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和大班察觉李嘉诚的意图时,顿时火冒三丈。在地铁工程一役中,他们被李嘉诚弄得颜面无存,为不再受辱,他们决定反收购,确保对九龙仓的绝对控制。
决心再大,没有实力还是行不通的。此时的怡和系正面临着这种情况,因为近些年来,怡和采取了在港内盈利,把利润投入海外发展的策略。这种经营方式给怡和带来了不好的结果。战线过长,投资的回报率自然不会高,怡和只得承受已有的财政负担。
怡和别无他法,为保领地完整,只得求助于背后的靠山汇丰银行。汇丰大班沈弼出面斡旋,劝李嘉诚退出收购。
李嘉诚知道凭自己的实力,拿到九龙仓50%以上的控股权以求对其绝对控制是做不到的,再说,若执意收购,汇丰定会帮怡和力挽狂澜,既不能得到好处又得罪了汇丰这个强敌。于是,李嘉诚卖给汇丰一个面子,即刻收兵。
有了以上三点,才有了汇丰与李嘉诚的合作。
李嘉诚能够在众多竞争者中冒出头来,争得与汇丰合作发展旧华人行地盘的项目,令商业界人士刮目相看,对他“高超的外交手腕”无不惊奇。其实,了解李嘉诚的人都知道,他的言行一贯较为拘谨,与谈锋犀利、能言善道的外交家形象根本不相符。从他的身上,人们看到的是一个从书斋里走出来的中年学者,而不是那种巧舌如簧、精明善变的商场老手。
能够与汇丰建立起合作关系,李嘉诚并没有使用什么过人的外交手段,他靠的是自己一贯奉行的诚实和多年建立起来的信誉。也正是因这一点,李嘉诚渐渐引起了“高高在上”的汇丰大班们的注意,进而得到了他们的赏识,随后便有了合作意向,有了长实更快的发展。
长实与汇丰达成合作协议后,组建了华豪有限公司,并以最快的速度重建了华人行综合商业大厦。
整个工程耗资2.5亿港元,建筑规模宏大。大厦的占地面积为24万平方英尺,高22层。随天气变换深浅颜色的玻璃和不锈钢构成了大厦的外墙;室内的气温、湿度、灯光以及防火设施等,全由电脑控制,技术含量相当高。内装修集民族风格与现代气息于一体,同时具备了豪华和典雅的风格。
大厦建成后,写字楼与商业铺位供不应求,出现了争租现象。这些写字楼和商铺毫无悬念地全被租了出去。长实与汇丰收益颇丰,双方皆喜笑颜开。
1978年4月25日,华豪公司举行了隆重的华人行正式启用典礼,汇丰银行大班沈弼出席了此次典礼,参与了剪彩仪式后,发表了精彩讲话:
“旧华人行拆卸后仅两年多一点时间便兴建新的华人行大厦。这样的建筑速度及效率不仅在香港,在世界也堪称典范。
“本人参与汇丰银行正好30年,深感本港居民以从事工商业而闻名于世,不管是海外公司还是本港公司,均以快捷的工作效率、诚实的商业信用而受人称赞。我可以这样说:新华人行大厦不愧为代表本港水平的出色典范。”
长实和汇丰都是此项工程的开发商,故而沈弼不便“自吹自擂”。他对港民和新华人行的赞誉就是对李嘉诚的赞誉。
在华人行正式启用一个月前的一天,即3月23日,长江集团总部迁入了皇后大道中29号的新华人行大厦。长江从此正式在大银行、大公司林立的中环立足,这标志着长江的地位更上一层楼,新华人行也从此被人们视为长江集团的招牌大厦。
李嘉诚与汇丰的初次成功合作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它为长实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长实在收购英资洋行期间,汇丰给李嘉诚提供了有力帮助。双方合作甚好,汇丰于1985年邀请李嘉诚担任汇丰的非执行董事,李嘉诚自然十分乐意。
可以说,李嘉诚能有后来的辉煌,汇丰银行在其背后的支持是不容忽视的。
