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
《母亲》是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著名长篇小说,写作于1902~1906年,1922年出版。
小说一开始就揭示出在沙皇专制统治下,在工厂主残酷的剥削下工人的苦难生活。
作品的主人公母亲尼洛夫娜和她的儿子巴威尔,就生活在这种阴沉冷漠的深渊里。那时的母亲经常忍受着丈夫的殴打、虐待和宗教神权的束缚,成了一个胆小怕事、逆来顺受的妇女。丈夫酗酒死后,儿子巴威尔改变了父辈的生活态度而走上革命道路。她在儿子及其同志的影响下,逐步接受革命真理。
后来巴威尔在领导工人反对厂主额外剥削的“沼地戈比”事件中被捕,母亲冒着风险与党的地下印刷所联系,去工厂散发传单。巴威尔出狱后继续领导革命斗争,在五一节示威游行中面对武装警察而英勇不屈,使母亲进一步提高了阶级觉悟。巴威尔再次被捕后,母亲毅然接替儿子,勇敢而沉着地担负起革命工作。
作品通过母亲的成长,描写了20世纪初俄国人民的觉醒和成长,热情地歌颂了那些奋不顾身的革命者,同沙皇专制政体和反动的统治阶级进行英勇斗争的过程。这篇小说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童年
《童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的长篇小说,写于1913年,是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之一。
该书着重叙述了高尔基童年时代的生活。高尔基生在沙皇俄国时代。他5岁时死去了父亲,度过了困难的、充满痛苦的童年。但是,苦难的生活却对这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的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从小就从外祖父、两个舅舅等人身上看到了残暴、吝啬和庸俗的市侩作风,他痛恨这一切。同时,又从正直的青年工人伊凡、勤劳的老匠人格里哥里,特别是从无私的、慈祥而勇敢的外祖母那里,受到深刻的教育,使他从小就懂得痛恨压迫和剥削,同情受折磨的劳动者,逐渐形成坚强的敢于反抗旧世界的品格。
作者通过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描绘出社会生活的广阔图画,反映了在社会“底层”长大的儿童共同的不幸经历。
作品文笔流畅,语言精练,情节引人入胜,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才能。
瘸王子
《瘸王子》是苏联作家阿·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写于1919年。
故事发生在伏尔加河畔的考里凡村。夜半,月亮高悬考里凡村上空。克拉斯诺波尔斯基王子的马车停在一家旅店门前,他是从地主沃尔考夫家的归途中来这里过夜的。近日来,王子在追求沃尔考夫的女儿叶卡杰琳娜,而旅店主人——年轻的农妇沙莎,早已是王子的情妇。
8年以前,克拉斯诺波尔斯基是近卫团的一名军官,父母均已丧亡。服役期间,他在一个舞会上,爱上了莫尔文斯基的太太安娜,整晚同她在一起鬼混。从此,他神魂颠倒,日夜急不可耐地等待着同她再度幽会。过了数日,他终于在贵族院举行的一个慈善展览会上又见到了安娜。在展览会闭幕的时候,他竟走到安娜面前,俯下身来替她穿套鞋,“并迅速地用嘴唇触了一下她的小腿”。王子的行动导致了他和莫尔文斯基之间的决斗。在决斗中,他的腿被射中了,从此成了一个瘸子。在这场“可怕的灾难”之后,王子脱离了近卫团,逃到他祖母遗留给他的米乐叶庄园去了。
