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与家世
2000年的初秋,我参加了福建省组织的一次活动,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50位院士一起,回到阔别已经半个世纪,如今丹桂飘香、景色宜人的家乡——榕城福州。
面对养育过自己的山水草木,感受让自己魂牵梦绕的乡音、乡情,赤子之心再生桑梓情怀,感慨万千之余,我填词一首:
旌旗展,游子梦断台江月。
台江月,岁岁清澈,闽江一别。
昆明湖旁清华园,航空报国情难绝。
情难绝,飞豹横空,直叩天阙。
我的家乡榕城福州素有“海滨邹鲁”的美誉,人杰地灵、俊采星驰。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的院士中,福州籍院士多达56名。
离开故乡时,我还是一个充满幻想的中学生。中学毕业了,玫瑰色的诱人前景召唤着未成年的学子,憧憬未来的美好日子,是那样的甜蜜。此次回到故乡,我已是年届古稀的老人,尽管到达了事业的彼岸,但却令人甚感不足。岁月无多,但自己心里是充实的,是更高层次的享受——饱受风霜后的另一种甜蜜。
1930年6月21日,我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螺洲镇店前村。
螺洲,位于福州市闽侯县台江区的闽江之畔。闽江是福建的主要河流之一。由于台江区依山临水,又被称为苍霞州。
因祖上历代人丁兴旺,德才兼备、入仕居官者数以百计,自然就有了代表和象征名门望族的陈氏宗祠。
据一本专门介绍螺江陈氏宗祠的小册子记载:
螺洲面山临水,陈氏历代族人敬业兴教,耕读生辉。自始祖巨源公于明洪武年间卜居螺洲后,二傅举于乡,五傅成进士。明清两朝共成进士者21名,赐翰林1名,中举者110名,还有330多名拔贡、优贡等贡生……
陈氏宗祠的大厅里有一块书有“福寿”二字的金字横匾,为道光皇帝在陈若霖70岁寿辰时御赐。两侧是宣统皇帝赠给其师傅陈宝琛的寿联“召奭稽谋尊寿考(句)、甘盤旧学重师资”。另外还有历代名人,如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陈立夫、启功等名人的题词和书法。
整个祠宇青漆白壁,显示出一品士大夫府邸的显赫,寓意做人为官都要清清白白。正厅高挂灯笼的大梁上雕有“紫微銮驾”的彩绘图案,寓意子孙后代应该向外发展,才更有前途,并祈求在外子孙事业有成。
陈氏宗祠1992年已被福州市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家在螺洲是个比较大的家族,有一个很大的七进院落,到父亲那一辈,人就很多了,家里住不下,很多人就开始出去,有的到江西、新疆、甘肃去发展。到我们这一辈已经有一二百人了,家族不能说非常富有,但生活还是过得去的。
我的祖父是做木材生意的,我印象中他胖乎乎的。家族中做生意的还是居多,但到了父亲这一代就有几个潜心读书的了。
我祖父有三个儿子,父亲最小,父亲跟我们讲过,尽管家族中祖业是做生意,但孩子们读书却抓得非常紧,家里都是请些文人来教诗书。父亲这辈都是在家里读私塾的。祖父本想让我的父亲子承父业,学做生意,但父亲却喜欢读书。
我有两个伯父,还有好多远房叔叔,他们基本上也以木材生意为主,都是从我祖父那儿承接下来的,家里都比较富有。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小时候经常到伯父、叔叔家去玩,看到很多好大的木头。它们不是一般的木头,而是做船、做棺木用的稀有木材。黑乎乎的仓库里全是上好的木材,都整齐地立着排在那儿——这样存放不容易腐烂。
父亲
回想起来,家里对我影响最大的是父亲。
我的父亲陈昭奇生于1898年。在他的青年时代,清朝就结束了,辛亥革命已经成功。父亲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除了念《四书》《五经》以外,还念了国立中学、大学,所以,他的思想比较开放。
国内学业完成后,父亲打算出国去继续读书。但我祖父不同意,要求他继承祖业。父子俩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父亲拿了些衣服就离开了家,自己考取了公费出国留学,去日本东京学习机械工程。
出生于商人世家,子承父业乃人之常理,偏偏到了父辈却斜生旁枝,读书治学代替了经商之道。不过正是父辈的这种执著和追求,加之祖先之灵和“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及第垂范,都对我影响至深,也促使我走向一心求学和航空报国的道路。
父亲不顾家人的反对,怀抱“教育救国、科技强国”的美好愿望去了日本。虽然父亲是负气离家的,但到了日本之后,祖父还是给他寄去了生活费。当时,公费已足够个人使用,所以,父亲又将祖父给的钱寄回,要祖父用来供弟弟们读书。
