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庚对众大臣说:“从前成汤与你们的祖辈们打天下,我们应该遵守他们传下来的法则和制度。如果我们不推行他们的制度,怎么能继承和光大他们的事业呢?”仍然有一些顽固贵族不同意搬迁,盘庚就将这些人召集在一起,对他们说:“我们搬迁的目的是为了国家稳定,你们不能体谅我的苦心,还煽动大家闹事,试图迫使我放下迁都的决心。我告诉你们,这是不可能的。你们违背天子的命令,你们的祖先也不会再庇佑你们,他们会祈求上天惩罚你们,到时候就别怪我了。”
在盘庚的苦口婆心及软硬兼施下,反对迁都的贵族最终妥协,盘庚于是带着商民族,渡过黄河,将国都迁移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定下新国都之后,盘庚整顿吏治,消除不利于稳定的因素,商朝的政治局势又逐渐好转起来,商朝重新恢复了兴盛,诸侯们又纷纷前来朝拜了。此后两百多年,商朝国都一直在殷,因此商朝也被称作“殷商”。
盘庚死后,他的弟弟小辛帝继位。小辛帝在位时,商朝国势又有所衰弱,百姓们怀念盘庚在世时的盛况,于是作文《盘庚》三篇。小辛帝死后,小辛帝的弟弟小乙帝继位,小乙帝后来将王位传给儿子武丁。
武丁继位之前,他曾经在民间跟奴隶和平民生活过很长时间,因此对民间疾苦很了解,在从事农耕生活的同时,也留心国事,访贤求才。他曾经在傅岩这个地方参加过劳动,认识了一位叫做“说”的奴隶,从“说”的言谈举止中,武丁认为他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
武丁初继位时,商朝已经衰落到岌岌可危的地步了。武丁是一个很有抱负的君主,他很想改变这种局面,但一直没有找到像伊尹那样有才能的辅政大臣,于是就三年没说一句话,不肯出来主持朝政。直到大臣们再三邀请,他才说自己缺乏人才,并说自己梦见先王为自己推荐了一个人,让重臣按照梦中人的模样寻找。人们按照武丁所描述的画像,在傅岩找到了“说”。当时傅说正在修葺城墙呢,于是武丁就将傅说请到身边来拜为宰相。
傅说主持朝政之后,为武丁提出了很多治理国家的良好建议。而武丁在这三年不说话的过程中,冷眼旁观大臣们的一举一动,对那些为非作歹、贪污腐败的事洞若光火。现在他决定主持朝政了,就按照傅说的建议,对这些违反法度的人予以惩处,朝纲顿时变得清明起来。然后,武丁按照傅说的建议,既发展农业生产,又注意发展冶炼青铜等手工业,天下因此出现了许多制陶、制骨、铸铜和加工玉器的手工业作坊,商朝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
在一次祭祀先祖的时候,一只野鸡飞到祭祀用的大鼎上鸣叫起来,武丁担心这是凶兆。大臣祖己就对他说:“大王不必担忧,处理好国家大事再说。”武丁仍旧不放心。祖己就对他说:“上天赐福还是降罪,所看的是天下的百姓是否遵守道义。人的寿命有长有短,寿短的人不一定是上天降罪;但是没有道义而又不知道悔改的人,上天肯定会降罪的。现在大王您一心为天下做事,没有做出违反道义的事,您还担心什么呢?”武丁觉得这些话很有道理,于是不再担忧,像以往一样尽心治理国家,商朝更加繁荣。
武丁死后,他的儿子祖庚即位。祖庚帝作文《高宗肜日》和《高宗之训》赞颂武丁的德政和他重新复兴商朝的壮举,为他立庙,武丁就是“高宗”。
荒淫残暴的商纣王
商朝又继续往下传承,传到乙帝的时候,商王朝又出现了新的局面。
乙帝有两个儿子,长子微子启和次子辛。微子启的母亲地位低贱,因此他没有资格继承帝位;次子辛的母亲是正王后,他因此被立为新的继承人。乙帝去世后,辛继位,辛帝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商纣王。