王子一来到米乐叶,便开始勾引沙莎。在见到美貌的叶卡杰琳娜以后,又狂热地追求着她。有一次,王子在同叶卡杰琳娜幽会时,把他同安娜那段艳史和盘托出。叶卡杰琳娜听后,哭个不停,伤心至极,几天卧床不起。沃尔考夫以为女儿身体不适,立即叫仆人去请医生。
查包肯医生在大学毕业后,3年以前来到考里瓦村行医。他“非常热心地给人治病,甚至拿钱去帮助他的病人”。他在一次出诊中,遇上了叶卡杰琳娜,一见钟情,害着单相思。查包肯一听沃尔考夫派人来请他替小姐治病,真是喜出望外,慌慌张张地打扮了一番,就跳上马车,直奔沃尔考夫家。他走近叶卡杰琳娜的病床时,满脸涨红,激动万分,他按着她的脉,不看表上的针,而用脚在那里打拍子,弄得病人忍不住大笑起来。
沙莎听说王子在向叶卡杰琳娜求婚,感情上受不了,急忙赶到沃尔考夫家大吵大闹。沃尔考夫见沙莎这样子,便吩咐仆人把她关在粮仓里。叶卡杰琳娜听到粮仓里有一个女人在伤心地哭泣,她就跪在花园的一个猫洞前同沙莎谈话。她得知沙莎是王子的情妇后,十分气愤。在全家一起用饭的时候,王子当着众人的面,跪在叶卡杰琳娜的脚下,苦苦地哀求她原谅他的过去,叶卡杰琳娜则重重地打了他一巴掌,痛骂了他一顿。
沙莎情场失意,陷于极端痛苦之中。她从粮仓偷跑出来,跳入池塘,自寻短见,但被仆人救了上来。查包肯医生给她做人工呼吸,并十分同情她的不幸遭遇。沙莎回到旅店后,查包肯仍然精心地照料着她,时常去看望她。最后,他们结为夫妻,过着美满的生活。
叶卡杰琳娜在父亲的劝说和王子的一再哀求下,最终同意和王子结婚。婚后,他们出国做蜜月旅行。王子在意大利威尼斯的汽船上,又遇见了莫尔文斯基和安娜。从此,他成天到处追逐安娜,把叶卡杰琳娜丢在旅馆里。叶卡杰琳娜感到伤心丢脸,决定只身回国。
孤寂的生活,心灵的创伤,使叶卡杰琳娜想起了查包肯医生。她两次去信给他,但都石沉大海。在一个暴风雪的严冬夜晚,她坐着马车突然出现在医生的门前。对于她的不期而至,查包肯惊慌失措,心神恍惚,沙莎则感到十分难堪和痛苦。叶卡杰琳娜看到这种场面,停了一会,就告辞要走。夜已深了,医生坐上马车送她回家。在途中,马车滚进了冰河,医生被淹死,叶卡杰琳娜经过抢救,才脱离了危险。
王子回国后,身上一文不名。他怀着“解脱”的愿望,随着一个装疯卖傻的和尚,到处流浪求乞。他以悔恨的心情写信给叶卡杰琳娜,再次请求她宽恕。沃尔考夫要他爬着来见自己的女儿,否则就不予接待。瘸王子只好朝着他家的方向艰难地爬去。叶卡杰琳娜怜惜地望着王子,走上前去,捧起他的头来,说了一声:“我爱你。”
在人间
《在人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的长篇小说,写于1916年,是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之二。
小说着重叙述了高尔基少年时代的生活。生活逼迫着10岁的高尔基自找谋生的出路。他做过鞋店学徒、洗碗工人,在绘画师家和圣像作坊当学徒等等。在这些年月里,少年时代的高尔基经受了剥削阶级的残酷压迫,受尽了欺侮。但困难的生活环境并未将他压倒,反而把他锻炼得更坚强。一次,厨师斯穆雷给他念果戈理的作品,引起了他对书籍的热爱,以后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眼前出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小说进一步刻画了高尔基少年时代具有敏锐观察力和旺盛求知欲的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艰苦生活的磨炼和进步书籍的教育使少年时代的高尔基逐渐形成了反抗旧世界的性格。
