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吾终身与汝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与?女殆著乎吾所以著也。彼已尽矣,而女求之以为有,是求马于唐肆也。
——《庄子·田子方》
【释义】
我终身跟你在一起,而你却并未真正了解这一点,这不是很悲哀吗?你大概只是对我那些显著的方面看得比较清楚。它们已经逝去了,可是你还有意地去寻求它们,以为它们还存在,这就好像在空的市场中寻找马匹一样。
【故事】
秦朝末年,大泽乡农民起义不久,项羽在江东举兵反秦。几年后,他征伐九州,率军攻入关中,灭亡暴秦,威震四海。他自号为“霸王”,册封十八诸侯,权同皇帝。
然而,前202年,乌江边上,霸王项羽壮志未酬,拔刀自刎。胜者刘邦终于在这一刻结束了楚汉分割天下的局势,赢得天下。
刘邦最初的实力远不如项羽,在历史的舞台上,刘邦为什么最终战胜了项羽?
在年少时,刘邦与项羽几乎都可以说是“不学无术”。刘邦根本不读书,也不肯参加一般的劳动,只是沛县一个小小的亭长,而项羽家族虽然世代为将,不过项羽学文学武都无成就。刘邦与项羽都见过秦始皇出巡的场面,项羽当时对叔父项梁说:“彼必可取而代也。”而刘邦则长叹:“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将自己与他人作比较,而刘邦则是感叹自己应也有如此建业。由此可见,两人的视野有一定的差距。
两人性格也有很大分别,刘邦生性洒脱,貌如长者,善于广纳博众。项羽一喝,众人皆战战兢兢。对于项羽的个性,韩信曾有过一番评论:项羽发怒的时候,“千人皆废”,但他不能用人,这只是匹夫之勇;项羽又有另外一面,有时待人很恭敬慈爱,说话温和,有时还很有同情心,给患疾病的人分食物,但是对有功应封侯的人却又拿不定主意。总体来说,项羽的性格“感性大于理性”,有些优柔寡断,与几次绝好的除去刘邦的机会失之交臂,最典型的例子当数“鸿门宴”上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而刘邦善于把握机会,并能随机应变,最终夺得天下。
【启示】
很多时候,一个人做事的态度,就决定了他成长的高度。做人做事都应放远眼光,注重知识的积累,厚积薄发,自然会水到渠成,达成自己的目标。任何事情都必须有一个日积月累、坚持不懈的过程,这是事情成功的过程,也是你锻炼、成长的过程。假如抱有太多不切实际的幻想,急躁冒进,拔苗助长,就会与成功失之交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