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战争报道的不可靠性
1.官方的战争报道有的真正意义
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战争的后果,但是我们的错误是对这些后果的解读和诠释。我们怀疑是否能从这些只留下文字的战役中把握每场伟大战争的细节呢?我没有要长篇大论地列举这场欧洲战争的主要战役,只是希望我们能够记住的是这场战争给我们带来的教训,还有就是战争中的不确定因素的重要性,这样便可以证明,我们几乎不可能从几千人亲眼目睹的事实中发掘战争背后的真相。
因为当前这场战争的官方报道是由几大强国在背后操纵,所以它们的舆论导向都是出于各国不同的心理原则,在此我给大家一一列举:
1.消息的封锁或掩盖
2.歪曲事实来制造公众舆论
第一种也叫沉默法,这一方法用在战事的开始,英国和法国曾用过;第二种被德国人经常使用;俄国是两种方法都用了,一方面,让人难以接受的都是事实的真相;另一方面,敌人总喜欢夸大胜利来掩盖失利。
例如,俄国的官方报道说已经俘获大批战俘,并且获得了很多机关枪,但是当读者们最后发现俄军已经撤离了最重要的战略据点,并且在打仗的时候一边打一边后退,那么,读者就再也不会相信他们的报道了。所以,读者极有可能从不同的报道中读到两则截然不同的报道,这就导致人们不会再关注过程了。
德国的报道也经常报道虚假的信息,所以最后不管他们说什么,中立国都不再相信他们的话了。1915年4月10日《日内瓦日报》说道:
仔细研究就可以发现《德国公报》在战争的一开始就没有说过真话,这简直让人无法相信,他们竟然可以瞒天过海。
而法国呢,在1914年8月,法国人对前线的战况几乎一无所知。8月29日,直到德国人打到家门口了他们才知道。但是直到9月1日法国人民才知道法国政府已经被迫撤离。德国的装甲部队正在穿越贡比涅森林。在战争打响的时候,他们的电报被无关紧要的新闻占据,等战争真正来临的时候却沉默过头了。
任何事物的本身都是有利有弊的,沉默的弊端就是纸包不住火的,真实的消息总会零碎地传到人们的耳朵里。比如说新闻里说的德国军队从某个村庄撤离了,但是却没有说德军占领这个村庄的相关报道,还有受伤的士兵,国外媒体和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在谈论的时候,一些重要的战役在公报中根本就看不到,很快,人们就可以发现政府在刻意地隐瞒事实的真相。所以,当人们认为本该在里尔的德军已经穿过了贡比涅森林来到巴黎的大门口,并且还迫使法国投降和烧毁巴黎,这个时候法国人才集体陷入疯狂,到处可见溃逃的百姓和军队,这是1870年的普法战争之后的又一幅景象。那些写新闻简报的人简直就无法称得上是心理学的行家。
虽然法国政府用政府手段阻止了媒体报道任何重要的战役信息,但是无法完全阻止各家媒体对城市的焚毁、妇女和儿童的受辱等一切残忍行为的报道。不过,这正合德军之意,这样法国的每个人就会意识到德军的残忍手段,他们就不会再有反抗的决心和勇气。要是法国人民一早知道事实的真相,估计就会慢慢地适应,不至于陷入这么混乱的结局。
德军虽然被马恩河战役暂时拖住了,法军也因此获得了一线希望,可是法国政府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对战争的具体情况还是一无所知,根本不清楚敌人的情况,德军却清楚地知道双方处于何种状态,何种局势。那些能够激起民众斗志的英雄事迹也没有得到有力的宣传,人们对拯救了法兰西共和国的英雄知之甚少,过去好长一段时间,法国终于开始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开始意识到精神的力量,于是,法国也开始对英雄进行宣传,那些被隐藏了很久的英雄事迹都被拿出来开始大力宣传,这样就可以抚慰民众了,利用之前的成就和胜利来驱赶人们心中的恐惧和悲哀。这就是英雄主义的开始吧!
