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平原君藏匿魏齐,所以秦昭王写信威胁赵国,同时也派兵攻下了赵国三座城池。而当时燕国的也不喜欢赵国,这样一来,赵国只能向齐国求救。但是不料齐国提出要将长安君作为人质才会出兵帮忙。但是长安君是赵太后最疼爱的儿子,英明的赵太后在这件事情上不再开明,下定决心不让长安君成为齐国的人质。
当时的情况非常危急,秦军正在一步步逼近,但是赵太后因为舍不得自己的爱子,齐国也就不会出兵援助,国家危亡就在一线之间了。大臣们都纷纷劝赵太后答应齐国的要求,但是赵太后根本就听不进去任何意见,还下令说,要是还有谁敢说让长安君去齐国做人质,就不要怪她翻脸无情了。这一下子大臣们都没有办法可想了。
就在群臣发愁的时候,当时的左师触砻要求拜见赵太后。太后当然明白他是为了长安君的事情来的,所以怒气冲冲地等着触砻进来。触砻知道太后心中有怒气,直接说是没有作用的,所以决定采取迂回战术。他慢慢地进来、坐下,还不紧不慢地说:“老臣的脚之前病了,只是自己忍着,想着很久都没见到您了,内心非常挂念您的身体,所以想来拜见您一下。”
因为触砻没有提到长安君的事情,所以赵太后也没有之前那么生气了,但是态度也不好,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我也是用车代步的。”接着触砻又详细询问了太后的饮食情况,在得知太后只是吃一点粥之后,触砻说自己的的食欲也不是很好,出去稍微活动一下才能稍微吃点东西,身体没有以前那么硬朗了。这时候太后的脸色才渐渐缓和了下来。
这时候触警停了停,又说:“我有一个希望,请赵太后做主。老臣有一个儿子叫舒祺,是老臣的孩子里面最小的,没有什么出息。现在我老了,但是又很疼爱他,所以想让您让他参加大王的护卫队来保护王宫的安全。”太后马上就答应了,接着问他多大了,触砻说虽然只有十五岁,有点小,但是想在有生之年托付给太后。太后笑着问:“一般只有妇女才会疼爱小儿子,难道男人也是这样的吗?”触砻回答说:“比女人还要厉害一些。”
赵太后想了一下说,她原本以为女人才最喜欢小儿子呢。触砻就趁机说道:“我认为您相比于长安君,您更加喜欢到燕国去的女儿。”太后急忙解释说他最疼爱的就是长安君。触砻接着说:“假如父母真的疼爱孩子的话,就应该为孩子的将来考虑,作出长远的打算。在她出嫁的时候,因为离家乡太远,您可怜她,抱着她痛哭。但是在她到了燕国之后,尽管您非常想念她,但是在祭祀的时候,您都不希望她回来,难道是您不爱她吗?当然不是,因为如果她回来的话,就表示她已经被废掉了,您这样做还不是为了她的将来考虑,希望她能平安的待在燕国,她的孩子能够继承燕国的王位吗?”赵太后承认他说得很对,她就是希望自己女儿的儿子能够当上燕国国王,那么她的子孙才会世世代代成为燕国国王。
触砻紧接着说:“赵国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在三代之外,以前赵家的子孙有多少能够把世袭的爵位继承下来的呢?”太后如实回答:“这样的人并没有。而且在其他的国家也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人。”触砻说:“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了。因为那些继承爵位的子孙都是依赖着父辈们建立的功劳才能拥有富贵的生活,但是他们自己却没有什么功劳。身在高位,享受荣华富贵,没有什么经验,却行使着很高的权利,这样对于国家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他们本身没有功劳,地位就非常脆弱,很容易受到别人的攻击,给自己带来祸患不说,一不小心就会连累到子孙。现在长安君的地位尊贵,将最肥沃的土地、最贵重的宝物都赏赐给他,但是却不给他建功立业的机会,在您去世之后,长安君怎样才能在赵国长久的待下去呢?所以我认为您疼爱燕后要多过疼爱长安君。”
这一番话提醒了赵太后,让子女为国家建功立业和坐享其成是关乎到他将来命运的重要问题,她赶紧对触砻说:“您说得很对,我应该为长安君做出长远的打算。至于他什么时候去齐国,您就负责安排吧。”于是触砻就准备了几百辆车子,装着很多礼物和生活品,和长安君一起送到了齐国。齐国也兑现了他们的诺言,立刻派兵增援赵国。而秦国看齐国增兵,知道自己捞不到什么好处,也鸣金收兵了。
相国萧何
萧何是沛县丰邑人,是高祖刘邦的同乡。在刘邦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萧何就是沛县的主吏掾。萧何利用自己县吏的职权让刘邦担任了亭长一职。萧何还经常利用自己的职权给刘邦提供帮助,刘邦押送徭役去咸阳时,萧何就给了他五百个大钱做路费。