恰巴耶夫
《恰巴耶夫》,又译《夏伯阳》,苏联作家富尔曼诺夫的长篇小说,写于1921年,发表于1923年。
作者根据自己在国内战争时期任红军第25师政委时的亲身经历写成。主人公恰巴耶夫出身贫苦,性格刚毅,对旧社会刻骨仇恨,对革命忠心耿耿,但他身上存在着非无产阶级作风和游击风气,在政委克雷契诃夫的耐心教育和帮助下,逐步克服了小生产者的弱点,从自发的反抗者变成自觉的革命战士。在他的影响下,涌现了一批优秀指挥员。足智多谋、英勇善战的旅长西卓夫为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恰巴耶夫牺牲后,主动担任师团领导,在同高尔察克匪徒作战中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小说通过红军将领恰巴耶夫英雄形象的塑造和政委克雷契诃夫形象的刻画,令人信服地说明了:英雄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斗争的实践中锤炼成长的。
小说还以丰富多彩的笔触展现了国内战争时期紧张激烈的斗争环境,反映了当时社会和时代的面貌。是反映苏联国内战争的经典作品之一。
铁流
《铁流》是苏联作家绥拉菲摩维奇的中篇小说,写于1924年。
一支由匠人、农民和被打散的旧军人组成的达曼军,在遭到叛乱匪军包围、面临覆灭的危急关头,选举布尔什维克党员郭如鹤为领袖,并在他的带领下,突破了敌人重围,沿途克服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经过32天日夜兼程,行军500俄里,终于找到了主力红军,使这支原来纪律涣散的“乌合之众”锻炼成为不可战胜的革命队伍。
作品热情歌颂了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国内战争和人民群众的斗争力量,并成功地塑造了郭如鹤的英雄形象。
小说内容丰富,结构复杂,语言优美,形象鲜明,是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中优秀作品之一。
鲁迅曾称赞这是“一条鲜艳的铁一般的鲜花”。
叛乱
《叛乱》是苏联作家富尔曼诺夫的长篇小说,写于1925年。
1920年3月,整个塔什干城死气沉沉的街道笼罩在一片令人心懒意散的宁静之中。一座高大的砖瓦房里,墙上挂着地图,一张小桌边安置着日夜工作的电报机。这里,无论清晨或黑夜,生活一直在沸腾,人们不眠不息。在那遥远的谢米列契耶战线上,白军投降了,但仍有一些残部跟随反动哥萨克头目安宁科夫和谢尔巴科夫向中国逃窜……必须切断他们的去路,歼灭他们,结束苦难的战争岁月。
聚集在这个砖瓦房里的是塔什干革命委员会政治部的革命者,这一天他们决定分成2部分:一半留在这里,另一半就要翻山越岭,千里迢迢,到偏僻的谢米列契耶省省会维尔纳依去。一切已经准备就绪。富尔曼诺夫被委任为红军土尔克斯坦方面军革命委员会特派员,率领一批忠诚的革命者,告别战友,朝谢米列契耶出发了。
从塔什干到维尔纳依大约800俄里,只有200俄里通火车,其余的全靠逐站更换的驿递的马车。茂密的森林,茫茫的草原,山巅还有积雪,道路多泥泞。他们每到一处就找人开会,了解情况。远道来的陌生人呵,等待你们的不仅是紧张的劳动,而且还有阴谋、嫉妒和倾轧!但这些人热爱这陌生的地方,决心为它贡献自己全部的智慧、经验和青春的热力。
终于到了维尔纳依。迎接他们的是曾经在萨玛拉同富尔曼诺夫一道工作过的尤松诺夫,他是这里的省革命委员会主席。在这穷乡僻壤的陌生地方碰到一个多年的熟人,真是高兴!
