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想,创业之初,到处都需要钱,就这么点钱是尽量放在生产上,等以后收入有余时,再迁入到市区。李嘉诚这一做法,可谓量力而行,深得经商之道。
然而,这间厂房实在是破旧不堪,窗户几乎没有一扇完好无损的,不是玻璃破碎,就是风钩脱落,房顶上到处都是天窗。香港春夏两季雨水特别多,雨水经常漏泻得遍地都是。厂里的压塑机是从旧货市场上买来的,是欧美淘汰的第一代塑胶设备,落后得不能再落后了。
就是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李嘉诚开始了自己艰辛的创业历程。李嘉诚独立创业,是基于对时势的准确判断。
“盛极必衰,月盈必亏。”道家的朴素辩证法自然也适用于商界。当一个行业刚刚兴起时,往往意味着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也同时意味着需要一个艰苦的开拓过程。当一个行业非常成熟时,容易进入,但也意味着发展前景有限。在一盛一衰之间,蕴藏着无穷的风险和机遇。
正可谓,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审时度势,是为商者最重要的素质。
机遇来了,许多人都能发现,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抓住。成功者并没有天生的把握机遇的能力,他们只不过是在平时多留心、多观察、多思考,并且多积累了一些知识与经验而已。
一个善于拯救自己的人首先要具备突破困难的想法,这样才能战胜自我,彻底改变命运。的确,在拯救自我的过程中,完全不必为自卑而彷徨,只要把握好机遇,克服危机的路就在脚下。
李嘉诚经商箴言:
身处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应该求知,求创新,加强能力,在稳健基础下力求进展,居安思危,无论你发展得多好,你时刻都要做好准备。
3.居安思危,积极寻找商机
许多人在创业阶段,千方百计地来改变自己的现状。然而,在自己的事业稍有起色后,便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了。这是一种人性上的弱点,造成许多人小富即安。有前瞻眼光的商人总是有危机感,他们时刻保持着不断进取的心态,寻找更大的商机。
李嘉诚的突出之处,在于他不仅在艰难的条件下善于思考求变,在事业发展顺利的时候同样不安现状,务求变革和进取。这或许是他能成就一番伟业的超乎常人之处。
20世纪50年代中期,香港工业发展迅猛,其工业制品不断涌向国外,在当时的国际市场上造成了一定影响。随着香港经济的日益繁荣,在港九市区边沿及新界的新工业区,各种小工厂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冒了出来,到处都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
长江塑胶厂同样不甘落后,焕发出勃勃生机。李嘉诚在生产过程中严把质量关,真正做到了质量第一、信誉至上。在他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长江塑胶厂在当时的商业界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有着很好的口碑。李嘉诚的生意做起来也更顺手,银行不断放宽对他的贷款限额;原料商许可他赊购原料;客户乐意接受他的产品,派送大笔订单给他。
虽然此时的长江塑胶厂生意兴隆,财源广进,然而李嘉诚并没有安下心来。他知道危机就是在春风得意时发生的,愈在这个时候,愈应该保持冷静,谨慎行事。他静下心来,思考和谋划着长江塑胶厂的未来。
在当时,香港的塑胶厂及玩具厂已增至300多家,长江厂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家。在同行业中,长江厂也只是步人后尘,并没有任何特色。另外,同别的厂家相比,长江厂生产的塑料玩具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几乎是大同小异,不同之处只是在款式上有细微的变化而已。
李嘉诚认识到,如果安于现状,在激烈的竞争中肯定不能够取得绝对优势,就不能够保证长江塑胶厂能够长期稳定地发展下去,甚至有被淘汰的危险。为了长江塑胶厂的发展,李嘉诚开始寻找新的商机。
香港的塑胶制品在国际市场上能够掀起热潮,并不在于塑胶制品本身在国际市场上有着不可抗拒的优势,而是在于它的廉价。20世纪50年代,港英政府放宽政策,对来港人员一概接纳,将他们作为后备劳力资源进行储备。这样一来,劳动力的充足必将导致工人工资下降,从而厂商可以降低商品的价格以提高销量。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盈利的目的是可悲的,也是不能长久的。
弄清楚大局后,李嘉诚又分析了长江厂的运营情况。自创立以来,长江厂主要生产塑胶玩具和日用品这两类产品,虽然样式上前前后后也变化了几十款,但变化的原因不是厂家想设计成什么样子就设计成什么样子的,而是根据代理经销商的订单要求设计制造的。
