纨绔少年
《纨绔少年》是冯维辛创作的高峰,也是俄国较早的一部现实主义喜剧。从表面上看,它是一出生活讽刺喜剧,剧中情节没有超出一个地主家庭的范围,但是实际上,喜剧所提出的问题却广泛得多。
作品的中心人物是纨绔少年米特罗方的母亲普罗斯塔科娃,她是一个专横无知,在家内和田庄上都享有无限权力的泼妇:她凶残地掠夺农民,经常辱骂鞭打仆人,并认为这一切是按《贵族自由法令》行事,理所当然、天经地义。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却对自己的儿子倾注了全部的“爱”。米特罗方长到16岁,还不会写、不会读、不会算,他对人声言,科学与教师是他的大敌。他的3个教师也都是不学无术的无赖汉和骗子。米特罗方深知母亲宠爱他,便利用这一点,为所欲为。他对母亲说:“我不要上学,我要结婚!”普罗斯塔科娃为了儿子的“幸福”,竟然会诱拐少女索菲亚,企图使她同米特罗方成亲。结果以失败告终,连自己的财产也不得不交给政府“代管”。当普罗斯塔科娃丢权失势,处于最困难的境地时候,她前去拥抱儿子,却被儿子推开,昏倒在地。
作者通过对米特罗方的无知、粗暴、冷酷的生动描写,暴露了农奴制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地主阶级年轻一代,在精神发展上的畸形状态;用作者本人的话说,这是地主的“劣根性”,亦即不良教育的后果和农奴制腐朽性的一种表现。
由于喜剧的人物形象刻画得非常典型,非常真实,因此,他们的名字,长期以来成了人们通用的普通名词。
聪明误
《聪明误》,又译《智慧的痛苦》,是俄罗斯文学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喜剧作品之一。它反映了俄国19世纪20年代贵族阶级内部新旧思想的激烈斗争。
主人公恰茨基是个具有十二月党人进步思想并酷爱自由、有见地的青年人。他少年时代与大官僚贵族法穆索夫的女儿索菲娅相爱。3年后,当他从国外游学回到莫斯科,一往情深地去会见意中人时,才知道法穆索夫已把女儿许配给斯卡洛茹布上校。索菲娅由于爱虚荣贪享受,不仅不拒绝这桩婚事,而且和她父亲的秘书——一个卑躬屈膝的无耻之徒勾勾搭搭。法穆索夫的亲友,也都是些无聊庸俗之辈和社会的寄生虫,他们保守落后,拼命维护农奴制度和专制统治,鄙视民族文化,盲目崇拜西方,反对一切进步思想。恰茨基对上流社会的种种卑鄙行径和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表现了极大的愤恨。在法穆索夫家的一次舞会上,他挺身而起,舌战群丑,以激昂的独白抨击了贵族地主和官僚,揭露了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的罪恶,最后忽然地“逃离莫斯科,去寻找一个可以安慰他深受创痛的灵魂的地方”。
恰茨基还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第一个正面人物。
《聪明误》对当时进步青年的自由思想的发展影响很大。
作者运用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讽刺才能,以富有个性的口语化语言,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许多诗句后来都成了谚语和格言。这一切使这部作品成为迄今仍然受到推崇的“完美得惊人的喜剧”。