富尔曼诺夫沿途已经感到这一带同彼得堡、莫斯科甚至塔什干大不相同。尽管比较富裕,但叩门求点牛奶竟遭拒绝;明明有好的路可走,赶车的偏偏要拉着你走泥泞小道,问他为什么,他说“泥泞的路比较松软!”这里的情况确实复杂:居民属于各种不同的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纠纷不断,吉尔吉斯牧民比较淳朴可靠,但受富户控制,力量也较薄弱;种地的多是哥萨克,自视优越,瞧不起吉尔吉斯人,他们受富农挑唆,常有暴动,反对布尔什维克,残杀革命者。加之革命干部少,工作不得力,中央的政策难以贯彻,本地的革命委员会也较复杂,差不多形同虚设。
富尔曼诺夫一行同这里一些忠诚的革命者一起研究情况,分头开展工作。然后召开大会,富尔曼诺夫亲自做报告,讲形势,讲政策,要求贯彻粮食征集制,改编原来的哥萨克部队。但富农势力还很大,甚至把持了一些部门,控制着军队。哥萨克富农暗地密谋,公开抗拒,四处造谣,利用居民中的偏见和自私落后思想,激化民族矛盾,策划暴乱。已经变质或被敌人收买的党员、干部也纷纷倒戈,占据要塞,自立“谢米列契耶省临时革命战斗委员会”,原民警局局长切乌索夫自任“主席”,控制数千人马。他们提出反对粮食征集制,要求取消红军特工科和肃反委员会,还要求允许“独立”。反革命叛乱就这样开始了,它象张开的血盆大口,想要吞噬革命的一切成果。敌我力量悬殊,情况万分危急。
以富尔曼诺夫为首的20名共产党员,临危不惧。他们一面不断同在塔什干的中央领导人伏龙芝、古比雪夫联系,要求派大部队支援;一面派人打进要塞,利用敌人既反对革命又要以“革命”作招牌想得到中央承认这一矛盾,巧妙地同敌人谈判,尽可能做些让步以争取时间,此外,还在群众中开展工作,揭穿敌人的阴谋。这样,经过七天七夜极度紧张的战斗,中央增援的红军大部队终于赶到,迅速地平息了叛乱,改组了原来的党组织。经军事法庭审判,12名为首作乱的元凶被枪决。谢米列契耶的富农们这才安静下来。富尔曼诺夫等革命者的工作得到中央的称赞。
毁灭
《毁灭》是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长篇小说,发表于1927年。
作品描写1919年苏联内战时期,一支由150名矿工、农民、知识分子组成的远东南乌苏里边区红军游击队,在日本干涉军和高尔察克白匪的追击下,坚持执行上级指示进行战略转移,保存战斗力量。虽敌强我弱,又遇有各种艰难险阻,但因有党的领导和艰苦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做保证,部队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最后在面临全军毁灭的险境中,幸存的19名战士临危不惧,浴血奋战,终于杀出重围,完成了战斗任务。
作品塑造了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莱奋生的典型形象;展示了劳动者巴克拉诺夫、美杰里察等在革命中成长的过程,歌颂了新的人物和新的道德情操;也描写了叛徒密契克形象。
小说把严格的现实主义描写、深刻细腻的心理分析、浪漫主义的激情和抒情笔调有机地统一起来。小说对苏联文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是早期苏联文学的典范。
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
《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又名《四十年》,苏联作家高尔基的长篇小说,写于1927年。十月革命之前俄国历史上40多年的变革,都反映在这部作品中。
主人公克里姆是个个人主义极端严重的知识分子,他卑鄙、怯懦、道德败坏、灵魂空虚、充满市侩习气。他仇恨革命,却又企图在革命中投机,最后沦为奸细而被游行的群众踩死。
作品还描写了俄国知识分子的另一条基本道路,即布尔什维克库图佐夫的形象,他充实、乐观、热爱生活、意志坚强、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为人类造福的伟大事业。
作家通过了萨姆金和库图佐夫的两个人物形象,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作品构思成熟,艺术造诣高超,思想概括深刻,是一部纪念碑式的社会性史诗,它描绘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俄罗斯最重要的发展阶段,真实地反映了这一阶段的阶级斗争和社会生活。
这部作者最重要的但未完成的作品被认为是“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长篇小说,写于193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