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做生意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一桩有很大利润但来路不正的生意,就摆在你面前,你会不会做?恐怕有些人利令智昏,还真敢拿下。但作为天下第一名商的胡雪岩,虽然也是以追求最大利益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但是当他认为这样的一桩生意与他心中的义有冲突时,他的选择只有两个字:放弃。因此,胡雪岩做生意,向来是光明正大,不为一己私利而蝇营狗苟。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生意会与自己心中的义相违背呢?不同的人大概会有不同的认识。胡雪岩认为,可以分为下列三类:
第一类是触犯法律挣来的钱,如靠走私贩毒等非法手段危害社会赚来的钱,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黑钱”,这些一定是与义相违背的。赚黑钱天理难容,必将招来灾祸,受到惩罚。胡雪岩坐拥天下财富,又有官场、江湖势力做后盾,生意遍及各个商业领域,但他却没有做像贩卖鸦片等一类的违法生意,他的生意都是摆得上桌面的。他认为,为身外之物冒被囚、杀头之险,无论如何也不划算。
第二类是以损人利己的手段,靠坑害同行同业或蒙骗欺诈赚来的钱。比如龚家父子在本属于胡雪岩的军火生意上斜插一杠想要赚取的钱,是与义相违背的。这类以挖别人墙角损害他人利益的手段赚取的钱财,既违背了商场交易必须互利互惠的原则,同时也践踏了人自身应该遵循的基本的道德准则。而且,居心不良,加害于人,必招报应,赚这种钱必然会为自己种下祸根。胡雪岩做生意向来堂堂正正,走阳光大道,从来不会为一己私利而谋害他人。
第三类是那种虽然没有违法同时也有正当的理由去拿,但拿了却有可能得罪同行或朋友,与别人结下怨恨的钱。如胡雪岩将军火生意从龚家父子手中夺回,由龚家父子那里挖出的钱,当时,胡雪岩的许多朋友劝他不要分利给龚家父子,但他认为这得罪同行的钱,不能拿,果断拒绝了。
商人图利,而且应该图利,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不择手段地追求个人的最大利益,到头来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其实这个道理并不是深不可测,但为什么现实生活中能做到适可而止的人不多?关键就是当现实利益摆在面前时,人们又常把“道”放在次要的位置上。如能像胡雪岩这般以当先,自然就可以脱颖而出。
2.信誉是生命,
决不做背信弃义之事胡雪岩被誉为“商鬼”,而且是红极一时的“红顶商人”。他就认为:“做人总要讲宗旨,要讲信用”,用到商场上,也就是要讲“信用”。胡雪岩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就是在自己的丝业将要倒闭之时,他仍然十分的讲信义,宁可自己损失利益,也不抛弃做人讲信用的原则。
一代豪商胡雪岩的最后倒闭,与他坚守诚信,宁可自己损失,维护蚕农利益,不甘做外商洋行的附庸,始终坚持与洋人“斗法”有很大关系。在胡雪岩的生意达到巅峰状态时,他的生丝生意专营出口,几乎垄断了晚清时期的国际贸易市场。1882年,胡雪岩为了最大限度地垄断蚕丝行业,垫付资本两千余万两,套购生丝一万四千包,使洋人“欲买一斤一两而莫得”。洋商与洋行为了控制中国蚕丝业,联合起来报复胡雪岩的招术很凶狠。他们已经看出在上海市面开始萧条的情况下,胡雪岩用于收购蚕丝垫付资本太多,必将导致资金周转不灵,而胡雪岩此时要应付的方面又太多,比如要按约定偿还外国银行的贷款,要为左宗棠购置军火等。因此洋人们冲着胡雪岩发誓“今年不贩生丝出口”,紧接着向胡雪岩催收贷款,使胡雪岩一下子陷入危机之中。
胡雪岩此时导致生意运作的危机还有两个原因。第一,古应春投资做房地产损失惨重。古应春投下去的资本达五十万两银子,其中三十五万是从阜康借贷的。这一情况胡雪岩事先并不知道,由于上海市面趋于萧条,阜康银根随之紧缩,胡雪岩在上海钱庄的“大伙”宓本常为了自保,逼古应春偿还在阜康的借款。胡雪岩得知这一情况后,以他性格和为人,必然要想方设法帮助古应春。但阜康也确实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第二,由胡雪岩出面为朝廷筹集粮饷借贷的汇丰洋行的贷款,第一期五十万两本银的还款限期已近。依照当时与洋行签的合同,还款来源是各省外交上海道衙门代收的协饷,数目不够由阜康代垫。但银根如此紧张,代垫这笔贷款几乎没有可能,而上海关道邵小春与胡雪岩为敌,从中作梗,又借故将各省协饷拖延不给。这样一来,胡雪岩的资金危机也就显得更加严重了。
