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家大院是一座集中体现中国清代北方民居建筑独特风格的宏伟建筑群群体,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被许多专家学者誉为“清代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乔家大院,原名“在中堂”,是清代赫赫有名的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院,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占地面积为9180.8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042.4平方米,外视威严高大,宛如城堡,内视则富丽堂皇,既有跌宕起伏的层次,又有意蕴深藏的统一规范,结构考究,选材精良。经过乔氏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于民国初年成为一座宏伟的建筑群,集中体现了我国清代北方民居的风格。
建造历史
大院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6年),以后有两次扩建,一次增修。第一次扩建约在清同治年间,由乔致庸主持;第二次扩建为光绪中、晚期,由乔景仪、乔景俨经手;最后一次增修是在民国十年(1921年)后,由乔映霞、乔映奎分别完成。从始建到最后建成现在的格局,中间经过近两个世纪。虽然时间跨度很大,但后来的扩建和增修都能按原先的构思进行,使整个大院风格一致,浑然一体。
建筑结构
大院三面临街,不与周围民居相连。外围是封闭的砖墙,高10米有余,上层是女墙式的垛口,还有更楼,眺阁点缀其间,显得气势宏伟,威严高大。大门座西朝东,上有高大的顶楼,中间城门洞式的门道,大门对面是砖雕百寿图照壁。大门以里,是一条石铺的东西走向的甬道,甬道两侧靠墙有护墙围台,甬道尽头是祖先祠堂,与大门遥遥相对,为庙堂式结构。北面三个大院,都是芜廊出檐大门,暗棂暗柱,三大开间,车轿出入绰绰有余,门外侧有栓马柱和上马石,从东往西数,依次为老院,西北院,书房院。所有院落都是正偏结构,正院主人居住,偏院则是客房、佣人住室及灶房。在建筑上偏院较为低矮,房顶结构也大不相同,正院都为瓦房出檐,偏院则为方砖铺顶的平房,既表现了伦理上的尊卑有序,又显示了建筑上的层次感。大院有主楼四座,门楼、更楼、眺阁六座。各院房顶有走道相通,便于夜间巡更护院。
建筑技艺
乔家大院闻名于世,不仅因为它有作为建筑群的宏伟壮观的房屋,更主要的是它在一砖一瓦、一木一石上都体现了精湛的雕刻艺术。南北六个大院内,砖雕、木刻、彩绘,随处可见。从门的结构看,有硬山单檐砖砌门楼,半出檐门,石雕侧跨门,一斗三升十一踩双翘仪门等。窗子的格式有仿明酸枝棂丹窗,通天夹扇菱花窗,栅条窗、雕花窗、双启型和悬启型及大格窗等,各式各样,变化无穷。再从房顶上看,有歇山顶、硬山顶、悬山顶、卷棚顶、平房顶等,这样就形成平的、低的、高的、凸的,无脊的、有脊的、上翘的,垂弧的……处处别有洞天,细细看来,着实赏心悦目,韵味无穷。
大院中的西式建筑
民国初年,乔家人口增多,住房显得不足,因而又购买地皮,向西扩张延伸。民国十年(1921年)后,乔映霞、乔映奎又在紧靠西南院建起新院,格局和东南院相似。但窗户全部装上大格玻璃,还在设计上采用了西洋式装饰,采光效果非常好。同时,她把原来的一个通道堵塞,将老院灶房改建为客厅,并在客厅旁建了浴室,修建了洗手间,颇有异国风情。这也是乔家大院的最后一次扩建。
总而言之,乔家大院设计精巧,建筑考究,素有“皇家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
延伸阅读
乔家大院的主人——乔致庸
乔致庸(1818~1907年),早年丧失父母,由兄长乔致广抚养成人。他本性不喜经商,而是“幼嗜读书,思以儒术昌门阀”,一心想做学问,为此还曾经考中过秀才。后因兄长乔致广去世,家业无人接替,他被逼无奈,只得弃儒从商,操持起乔家的商业。乔致庸待人随和、处世中庸、善于计谋,执掌家业时资产越滚越多,是“在中堂”殷实家财真正的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