辛帝天资聪明,才智过人,能言善辨,动作敏捷,力大无比,敢赤手空拳与猛兽搏斗,颇有杰出君主的素质,因此他不免有些骄傲。他继位的时候已经三十几岁了,此时商朝已经开国六百余年了,国家依旧很繁荣,老百姓安居乐业。面对这么强盛的国家,加上出色的个人素质,辛帝很想有一番作为,于是举国之力向东南方发展,征服了土地肥沃的人方部族(今日的淮河流域)。后来,他又征服了有苏部落,商朝的疆域前所未有的广阔,商朝的国威远播,辛帝的威名远扬。
此时的辛帝已经六十多岁了,但征服有苏部落却让他获得了一个尤物——妲己。自视甚高的辛帝看到美丽的妲己之后,虽然已经垂垂老矣,但觉得自己又重新燃起了青春之火,从此,戎马一生将商王朝治理到鼎盛的辛帝,开始忘记天子之责,不理朝政,投入声色犬马之中。
为了讨好妲己,辛帝让乐师涓制作了新的乐曲,终日游乐。为了维持奢华的生活,他加重赋税,将财富都堆挤到鹿台给妲己玩乐。他还从全国各地搜集粮食、狗马和新奇的玩物,将它们都堆积到宫室,还扩建沙丘的园林楼台,捕捉大量飞禽走兽,将自己的宫殿建成一个天然的游乐场所。他自视甚高,恃才傲物,不再祭拜祖先和鬼神,还荒唐地将酒当做池水,将肉悬挂起来当做树林,让很多美女赤身裸体地居住在“酒池肉林”,自己在这里通宵达旦地玩乐。
商朝虽然强大,但国君现在却变得荒淫无道起来,百姓都怨恨他,有些胆大的诸侯也不再来朝拜他了。于是辛帝就采取严苛的手段惩罚那些不臣服自己、对自己有意见的人。他发明了一种叫做炮烙的酷刑,在铜柱上涂满油,下面点燃炭火,让不臣服自己的人在铜柱上爬行,最后爬行的人惨叫着被烧死,辛帝却为之大乐。辛帝的三公之一九侯,将自己美丽的女儿献给辛帝,但这个女儿却讨厌做出淫荡的举止,辛帝大怒,不但杀了她,还将她的父亲九侯剁成肉酱。大臣鄂侯看不惯辛帝的所作所为,就尽力劝谏他,结果也惹怒了他,辛帝将他制成肉干。
对于辛帝的暴行,一些老资格的大臣更看不下去了。王叔比干多次劝说他,但辛帝不听,碍于比干是叔叔,又有才能,因此没有杀他。丞相商容德高望重,他劝说辛帝,辛帝罢免了他。辛帝的庶兄微子也多次劝谏辛帝,辛帝依旧不听,微子就逃出了殷国。
人们也劝说比干离开,比干说:“身为臣子,不能不劝导国君走上正道。”仍旧极力劝谏辛帝。辛帝被聒噪得大怒,对比干说:“我听说贤德的人心有七个孔,王叔既然如此贤德,本王想看看你的心是否如此。”于是命令人剖开比干的胸膛,将他的心挖出来。
辛帝的另一个叔叔箕子看到比干被残忍地杀害,心中害怕,就假装疯了,主动给人当奴隶。辛帝知道后,将箕子幽禁起来。商朝的其他贤臣,如太师、少师看到辛帝对自己的亲叔叔都毫不留情,不敢再说什么,纷纷逃离。
就在辛帝将商朝搞得乌烟瘴气时,陕西渭水流域的周部落逐渐发展起来。周民族是后稷的后裔,周民族的部落首领一直在慢慢东迁,辛帝统治的时代,正是周民族首领姬昌统治时代。
姬昌是一位贤德的部落首领,他在周民族内实行仁政,部落势力日渐强盛,临近的几个部落都很信服他,如果发生什么事情,都会找姬昌裁决。周民族的势力因此不断东迁,直至将触角伸向商都朝歌。
姬昌的长子伯邑考前往商都朝觐辛帝时,被妲己的美色所吸引,竟然胆大包天地追求妲己,因而触怒辛帝。辛帝将伯邑考剁成肉酱,命人将姬昌囚禁在安里,将伯邑考的肉酱送给姬昌吃。姬昌被囚禁了数年,周民族的臣子向辛帝行贿,姬昌才被放回周国。从此,周与辛帝结仇。
周的强大是商朝臣子们都知道的事情,辛帝的荒淫无道也有目共睹,于是商朝的臣子们有意无意地将重心放在东南一带的广大地区,忽略了西北地区日趋强盛的周民族。姬昌很快便吞并了泾、渭平原上的密须、阮等部落,并越过黄河,征服黎、刊等部落,黄河以南的虞、芮等部落也主动归附,周人趁机将都城由歧地迁到渭南的丰邑(今陕西鄂县)。至此,周的势力已经发展到商朝的中心地区,对商逐渐形成包围之势。
