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在此压力下能肩挑重担取得成功,原因之一就是有“休暇之致”,补养得法。他曾经说:“试观古往今来能胜大任者,虽身极劳,心极忙,此心必常有休暇之致。故万汇杂役,应之绰有余裕。”
曾国藩认为“暇”不仅是一种休息,还是排除纷扰,避免张皇失措的一种方式。他说:盖暇则静,静则明自生;休则通,通则灵机常活。明与灵,吾心所恃以酬万事者也。”
在曾国藩看来,带兵打仗,灵机稍纵即逝,而疲怠的人则可能任它滑过,只有冷静机灵的人才可能抓住它,而闲暇与休息是不可缺少的前提。诸葛亮六出祁山,军中营务,事无巨细,都亲自处理,直至呕血也不顾。司马懿说他食少事繁,岂能久乎?虽然他最终劳苦致死,但也是劳而无功,勉强维持罢了。
暇即给疲惫不堪的心一块安闲之所,曾国藩闲情偶寄于读诗文,尤其在心情郁闷之时,特别偏好一些闲适的诗。他认为诗文趣味有两种,一得诙谐之趣,二得闲适之趣。他特别喜欢陶渊明、陆游、白居易和苏轼的诗,因为他们诗中包含着对人生朴实无华的理解,具有很闲适恬淡的风格。在写诗之外,曾国藩还喜欢写文章,他对文学有很大的爱好,在军务政务繁忙之余,他总是寄情于诗文,而且曾国藩的文章在当时也是独树一帜,具有很高的造诣。他在日记中说道:
“古文一事,平日自觉颇有心得,而握笔之时,不经冥思苦想,作成总不称意,哪比得上除去万事,香睡数日,神清气爽,然后写作文章,来抒发心中的奇趣。”
此外曾国藩还喜欢学习书法,他认为书法可以养心,他说:
“写字时心情稍定,便觉安适些,可知平日不能耐,不能静,所以致病也。”
写字可以验精力之专注否,可以养心,万事付之空寂,此心便觉安定。曾国藩还喜欢与人开玩笑,在一般人眼中,曾国藩是一个极其严肃、道貌岸然的人,实际上,他心中自有一片闲适的地方。与人开玩笑不仅可以舒解自己的压力,使自己在繁忙中自寻其乐,同时还可以拉近与他人的关系。湘军虽等级严格,但对部将,曾国藩都视为朋友,推心置腹,时不时开一两句玩笑,更拉近了双方距离,变得亲密无间,这也是极其巧妙的处世谋略。
在曾国藩的“暇”字诀中,除了道家逍遥恬淡思想的滋养外,还有儒家思想成分,那就是暇心而不可纵心。苏东坡寄情诗文,西门庆征逐女色,高雅低俗足见他日成败。除了闲适有节外,曾国藩还说,“暇心游离于本业之外,又关系到事业兴衰,所以暇心之寄要厚植根本,积功践行。”也就是说“暇业”要有助于本业的成功,这样的暇业不能只是“闲情偶寄”,也要积累以成气候。
暇在关键时刻也是必不可少的素质,大敌当前,危急关头,人情汹汹,稍有骚动,就可能草木皆兵,引起全盘崩溃。所以统帅或核心人物此时的一举一动都关系重大。他们如果计无所出,张皇失措,下面的人就更加疑惧,轻则消极待毙,分崩逃散,重则铤而走险,犯上作乱。所以核心人物越是身处危境越要摆脱恐惧悲观的心态,气定神闲,悠然自处,安定人心。
6.笑对逆境,积极进取
积极进取是一种耐力与意志力的体现,一个人无论如何伟大,相对于奔腾不息的历史而言,总是渺小的。一个人不可能一生都是一帆风顺,出现逆境在所难免。对待逆境,不要逃避现实,既不要做以卵击石般的无谓牺牲,又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懂得积极进取。