由于法国政府担心公众舆论会对战争的进程造成不好的影响,媒体和报纸采用的沉默终于结束了。有时候,公众舆论也会导致很多灾难性的事件,如1870年的普法战争一样,巴赞元帅的任命、西班牙舰队被迫开往古巴圣地亚哥,可是后来还是全部覆灭在了美军的炮火之下。
之前的种种表述足以证明,要对战争的情况做出准确的报道有多难,而且官方的消息总是漏洞百出。
2.战事报道的真正意义:第一次佛兰德战役在各国将领们身上出现的幻觉
我们想对战争的情况了解得很清楚并且获取其价值,只要将不同的报道拿起来对照一下就可以很轻易地知道,我们所知道的战况和实际情况是相差很大的,这是因为每个将军都希望自己在报纸上看起来战功卓越,被人们所崇拜,正是这种心理导致了战局的变化。
1814年12月5日,法国的军官和英国的军官对第一次佛兰德战役的报道描述完全没有相似之处。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在《三军官方公报》中是这样报道的,法国大元帅制订了作战计划,英军只是辅助,但英国的报道却是不同的。下面是我在法国的官方文件中截取的几段话:
但是这需要时间,而英军不可能在10月20日之前抵达新的作战地点。
另一方面,比利时已孤军奋战了三个月之久,可谓弹尽粮绝。总指挥官当机立断,下令立即前往支援。
早在10月4日,他便委任福煦将军带领军队赶赴法国北部进行部署,10月18日至11月12日,法军不断集结,与比利时军队和一个英军军团形成了一支在达波将军统领下的法国军队,在利斯河和附近海域展开军事行动。
在评论这场战役时,《日内瓦日报》称,法军当局在迅速调动大规模军队方面显示出了无与伦比的优越性。这样的行动力是导致德军在佛兰德战役中溃败的关键因素。
1914年12月1日,英国的《泰晤士报》中关于约翰·弗伦奇元帅的报道中写道:
很显然,是我们的元帅最先命令驻扎在法国的英军抵御德军进攻的,也是他最先给予德军以迎头痛击的。在他的带领下,英军巧妙地转移到法国北部的埃纳省,截断了德军进攻加莱的队伍……我们的元帅对意志不坚定者的抱怨声和怀疑声充耳不闻,将士兵人数显着不足的军队部署在一条宽广的防线上……当然,我们必须感谢法国战友的可靠支持……达波将军、莫德海将军和卡斯特诺将军都是战场上名副其实的英雄。
从这篇报道看来,法国不过是英国大元帅的得力助手。
到底事实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无从知晓了,但是我们可以确定的事实就是,德国在这场战争中的损失是人类史上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德国损失了15万士兵,英法联军损失5万士兵。
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知道这场战争的真相了,总之,法国的报道是不完全准确的,法国《时报》记者评论道:
当对当前战况进行评估时,我们经常忽略一个事实,那就是战略和军事部署的首要目标是在德军大肆侵犯兰斯、梅齐耶尔、里尔和阿戈讷之时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荣誉和生命,所以公报中体现出的乐观主义在我看来非常奇怪。
除了几个小角落之外,德国人已经占领了几乎整个比利时和法国的北部和东北部地区,后者从人口和财富方面来看占到法国的六分之一。即使按最保守最乐观的估计,法国在土地、房屋、工厂、煤矿、铁路、公路和艺术作品各方面也至少损失了12亿英镑。那么侵略造成的死亡、耻辱和玷污呢?居然还有人说德国侵略法国并没得到任何好处。他还想怎么样?
我们要感谢,感谢坚强的军队,感谢他们的勇敢和坚韧,是他们的顽强保住了我们的生命,让我们不再忍受德国人的欺凌和惨不忍睹的行为。感谢他们为我们度过了一个黑暗的8月。
我主要是说明获取战争的准确性有多难,所以不会在战争的结果上多说什么的。战争之所以会有很多种类的报道,那是因为交战双方的将军都会从自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自然也会出现很多对同一场战争不同的描述。对马恩河战役的不同战事报道就是另一个典型例子。
(第三章)马恩河战役假说
1.战役开始后的第一次逆转
当时大量的军旅作家已经指出德国会先攻击法国的北部,可是为什么法国的参谋部会有德军从东面进攻的幻觉呢?我们可能永远无法得知。
其实,当时德军的整个作战计划都被列在伯恩哈迪的《现代战争论》中,所以,法国能够知道德军的作战计划是有根据的。
这样一来,德军的进攻意图就很容易被看穿了,德国就是想着利用大量的军队进攻法国军队最薄弱的地方,快速地拿下巴黎,这样就可以强迫法国谈判,然后再集中力量来攻打苏联。
就这样,德国进攻法国用了200万军队,而当时法国军队一共才150万,而且还被分散部署去防守在不需要加强的长达300英里的防线上。这样的错误法国人以前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就犯过一次,可是为什么还会犯同样的错误呢?真是让人无法理解啊!
