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灰色的飞机、银灰色的头发,看起来是那样相得益彰。杨总以一名老学者、老专家、老领导、老朋友的身份带领课题组孜孜以求、不断攻克技术难关的精神激励着每一位试验的同志。如果没有杨总大胆的创新、果断的决策,我们还在小心翼翼地跟在别人后面,不敢超越,不敢越雷池半步。
系留飞行试验
雷达型导弹是超视距导弹,要准确命中目标需要机载雷达、惯导、火控等一系列误差均满足要求,这样才能保证导弹末制导时截获目标。为了验证此项工作,在杨总组织下,由导弹院、沈飞公司、601所、615所、613所等十多家单位参加,在沈飞公司机场进行了大量系留飞行试验。经过多次试飞,最终对雷达误差、惯导误差进行了验证,使导弹在系留飞行时每次都可靠截获目标,为后续空中靶试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某飞机上进行的3项大型试验都取得了成功,为后续多型飞机加挂雷达型导弹锻炼了一批人才,打下了技术基础。
杨总的言传身教也在长期的科研与试验过程中感染着一大批年轻人。我们感受到了杨总顽强的科研作风,浓厚的学术风气,果断干练的领导才能。
关于杨凤田的一件事
618所张保京
1993年8月,歼8D受油机563B惯导系统在阎良机场试飞过程中,特别是在飞机发动机起动时,惯导计算机曾多次出现“死机”,使系统无法工作。另外,还出现了速度误差异乎寻常的“大数”,而在地面重新启动系统时,该现象不复现。当时,成为了试飞中的一个“拦路虎”,引起了试飞现场指挥部以及飞机总师系统的高度重视。
时任飞机型号总师的杨凤田非常关心惯导在试飞中出现的问题,亲自到618所参加技术讨论会,分析故障原因,积极出谋划策,具体提出了3条意见,我们很受启发。根据会上大家的分析,618所积极组织技术攻关,通过分析试飞数据、现场测试以及大量的地面模拟试验,终于搞清了造成“死机”和“大数”的原因。主要是当惯导计算机5伏电源受到干扰出现负尖峰并低于某一电压时,就会出现“死机”。显然,一方面系统必须提高自身的抗干扰能力;另一方面,一旦出现“死机”,计算机应有“激活”功能。为此,当时在系统采取了几项措施,如加强5伏电源的入口滤波,保证5伏电源波动在允许的范围内,以防止负尖峰干扰造成5伏电源幅值瞬间过低;增加软件“激活”功能,使计算机重新复活等。
由于采取了以上措施,在9月以后的试飞中再未出现过故障,保证了定型试飞的顺利进行。
航空人的领军人物——杨凤田
中航工业导弹院董秋杰
第一次相识
第一次认识杨凤田院士是在十几年前的一次某试验故障攻关研讨会上。试验的结果出现多种现象,各种现象之间互相纠结、错综复杂。飞机、发射装置、导弹的故障均导致怪异试验结果,同时还存在与怪异结果相矛盾的现象,正常的逻辑解释不通。各位专家、技术人员分别从不同角度分析试验现象可能产生的原因,有一位专家的分析涉及到飞机外挂的输出与发射装置的输入如果不匹配,飞机供电电源在此时的某种特殊情况下如果出现抖动,结果就会导致其中一种怪异现象的产生。由于当时没有图样,许多专家无法分析相关的电路,这时一位花白头发老者沉思着挥笔在白板上画出了复杂的飞机相关电路,结合电路又给出自己分析的结论。飞机的电路如此复杂庞大,关键、重要的设计牢记在心是理所当然,但分析过程专家随意提到的一个小电路他都如此清晰,分析的结论还那么透彻,我想当然认为这位花白头发老头肯定是相关设计人员,便忍不住打听这老头的姓名。别人很自豪地告诉我:“什么老头?他是沈阳601所副所长,大名鼎鼎的杨凤田老板。”我当时就愣住了,敬佩之情油然而生。601所副所长居然对技术掌握得如此透彻,说明他一直工作在科研一线,直接领导飞机武器系统的设计工作。在后来的型号研制岁月里,我明白了这个老专家真的是工作在科研一线,是为国家航空事业献身的真真正正的专家学者。
性格豪爽,认真工作并快乐着
飞机武器系统试验工作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工作质量直接关系着飞行的安全和飞行员的生命,可以说头绪多、难度高,从制定试验方案、组织实施,到解决试验中出现的各种紧急问题,都要心细胆大,思维敏捷,来不得丝毫马虎。系统试验的总指挥就是杨老板,无论在系统仿真实验室,还是在外场基地,研制试验的各个阶段都可以看到杨老板的身影,听到杨老板雄浑高亢的声音。