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领略到李嘉诚进行商场征战的一个要诀,那就是结交权贵,努力借助他人特别是银行的力量。
李嘉诚经商箴言:
在有危机感的时候,我们更加要冷静、和谐。只有冷静、和谐才能把问题处理好,才能渡过危机。
7.一箭双雕,既卖人情又赚钱
“一箭双雕”义同“一石二鸟”,能否一箭射中两只雕,关键在于射箭者的水平。如果技艺不高,恐怕一只雕也得不到。李嘉诚就是一箭双雕的高手,他最擅长在商战中既获得财富,又能加深双方友谊。他和包玉刚的合作就是互惠互利、一箭双雕的典型范例。
李嘉诚在九龙仓收购战中,所采取的就是“一箭双雕”之计。
李嘉诚从九龙仓的收购战中退出后,并没有偃旗息鼓。他找到了对九龙仓有着浓厚兴趣的包玉刚,打算把手中所持有的九龙仓股份转手给他。李嘉诚的这一举动再次显现了他作为一个商人的精明之处,通过这项交易,李嘉诚既从中获得了一定的利润,又与实力雄厚的包玉刚拉上了关系。
20世纪80年代中期,包玉刚的名字已经传遍香港,它是当时船运业的一枝独秀。李嘉诚在当时虽然登上了香港首席富豪的宝座,但是论起实力和声誉,李嘉诚仍不及包爵士。
1977年,吉普逊船舶经纪公司为世界十大船主排座次。据纪录,包玉刚的船运载重总计1347万吨,由此稳坐第一把交椅;香港老牌船王董浩云以总载重452万吨的成果排名第7位;希腊的奥纳西斯,这位在世界传媒界名气最大的船王仅屈居第8位;香港的另外一位老船王赵从衍却名落孙山。
在那个时候,香港报刊虽未进行富豪榜的编制工作,但远在海外的传媒界却对此工作产生了兴趣。根据他们对香港各位名士的资产统计,包爵士拥有50艘油轮,是香港第一富豪。
因为,包玉刚50艘油轮的价值就相当于50座大厦。
另外,包爵士是香港商界中与世界政要交往最多的一位。在他的集团总部办公室里,可以看到许多他与世界各国的王室成员、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以及各界名人的合影照片。而此时的李嘉诚,还曾未有过与某国元首或首脑单独会见的经历。
船王包玉刚的初次登陆,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受当时的形势所迫。
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爆发。英国不得不重新开发位于北海的本土油田,与此同时,亚洲和拉丁美洲相继投入油田的开采中。这样以来,世界各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性将会大大减小。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油轮闲置的现象一定会越来越多,而包氏船队的主力便是油轮。
“先知先觉”的包氏从油轮闲置,联想到了世界性的造船热,预想到一场空前的航运低潮将会来临。于是,他当机立断,决定减船登陆,将套取来的现金用于投资新产业。包玉刚眼中的新产业,便是香港的房地产,它的发展前景是相当诱人的。
如何登陆,从何处登陆则是摆在包玉刚面前的难题。后来,包氏好不容易瞄上了九龙仓,没想到李嘉诚却已捷足先登。如果包玉刚得到了九龙仓,这里的码头和货仓有利于他海上航运的发展,而这里的地盘物业,又可成为他在陆地上大展拳脚的基地。可以说,九龙仓的地理位置和商业性质不论是对包玉刚所从事的航运业还是以后的行业转型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如今,李嘉诚已经从九龙仓收购战中退下来,他心中所想的便是将这个球踢给谁,得球的这个人会不会奋力射门——直捣九龙仓。
