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母亲病重,需要住院治疗时,孝顺的李嘉诚总会小心翼翼地抱着母亲,然后轻轻地放进救护车,到医院后又轻轻地把母亲抱下来;治疗期间,李嘉诚会暂时把工作安排下去,亲自照顾母亲。
1986年5月1日,李庄碧琴老夫人与世长辞。李嘉诚伤心之至,为母亲办了追悼会。当日,各界名流纷纷前来慰问吊唁,共计3000余人。当时在任的汕头市市长陈燕发、李嘉诚出资兴办的汕头大学的第一任副校长林川,带着汕头慰问团前来,并敬赠汕头大学师生作给李庄碧琴老夫人的一幅挽联:
李庄太夫人千古
勤劳闵闵,含辛茹苦育人杰;泽披桑梓,懿德堪扬扬懿德。
诲化谆谆,创业夺魁报慈恩;荫及痒序,母仪足式式母仪。
追悼会之后,李嘉诚又为母亲举行了隆重的殡葬仪式,葬母亲灵柩于柴湾佛教墓地,并捐资500万港币,于跑马地兴建“李嘉诚护老院”,为母亲设灵堂,置灵位,悬挂母亲遗像,以尽孝道。
李嘉诚经商箴言:
苦难的生活,是我人生的最好锻炼,尤其是做推销员,使我学会了不少东西,明白了不少事理。所有这些,是我今天10亿、100亿也买不到的。
3.对别人永怀感激之情
一个人受了别人的恩惠,就要对其怀有感激之情,这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李嘉诚是商海中的大儒,自幼受儒家思想影响深刻,深知“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的儒家古训,所以成就了别人无法企及的大事业。
李嘉诚有一次终生难忘的“饭碗危机”。那是小时候他在茶楼跑堂时,每天工作十几小时的李嘉诚,可以说天天处于疲惫状态。听茶客聊天,便成了李嘉诚排困解乏的最佳方法。然而,有一天却发生了意外。
那天,一位茶客坐在桌旁,侃侃而谈,大谈生意经,把生意场上的斗智斗力,尔虞我诈讲得淋漓尽致,令做着枯燥工作的李嘉诚大开眼界。他顿时觉得做生意是一件充满刺激而又不乏神秘的事情。李嘉诚一时听得入了迷,一副如痴如醉的样子。此时的他竟忘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客人的杯子空了,却没有及时给客人冲水。
这时,一位伙计大声叫他,李嘉诚这才回过神来,慌里慌张地拿起茶壶为客人冲茶。由于动作匆忙,他一不小心把开水倒在了茶客的裤腿上,李嘉诚吓坏了,呆呆地站在那里,一动不动,浑身打着哆嗦,脸色煞白,不知该如何向这位茶客赔礼谢罪。茶客是茶楼的衣食父母,是堂倌侍候的大爷。若遇上蛮横的茶客,必会甩堂倌的耳光,而且会找老板闹个不休。
李嘉诚知道自己闯下大祸了,真不敢想象将会有什么样的厄运降临到自己身上。他早已听说,在自己进来之前,一个堂倌也犯了这样的过失,那个茶客是“三合会白纸扇”(黑社会师爷)。老板自然不敢得罪这位“大煞”,硬是逼着堂倌给这位大爷下跪请罪,然后当即责令他滚蛋。
李嘉诚已做好了受罚的准备。这时,老板跑了过来,正要对李嘉诚责骂,想不到的是,只听见这位茶客说:“是我不小心碰了他,不怪这位小师傅。”茶客一味为李嘉诚开脱,老板当然乐得顺水推舟,也就不再说什么了,只是恭恭敬敬地向茶客连声道歉。
茶客坐了一会就走了,李嘉诚愣愣地回想着刚刚发生的事,依然心有余悸,双眼湿润了,暗自庆幸遇上了好人。
事后,老板对李嘉诚道:“我晓得是你把水淋到了客人的裤腿上,以后做事千万得小心。万一有什么闪失,要赶快向客人赔礼道歉,说不准就能大事化小了。这客人心善,若是恶点的,不知会闹成什么样子。开茶楼,老板伙计都难做啊!”