父亲在日本念完书后回到国内,受聘于一所学校,正好遇上“一二·九”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后,父亲愤然走上街头,抗议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暴行,并经常给学生讲述历史上民族英雄抗击外族侵略的故事。我记得,自己当时还很小,父亲每次游行回来都拿着宣传册,很激动地跟我和弟弟讲一些东西。自己那时候还不大能理解,现在想来,父亲温文尔雅的学者风范和强烈的爱国之心影响了自己一生。
父亲年轻时有过献身教育事业的抱负,他的理想是教育培养青年一代,他认为,国家积贫积弱,主要原因是缺少教育,从此矢志“教育救国”。但当时由于国民党统治者的腐败,他的理想变成了泡影。他一向痛恨贪污腐化,不愿做随波逐流、同流合污的知识分子。他的朋友当时任江西省公路局长,来电请他去当“官”,他拒绝了。伪教育厅屡次请他担任高工学校校长,公文已经送到了,父亲把它退还,坚决不干,认为还是当教员最好。最后,他谢绝各处的聘请,到学校教书。
那时候,家乡福州留学生还比较少,父亲最早受聘于福州国立高级职业学校,一开始就是学校的教务主任,后来又进入福州大学机械系任教授,终其一生。
解放前,父亲亲眼目睹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他的指导思想是明哲保身、无瑕无疵,决不同流合污。然而,家庭生活的担子又压得很紧,所以那个时期,父亲思想上是沉闷而苦恼的。对当时的状况他只有嗟叹的份儿,完全失去了希望,找不到出路,因而他信了佛教。一方面相信科学,另一方面他以唯心的宇宙观当做自己精神的寄托,在这种既怕政治又没办法的情况下,他反对我们参与政治运动。家庭教育也是如何做个清白、高尚、有修养的人,而且要具有一定的技术,有一个“铁饭碗”,争取将来在社会上无求于人,也不欺人。
那时,父亲对我们的教育和要求是:财会尽、势会倒,只有自己有本领,学好技术才行。还希望我们不要专做文书生,应该文武双全才好,他希望我们将来做学者、科学家,要我们兄弟姐妹之间相互帮助,不要相互依赖,都要争取学会独立工作和生活。
记得到南平以后,他就天天念经拜佛,有空的时候不是看书而是念经,有时也说经给我听。抗战胜利后,父亲又想编译书籍,但没有搞完。
解放后,在党的教育下,父亲进步很快,也不信教了,每封来信都是喜气洋洋的,谈不尽对新中国的热爱和对党的信任、崇敬,并鼓励我进步,争取入党。
父亲是很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的,比较能从实际中认识问题。后来他又被选为劳模,参加了劳模大会,并作为特约代表,参加全省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还是工程师学会的干事,相关问题的会议他都被邀请参加,而且会很激动地和我谈,他的看法怎样,提了什么建议。由于他了解的东西渐渐多起来,关于农村的水车、水利等很多事情,他也能娓娓道来。我回家时,见到父亲不是在看业务书籍,就是看政治书籍,除了谈论学校(福州大学)的情况外,还谈到福州市,整个国家乃至全世界的情况,有时甚至和我们谈《实践论》的学习心得,谈得都很具体,他还很喜欢谈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
父亲的思想也是很杂的,既有《四书》《五经》《大学》等孔孟之道,还有佛教讲究因果报应这一套。我清楚地记得,父亲经常把《大学》拿出来,要求我们跟着他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经常和我们探讨如何做人、做什么人、看什么东西、走什么路的问题。
按我现在的理解,这些传统教育和佛教的理念都是相通的。传统教育是仁义道德,讲究做人要正直、正派,佛教主要是劝人向善,讲究轮回,多做善事还可以转世回来做人。这些东西综合到一起都是相互连通的,这种言传身教,日积月累下来对我的影响也是比较深的。
我至今对父亲的记忆非常清晰。每每看到社会上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感觉很无奈,没有力量去对抗,只有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这种人生观都可以追溯到家庭对我的影响,也是形成我做人低调的根源。
这里还要说一下我的母亲。她是一位中医的大女儿,结婚后一直在家中料理家务。在当时兵荒马乱的年代,光是抚养我们几个长大成人就够母亲辛苦的了。与千千万万个普通善良的女性一样,母亲把一生的希望和爱都寄托在了丈夫、子女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