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皮博迪在伦敦打下了自己的偌大基业后,随着年岁的增长,没有接班人的他,便将朱尼尔斯·摩根确定为自己的继承人。在经过一番考虑后,朱尼尔斯·摩根最终接受了乔治·皮博迪的提议。当他们达成共识后,朱尼尔斯·摩根开始了和乔治·皮博迪并肩战斗的十年。
■ 多事之秋 ■
1857年,美国社会看起来一切如常,美国经济依然如往日一般繁华,美国街头的人们或行色匆匆,或闲适安逸,一点都看不出来有什么异常。皮尔庞特·摩根走在纽约街头,看着街上的一切,却突然有一种不祥之感,但是又说不上来是什么原因。他虽然在经济萧条之时出生,但其实从未经历过令人寒心彻骨的经济危机,何况他还这么年轻,即便真的已经到了危险的边缘,他也不会意识到。但他的父亲朱尼尔斯就完全不同了。虽然父亲远在英国,但皮尔庞特已经从父亲写给自己的信中嗅出了一些危险的气息。
朱尼尔斯·摩根预感到,经济萧条可能马上就要来临,好日子马上要结束了。
纽约的一个出版商印证了他的预感:“腐败的政府、公共诚信缺失,人们也变得疯狂,他们抢占西部的土地、乡镇和城市,追求奢侈的生活,不管钱是自己的还是借来的,他们也要花费在豪华的住宅和高档的家具上……社会中充满了罪恶,谁来拯救这些罪恶呢?除非是一场社会大崩溃。”
是的,人们的疯狂必然导致经济的崩溃,也只有经济的崩溃才能阻止这种疯狂。
那么,崩溃对人们来说究竟是幸还是不幸,不得而知。但这个出版商的话却得到了现实的验证。在接下来的两个月,华尔街的崩溃慢慢袭来了。8月19日,一颗消息炸弹把华尔街炸开了锅——密歇根中央铁路公司总裁辞职。这则消息一公布,就在市场上激起了千层浪。很快,漫天的小道消息四处蔓延:“中央铁路公司遇到了大麻烦,快要倒闭了!”一时间,股价狂跌不止,连带引发铁路股集体大跌,最终被政府接管。
崩溃还在持续。8月24日,华尔街第一家金融机构宣布破产。接着,俄亥俄人寿保险和信托公司纽约分公司停止营业,这两家公司实际上是一家银行,只是打着保险的名号罢了。这家公司破产后,其公司的许多内幕交易被曝光,引得股价一次次疯狂下跌,进而引发挤兑风潮,其总公司也不得不关门大吉,停止营业。
屋漏偏逢连夜雨,美国市场正混乱不堪,英国的资本家也来搅和。为抑制资金外流,英格兰银行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这一政策对美国经济造成了直接的影响,大量的英国资本撤出美国。
这一切变化使得朱尼尔斯再次预言:“世界金融市场新一轮的考验就要来了,就在今年秋天,暴风雨就要来了,谁准备好雨具,谁就能抵挡住暴风雨,谁没有雨具,谁就会被狂风暴雨所袭击。”朱尼尔斯的预言如同魔咒,10月份正是金秋时节,美国的景色迷人,但金融界的狂风暴雨却降临了。
这个秋天,注定是个多事之秋,金融风暴来临之前,美国还经历了一次天灾。
9月中旬,一艘满载加利福尼亚黄金的轮船“中美洲号”驶向纽约,这艘轮船像当年美国的经济一样遇到了狂风,轮船行进到美国东部海角时遭遇了飓风,满载黄金的轮船沉没……损失是巨大的,价值160万美元的黄金全部沉没,400条生命丧生海底。消息传到美国国内,举国震惊,这幕惨剧比金融危机更令人痛心,但同时又引起了金融市场的剧烈震动:华尔街黄金供应量锐减。
这个多事之秋,天灾人祸共同发难,华尔街这条往日生机盎然的街道遭遇到沉重的打击。股票价格迅速下跌,无数公司破产,商业几乎停止了运转;金融市场一片萧条,无数的金融从业者一夜之间变成一无所有;许多靠投机赚得满盆金的投机主义者,现在却不得不交出全部家当;一些人在危机来临初期非常自信,因为他们曾在20年前的危机中安然无恙,所以这次他们对危机并没有过于重视,仍然专注于他们的证券业务,但此次他们没有那么幸运,危机击垮了他们。
这场危机从美国开始,但不仅仅局限于美国。全球金融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任何一个国家发生危机都有可能波及其他国家,这场危机从美国蔓延到了欧洲大陆。和英国有密切业务往来的邓肯-舍曼公司也被这场危机卷入其中,背上了巨额的债务,乔治·皮博迪的公司也受其影响,一度到了破产的边缘。暗中执掌皮博迪公司的朱尼尔斯万万没想到,这场早就在自己意料之中的美国金融危机,最终竟然危及到了自己。这个秋天,谁的日子都不好过。
这次危机对皮博迪的冲击也是巨大的,他没想到,短短几个月的时间,美国就从一片繁荣变成了一片萧条,而自己的公司也遭到危机的重创。而此时的皮尔庞特·摩根才20岁,他也在为父亲遭遇的危机而焦虑万分。朱尼尔斯·摩根该如何度过这个多事之秋呢?