由于法国总指挥部的错误预测,几乎让法国军队遭到灭顶之灾,当指挥部意识到错误为时已晚,在8月20日打响的沙勒瓦罗战役之后,法国一败再败,无法再战,一路撤退,没有一点喘息的机会,这给他们留下了极其恐怖的记忆。
一名在此次撤退过程中幸存的士兵在1914年11月10日的《法兰西日报》中讲述道:
“然后我们就开始撤退,当时的情形真是糟糕透顶……我们一直在赶路,不分昼夜,从不停步,完全不知道在往哪个方向走。我们跟不同军团的人混在一起;各路兵马冲撞到一起,有丢了战马的骑兵,找不着北的炮兵,还有骑着马的步兵。我赶了整整五天的路,最后发现我所在的团……”
德国人乘胜追击,9月3日克鲁将军已经抵达南图-凯伊-桑利防线,这时的法国已经走投无路了。
2.拯救巴黎
德国人攻占巴黎的计划既有心理依据,也有战略考虑。认为只要拿下法国的首都就可以冲击法国人民的精神,这样就可以立即停战要求法国人谈判,法国政府也会求和,他们也可以不用再花费大量的精力在法国,可以调离部队到对付苏联的战争中去。
从一位德国军官口中得知,德国会通过一切手段来达到这一目的,他们会慢慢地摧毁巴黎城市,会慢慢地折磨法国人民,直到法国政府要求议和为止。所有人都同意这一决定,认为巴黎应当承受法国参议员特鲁约先生和拉维斯教授口中的命运。特鲁约参议员在1915年4月2日的《法兰西日报》上说道:
“如果法国拒绝投降求和,不配合敌军玩这个所谓的‘和平’游戏的话,敌军就打算一一破坏巴黎的七大区,但投降求和就意味着国家的彻底灭亡。敌军的目的就是让巴黎从地球上消失。”
拉维斯教授在《巴黎评论》上也说了同样的话:
“巴黎现在已经成了人质。看起来德国人是把巴黎分成了七个区,以此要挟法国政府投降,如果政府不同意讨论和平条约,德国人就炸毁一个区,如果政府还想拖延,就再炸掉一个区,依此类推。我们丝毫不会质疑德国人摧毁巴黎的能力,正如日耳曼祖先所言——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应该是汪达尔人的领袖盖萨里克——‘我总是有一种一把火烧掉罗马的冲动。’”
德国的战犯解释说,德国人在当时没有其他的方法让法国马上停止战争并且要求谈判议和,签下和平条约。当时的德国是急需这样的结果的,因为他们需要立即返回另一个战场,所以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采用暴力破坏来强迫法国,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3.马恩河假说
法国巴黎是有着千年历史的文化首都,它是法国道德的代表,它对世界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如果巴黎被德国焚毁,那么法国将被世界贬低到绝对底层。这就是一个国家不好好备战的结果,一个国家如果不在军事上有很好的准备,那么自然会遭到攻击。
但是命运虽然将我们引领到悬崖的边缘,但在最后的关头给了我们一个脱离险境的机会。那就是关于理应造成的死亡数字理论和历史是相互矛盾的,理论是取决于人们的想法,仅仅需要一个小小的事件就可以化险为夷拯救国家,帮助一个国家渡过难关。
德军当时已兵临巴黎城下。
当时的法军大元帅也是非常之为难,因为如果不下令撤离的话,法军很可能会被德军包围,而如果下令撤离的话这就意味着将巴黎双手奉上,任其自生自灭,这是让法军元帅最为难的战役。
法军大元帅当时面临着艰难的抉择,多重因素迫使他在马恩河战役与德军开战,最终,法军赢了这场拯救巴黎的战役。
简而言之,就是法军在马恩河战役取得了胜利。但是如果要一位历史学家来对这场战役进行研究的话,那么他的第一个问题很可能是为什么法国的大元帅没有坚定原来的计划下令撤离,反而向德军开战?第二个问题就是德军为何到了巴黎城下却不开战,却是跑到东边战败?
让我们先看看报纸上的官方消息,虽然可能不起什么作用。以下是从《法国三军公报》摘录的段落:
“到了9月4日,我们大元帅制定的撤退警戒界线上已经可以看到德军的身影,在这条警戒线上发生过的激烈作战越发清晰,这个从我们撤退过程中取得的少数胜利中得到证明。所以说,我们的撤退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事先策划好的。部队可以自由调遣部署,霞飞将军在6日下令各部队进行反攻时也没有受到任何限制。”
毫无疑问,每日的新闻美化了这场战役。一份日报在谈到法军大元帅的时候说道:
从大元帅的作战计划可以看出他对马恩河战役早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从9月5日开始,所有的作战指令均是他亲笔书写的,并且早在8月27****就已经做好了部署。对战役的不同阶段他都做了分析和安排,它们就像是精密仪器上的零件,从一特定时刻开始像钟表一样运转。
一般的老百姓都很高兴读到这样的报道。但事实上,法军从默兹河一路狂奔到马恩河绝不可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事先策划好的。”即使是最粗心的人也不难发现这其中的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