鲁斯兰与柳德米拉
《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是普希金的一部具有创新特色的杰作。故事取材于俄罗斯民间传说。
古代俄国的弗拉其米尔王把女儿柳德米拉许配给骑士鲁斯兰。新婚之夜,美丽的新娘突然失踪。4个骑士出发寻找失踪的公主。原来柳德米拉被魔术家拐走。鲁斯兰四处寻访,最后以他的勇敢和真诚克服了险阻,战胜了侵犯的敌人,取下基辅城。在那儿,鲁斯兰终于找到了柳德米拉。
普希金在这部作品中运用了生动的民间语言。全书充满乐观主义的情调,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它打破了固有的文学传统,摆脱了旧诗里充满宗教气息的神秘主义色彩。
因此,《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从内容到形式都与旧的古典主义的诗歌不同,它确立了“浪漫主义叙事诗”的更自由的文学形式和手法。别林斯基说,这部作品在俄国文学史上开辟了新的时代。
巴赫契萨拉依的喷泉
《巴赫契萨拉依的喷泉》是普希金在南方流放时写的一组浪漫主义的诗篇中浪漫主义色彩最浓厚的一篇长诗。
长诗的情节取自一段动人的民间传说。18世纪时,鞑靼的可汗侵入波兰,俘虏了波兰公主玛丽亚。公主在王宫中整天愁眉不展,怀念祖国,可汗想尽办法博取她的欢心。他对玛丽亚的爱情引起他的妃子莎丽玛的忌妒,莎丽玛乘可汗出征时杀死了玛丽亚。可汗出征归来见玛丽亚已死,十分伤心,为她修筑了一座喷泉。泉水不断地流着,一滴一滴就象人在最伤心时刻流出的无声的眼泪。
在这篇长诗中,为了使作品富有强烈的表现力,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使作品在两个女主人公的性格和行动的对比之下,获得更强烈的戏剧性的效果。
鲍利斯·戈都诺夫
《鲍利斯·戈都诺夫》是普希金根据卡拉姆辛的《俄国史》写成的一部历史悲剧。
这部历史悲剧描写沙皇鲍利斯·戈都诺夫和冒名为皇者的格利戈里之间争夺皇位的斗争。16世纪末,鲍利斯·戈都诺夫杀害皇太子德米特利篡夺皇位,但心中内疚甚深,灾难的阴影笼罩着他。
这时候,青年修道僧格利戈里因听到真皇太子德米特利跟他年龄相近,于是产生了冒名顶替的念头,自称是皇太子德米特利逃亡波兰,偕同波兰侵犯者进兵莫斯科。他在反对鲍利斯·戈都诺夫的大贵族的拥护之下,取得胜利,自立为皇。
在这部悲剧里,普希金显示了人民的向背对统治者争夺政权中的决定作用,描绘出人民在历史事件中的伟大力量。同时也揭示了人民本身悲惨的遭遇。他们的胜利的果实完全被贵族攫为己有。在悲剧的结尾,人民对新皇所表示的“沉默”,正表明了他们对新皇所怀的敌对情绪。
《鲍利斯·戈都诺夫》广阔地、现实主义地反映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俄国历史事件。在结构上,普希金在这部历史悲剧中写了23个场面,悲剧和喜剧互相穿插。悲剧的情节也是从一个地方转向另一个地方,时间是7年多,它彻底打破了古典主义“三一律”的束缚。
高尔基认为,《鲍利斯·戈都诺夫》是俄罗斯最好的历史剧,是普希金创作中现实主义的胜利。
钦差大臣
《钦差大臣》是俄国作家果戈理的讽刺喜剧。写于1836年。作者曾经说过:“我决定在《钦差大臣》中将我……所知道的……俄罗斯的一切丑恶集成一堆,来嘲笑它一次。”