回到家,李嘉诚把这事情说给母亲听,母亲感叹不已,觉得儿子确实很幸运。她说:“菩萨保佑,客人和老板都是好人。”她又告诫儿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积善必有善报,作恶必有恶报”。
李嘉诚对母亲的告诫铭记在心,他满心感激那位好心的茶客,也感激老板对自己的宽容。
其实,李嘉诚逃过这一劫,并非侥幸,也是他平日积善得善报的结果。由于他平时真诚待人,吃苦耐劳,顾客和老板自然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自然不愿为难他。如果是一个懒惰不负责任的伙计,客人早就看他不顺眼,老板早就对他心怀不满,那么,即使没事,饭碗也很危险,若是闹出点事来,还能有好果子吃吗?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李嘉诚是自己拯救了自己,是用自己一贯的诚实勤劳渡度过了这一次险境。
但是,李嘉诚后来依然对那位好心的茶客念念不忘。他多年以后,曾对别人说:“这虽然是件小事,在我看来却是大事。如果我还能找到那位客人,一定要让他安度晚年,以报他的恩德。”
李嘉诚从小便从父母那里接受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的教育,如“和为贵”、“和气生财”、“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但那是父母教授给他的,他并不能完全领会其中的真正含义。这一次“饭碗危机”才让他真正体会到了这些传统美德的重要作用。有亲身体验,才会在生活事业上实行。后来的李嘉诚终生信奉“以和为贵”、“积德行善”的做人准则,这也为他的事业发展开辟了道路。
李嘉诚曾在五金厂做过推销员,跳出五金厂后,仍十分感激五金厂老板的知遇之恩。虽然他也为该老板立了不少功,但他依然是心怀愧疚之情。
李嘉诚知恩图报,就像当年他离开舅父的中南钟表公司时一样,也向五金厂的老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办企业重要的是审时度势。五金厂要取得发展,有两条路可选择。第一,转行做前景看好的行业;第二,调整产品门类,尽量避免与塑胶制品冲突,占领塑胶制品不能替代的空当。
但是,五金厂老板在李嘉诚走后,并没有听从李嘉诚的建议,仍然坚持生产铁桶。结果,不久后,危机果然降临,五金厂很快便奄奄一息,濒临倒闭了。
李嘉诚是个重情重义之人,当他获知此不幸消息后,马上专程赶往五金厂找到老板,他劝老板立即停止生产镀锌铁桶,而转为生产系列铁锁。
原来,李嘉诚一直在关注着五金厂的前途。一来他要证实自己的眼光是否正确;二来他深知五金厂对自己不薄,自己跳了槽,心中总有一股歉疚之情,总想找机会报答。
因此,他经常抽空了解五金制品的市场行情。经过一番调查分析之后,他发现还没有哪一家五金厂专门生产铁锁,不存在其他行业的竞争。
李嘉诚坚信:生产铁锁肯定前途光明,有利可图。
李嘉诚进一步指出,为了保证稳步领先,还应制定计划,开发系列铁锁。否则,只要一发现有利可图,其他五金厂就会跟风而上,竞争会很激烈。只有永远先人一步推出新产品,才能稳操胜券。
这一次,五金厂老板对李嘉诚的建议言听计从,马上根据李嘉诚的建议组织人力开发系列铁锁。一年后,危机重重的五金厂果然焕发了勃勃生机,盈利丰厚。
这虽然与整个行业的变化形势有关,但李嘉诚的一番忠告可以说起到了关键作用。
后来,五金厂老板再次见到李嘉诚后,欣喜地说:“阿诚,你在我厂里时,我就看出你是个不寻常的后生仔,你将来准会干出大事业!”