一个人能否有所成就,关键在于他是否能够做到“恒久”,曾国藩认为,只要能不断努力、积极进取,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他曾经引用理学大师倭仁的话说:“没有间歇是最难做到了,就是圣人那么伟大纯正也从不停止进取。颜回三个月没违师命,这一点很不容易学。像日月那么至高至洁,也并非所有圣贤都能企及的。”
曾国藩出身于一个处于统治阶级下层的中小地主家庭,因此,他的救世人生哲学观非常突出,这也是他“苟能立志,何事不可为”的思想的核心。曾国藩一生以“敬德修业”四个字来不断勉励自己,督促自己去积极地思考,积极地去做事,以求取每一次进步,当然,这四个字也是曾国藩不断提高自我修养的座右铭。
奸佞当道,小人得势,不会政通人和。正派而能干的人很难展示才干、发挥作用,如果直言或试图有所作为,不仅无济于事,反而会遭受陷害。大的方针政策不能变动,只好在具体工作的小地方做些补救。损失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一味顺从,人成为逆境的奴隶,也就不能改善自己的处境,更谈不到有所为了。
两军对峙勇者胜,两军相持久者胜。曾国藩说,打持久战最忌讳的是“势穷力竭”。其中,力是指将士的精力,势是指大局以及整个作战计划。意思是说,只要坚持下来,就有抗衡的机会,积极进取的同时,要注意等待时机。
曾国藩从“湘军首领”到“中兴之臣”,可以说是成就了自己一生的大业,这与他不断进取有很大的关系。在曾国藩身上,特别体现出一种自我修养的力量,正如他自己所说:“遇逆境,须有志有恒,乃有成就,遇逆境,正可困心横意,大加卧薪尝胆之功,切不可固愤废学。”他把学习作为提高个人修养的基本要求,并且要求子孙后代不可抛弃积极进取的精神,要有志、有恒。
曾国藩非常注重自己的“敬德修业”,并且把“敬德修业”看作是每日有所进步的必要基础,这也是一种积极进取的表现。他希望“德业并增”,这是他人生之所以进取的重要原因。他认为,要实现“敬德修业”的远大抱负,就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因此,他主张,“圣贤之所以为圣贤,所争皆在大难磨折之日”。
曾国藩认为,若想成为成功者,就要积极进取,因此,没有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是难以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生的进取,是从“学问”两字开始的,只要能够坚持下去,阅历就会逐渐广博,渐习渐熟,就可以获得成功。
积极进取是一种提升自我的动力,是人生修养中应该具备的一项基本要求,曾国藩就是在这样一种奋发进取的思想基础上,不断完善自我,所以他终生都以全力为实现这个“敬德修业”的远大抱负和人生目标而锐意奋斗。
7.心存平淡,知足常乐
人在社会中生存,为了各自的利益需要,当然要去追求成功。不过,在追逐中要让自己看淡一些,看远一些,明白眼前的得失并不代表长远的成败。过于计较,往往让身心不得安宁、浮躁难耐,打乱既定的计划。功名利禄不过身外之物,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何苦计较。至于成败,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虽有些消极,但这样倒也能让自己豁达一些,看开一些,何乐而不为呢?
