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聚文把市场开发和产品开发作为改变现状的切入点,确立了“两个开发为龙头,拉动企业发展”的策略,具体就是“市场引领、研发先行”,持续完善两个开发的激励、分配制度,建立“以顾客满意为决策原则”、“以客户为关注焦点”、“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决策机制和流程。内部实施精益生产和流程再造、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建立以品德、能力、业绩为核心的岗位竞聘机制;建立技术专家、主任科员为核心的“长”、“家”分离模式……
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使中航光电实现销售收入、利润连续10年分别以35.16%、39.54%的平均增长速度持续增长;实现总资产、净资产连续10年分别以35.22%、38.57%的平均速度增长,实现工业总产值连续10年以35.12%的平均速度增长。公司品牌在军工领域、民用工业领域、电子元器件行业和总装备部被广泛认同,被评为“中国市场化电子元件领军厂商”,被国际同行视为极具活力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实施战略管理,紧扣市场脉搏,从容应对市场变化
在公司上市以后,李聚文对此前的战略思考进行了梳理、反省和完善,最终把发展战略确定为“突破”,以“差异标准化”为业务战略,建立“速度、成本、解决方案”商业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形成了具有中航光电特色的战略管理体系。
他引入综合平衡计分卡,建立能力素质模型和全员绩效考核体系,实施六西格玛管理,创造性设立质量工程师和管理工程师岗位,建立信息化平台,在公司运营中全面引入ERP、PDM等信息化技术,确保公司战略有效落地。
坚持技术领先,强化产品研发
李聚文始终坚持市场引领企业发展,并围绕市场制定相应的研发体制和管理机制。他非常重视产品研发,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每年研发投入占总销售收入的8%~10%。实施“中高端、集成化、连接技术解决方案”的产品战略,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产品结构,拉长产业链,以产品拓展市场空间,使公司保持了持久的竞争力和发展力。
他重视研发队伍建设,先后引进国内著名高校百余名毕业生充实研发队伍。设立了上海、北京、深圳研发中心,贴近客户快速反应。设立了项目总师,实施项目总师负责制,鼓励科研人员进行技术创新活动。以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为突破,大大提高了产品研发能力;以制造技术创新、可视化、自动化、流水化和精益生产为方式,造就中航光电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光电连接器专业化生产研制企业。
面对良好的发展局面,李聚文并没有丝毫的满足,只有突破自我、突破局限、突破思维惯性、突破经济周期,才能使中航光电真正实现脱胎换骨,寻求新的更广阔的发展模式和空间。始终坚持勇于胜利,不停脚步,持续前进,着力将中航光电打造成为独具个性、充满活力、富有价值、深受客户欢迎、持续健康发展的全球化卓越企业。
张昆辉
开拓创新,做企业发展的“领路人”。
张昆辉,现任中航工业航电系统分党组书记、副总经理。他长期从事航空机载雷达研制与技术领导工作,他专业基础理论功底扎实,工程实践经验丰富,工作中敢于大胆引进和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并将其运用于新型雷达的研制,取得了显著成果。先后获得多项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成为首批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人选和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是国内机载雷达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之一。
技术创新 夯实发展基础
张昆辉在担任自然科学研究员期间,先后主持了神鹰雷达、国家“863计划”项目雷达、低空导航吊舱等多个项目的研制工作。1997年,他首次将“拓扑设计技术”应用于雷达综合处理机的设计;针对国内平板缝阵天线的技术“瓶颈”,主持完成了对俄罗斯天线的技术分析,使607所(中航工业雷电院前身之一)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了机载火控雷达平板缝阵天线的设计和制造技术。
