,但每次之所以想要竭尽愚忠,是因为当初太后临终的时候,呼唤老臣在床下,遗诏中的话如今还在耳旁啊!”说完后涕泣横流。孙权也掷刀于地,与张昭对泣。孙权还是派使者去了辽东,张昭愤恨自己的话不被采纳。于是,张昭在家里不上朝,孙权非常生气,命人用土封住了张昭的家门。张昭也用土从门内将门堵住,以表示他永远不打算出门。结果,公孙渊出卖东吴,杀了孙权派到辽东去的使者张弥和许晏。孙权非常后悔没有听从张昭的话,多次派人请张昭上朝,张昭都没有搭理。孙权命人火烧张昭的家门,逼迫张昭出门。张昭没有被吓倒,孙权只好下令将火扑熄。最后,孙权在张昭家门前久站不去,张昭才在儿子的搀扶下,出门与孙权和解。
此后,张昭又继续上朝。他常常犯颜直谏,但孙权却再也没有发作过。后来张昭病死,家人遵嘱,丧事一切从简。出殡的时候,孙权一身素装,亲自为张昭送灵。虽然张昭没有能够阻止孙权的失误,但他却促使孙权弥补了自己的过失,非常难能可贵。
【启示】
每个人都不能保证自己做的事全是无可挑剔的,如果每天听到的全都是赞美自己的话,听到的都是一致的声音,这反而不是一件好事。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只要能够及时改正就无大碍,可怕的是讳疾忌医,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从而由小错到大错,由大错到不可救药。所以要想进步,必须要能接受不同的甚至是反对自己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