三国时的诸葛亮在他着名的《诫子书》中写道:“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意思就是说,把成败得失、功名利禄看得淡了,志向才会明朗、宏大;内心保持宁静了,眼光才会久远。
我们知道,一个人如果一切都视为至关重要,都想得到它,都要斤斤计较,那么他的心境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被外物所扰乱,精神就会时时受到牵累,就会影响到待人接物、处世治事的好坏成败。
因此,曾国藩主张要有平淡的心境。他说:“胸襟广大,宜从‘平、淡’二字用功。凡人我之际,须看得平,功名之际,须看得淡,庶几胸怀日阔。”并表示要“以庄子之道自怡,以荀子之道自克”,要把“世俗之功名须看得平淡些”。他认识到,一般人之所以胸襟狭窄,全是物欲之念太重,功名之念太深。更具体些说,则是私欲围扰于心,精神无安静之日,自然也就日觉有不愉快的心境。他这里所谓的宜在“平、淡”二字上用功,即是要使心中平淡,不致为私欲所扰乱,务使精神恬静,不受外物所累,使自己置身于逆来顺受,然后可以处于光明无欲的心境。
曾国藩深知贪心之害,故而曾作《知足歌》一首,劝勉自己、家人、朋友。其原文如下:
“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岂无过人资,多欲为患害。在约每思丰,困君带求泰。富求千乘车,贵求万钉带。未得求速赏,既得勿求坏。芳馨比椒兰,磐固方泰岱。求荣不知厌,志亢神愈昂,岁懊有时寒,日明有时晦,时来多善依,运去生灾怪。诸福不可期,百殃纷来会。片言动抬尤,举足便有碍……矫首生八荒,乾坤一何大,安荣无遽欣,患难无遽憨。君看十人中,八九无依赖。人穷多过我,我穷犹可耐;而况处夷涂,奚事生嗟气?于世少所求,俯仰有余快,俟命堪终古,曾不愿乎外。语云:名根未拔者,纵轻千乘甘一飘,总堕尘情;客气未融者,虽泽四海利万世,终为剩伎。”
曾国藩一生勤于修身养性,以圣贤君子为榜样要求自己,故而虽身为“中兴第一名臣”,剿农民起义,独力支撑晚清王朝,当谓富贵极至,但始终以“戒贪”、“知足”为诫,劝导自己不可松懈对自己的修养!
同治十年三月,曾国藩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
“近年焦虑过多,无二日游于坦荡之天,总由于名心太切,俗见太重二端。名心切,故无学问无成,德行未玄,不胜其愧馁。俗见重,故于家人之疾病、子孙及兄弟子孙之有无强弱贤否,不胜其萦绕,用是忧惭,局促如蚕自缚。”
这是曾国藩临死前一年写下的文字,实际上是他对自己一生修身经验的总结。名心切的人,必然俗见重。名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成功、成名、成就、成仁、成礼、成全等等。正是这样一种普遍的心理愿望,使人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这样的一种心理期待,事事周全,样样完满,件件顺遂,这就是俗见,自然就对疾病的有无、子孙贤良与否也格外看重。没有得到,就希望得到;得到了,又害怕失去;自己得到了,害怕子孙失去;子孙没有得到,又希望他们得到。人一天到晚就处于这样的患得患失之中,何处是个尽头呢?
怎样消除这两种弊病呢?曾国藩在同一篇日记中继续写道:
“今欲去此二病,须在一“淡”字上着意。不行富贵功名及身家之顺遂,子孙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学问德行之成立与否,亦大半关于天事,一概淡而忘之,庶此心稍得自在。”
争名夺利,凡人尚且难免,何况曾国藩位极人臣,权倾朝野。他能在繁忙的公务之外,保留一分平淡之心,确实难能可贵,尤其在功成之际,悄然身退,自削兵权,力求不显山、不露水,更非修养平平者所能及,这正是他能知足常乐啊!
道家为破除名利的束缚,主张无为;佛家则干脆教导人逃离红尘,斩断六欲。这两种办法都弃功名如粪土,固无拖累。但仅为一身快乐而计,非有责任感、使命感的圣贤豪杰所愿为。人生于世,苦难众多,志士仁人更应以治国安民为己任,此外又要不受名利之累,可谓难上加难!而曾国藩的“淡字”诀,不但不妨成大业、办大事,还给自己留出一片安闲自适的天地,享受人生,真是两全其美之法。
为什么人在社会中不能将外在的得失看得平淡、超脱一些呢?想来不过是我们的欲望太多,索求太多。得不到的,极力去追求;得到了还要想尽办法保留。如此,惶惶不可终日,如何淡泊明志,如何宁静致远呢?“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将得失看破,视外在功名如浮云,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工作,正如曾国藩说:“只问耕耘,莫问收获。”自己感到没有辜负自己就足够了。做事要学胡雪岩下篇一个人再有智识才华,能力总是有限的。巨大的成功都是借力的结果,惟有会借者、善借者才能赢。借的手法不一而足,可以借人、借势、借名气……只要开动脑筋,用心挖掘,即使“空手”也能套住“白狼”。胡雪岩就是这么一位善借的高手,其借乘万物势力的功夫不由人不佩服,是我们后人学习的典范。造名造势——练就空手道,借力成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