周一面发展生产,一面整军备战,并大力宣传辛帝的暴虐,将妲己宣传成为一个蛇蝎美人、妖孽,将辛帝说成一个不体恤民情、“唯妇言是用”的暴君。周与商王朝的矛盾日趋尖锐。
不久,姬昌去世,他的次子姬发继位,他的第四个儿子姬旦(周公)辅佐。周人在他们的带领下,一边积极备战,一边离间商朝君臣,同时又号召天下诸侯起来反对辛帝。为了表明自己是上承天意,姬发自封为周武王,追封死去的父亲姬昌为周文王,并将辛帝贬为商纣王,然后列出商纣王(辛帝)的十大罪状,召集天下诸侯,共同伐商。
商纣王的臣子和将领早已经被残害殆尽,唯有他的哥哥微子衍还能率领一支军队,将周武王的联军拒于朝歌以外四十里的牧野(今河南汲县)。周看到商军阵容整齐,装备精良,原本有些担心,不料这支军队是由东南灵人组成,他们一夜之间发生哗变,周军不费吹灰之力就打退了这支军队,大军长驱直入,兵临朝歌城下。商纣王见大势已去,在鹿台自焚。
周武王登上商朝的国都,将纣王的人头砍下示威,又处死了妲己,释放了被囚禁的微子,修葺了比干的坟墓,此举赢得商朝遗民的拥护。纣王的儿子武庚,周武王让他继续延续商朝的祭祀,并让他继续推行前辈盘庚的德政。殷商遗民对周武王的大度非常感激,承认他的天子地位,于是周代替殷商,成为天下新的统治者。
因为纣王的胡作非为由来已久,所以在周武王贬低他为“纣王”之前,后人都不再称他为“辛帝”了,而改称他为“纣王”,意思这是一位残忍的王。
农师后稷
黄帝的曾孙喾帝有两个妃子。次妃是简狄,她生下儿子契,契成了殷的祖先。正妃姜源是有邰部落之女,她生下儿子稷,稷后来成了周民族的祖先。
姜源在生稷之前,在一次外出回来的路上,发现一块湿地上有一个很大的脚印。她一时玩心顿起,将自己的脚放在这个脚印上,想与这个脚印重合在一起。没想到她刚将自己的脚印与大脚印重合,就感觉到身体内产生振动。不久,她就发现自己怀孕了。
十个月之后,姜源生下一个男孩。大家都觉得这个男孩不吉利,于是就从姜原怀里将男孩抢走,丢弃在一个小巷中。奇怪的是,路过小巷的牲畜,无论是牛还是马,都绕着男孩走,不踩他。人们很奇怪,于是又将他抛弃在田野里,试图饿死他。没想到,过往的雌性动物竟主动为这个小男孩哺乳。人们又将他扔到偏远的森林里,以为这下孩子准死了,但刚好一个樵夫出现救回了他。人们又将这个孩子放在寒冰上,企图冻死他,结果天上飞来一群鸟,它们用自己的翅膀为小男孩保暖。
人们这才意识到,小男孩不是凡人,有天神庇佑,于是重新将他抱回来送到姜源手中。姜源觉得有神庇佑自己的儿子,也决定好好抚养他,并为他取小名“弃”,表示他曾经遭受过抛弃。
弃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当他看到人们为了温饱终日追逐动物、采摘果实时,就立志为大家寻找一种可固定食用的食物。经过反复观察、研究,他发现麦子、稻子、大豆、高粱以及各种瓜果每年到了一定的季节就会生长,于是就将这些植物的种子收集起来,种到自己开垦的田地里。等果实成熟了,弃发现人工种植的比野生的味道好,于是就细心培育,并为此用木头或石块制造了简单的劳动工具。
弃长大成人之后,在农业生产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人们都跑来向他学习种庄稼的方法。弃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种植经验传授给人们,从此人们逐渐摆脱了狩猎、采集野果等游猎生活,慢慢开始较为稳定的农耕生活。尧听说弃的作为后,就聘请他为农师,指导百姓耕种,弃所掌握的知识因此服务了更多的人。