李嘉诚的知恩图报以及母亲对他的告诫为他赢来了更多人的信任,在以后的生意中,他因此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李嘉诚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感激之心的人,他感恩的对象甚至包括他所雇佣的工人。
李嘉诚经商箴言:
一家企业就像一个家庭,每位工人都是企业的功臣,理应得到这样的待遇。现在他们老了,作为晚辈,我们就该负起照顾他们的义务。
4.重情重义,以德报德
情义是连接人与人之间感情的纽带,一个重情重义的人才是一个处处受人欢迎的人。李嘉诚离开塑胶公司自己创业时,他信守诺言,重义轻利,没有从原公司带走一个客户。
李嘉诚时时不忘创业,他一直渴望着拥有自己的一方商业天地。为此,不安分的他再一次辞别了塑胶公司的老板。
老板在几年与李嘉诚的相处中,深深了解了李嘉诚终究不是池中之物。老板也是个善人,他甚至觉得,李嘉诚在自己手下,实在是太委屈了。
老板约李嘉诚到酒楼,设宴为他辞工饯行。
李嘉诚十分感动,同时带着他内心的歉疚,坦诚地向老板和盘托出自己的计划。
他说:“我离开你的塑胶公司,是打算自己也办一间塑胶厂。我难免会使用在你手下学到的技术,也大概会开发一些同样的产品。现在塑胶厂遍地开花,我不这样做,别人也会这样做。不过,我向你保证,我绝不会把一个客户带走,绝不用你的销售网推销我的产品。我会另外开辟销售线路。”
虽然是在商言商,李嘉诚依然是重义轻利,一诺千金。
后来,李嘉诚创办了自己的塑胶厂。果然,有不少李嘉诚原来在塑胶公司发展的客户转向与李嘉诚合作。但李嘉诚无一例外地谢绝了,并且一再强调他原先打工那间塑胶公司的实力和对自己的深情厚谊,希望这些客户继续与塑胶公司保持往来关系。
李嘉诚的真诚使这些客户感动,找到李嘉诚的大部分客户又继续与塑胶公司做生意。
20多年后,由于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的冲击,香港塑胶业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原料大危机。已经是潮联塑胶业商会主席的李嘉诚,挂帅救业。同时,将自己公司的库存原料拨给那间塑胶公司,把自己的恩公众倒闭的边缘挽救回来。
已经年过花甲的塑胶公司老板噙着热泪说:“我没有看走眼阿诚的为人。”
提起李嘉诚,凡是与他有过交往的人都会称赞他的为人。李嘉诚之所以能做到这点,还与他本身的经历有关系。因为他做过推销员,明白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推销员需要什么条件。
李嘉诚认为,一个优秀的推销员,在推销产品的同时,更要注重推销自己。
首先,李嘉诚十分注意自己的包装。他觉得,产品需要包装,而推销员就更应该包装。推销员的包装,服装是其一,还包括言谈举止、行为修养。
李嘉诚对自己的高标准是要具有绅士风度。因此,李嘉诚虽然收入不高,家庭负担很重,而且他还有大抱负,要攒钱办大事,但是,李嘉诚十分重视自己的仪表修饰。他的服装既不新又非名牌,但相当整洁。他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简单而又包罗万象的衡量标准,就是给任何人都能产生好感。
其次,李嘉诚有意识去结交朋友。先不谈生意,而是建立友谊:友谊长在,生意自然不成问题。
另外,李嘉诚结交朋友,不全是以客户为选择标准。他认为,今天成不了客户,或许将来会是客户;他自己做不了客户,可能会引荐其他的客户;即使促成不了生意,帮出出点子,叙叙友情,也是一件好事。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李嘉诚的广博学识和诚恳待人的优良品质为他赢来了很多朋友。有了众多朋友的真心帮助,李嘉诚在创业过程中更是如鱼得水,使得事业蒸蒸日上。
李嘉诚经商箴言:
当自己有更多财富时,骤然间想做一些对人生有意义的事,有钱随时可以做得到,但等到你想用钱时才去想法子赚钱,是很困难的。
5.心系员工,以情管人
李嘉诚是员工们崇敬的老板,无论是创业初期还是功成名就之时。数十年来,李嘉诚一直非常关注员工的工作生活,照顾他们的切身利益。李嘉诚对待员工可谓信赖有加,为他们提供高额薪水和足够的发展空间、晋升机会。李嘉诚的努力换来了员工的忠诚和工作的激情,有力地促进了长江集团的壮大发展。在李嘉诚心目中,是员工养活了老板,而非老板养活了员工。
北角的长江大厦是李嘉诚拥有的第一幢工业大厦,是他赖以赢得“塑胶花大王”称号的老根据地。
他在地产与股市做得顺风顺水后,人们都以为他早放弃了塑胶业。一次,香江才女林燕妮准备开办广告公司,四处寻找办公地点,跑到长江大厦看楼时,发现李嘉诚竟然还在生产塑胶花,不禁暗暗惊讶,且大惑不解。
众所周知,这时的塑胶花早就过了黄金时代,根本无钱可赚。长江实业此时的盈利已十分可观,就算塑胶花有微薄小利,对长江实业来说,增之不见多,减之不见少,并没什么大的关系。
尽管如此,长江实业仍在维持小额的塑胶花生产。对此,林燕妮思之再三,终于明白了李嘉诚的用心,“不外是顾念着老员工,给他们一点生计”。
为此,林燕妮在一篇文章中写道:“长江大厦租出后,塑胶花厂停工了。不过,老员工仍得以被安排在大厦里干管理事宜。对老员工,他是很念旧的。”
林燕妮的看法很有道理,李嘉诚确实很念旧,对那些帮他打过天下的老员工们感恩不尽。
一次,有人问李嘉诚为什么还背着老员工这个包袱。李嘉诚说:“一家企业就像一个家庭,他们是企业的功臣,理应得到这样的待遇。现在他们老了,作为晚辈,我们就该负起照顾他们的义务。”
那人赞叹道:“李先生的精神确实难能可贵,在当今香港,不少老板待员工老了便一脚踢开,你却不同。这批员工,过去靠你的厂生活,现在厂没有了,你仍把他们包下来。”
李嘉诚急忙解释道:“千万不能这么说,老板养活员工,是旧式老板的观点。现代企业的观念应该是员工养活老板、养活公司。”
商人皆为利来,其最终目的都是为赚钱。商人不是慈善家,工厂没有效益,关闭是必然的。都说商场是无情的,但李嘉诚却能化无情为有情,上演了一幕幕动人的感情剧。
李嘉诚“是员工养活老板、养活公司”的观念符合现代人的管理观念,值得我们深思,能给我们许多启迪。
不管在何时何地,李嘉诚都很爱护自己的下属。在发展公司的同时,他也会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想一些为员工谋福利的具体办法。为此,他会抽出时间到基层去,与这些员工聊聊天,及时地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对公司的看法等。在“长实”系财团属下的公司里,职员们的待遇一般会比较高,这也是李嘉诚关心体贴员工的具体行动和表现。也正因为如此,长实的众多员工将长实当成了自己的家,他们愿意以主人翁的精神与长实同呼吸,共命运。也正因为如此,长实员工的离职率比例较低。
李嘉诚除了从大局上关心员工外,他还是一个特别细心的老板。当他的同事或职员们遇到困难时,或在生活上出问题时,他都会慷慨相助。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在这里略举几个。
一次,一位退休同事的太太生病了,需要住院治疗。李嘉诚知道后,立即想到了这位同事工作期间对公司做出的贡献,并马上想到他太太住院肯定急需用钱。于是,他马上派人去医院看望这位同事的太太,并送去了足够治病的慰问金。这位同事夫妇二人对李嘉诚的重情重义万分感激,不知如何报答他的大恩大德。
还有一次,李嘉诚从他人那里了解到他的一位老同事因病逝世。想到这位老同事曾与自己同甘共苦,如今却撒手离去,心中很不是滋味。尽管多年没有这位老同事的消息,李嘉诚仍然觉得自己有必要去吊唁。由于自己很忙,他便派人去完成此事。属下去后,帮着这位老同事家人料理后事,并送上一些款项作为他们的家用及孩子的学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