一个在彼得堡当过差、出入于上流社会的纨绔子弟赫列斯达柯夫,在回乡途中因盘缠用尽而困于旅店。正在这时,市内盛传钦差大臣将临。市长是个多年沉浮宦海、一贯贪赃枉法,“凡财物到手,均不欲其有所遗漏”的酷吏,听说有个钦差大臣就要驾临本市,他和他的僚属大为惊恐,深怕他们平日的劣迹被上面察知。受到这种恐惧心理的驱使,市长亲自跑到旅店,察看动静。
赫列斯达柯夫则以为由于自己付不起食宿费用,店家告到市里,市长前来兴师问罪,因而大为惶恐;同时在与市长相互试探之中,平时那种傲慢无礼、妄自尊大的举止风度,毕露无遗。这一切使得市长确信赫列斯达柯夫就是微服私访的钦差大臣,于是设法把这位“钦差大臣”迎至市长公馆,殷勤款待,并把自己的女儿许了他。赫列斯达柯夫见市长如此垂青,真是受宠若惊,得意忘形,在市长及其同僚面前,大吹牛皮,把彼得堡的达官贵人都说成是自己的近亲好友;使听者钦羡不止。赫列斯达柯夫用“借钱”的方式,向市长及其僚属“借”得巨款,又和市长妻女调情取乐,在其仆人的催促下,“快乐”地离开了这个城市。接着市邮政局长私拆赫列斯达柯夫信件,发现赫列斯达柯夫并非钦差大臣。正当把此消息告诉市长,发生争论时,宪兵来报,钦差大臣驾到。
在这出戏剧中,作者借着剧中人物的活动和谈话,揭露了俄国官僚权贵的横行霸道,鱼肉人民,盗用公款,贪污受贿的恶行丑态,以及反动统治阶级和人民之间的无法调和的矛盾。
《钦差大臣》是俄国戏剧史上的里程碑,它一反当时流行的小闹剧,使喜剧转向反映重大社会问题,为俄国现实主义的喜剧的发展打开了道路。
勇敢的商人卡拉希尼科夫之歌
该诗全名叫《沙皇伊凡·华西里耶维奇、年轻的近卫士和勇敢的商人卡拉希尼科夫之歌》。
这是莱蒙托夫在第一次高加索流放时期所作的民歌体叙事诗。
作品描写俄国16世纪伊凡雷帝统治年代,莫斯科商人卡拉希尼科夫为捍卫自己家庭的名誉,藐视暴君的权势,在拳斗会上打死侮辱过他妻子的沙皇宠臣——近卫士的故事。卡拉希尼科夫虽然被伊凡雷帝处死于断头台上,但他那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斗争精神得到人民的永世纪念。流放中的莱蒙托夫以此诗表达对专制暴君的反抗精神,抨击那些为升官发财而匍匐在王座底下的奴才。
在这篇叙事诗中,莱蒙托夫纯熟地运用俄国民间历史歌谣体裁,加以艺术提炼,以浓厚的历史色彩展现沙皇宫廷、近卫士习俗和宗法制商人家庭的生动图画,鲜明地刻画了伊凡雷帝多疑和残暴的性格。别林斯基在评论此诗时说,莱蒙托夫“渗透进人民性的精神实质中,同它融合在一起”。高尔基说:“这首诗使我们有权会设想:如果莱蒙托夫长命一些,是可能找到他的道路的。”
恶魔
长诗《恶魔》是莱蒙托夫用10年功夫呕心沥血写成的,曾先后三易其稿,直到诗人死后的1856年才在国外第一次出版。
在俄国诗歌中,作为怀疑和否定的象征的恶魔形象首先出现在普希金的抒情诗《恶魔》(1827)中。继普希金之后,莱蒙托夫利用这个形象,并结合高加索民间传说,写成叙事诗《恶魔》。莱蒙托夫的恶魔形象是天国的强有力的反叛者,蔑视和否定天庭的至高权力,“披上闪电和云雾”,在天地之间自由翱翔。这一主题倾注了诗人反对俄国沙皇专制统治的战斗激情,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同时,高傲的恶魔蔑视一切,飞翔在高加索崇山峻岭之间,不论美丽如画的大自然还是纯朴的山村风俗都加以怀疑和否定。结果为了自私的爱情,杀害了女主人公塔玛拉,将她的魂灵带走,并准备与天庭妥协。在这里,诗人批判了单纯的怀疑和否定,深刻指出那些缺乏崇高理想、脱离现实生活的个人主义反叛的危害性。