秦朝的御史到泗水郡监察工作的时候,萧何帮助他把事情办得很妥当,萧何因此被委任为泗水郡的卒史。后来那个御史想提拔萧何到朝廷当官,萧何婉言谢绝了。
刘邦在项羽起兵讨伐秦国之后,也投身到了起义的大军之中,以“沛公”为封号。萧何就帮助刘邦处理一些日常的事物,算是刘邦的助手。刘邦的军队顺利进入咸阳之后,很多士兵,包括刘邦自己都急忙搜罗金银财宝。只有萧何首先想到了要将秦朝的法律诏令和收藏的图书典籍妥善保管。在刘邦成为汉王之后,萧何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刘邦的宰相,这时候萧何保管的秦朝政令就发挥了作用,这些材料帮助刘邦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弄清楚了各个重要关口的人口数量,军队的布防情况,也了解了百姓生活的痛苦。著名的大将韩信就是萧何推荐的,后来借助韩信的妙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刘邦顺利地夺取了三秦地区。
在征战三秦的时候,萧何则在后方对巴蜀地区的百姓做一系列的安抚工作,同时负责前方粮食的供应。后来楚汉争霸的时候,萧何和太子一起留守关中,帮助太子处理政事。他每次需要建立各种法律制度的时候,总是在得到刘邦的批准后才会去执行,除非事情非常紧急,那么在他结局之后,还是会将事情的详细情况汇报给刘邦。
刘邦也不是没有经历战场的失败,在他兵败逃走之后,每次萧何都能将关中的好男儿发动起来来补充兵源,用水路并进的方法运送军队的粮草,保证前方军队的供应。因此刘邦对萧何是非常信任的,将后方的事务都交给萧何打理,刘邦就能安心在前方行军打仗。
后来,刘邦和项羽成对阵之势的时候,经常让使者回到关中慰问萧何,萧何身边的鲍生就对萧何说:“汉王在外打仗那么辛苦,但是还经常派使者回来慰问您,说明他已经开始怀疑您了。”随后萧何就采纳了鲍生的建议,将自己家族中能上战场的都派到了前线,这样一来就打消了刘邦的疑虑。果然,刘邦对萧何也更加的信任了。
刘邦平定天下之后就开始论功行赏了,所有建立过功勋的大臣都封侯拜相了,但是在确定功劳大小的问题上,每一位大臣的意见都不一样。就这样一年过去了,功劳的大小还是没有确定下来。很多大臣都推荐平阳侯曹参为第一名,因为曹参战功最大;也有人推荐留侯张良,说张良用谋最广,因为刘邦也称赞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外,子房功也”。
刘邦对大臣的意见不置可否,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所以给萧何的封赏也最多。这样,跟随刘邦身经百战的武将开始表示不满了。他们认为武将身经百战,有时还面临着生命危险,历经千辛万苦才能立下赫赫战功;而萧何从没上过前线,只是在后方动动嘴巴,提出一些建议和议论,这样他的功劳反而在武将之上,也难怪他们会对这样的封赏不满了。但是随后刘邦马上就用打猎的道理说服了他们:“在打猎的时候,猎狗的作用就是追赶捕捉猎物,但是首先发现猎物的痕迹并指挥猎狗追赶的都是猎人。你们跟着我打仗所立下的战功就相当于猎狗捕捉到了猎物,但是萧何就是指挥我们追捕方向的猎人。从另一方面来说,你们跟随我打仗的人中,除了本人最多只有两三个亲人也在打仗,但是萧何的整个家族都在跟随我,所以他的功劳是没齿难忘的。”大臣们都无话可说。
这时候关内侯鄂千秋趁机说道:“大臣们的意见都有道理,但是并不完全正确。曹参虽然有赫赫战功,但是也是一时之事。在和霸王对阵的几年之间,皇上多次兵败,损失不少兵力,每一次都是萧何及时从关中派遣军队来补充。也许有人会说萧何没有得到征兵的诏令,但是在皇上面临困境的时候,他却能及时地帮助陛下解决实际的困难。而且萧何在后方提供粮草非常得力,战士们从来没有因为粮食挨过饿。因为萧何留守在关中,即使在战势非常不利的情况下,还可以利用关中地区的所有条件组织反攻,这样的功劳比战势好时的功劳更长久,可以说是千古流芳的。立战功很多人都可以得到,但是如果没有萧何,他们却未必能得到这样的战功,所以萧何的功劳理所当然的排在第一位。”
刘邦听了这万世之功的一段话,正中下怀,高兴地说:“说得好,说得好。”于是就下令定萧何在功臣中位居第一,并特别赐给他特殊的礼遇:可以带剑穿履上殿,入朝拜见时不必同别的臣下一样小步快走。