不过胡雪岩此时也还有一条路可以进行自救,他可以向上海地区已有的三家新式机器丝厂出售蚕茧。当时外国新式机器缫丝已经传入中国。浙江、江苏一带出现了好几家机器缫丝厂。机器缫丝技术的引进对于以用传统手工缫丝的养蚕做丝人家冲击很大,一经推广,江南地区必将有大批以做丝为生的人家破产。经过十数年的苦心经营,此时的胡雪岩实际上已经是丝业的老大,为了抵制机器缫丝,维护江南蚕农利益,这几年他大量收购蚕茧,以切断机器缫丝的原料来源。由于他大规模的囤积蚕茧,已经使上海地区三家机器缫丝厂由于没有原料,面临停产倒闭。商人图利,胡雪岩的蚕茧囤积居奇,这个时候如果答应蚕丝出手给缫丝厂,自然可以卖出一个相当好的价钱,可以部分解决眼前的资金危机。而且,机器缫丝厂出丝快,质量好,向洋商找买主也容易。如此看来,出售蚕茧给缫丝厂,还可以带动生丝生意。
事实上,此时胡雪岩的生意伙伴、好朋友古应春、宓本常为胡雪岩利益着想,劝胡雪岩考虑出售蚕茧,但胡雪岩就是不愿意出售蚕茧。他这样做当然并不是不知道此时出现危机对于他意味着什么,也并不是不知道机器缫丝质量和产量确实都优于土法缫丝。他这样做最根本的原因,是为了讲诚信,不违背自己的诺言,是在于他曾与那些丝户达成过协议,由他到蚕农手中收购蚕茧,交由丝户缫丝,丝户则必须将生丝交由他来经营。由此既抵制了丝厂来抢做丝人家的饭碗,保护了蚕农的利益,他自己也有了稳定的货源可以控制洋庄市场。既然自己说了话,就要说一句算一句,就要守信用。即使在自己陷入困境之时,要损失经济利益时,也不能做这种背信弃义之事。否则,那些丝户将因为自己的不守信用而受到损失。胡雪岩当时讲的那段话就是:“做人总要讲宗旨,要讲信用,说一句算一句,我答应过的,不准新式缫丝厂来抢乡下养茧做丝人家的饭碗,我不能卖茧子给他们。”表现了胡雪岩不为利益所诱惑,以信用为重的良好的商业道德。
说实话,胡雪岩视信用为商人的生命,不想在任何情况下失去信用。今天看来,胡雪岩抵制机器缫丝自然有一种有违历史发展趋向之嫌,而且洋人还有背后洋人政府的大力支持,因此难免落败。但胡雪岩在自己遭受经济损失,资金紧张,生意难以为继的情况下仍不肯背信弃义,这种精神的确让人敬佩,也是我们今天应该向胡雪岩学习的地方。
当我们的社会进入激烈竞争的经济时代的时候,很多人的信用观念早已不复存在。人们开始学习玩小聪明,耍歪手段;羡慕阴谋诡计,弄虚作假;崇尚无原则办事,拍马投机……在一个信誉被肆意践踏,信用渐被抛弃的年代,正直的人们无不为失去这些而扼腕叹息。经商有经商的规矩,游戏有游戏的规则,做人有做人的原则,处世有处世的方圆,从过去到昨天,亘古依然。而惟独今天,我们的信用就可以轻易地抛弃吗?其实,我们今天更需要信用。
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讲究信誉的人不仅会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尊敬,而且事业容易一帆风顺;而不讲信誉者必将遭到人们的唾弃,最终只能落得自悲自叹的下场。
3.不贪不义之财,取财不忘义
金钱具有诱惑力,许多人因为金钱而锈蚀了灵魂。胡雪岩是如何看待金钱的呢?这与胡雪岩的赚钱观念有直接关系。胡雪岩认为,赚钱其实就是与人打交道的事情,需要人气,如果不能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尽取不义之财,那么是不可能做好事的。而他本人就是一个极能为别人着想的人。
当年,王有龄因筹解漕米有功,很快由海运局坐办改升署理湖州府。当时官场有不成文的规矩,一方官员和地方士绅逢年节都必须给主官备送“节敬”。王有龄改升署理湖州府正在端午前,他如能赶在五月初一上任,五月初五必有一笔不菲的“节敬”好拿。拿这笔钱于情于理实在也无大碍。但胡雪岩认为不可。他的理由有两条:其一,“节敬”只此一份,前任已署理好些日子,该当他得,为他着想,不能去抢了他的好处;其二,往深一层说,抢别人的好处必定得罪对方,结下怨恨。“铜钱银子用得完,得罪一个人要想补救就不容易了。”