有一次,我在飞机机翼下配合进行系统试验,祖国西北毒辣辣的太阳暴晒在停机坪上,感觉周围温度让人窒息,同时电源车、气源车的轰鸣让人崩溃,汗水蛰得眼睛疼,电脑屏幕上的反光逼着眼睛眯成一条细缝,还要分析试验数据,真的害怕出半点差错!讨厌的烈日本来就烤得人心烦,试验的反反复复就更让我心燥难耐,现场指挥的杨老板依然有条不紊、认认真真地指挥着试验。在征询对试验数据分析意见的时候,我心底的厌烦瞬间爆发:“第一,试验现象明确,试验数据吻合,同一个试验已进行了两遍,还要进行第三次?有必要吗?第二,××产品输入数据正确、输出数据异常,这是很明白的事情,让××产品给个说法就是了,还要大家都陪着受罚?”杨老板操着浓浓的东北腔说道:“老天爷考验咱们,实在太热!大家克服一把。试验大纲要求验证3次,别含糊。小董有意见了,××产品的问题就是系统问题,系统问题还得在大系统中验证,试验现场听我指挥,大家就位现在开始试验……”
试验结束后,看到脸被晒脱皮的杨老板依然笑容满面。我很不解地问:“杨老板,你什么都不缺的退休老专家,为什么受这么大的罪还有这么高的积极性呢?”性格豪爽的杨老板告诉我:“工作时光就是最快乐的时光,解决问题后的笑声是发自肺腑最开心的笑声!跟你们这些年轻同志在一起我从没有感觉到老,看着咱们的战斗机起起落落,我心里舒坦,工作着就是快乐,我真离不开飞机!”
春夏秋冬,四季变换,型号研制阶段的试验过程经历了西北漫天飞舞的沙尘,瞬间来临遮天蔽日不给丝毫空隙准备试验撤场的狂风,肆无忌惮唯我独尊的骄阳;脸像被刀子割,脚冻成了冰坨坨。在恶劣的环境下,杨老板爽朗的笑声、洪亮的号令声,温暖着每一位参试队员,严谨细致的科研作风感染着每一位参试队员。在型号的磨炼中我深刻体会到我国老一辈专家院士“工作并快乐着”的境界,带着敬佩的心情我与杨老板成为忘年交。
整点实事,别玩虚的
杨老板有着东北人的耿直率真。为了使我国战斗机发展进入新领域,他努力追求着,带领我国航空领域的精英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关键技术,大大缩短了我国战斗机战斗能力与世界先进技术的距离,杨老板勇于创新、敢于挑战新技术的精神激励着武器系统设计的精英们!
某重点型号空中第一枚火箭弹发射试验,仿真试验数据与CTS试验的数据有出入,第一枚火箭弹是否可以按计划进行空中发射?专家们各执己见,意见不统一,大家争论不休。涉及到载机及飞行员安全的试验是否进行?如何进行?杨老板和导弹院董秉印、刘永春总师等设计精英以事实为依据,用数据说话,重新分析仿真试验数据及CTS试验数据的输入条件,比对空中发射试验的飞行包线、弹道包线及发射条件,同时结合往年其他型号导弹空中火箭弹的发射经验,采用新的算法对仿真数据、试验数据及输入条件进行归类分析,经过对大量数据用新算法的归类分析,以及丰富的空中发射经验,终于找到了两种试验分析数据不一致的原因。在关键时刻,杨老板拍板空中火箭弹发射试验继续进行。他还是用那亲切的高亢的浓浓东北腔说:“通过数据分析证明,空中火箭弹发射试验应该是安全的,要相信仿真数据,相信吹风试验数据,同时还要采用新的技术,采用创新的分析方法,具体分析新的空中试验程序。科学的东西要求我们必须整点实事,别玩虚的,更别吓唬自己。我决定按计划进行空中火箭弹发射试验,出了问题责任我负!”真是大将风范,一句“责任我负”需要多大的勇气,又要承载多重的压力!那不是简单的地面联试,那是涉及到飞行员生命及国家财产安全的试验,能做出这样决定,再一次证明了我们航空工业领军人物胸有成竹。空中发射试验圆满成功,试验数据证实了分析方法改进的正确性。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激昂的豪言壮语,科学需要的就是“整点实事,别玩虚的”。杨老板就是在科学试验面前迈着踏踏实实的步伐开拓我国航空新领域的领军人物。
靶试成功,幸福快乐
航空人克服了夏天西北戈壁滩强烈的阳光紫外线造成的皮肤灼伤,克服了冬天戈壁滩上的刺骨寒风和严寒冰霜,依然严格执行试验的操作规程,认真记录试验过程的每一个现象,坚持对任何试验疑点“决不放过”的信念,解决了系统存在的设计缺陷,攻克了研制过程中的一个个难题。付出辛勤的汗水,迎来收获的喜悦!重点型号空中靶试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在航空领域我们国家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带着成功的喜悦,带着胜利的快乐,杨老板又投入到更高的追求中,带领航空精英们向更高的航空技术发起挑战!