这样一来,厂家无法真正去面对市场,不能根据市场的需求来确定到底要生产什么样的产品。只有打破这种商家左右厂家的局面,才能准确把握市场风向,及时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李嘉诚曾想过这样做,但因为工作忙和要冒大风险等问题而不得不将此想法搁置一边。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整个香港的塑胶工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只有突破,才能够在同行业中独领风骚,从而立于不败之地。从事塑胶业已有7个年头的李嘉诚认为自己不过是该行业中的平庸之辈,没有什么大的突破。天性不甘平庸的他对现状越来越感不满,盼望有一天能够使自己的塑胶厂制品有一个大的突破,从同行业里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闭门造车是盲目的,也是不可能取得突破的。要想取得突破,还得放眼世界,时刻关注国际市场的新动向。李嘉诚深知这一点,借助少年时学成的扎实的英语功底,他开始关注国际市场,积极地去了解塑胶业的发展趋势。
李嘉诚之所以能够这样做,与他小时候所受到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对任何事情,他都会抱着严谨的态度去做,时刻不忘自己的目标,无论有多大成就也不愿有丝毫放纵。
李嘉诚的求知欲很强,小时候如此,现在亦如此。无论工作如何忙碌,身体如何疲惫,他都不忘学习。每当结束一天10个小时的工作后,他都会坚持自修功课。另外,他还订购了大量的经济类杂志,临睡前,他总会靠在床头,一边舒展劳累的身体,一边翻阅着杂志,在获取大量知识和信息的同时掌握了市场形势的细微变化。
李嘉诚的付出并非徒劳,机会终于来了。
一天夜里,他像往常一样翻阅着杂志,从手中的这本英文版《塑胶》杂志中他看到了一则令他兴奋的消息:在意大利,一家公司开发出了利用塑胶原料制成的塑胶花,即将成批生产,并推向欧美市场。
这条消息来得很及时,它打动了李嘉诚的心,照亮了李嘉诚要走的路。他顿时兴奋起来,开始了新的思索。
随着欧美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许许多多的家庭主妇逐渐成为职业妇女,她们不再呆在家里忙内忙外,而是和很多男性一样,开始了上班族的生活。在这个时间就是金钱的年代,人们把精力放在了挣钱上,不愿意花费宝贵的时间去给花草浇水、施肥、修剪等。可是,人们的生活情趣不会变。在欧美家庭中,人们总爱用花卉装饰户内外。塑胶花的及时出现无疑会受到许多欧美家庭的喜爱,因为它既不需要人们花很多的时间去料理,还能够起到增添生活情趣的作用。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塑胶花代替植物花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李嘉诚认为,塑胶花的出现一定会在欧美市场上掀起一股抢购热潮。
机遇就摆在眼前,李嘉诚是不会将自己苦苦寻找到的突破口轻易忽视的。不过,李嘉诚想得更远,他在看到了机遇的同时,也看到了机遇后面的挑战。首先,香港的跟风现象比较突出,塑胶花的问世必然会导致香港数百家塑胶厂竞相生产,竞争压力将会很大;其次,与植物花相比,虽然塑胶花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欧美人有着崇尚自然的天性,塑胶花是不可能长久代替大自然中的植物花的。
李嘉诚当机立断,他认为要想从塑胶花中获得最大利润,必须在同行中抢先一步占领市场。第二天清早,李嘉诚就早早起床,他跑遍了港岛各地,对香港的塑胶市场作了一次全面调查,调查结果让李嘉诚更加兴奋。因为,在香港还没有哪家商店销售塑胶花。港人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他们也会喜欢美化家庭环境,也需要塑胶花。香港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市场,如果能够将其开发,就会带来丰厚的经济利润。
李嘉诚再也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他立即开始行动,为抢占塑胶花市场打基础。李嘉诚丰富的知识在指引着自己,他决定到意大利去学习塑胶花的生产流程,考察塑胶花的销售市场。1957年春,李嘉诚迅速办好了赶往意大利的旅游签证,怀着美好的希望登上了飞往意大利的班机。
意大利是一个令人向往的旅游胜地,春天的到来又给这个以文物古迹和浪漫艺术氛围著称的地方增添了不少色彩。阳光是那么绚烂,天空是那么明净,山峰是那么秀美,这些自然美景与形态各异的雕塑和古色古香的建筑物融合在一起,愈发显得美丽诱人,它牵动着各国游客的心。
这里的景色再美,此时对李嘉诚也没有多少吸引力。李嘉诚一下飞机,便找了一家小旅馆住下来。他的心里只有争奇斗艳的塑胶花,于是他顾不上休息便去寻访杂志上的那家工厂地址。功夫不负有心人,李嘉诚经过两天的找寻,终于找到了这家工厂。
当他打算进厂门时,心里却犹豫了。李嘉诚知道,一般的厂家素来把新产品技术视为机密,不肯轻泄于人。如何才能够从这个厂家将技术弄到手呢?