2001年,张昆辉担任607所所长后,系统地分析了607所的现状和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决战神鹰出精品,整合能力筑平台”的发展思路,为加快型号研制进度,他又提出了“产品研发系列化、功能技术模块化、生产方式标准化、技术保障规范化”的四化要求。按照这一思路,607所在较短时间内,将神鹰雷达由当初立项的1个型号发展到多个型号;为后续开展的多个型号雷达的研制、技术摸透和直升机加装火控雷达项目立项打下了坚实基础,为607所快速发展夯实了基础。
创新思维 填补国内空白
2004年3月,张昆辉担任雷电院院长、党委副书记。他清醒地意识到:在当前“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环境下,雷电院要持续保持核心竞争力,必须重视内部资源的合理开发,鼓励员工结合自己的岗位需求自主创新。在组织开展已立项的毫米波雷达、弹载雷达、座舱综合显示等多个项目的自主研发的同时,支持院科技委设立了青年科技创新基金,为青年科技人员提供课题研究支持,全力激励青年科技人员在自己的岗位上“敢思、敢想、奇思、妙想”。2006年雷电院提出的××技术,代表集团公司入选总装备部技术创新项目。2007年,雷电院自行研制的某型机载雷达,圆满完成了科研试飞和适应性验证试飞,并取得初步成果。在成果鉴定会上,与会专家给出了“该新型雷达的研制,开创了国内机载火控雷达的******,填补了国内该波段机载火控雷达的空白,标志着我国战斗机提升战斗力的时机已经到来”的结论。
战略引领 实现快速发展
在张昆辉的领导下,雷电院积极落实集团发展战略,通过管理模式的变革和对内外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地实现了不同资源的差异化组织管理和协同,极大地提升了自主创新能力,使产品研发能力和质量得以明显提升,步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雷达系统研发周期从过去平均10年缩短到1~3年,航空电子设备的研发周期从过去的5年左右缩短到1~2年;新品产值率连续6年超过35%;累计交付雷达系统××台(套),交付机载显示器、控制器和航空附件产品××台(套);取得国防专利78项,获得国家、国防科工委和省部级科技成果30余项,填补我国机载雷达技术空白1项;雷电院的综合效益在行业排名中大幅提升,各项经济指标连续4年保持在集团公司科研单位的前列。
转变角色 助推产业发展
2010年3月,根据集团公司改革发展的需要,重组整合成立了中航工业航电系统公司,张昆辉被任命为公司筹备组副组长、分党组书记、副总经理。作为分党组书记,他以改革创新精神开展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党建要“融入中心,助推航电产业发展”的工作思路,快速完成党组织机构、人员、工作“三个到位”;强化和改进分党组中心组学习,不断提高领导班子创新能力和破解难题能力;深入基层指导各级党组织创新观念、变革思维,融入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公司突发事件处理小组组长,组织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为航电系统公司营造了和谐稳定的改革发展环境。
今天,他与航电系统公司领导班子一起,积极落实集团公司战略部署,全面推动航电产业战略转型,努力为实现航电系统公司军民融合协调发展,成为世界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智能系统供应商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胡创界
锐意进取 不断开拓探索创新 实现超越
从2002年至今,胡创界在任中航工业上电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的9年时间里,他紧密团结和依靠公司干部职工,把企业从低谷带入快速发展的通道,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0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突破了6亿元大关,与2002年相比增长761%,2010年利润总额与2002年相比增长8281.7%,创造了公司历史上的新高。
中航工业上电作为集团的成员单位,尽管与行业内其他兄弟单位有一定的专业重合与同业竞争,但航空业务有相对明确的专业分工和业务定位。从对航空武器装备技术进步的使命感,以及公司持续发展的紧迫感,胡创界认识到公司必须要依靠技术创新,改变粗放的发展模式。他提出航空业务必须走系统化发展的思路,将公司原有产品进行系统化整合与集成,逐步培养公司系统化能力。在他的领导下,公司基于原有导光板技术和照明控制产品先期进行的飞机驾驶舱操控板的集成研究,为之后公司成功地与伊顿公司合作成为大客C919飞机CPA组件的供应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7年下半年起胡创界在公司启动了战略梳理,他深入基层开展战略规划专题调研;经过反复梳理研讨,确定了公司的核心业务的发展方向以及产品规划的思路,形成了公司《业务发展战略》。