李嘉诚想到了包玉刚,认为包玉刚能够将此事做得漂亮。首先,包玉刚在华人商界有着特殊的地位,不管在实力方面还是在与银行界的关系方面都是他人无法企及的,也只有他能够与怡和抗衡;其次,九龙仓码头虽迁址,但新建成的码头有着更加现代化的设备,气势也更加宏伟。包玉刚作为航运界的头号人物,肯定想拥有一个与其航运配套的港务业。
基于这样的考虑,李嘉诚认定了包玉刚会对九龙仓感兴趣。于是,李嘉诚在1978年8月底的一天下午,秘密约见了包玉刚,然后便出现了下面的一幕:
两位华商俊杰,一位是颇具学者风范的未来地王李嘉诚,另一位是洋溢着海派作风的船王包玉刚,二人一起走进了位于中环的文华酒店一间幽静的雅阁。
文华酒店是一家五星级酒店,它是怡和集团的一项重要产业。它凭着优质的服务和高贵豪华的风格数次位居全球十佳酒店之首。现在,两位华商俊杰正坐在怡和的酒店,共同决定怡和的台柱——九龙仓的前途命运。
冷夏、晓笛在《世界船王——包玉刚传》中记叙道:
“经过简短的寒暄,李嘉诚即开门见山地表达了想把手中拥有的九龙仓1000万股股票,转让给包玉刚的意思。
“转让?包玉刚想,天上没有掉下来的好事。包玉刚低头稍加思索,便悟出了李嘉诚的精明之处。李嘉诚很清楚包玉刚的情况,知道他需要什么,于是,用包玉刚所需要的来换取自己所需要的,这一‘转让’,可真是一家便宜两家数的好事。”
从李嘉诚本人这一方面来说,他以10~30港元的市价买了九龙仓股票,而后却以30多港元的价格转手给包玉刚,在这一买一卖中,他干脆利落地获利数千万元。更为重要的是,他可以通过包玉刚牵线,将和记黄埔的9000万股股票从汇丰银行那里承接过来。一旦成功,李嘉诚便能够将和记黄埔的董事会主席一职握在手中。
从包玉刚这方面来说,从李嘉诚手中接过来的九龙仓1000万股股票,加上他原来所拥有九龙仓的部分股票,已经可以与怡和洋行公开竞购九龙仓了。如果收购成功,他将成为资产雄厚的九龙仓的主人,将其稳稳控制。
如此妙的“绝桥”(主意)也只有李嘉诚这样好使的脑袋才能想得出来。李嘉诚的精明让比他大的世界船王包玉刚心生佩服。在地产界新贵中,包玉刚还没有佩服过其他人。
两个同样精明的人在谈判过程中,没有太多的解释,也没有冗长的说明,更没有喋喋不休的讨价还价,二人一拍即合,秘密订下了一个同样精明的协议:李嘉诚将手中的1000万股九龙仓股票以3亿多港元的价钱,转让给包玉刚;包玉刚协助李嘉诚从汇丰银行承接和记黄埔的9000万股股票。
在两位华商简单而愉悦的对话中,一个决定两家英资企业命运的历史性协议顺利达成。最终结果自然在预料之中,李嘉诚和包玉刚二人都如愿以偿地登上了英资洋行大班的宝座。
1978年9月5日,包玉刚正式对外宣布,他本人及家族已购入20%左右九龙仓股票。九龙仓现任大班纽璧坚和怡和系此时不得不吸收包玉刚及其女婿吴光正加入九龙仓董事局。
包玉刚初战告捷,李嘉诚有很大的功劳。
在这之后,李嘉诚陆续将手头剩余的九龙仓股转让给包氏。据估计,李嘉诚在这一进一出间,所获纯利高达5900多万港元。
包玉刚及其女婿吴光正的突然加入令九龙仓董事局主席纽璧坚大为愤怒,在处事的过程中,他多次与他们发生摩擦。
包玉刚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目标,他采用多种方式不断吸纳九龙仓股。九龙仓股东的控股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包玉刚对九龙仓股票的控股增至30%,远远超过了九龙仓的控股公司置地。身兼三家公司主席的纽璧坚坐立不安,大为惊惶,此时他才醒悟过来,发现包玉刚吞并九龙仓的意图。