李嘉诚想,毫无疑问,人家当然不会白白将技术送给他的,从厂家的手中购买技术专利或许有些可能。但李嘉诚很快便否定了这一想法,首先,长江塑胶厂不过是小本经营,根本没有足额的资金来付昂贵的专利费;其次,厂家绝不会轻易出卖专利,人家自己开发的新产品有着绝对的竞争力,稍微精明一点的人都会先用新产品充分占领市场,等到赚得盘满钵满,这项技术快要被淘汰之时才肯将其卖掉的。
从厂家手中购买专利显然行不通,可是如果不获取此项技术,长江厂还是不能够在香港同行业中取得竞争优势,只能跟在别人后头亦步亦趋,谈何突破?再加上香港人太善于模仿跟风,等塑胶花在香港大量面市后再去模仿,所能获得的利润是非常有限的;同时,李嘉诚向来喜好打空当、填空白,如果真要他向其他同行那样去跟风模仿,他是极不愿意的。
既然不远千里来到了这里,就要抱有一种志在必得的决心。李嘉诚经过一番思考后,以香港经销商的身份,跨入了这家工厂的大门。他很有礼貌地告诉接待者,自己准备在香港推销该厂的塑胶花。李嘉诚在公司职员的陪同下,来到了公司专为客户介绍产品的陈列室。在这个陈列室里,李嘉诚看到了琳琅满目的塑胶花,他兴奋不已,恨不得多长上几双眼睛。李嘉诚徜徉在塑胶花的海洋里,他一面拿着花束仔细端详,一面向公司职员请教有关塑胶花的知识。
有着强烈求知欲的李嘉诚不愿意放弃这个学习的好机会,他带着满脑子的问题,以“港商”的身份差不多在这个公司磨蹭了一整天,最后只购买了几款塑胶花,向厂方表示先带回香港试销。
在这整整一天里,学到的东西可不少,李嘉诚的脑子里装满了塑胶花的常识。然而,他所了解的仅仅是常识而已。要想投入生产,具体的生产工艺流程和调色配方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可是,李嘉诚对此却一无所知。
为了能够尽快学到这些知识,李嘉诚心急如焚。他首先去当地图书馆查找这方面的资料,可是他在图书馆里看到的资料与他在香港看过的大同小异,他不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此时的李嘉诚坐立不安,心中充满矛盾。厂里本来就很忙,他放下厂里的事务,带着希望从远道赶来,可是现在自己满心期待的目的却没有达到。如果此时两手空空地回去,既不能够向全厂职工有个好的交代,又不能让自己甘心。李嘉诚看着买回的塑胶花样品,心中犯疑:难道真的要拿着这些塑胶花回去做摆设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天,李嘉诚正带着低落情绪在旅馆里翻着报纸,突然眼前一亮,他在报纸上看到这家公司的下属工厂招聘工人的广告。机会来了,李嘉诚非常高兴,准备去应聘。他按照报纸上的地址,很快找到了那个下属工厂的位置。凭着已有的技术,李嘉诚要想应聘一个普通工人自然不在话下。
可是问题又来了,李嘉诚来意大利时只办了一个旅游签证,按规定,持有旅游签证的外国人是不能够打工的。不过当时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主常常采用压低工薪的做法,盘剥落后国家的非法移民。这家工厂的老板也不例外,他让李嘉诚干最下等的工作,而且给他的工薪不及同类工人的一半,因为他知道这位“亚裔劳工”是非法打工,绝不敢控告他。正是这位老板的贪心,李嘉诚成了这个工厂的工人,在车间里打杂。此时的李嘉诚哪里会计较工薪,能让他进厂就已是谢天谢地了。另外,对李嘉诚来说,这家工厂的地理位置比较好,由于环境保护组织的抗议,它从市区迁到了现在的郊外,李嘉诚在这里工作,根本不用担心总公司的人发现他这位“香港经销商”了。
在异国工厂里,李嘉诚打的是最苦最累的工,他负责清除废品废料。虽然工作比较累,但对李嘉诚来说,这个工作实在是最好不过了。因为他能够整天推着小车在厂区的各个工段里走来走去,这样一来,善于学习的李嘉诚不停地用双眼在工厂里四处搜索,整个工厂的所有生产流程都被他牢牢地记在了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