在将SPDA(飞机二次配电管理装置)智能配电系统作为航空业务四大专业方向写入战略规划后,胡创界积极部署为预研创造保障条件。2009年3月,他带领公司SPDA专业核心团队,在竞争对手具有先入优势的情况下,通过现场PK获得了主机客户的认可,最终得以进入型号配套。同时,SPDA还被纳入中航工业系统公司“十二五”规划报告中,作为“十二五”期间新技术、新产品之一。
在注重企业内部技术创新的同时,胡创界更是位开拓型的领导者,他身先士卒,主动出击,把握市场,走客户、访部队。从2007年至今,公司产品从航空防务领域延伸至民机、舰船、兵器、航天等多个领域,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为弥补技术不足,胡创界还积极与国际航空制造业的知名公司联系转包生产和国际合作业务。从2007年开始,先后与霍尼韦尔国际等6家国外大公司进行了沟通洽谈, 2009年6月,胡创界亲自带队赴其中两家公司的总部与其高层进行战略性合作洽谈,为之后共同竞标成为大飞机项目供应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重视航空等防务业务发展的同时,胡创界一直注重民品业务的发展。对民品领域,他强调只要你付出努力,市场总是会给你回报。公司的明星业务光伏逆变器的发展就是一个典范。公司光伏逆变器业务在2007年开始逐步投入,开始时该业务并不被公司大多数员工所看好,在胡创界的支持与鼓励下,经过3年多的培育,2010年公司抓住市场机遇,光伏逆变器业务一举实现了单业务3亿元的收入,跃居全球逆变器行业第八位,并引起集团的高度关注,被纳入到集团着力发展的产业规划。
上任以来,胡创界在公司领导班子内提出了“规范、激情、务实、创新”的工作总要求,以规范管理基础为目标,以务实工作为基调,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管理改进提升活动。
胡创界在全集团内部比较早地开发形成了公司层与部门层战略地图及相应的计分卡,以计分卡的形式编制下达了公司整体管理运营计划,并定期回顾分析,使确定的战略得到落实,建立了一个基于综合平衡计分卡工具,对业务发展工作定期全面回顾、共同分析交流的机制。
为规范业务操作,提升运作效率,胡创界提出公司应逐步构建哑铃型生产模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至今取得良好成效。同时,公司积极探索信息化管理的理念和工具,逐步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2007年至今,对生产管理流程ERP系统不断进行功能改进,根据企业航空产品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模式对E RP的计划模块进行调整和优化。
企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要靠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要靠一个具有凝聚力的领导班子,更要有一个身先士卒的班长。
陈磊江
情系航空 智融宝成
陈磊江出生于1962年11月,****党员,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航工业宝成总工程师、首席技术专家。
工作27年来,陈磊江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落实集团战略作为第一责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宝成公司发展作为第一目标,勤奋敬业,努力拼搏,以高度政治责任感投入到各项工作中,在公司的科研开发特别是国家重点任务研制中勤奋工作,精益求精,任劳任怨,勇于奉献,为祖国航空事业和宝成公司可持续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作为中航工业宝成公司惯性技术系统产品研发技术负责人,他以深厚的专业知识、执著的航空信念,带领公司研发团队不断攻克技术难关,拼搏向上。近几年先后主持研发了数字式航向姿态系统、光纤捷联组合导航系统、光纤捷联航姿系统、光纤惯性测量单元、弹用微惯导、车载定位定向系统、光纤陀螺定位定向系统及激光陀螺定位定向系统等产品的研制开发和光纤陀螺的工程化工作,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为国防武器装备的建设和国防科技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扩展了公司导航产品的应用范围,不断为公司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他以强调科研开发流程对公司的重要度为重点,不断提高各主管部门对科研开发流程的重视程度,不断强化科研管理的手段及其力度,为全面推动和理顺公司的科研开发工作开创了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