因为对农业方面的突出贡献,舜执政之后,将弃选拔为农官,并将邰地(今陕西武功)封给他,赐予他姬姓。他从此叫做“后稷”,“后”表示君王诸侯,“稷”是农作物的意思,“后稷”就是指从事农业的农官(也有人说表明弃是百谷的皇帝)。
后稷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将他葬都广之野。这里不但风景很美,据说天神上下往来的天梯就在附近,而且土地肥沃,各种农作物在这里都长得很好,到了秋天收获的季节,这里还会出现百鸟朝凤的奇观。
后稷的儿子不窋后来继承了后稷的事业,在西北一带向民众传授农业知识。此后,后稷的后人世世代代从事农业生产。
到了夏朝孔甲时期,夏王朝败落,后稷的后裔在商王朝的逼迫下向北迁徙,吸取了北边帝族固有的农耕经验和夏朝的井田制,创造了区田,农业生产更繁荣,势力更大,此时他们开始被称作“周民族”。商朝建立后,后稷的后裔公刘率领周民族人西迁到豳(今陕西旬邑县西)。商朝后期,公刘的后裔古公亶父率领周民族人迁到岐山南的周原,建立城邑,这个部落正式称为“周”。
周族的兴起
后稷的儿子不窋在晚年遇到夏朝政治腐败,农师被废,天子不再鼓励人们务工。不窋因此失去官职,就流浪到戎狄地区,继续从事农业生产。他死后,他的孙子公刘成为了周族部落的首领。
公刘是一位非常能干的首领,他从小就听从爷爷不窋和父亲鞠陶的教诲,牢记先祖后稷的遗训,让天下百姓吃饱饭。他继位之后,继续号召人民推广农业生产,周人的农业技术越来越高超,开垦的土地也越来越多,周人的农耕面积也越来越大,周民族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周围部落的人看周民族生活得这么好,纷纷前来投靠他,周民族的势力越来越大。
公刘不仅重视农业生产,而且还带领人们到秦岭山区伐取木材,用来建造房屋和其他东西。周人不但不再挨饿,而且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更多的人前来归附他。
公刘晚年的时候,北面的犬戎不断南侵,居住在邰地的周民族不断受到骚扰。公刘经过一番考察,发现了一个更好的地方——豳(今陕西省旬邑县和彬县的交界处),于是就带领周民族迁移到这里,周民族于是安定下来。后来,公刘去世,他的儿子庆节继位,庆节在豳地建立了国都。
自庆节之后,周民族又传承了八代,到了古公亶父继任为部落首领时,周民族受到荤鬻戎的侵袭,再次迁徙,到了渭河流域岐山以南的周原地区,周民族再次安定下来。因地处周原,初具国家雏形,于是定国号为“周”,周民族才首次有了“周”的概念。
周原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灌溉条件很好,非常适合农业发展,因此周民族在这里发展得很快。古公亶父帮助人们建造房屋,建筑城池,国力迅速壮大。此时的周民族实力已经接近商朝。为了本民族利益的发展,古公亶父与地处中原的商朝建立起稳定的同盟关系,接受了商朝的礼仪和文化制度。
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长子太伯,次子虞仲,小儿子季历。古公亶父偏爱小儿子,有意立小儿子季历为继承人,于是长子、次子根据父亲的旨意,逃亡荆蛮地区,文身断发,表明自己不想当首领的志向,后来他们与当地的氏族融和,创造了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