刘邦又说:“进荐贤能的人应该得到重赏。萧何的功劳固然很高,但得到鄂君的申说才更加明显。”遂加封鄂千秋为安平侯。鄂千秋因为这一段话,得到的封赏比立战功得到的还多。随后萧何的父兄子弟等十几号人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封赏,还享有食邑。因为刘邦当年去咸阳送徭役时,萧何比别人多给了他两百个钱,最后又加封萧何食邑两千户,官拜宰相。
伴君如伴虎
公元前196年(高祖十一年),因为陈豨反叛,高祖刘邦亲自统率军队去了邯郸。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一次叛乱还没结束,这一边韩信也在关中开始谋反了。刘邦的皇后听从的萧何的建议,用计杀死了韩信,刘邦听说之后,马上派使者宣布自己的诏令,任命萧何为相国,食邑也加到了五千户,还专门准备了一支由都尉率领的五百名士兵作为相国的护卫。就在人们纷纷向萧何表示祝贺的时候,只有召平一人没有恭贺,反而很悲伤。
召平是秦朝时期的东陵侯,汉朝建立后沦为平民百姓。为了维持生计,他在长安城东卖瓜,因为瓜的味道不错,所以人们都叫他“东陵瓜”。召平对萧何说:“皇上在外边辛苦打仗,您留守京城,并没有性命之忧,但是皇上却特地派了一支护卫队来保护您,还加封食邑。因为之前您推荐的韩信已经谋反了,皇上必然对您也起了疑心,这样的封赏不是皇上对您的信任,而是希望您不要接受,并且拿出自己的全部家当捐出来作为军饷,这样皇上才会高兴。”萧何马上就冷静了下来,立刻按照召平的话去做了,果然深得刘邦欢心。
公元前195年(高祖十二年)秋天,刚刚平定了陈豨反叛,黥布又起兵反叛,高祖刘邦只好又亲自统率军队前去讨伐。刘邦在军中还时不时派遣使者来问相国萧何在做些什么,相国萧何因为有了上一次的经验,即使是刘邦身在前线军中作战,他也努力安抚勉励百姓,并且把所有的东西都送去供应军需,比平定陈豨叛乱的时候做得更好了。
召平又一次跑来对相国萧何说:“您要不了多久就会遭受灭族的惨祸了。您已经位为相国,功居第一,而您从刚进关中的时候起,就深得民心,到现在已有十多年了,百姓们都亲附您,您又总是勤勉办事,深得老百姓的欢心。皇上多次派人打听你的情况就是因为你功高震主,又深得民心,所以害怕你借此谋反。您越是尽心尽力,皇上的疑虑就会越重,所以现在您可以尽情地享受一番,多买田地,适当的时候放松一下,做点坏事也未尝不可,这样才能完全打消皇上对您的怀疑。”萧何再次听从的他的建议。刘邦在前线听到萧何对朝政不如以前那么专心了,果然很高兴。萧何又一次保全了自己,也终于体会到了“伴君如伴虎”的深刻含义。
等到高祖刘邦平定了黥布的叛乱,撤军返回长安的路上。接到百姓们拦路上书告状,控告相国萧何用低价强行购买民间的土地房屋,价值数千万之多。高祖刘邦回到长安的皇宫中以后,相国萧何前来拜见。皇上笑着对他说:“当相国的竟然侵夺民众的财产为自己谋利,这个多不好呀。”随即让萧何自己去想办法给百姓谢罪。
萧何趁机对刘邦建议说,上林苑滞洪有很多空地,与其就那样浪费,还不如让老百姓去耕种,粮食归百姓,但是秸秆不能收走,就当做上林苑里面野兽的食物。结果刘邦一听,龙颜大怒,认定萧何与商人相互勾结才打上上林苑的主意,不由分说就将萧何关了起来,还上了刑具。
之后不久,一个王姓都尉在面见皇上的时候,小心地询问皇上:“相国究竟犯了什么罪,皇上要把他关起来呢?”刘邦于是很生气地说:“当年李斯担任秦朝宰相的时候,有功劳的部分都说成是秦始皇的,错误就自己承担。但是现在萧何接受商人大量的金钱贿赂,想让百姓在上林苑里面种地,以此来笼络人心,所以要关起来治他的罪。”
这个都尉听完之后,劝解皇上说:“向皇上请求对老百姓有利的事情,是自己职责范围之内的事情,是宰相应该尽的责任。皇上怎么能轻易怀疑相国会接受别人的贿赂呢?当年皇上和楚军对峙的时候有好几年,在陈豨、黥布发动叛乱的时候,陛下亲征,相国留守关中,如果相国真的有异心的话,只要稍微行动一下,陛下函谷关的西边就不会属于陛下了。既然那个时候相国没有为自己考虑,现在还会因为这一点钱财而对您有异心吗?”尽管刘邦听了这番话很不高兴,但是又找不出反驳的理由,所以还是将萧何放了出来。
萧何从监狱里面放出来的时候苍老了很多,一出来就赶紧去向刘邦请罪。因为平日里谨慎惯了,所以光着脚去朝见天子,一直跪拜不起来忏悔。刘邦看见萧何这样的情态,不禁也动了真感情,赶紧扶起萧何,并说:“您为百姓请求上林苑的空地,我不答应就是一个昏君,但您是一个英明的宰相,我是故意把您关起来以显示我的过错呀。”聪明的萧何知道这也是刘邦的一种托辞。虽然这次事件算是平息了,但之后,萧何就更加小心翼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