胡雪岩有一句名言,叫作生意人要学会“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别人”。按我们的理解,这里的“想想别人”,也就是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想想别人的难处,想想别人和自己一样的辛苦,也是和自己一样为了赚自己该赚的那份银子。这样会避免犯错误,避免因贪了不义之财而给自己“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说到底,想别人其实也是想自己。
人们常说,商场如战场,一般的人常常简单地将这句话理解为对商场竞争的形象概括,而往往忽略商场还有另一面,即商场上有竞争更必须有联合。一个简单的事实是,不管你实力多强大,也不管你的本事多高,你也无法占有整个市场。一个明智的生意人必须懂得,要在商场上站稳脚跟,不仅要有天时、地利,还必须结下人缘。
胡雪岩深深懂得这个道理。不仅懂得,他还特别讲究义。
为了浙江防务,胡雪岩建议向洋人购买洋枪,而且胡雪岩与洋人已经大体议定每支二十五两银子(其中五两为中间人的“好处”)上下的购进价格,不料浙江炮局的龚振麟父子走了浙江抚台黄宗汉三姨太的路子,斜插了一杠,以三十二两银子一支的价格与洋人签了购买一万五千支洋枪的合同。
本来是自己的生意却被别人抢走,而且对方一笔生意打下至少每支十二两,共十八万两银子的“虚头”以中饱私囊。以胡雪岩的为人和性格,自然是不会听之任之的。胡雪岩与朋友嵇鹤龄、裘丰言严密筹划,上串下联,由裘丰言出面向龚家父子展开攻势,终于迫使他们就范,同意拿出五千支由裘丰言经手,每支三十二两的价格不变,但他们只要每支二两的手续费。如果这样,就等于他们让出了五万两银子的好处。
胡雪岩认为不能要这五万两银子,因为这不是一笔小数,等于是剜了对方的心头肉,为了钱让对方记恨自己划不来。事实上按现在的情况也已经得不到五万银子的好处了,因为以裘丰言经手的洋枪每支的向上报价是二十五两,好处减半只有二万五千两,除掉抚台衙门的一万,实落只有一万五千两。就这一万五千两胡雪岩建议派作三股,裘丰言得两股,剩下五千给龚家父子,而自己和嵇鹤龄分文不要。
胡雪岩如此处理这桩生意也许会有人不理解。本来是自己的生意,被人抢去如今再夺回来,从道理上讲,这笔生意的好处胡雪岩无论如何是可以拿的。再说做生意就是为赚钱,到手的钱而且应该说还是该拿的钱却不拿,自然是让人不好理解。但胡雪岩有自己的道理,那就是钱要拿得舒服。拿了以后会不舒服的钱,即使该拿也宁可不拿。
什么钱拿了会不舒服?简单地说,也就是那些拿了会留后患、会带来不良后果的钱。比如这笔军火生意中的好处,就是可能拿得不舒服的钱。因为在胡雪岩看来,龚家父子之所以最终剜去自己的心头肉让出五万两银子的好处,实际上是在自己的强烈攻势之下迫不得已的忍痛牺牲,拿了这笔好处,等于与他结下大怨,对方心怀怨恨,以后寻机报复,这也就等于虽得一钱却为自己埋下一颗“不定时”炸弹,留下极大的后患,实在不合算。
胡雪岩的这一番考虑确实有道理。事实上在这桩生意的运作过程中,龚家父子本就已经对胡雪岩心存怨恨,正是由于胡雪岩的这一番化解,使龚家父子不仅知道胡雪岩的手段厉害,而且也知道胡雪岩是一个办事极“漂亮”的人物,由怨恨而至钦服。
所有成大事者都应当牢记,不贪不义之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杜绝弄虚作假,
奸商成不了大气候做人当讲诚实,商人更应该如此。在大千世界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事之道,奸诈者有之,投机者有之,轻狂者有之,骄傲者有之,但是这些人绝不能成大事,至少不能长久的成大事。而胡雪岩的成事之道则是他始终能把诚实待人的原则落实到其经商的过程中。他曾经说过:“说真方,卖假药,最要不得。”因为,他深知在商界,弄虚作假是成不了大气候的,只有“诚信”才能赢得客户、合作伙伴的信任,才能打消他们的顾虑、猜疑,获得商业运作的成功。
在过去,药店是悬壶济世、行医治病的,在那里担负着的是人身家性命的大事,可来不得半点含糊。胡雪岩创办的胡庆余堂自1874年开办之初,便确定做大名气的方针,他要做出一块不倒的“金字招牌”,建立起自己的名气。他还提出了做出自己的名气的措施,也就是两个字——“戒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