长诗经过诗人长时期的艺术提炼,诗句光彩夺目,既有深刻的思想性,又有惊人的艺术表达力,堪称莱蒙托夫诗歌的高峰作品,俄国诗歌的瑰宝。
贫非罪
《贫非罪》是俄国剧作家奥斯特罗夫斯基的作品,写于1854年。
作品主要写在一个圣诞节晚上,富商托尔佐夫不在家里同妻子、女儿一起过节,而到一个从莫斯科来的工厂主那里喝酒去了。他的妻子别拉盖雅感到,丈夫自从去年出门归来以后,凡是俄国的东西他都看不上眼。他总是说:“我要按摩登方式生活,要学时髦。”而那个工厂主的经理是个英国人,所以他们老是在一起喝酒。他的眼光越来越高,看不起周围所有的人,讨厌一切俄国的东西。他说:这里的人全是庄稼汉,“不配跟我往来”。他要求妻子、女儿要按最时髦的式样打扮起来,以显示他家的高贵和与众不同。妻子劝他说:已经快60的人了,何必去赶那一天一变的摩登时髦呢,再说俄国人有俄国人的风俗习惯,老辈人也不比现在的人傻呀!可是托尔佐夫是一家之长,绝对权威,哪能容许家人有半点异议;他无须说什么道理,只用他那暴躁的脾气和严厉的脸色就把妻子、女儿给压服了。
他的女儿柳波芙和一个穷店员米佳热烈相爱。圣诞节晚上,他们两人互诉衷肠,情意绵绵。可是柳波芙知道父亲是不会同意她和米佳结婚的。她问米佳怎么办?米佳顿时耷拉着脑袋,一筹莫展,最后只是说:听天由命吧!
按照俄罗斯的老规矩,圣诞节之夜别拉盖雅请来了一帮演杂耍的、唱歌的和跳舞的,男女老少正兴高采烈地共同欢度佳节。不料托尔佐夫突然带着客人回家来了。他一见这些戏子张口便骂,说他们不务正业,是一群流氓,命他们立刻“滚蛋”!他还要妻子把她请来的其他客人——“这些骚娘儿们”轰出去。可是他带来的客人、尊敬的工厂主柯尔舒诺夫表示不同意,他说,他们唱歌跳舞,咱们可以听,可以看,不必赶他们走。托尔佐夫还一再申明,不要据此就断定他家是没有教养的人,他完全可以安排得很高尚很风雅的,都是他老婆弄得他在客人面前很惭愧。说话间,柯尔舒诺夫的注意力早被年轻漂亮的姑娘们吸引住了,一双眼睛滴溜溜地直盯住柳波芙。不一会儿,他说,今天是圣诞佳节,大家可以互相接吻。托尔佐夫马上说:请不必客气。柳波芙在父亲威严的目光下不得不同这个老商人接吻。这时,托尔佐夫突然发现米佳也在,便厉声斥责道:你来干什么?难道这是你来的地方吗?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米佳被赶了出去。柯尔舒诺夫拿出一对钻石耳环送给柳波芙作为节日的礼物,并且对她说:我是个大好人,我很有钱,您会爱上我的。柳波芙一听便要起身告辞,但她父亲命令她坐下。柯尔舒诺夫一把抓过她的手,边抚摸边给她戴上一只钻石戒指。她挣扎着摘下来当面还给了他。
托尔佐夫告诉妻子要把家搬到莫斯科去,赶快离开这个愚昧落后的地方,避开这些毫无教养、不学无术的家伙,同未来的姑爷柯尔舒诺夫住得近些。妻子、女儿及客人们闻听都大吃一惊。但无论他们怎样苦苦哀求和好言相劝,都未能动摇托尔佐夫的决心。他邀请柯尔舒诺夫到邻屋饮酒去了。
别拉盖雅正为女儿未来的命运悲伤,米佳噙着眼泪来了。他恳求准许他带着柳波芙悄悄地去见见他的母亲,然后就在那里举行婚礼。但别拉盖雅认为这样做是罪过,柳波芙也说她必须遵从父命。米佳最后绝望地离开了她们。这时柯尔舒诺夫进来向柳波芙说明嫁给有钱老头儿的种种好处,嫁给穷小伙子的种种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