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吝啬的富翁很好结交朋友,常常请人来家里吃饭,就是不怎么准备酒饭。
一天,又请了几位写诗填词的文士来,光聊天,却不见上酒菜,后来,倒是端了两盘上来,大家一看是水泡藕片。几个人一下子就吃光了。这时,一个客人念起了李白的诗:
客到但知留一醉,
盘中惟有水晶盐。
接着,他又说:“这两句诗,倘若删去四个字,就更像今天的情况了。”有人问:“删去哪四个字?”
这位客人念道:
客到但知留,
盘中惟有水。
众人听了,哈哈大笑。
诗变词
唐代大诗人杜牧的一首《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有人一字不动将它变作一首词: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改剧
杜牧这首《清明》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有人将它加上些提示性的说明,就变成一个很短的“戏剧小品”
[时间]清明时节。
[布景]雨纷纷。
[地点]路上。
[人物]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顿读之妙
谢皇恩诗
明太祖朱元璋聘请了一位先生教太子读书,可太子贪玩,不好好学习,又经常无理取闹。先生也不客气,跟私塾先生一样体罚太子。朱元璋知道后,不分青红皂白,将先生打入牢门。后来,经皇后开导,朱元璋叫儿先子向先生赔礼,又重新启用了先生。对此,先生写了一首诗,感谢皇恩,诗曰:
明主明否明
贤后贤否贤
朱元璋一读:
明主明?否明,
贤后贤?否贤。
立刻大怒。皇后却说:“待先生自念之。”于是,先生念道:
明主明否?明;
贤后贤否?贤。
朱元璋顿时高兴了。先生运用了顿读之妙法,既愚弄了皇帝,又免遭杀身之祸。
妙解习字帖
古时候,小孩念书写字都用一种统一的字帖:
上大人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也
后来,为避孔子的名,也有把丘改成了孔字。
明朝才子祝枝山对此有个绝妙的解释,他进行了这样的断句:
上大人: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也。
结果变成了孔子给父亲的一封信:
父亲大人:儿丘,一身(乙与一通)已经化成三千零七十个读书人了。虽然这样小,但是,有七十二人(八九七十二)最好,他们都懂仁义、知书礼呵。
教书“合同”
从前有个财主,对教书先生很吝啬,没人愿意去他家教书。有个秀才听说后,找到个财主家说:“我没什么要求,你们吃什么我就吃什么。不然,我立个字据。”说完,写了个“合同”
无鱼肉也可无鸡鸭也可青菜萝卜万不可少不得工钱。
财主一看,这秀才不吃鱼肉鸡鸭,只吃青菜萝卜,还不要工钱这好办,就立即答应了,签字画押。
从此,天天给秀才吃青菜萝卜。吃了三天,秀才生气了,说:“我说了,不爱吃青菜萝卜,你怎么天天给这个吃?”财主说:“不对呀!你字据上写的‘青菜萝卜万不可少。’”说完,拿出字据说:“你自己看!”
秀才拿起字据,又念了一遍:
无鱼,肉也可;无鸡,鸭也可;青菜萝卜万不可,少不得工钱。
财主听了,目瞪口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