1980年6月中旬,包玉刚赴巴黎参加会议。机会难得,纽璧坚趁包玉刚不在突发袭击,正式挑起九龙仓大战。置地采取了换股之法,将价值100港元的置地股换取市价77港元的九龙仓股,欲通过这种方式将其对九龙仓的持股权增至49%。
如此诱人的条件,股民自然喜笑颜开,乐意用手中的九龙仓股去换得市价更高的置地股。如果置地已控得49%的九龙仓股权,包氏要购满51%的绝对股权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置地只需再踏半步,包氏的“吞并美梦”便会破灭。
包玉刚闻讯后,急忙飞回香港,以便应对纽璧坚突然发起的进攻。包玉刚只有两天时间,他回到香港后,立即召开了紧急会议,决定以每股105港元的现金将市面上的九龙仓股购入,同样想得到九龙仓49%的股权。包玉刚开出的条件比置地更为优厚,令众多股民心动。星期一开市后,在不到2小时的时间内,包玉刚付出了21亿港元现金,购足了2000万股,得到了九龙仓49%的股权,取得了九龙仓收购战的绝对性胜利。
包玉刚能够在短短两天的时间内将九龙仓稳稳控制在自己手中,关键在于汇丰银行的帮助。包玉刚回港后,从汇丰银行获得了22亿港元的贷款保证。正是有了资金实力强大的汇丰做后盾,包玉刚才能有底气和魄力高价购回大量的九龙仓股票。
此时,大势已去的纽璧坚别无他法,比较理智地将置地控有的1000多万股九龙仓股转让给包玉刚,从中套取了大量现金,获得7亿多港元的纯利。
如此一来,包氏已掌握九龙仓大部分的控股量。
有人这样描述九龙仓一役:船王负创取胜,置地含笑断腕。事实也是如此。
在收购九龙仓一役中,虽然包氏与置地挥戈相向,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以后的合作。这也印证了生意场上的一句话: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
次年,也就是包玉刚入主九龙仓的第二年,包玉刚和置地成为合作伙伴,在双方的共同邀请下,李嘉诚的长实集团加盟进来,三家合资成立了一家地产公司,主要项目是发展位于新港中心的九龙仓尖沙咀地盘上的物业,在当时成为香港商界的一段佳话。
从眼前来看,包玉刚的确是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之后才夺得九龙仓。他的精明没有因此而被否定,他的远见卓识不久便显现出来。
两年后,正如包氏所料,一场空前的船灾降临了。它没有让包氏受到任何威胁,因为包氏在购得九龙仓后,便采取了减船登陆的策略,将回笼资金用于发展物业,从而避开了船灾。相比之下,香港的另外两个船王(董浩云与赵从衍)因行动迟钝没有及时登陆,结果弄得濒临破产,损失相当惨重。
1985年,已在地产界立足的包玉刚开始了他的第二次收购,这就是对马登家族的会德丰这家英资洋行的收购。包玉刚的这次收购活动同样在全港引起了轰动。
次年8月,《每周财经动向》总编林鸿筹先生,在《与李嘉诚谈成功之道》一文中写到:
“最近有人向李氏提问:‘一个优秀的运动员,必须在与强劲的对手竞赛时才可创下骄人的成绩。环顾今日香港商界,似乎只有包玉刚爵士一位匹配做阁下强劲的对手,您可有以包先生为对手的想法吗?’
“一般人很自然会认为李氏是以包氏为竞争对手,因为他们有相同的社会地位,在过去又有极类似的活动,例如李氏从英资手中收购和黄、港灯,包氏则收购九龙仓、会德丰;两人先后出任汇丰银行的副主席;李氏捐赠汕头大学,包氏捐赠宁波大学等。”
“但李氏答复这个问题时,只说他朝着个人订下的目标向前一步一步推进,从来没有居心与任何人比拼。”
在多个场合,李嘉诚也表示,他与包爵士有真诚愉快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