记杨凤田院士二三事
中航工业导弹院李自荣
2010年4月,花满洛阳城。借着“两院院士航空行”的机会,我再一次和杨凤田院士在导弹院相聚,朋友相聚欣喜、愉快之余不免让人追忆起过去在一起工作时的点点滴滴,杨院士那平易近人但又严谨认真,真诚友善但又果敢直言的形象又一次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想起我们的结识还是在10年前空一基地的一次靶试中,时值春季,杨院士爽朗幽默的话语,一次又一次给在场的参试人员带去了欢声笑语。就是这个自称“杨老头”的东北汉子,用他那犹如长白山、黑土地般厚重朴实的性格感染着身边的工作人员,让人们逐渐忘却了这个“杨老头”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某型号靶试总指挥,而却把他当成了一位结识已久的长者;就是这样一位年过花甲的长者,与其他普通的参试人员一起奋战在靶试第一线。在靶试中的每一个攻关分析会上,他总是认真听取每一位同志的发言,边听边记,不时顺着你的思路启发探讨,集思广益。会后,他加班查资料,以自己丰富的才学和几十年的经验,发现关键问题,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靶试中,当出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试验队成员的心里就像压了块石头,这时总能听到杨院士那春风化雨般的声音“不要有心理包袱,放手干,出了问题我来负责”,就是这让人信赖的声音,让每个试验队成员心里踏实了下来。当然,杨院士对于试验的细节绝对是严谨认真的。该型号靶试前,各种飞行条件试验中有一些参数没有达到最佳状态,“决不能有任何侥幸心理,问题一定要解决”,又是杨院士这坚定的声音,警醒着每个参试人员。
进入夏季,太阳毫不吝啬地将自己的光和热洒向了空一基地,机场的水泥地面被晒得滚烫。走在路上,鞋底活像被涂了胶水,每走一步都发出东西被撕裂似的“吱吱”声,原本已经快沸腾的空气,这时又混入了电源车启动后发出的热气和油气,这混合后的空气强烈地刺激着每个参试队员的鼻腔。然而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杨院士和其他的试验队员一样,仍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汗水浸湿了衣背,强烈的紫外线灼伤了队员的皮肤,不少年轻同志都有些吃不消,但当望见杨院士那矗立在阳光下的背影,看着杨院士淌着豆大的汗珠仍然忙前忙后,协调组织试验工作,在场的年轻同志无不油然升起敬佩之情。就是在这个火热的夏季,他与大家一样,白天在飞机旁做试验分析数据,晚上和参试人员一起加班,饭点就和大家一起在露天吃盒饭,排故、试验、试飞现场,总能找到他的身影。空一基地早晚温差较大,有一次杨院士得了重感冒,医生劝他休养几天,但他没有休息,仍然坚持在一线工作。他的这种忘我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全体参试人员,这时我更能感受到,比这个夏季更加火热的是杨院士对工作的热情。
秋季,试验队进场已经半年有余,试验队里弥漫着思乡的情绪,这时的杨院士又像慈父一般关心着试验队的每一位队员。无论在工作现场还是在驻地或食堂,杨院士总是以他乐观的情绪感染着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参试人员聊天拉家常,到处充满着他爽朗的笑声和诙谐的言语。然而面对工作他却是毫不妥协,当他了解到因为部门之间的沟通出现问题,影响到了靶试进度时,非常焦急,丝毫不顾及自己的身份地位,亲自协调各相关部门,希望问题能早日得到解决,使靶试顺利进行。一时间,果敢直言成了试验队成员对他的一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