■ 在逆风中前进 ■
1854年,对于发展中的英国金融业来说,摩根还是一个初来乍到的人物。当皮博迪选中他作为接班人的时候,英国金融业的大环境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追溯三十年前皮博迪的创业之路,当时的他还靠着自己艰难地向英国的上层阶级人士推销马里兰州的债券。随着经济的发展,时至今日,做投资生意的银行家们的工作显然要比以前轻松许多。加盟皮博迪的公司没有多久,朱尼尔斯·摩根就迎来了合作后的第一次机遇。
从1853年开始,为了争夺对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欧洲大陆爆发了著名的克里米亚战争。随着战火的蔓延,很多未参战国家的经济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以美国为例,其国内粮食的价格就在战争爆发后涨了好几倍,这样一来,交通的大动脉——铁路,也因为运输粮食的需要而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对于当时的金融投资者来说,他们也看到了隐藏在战争背后的机遇。随着铁路股票的飞速上涨,那些在英国销售铁路债券的银行家们很轻松地就把自己手中的铁路债券推销了出去,这也让他们从中大赚了一笔!作为常驻伦敦的最主要的债券经销商,乔治·皮博迪的公司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态势。这一次,摩根和皮博迪两个人都可以说是赚了个盆钵满金!
在朱尼尔斯·摩根和皮博迪合作的十年间,这一次铁路债券的营销可以说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商业案例。纵使如此,当说起和皮博迪的合作时,朱尼尔斯·摩根有时候还在怀疑自己当时搬来英国是否是一个明智的决定。
作为皮博迪重要的商业伙伴,朱尼尔斯·摩根和皮博迪的关系并没有常人想象中的那么亲近。用朱尼尔斯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他们之间甚至不存在“真正的交情”。从两人的一些通信资料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们在书信中的用词都是非常正式的,甚至连一句玩笑话都没有。两人之间的合作关系,也可以用“微妙”一词来注解,在这种合作氛围下,当公司的发展遭遇危机时,他们又能否安稳渡过呢?
随着克里米亚战争的结束,粮食价格疯狂上涨的态势也逐渐缓和下来,而很多投资铁路的银行家却对此始料未及,这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场大的灾难。到了1857年10月份的时候,纽约的银行被迫“耍起赖”来,开始拒绝支付客户黄金。这样一来,美国的那些代理商也就无法把相应的收益转给英国的银行家们。作为英国从事此项投资的重要公司,皮博迪的公司也一下子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在战争进行的时候,他们的债券生意可以说是蒸蒸日上;而此时,他们公司所经营的美国债券已经变成了“烫手的山芋”。
除了无法从美国方面获取相应的收益之外,英国本地的投资者也开始打了退堂鼓,他们相继从皮博迪那里转出了自己的资金,造成皮博迪公司的流转资金大部空缺。在此紧要关头,皮博迪公司将要破产的消息也开始在伦敦传得满城风雨。
正所谓“一家欢喜一家忧”,在进行美国债券生意的时候,摩根曾经大幅度地压低自己公司美国债券的价格,甚至在私下拉走了不少“金融大鳄”——巴林公司的生意,这引起了他们强烈的不满。而此时此刻,那些皮博迪公司曾经的竞争者们都在巴不得报纸上赶紧登出皮博迪公司破产的消息。
当朱尼尔斯·摩根在寻求帮助的时候,伦敦的一些“商号”却主动地找上门来,而他们所提出的最主要条件就是让摩根和皮博迪在一年之内关掉他们的银行!当摩根把这样疯狂的条件提给皮博迪的时候,已经步入晚年的皮博迪瞬间就变成了一头“受了伤”的狮子,但是这位商业强人的心里非常清楚,越是在此时,就越是不能够降低自己的姿态。所幸的是,他的合作伙伴此时和他站在了同一战线上。摩根和皮博迪共同决定:坚持自己的高姿态,无论如何也不会关闭自己的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