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有一个独特的教育理念,她认为培养一个优秀的人的关键是注意培养他的性格,而并非培养他的学问。在培养性格时最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她常常对儿子说:“学习是你自己的事,为什么要父母督促你呢?生存也是你自己的事,父母更是无法替代,今后你背叛父母都没关系,但是千万不能背叛自己。对自己负责是一个男人最起码的责任。”安妮和丈夫约法三章,让孩子从小就接受一种发达国家的开放式的教育,绝不像大多数的中国家长一样把孩子的一切全都包下来。
儿子进幼儿园时,安妮的事业再度起步,整天忙得不可开交。身为作家的丈夫又在北大进修。儿子下午5点离园回家,家里天天是铁将军把门,妈妈在哪儿都不知道。可妈妈早就留下指示了:你自己想办法到任何可以去的地方去,无论是吃饭还是求宿,等妈妈回来后会一一去还清。
安妮之所以会这么做,大概和她童年所受的家教有关。她的父母对她的管束极少,他们听任她自由自在地长大。因此,她觉得在当今社会,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儿子进小学了,作为母亲,安妮第一天陪着他一起去学校报到,然后把他送到教室。这样的母子做伴上学堂的经历在儿子的记忆中仅此一次,以后就再也没有了。当天晚上安妮就认真地对儿子说:“今天你已经认识去学校的路了,从此以后爸爸妈妈再也不会来接送了,一是没有时间,二是没有必要。”安妮说到做到,哪怕是顺路经过儿子学校门口,哪怕是刮风下雨,她都坚持让儿子独自回家。江南的天气常常会莫名其妙地下起雨来,小小读书郎也真能自己想办法,下小雨时,他会赤着脚自己跑,下大雨时,他会躲在别人的伞底下。
安妮从来不辅导儿子的作业。小时候儿子做功课时遇到困难,她让他自己去问老师,去问同学,她对儿子说:“你应该从小学会怎么向人学习,怎么向人求助,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生存能力。”
安妮对儿子的要求也有点特别,她自己从小到大学习永远是班上第一名,可偏偏对儿子说:“不用费劲费力考100分,有60分就可以了。但在回答问题时必须有点创新精神,不能人云亦云。”在儿子的各门功课中,安妮唯一关心的是他的作文,问她缘由,安妮说得很实在:“我和我丈夫都是搞文学出身,我们家可不能出一个文理不通的人。还有,文为心生嘛,从中还可以捕捉到一点孩子的真实思想,否则怎么能和他有效地沟通呢。”
在安妮的眼中,儿子是这样一个人:按照目前流行的好学生的标准,儿子只能算得上一般,但在同学中间,儿子绝对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中心人物,这种状态比较符合安妮的心愿。
儿子小学上了没两年,安妮南下深圳开始了她的股市生涯,儿子自然也跟着妈妈转学广东。安妮按照她一贯的做法出高价把儿子送进一个好学校便撒手不管了,因为她需要全身心地开始自己的人生二次拼搏。儿子可是第一次远离家乡,又听不懂同学们的广东话,那份孤独和寂寞之感可想而知。
有一天,儿子一本正经地对安妮说:“妈妈,你知道吗,我曾经想过要自杀。”
安妮听了大惊失色:“现在还有这个想法吗?”
儿子轻松地笑了:“当我能坦白和你这样说时,就证明我早已过了这一关了。”
这次对话对安妮的触动极大,她开始反省起自己的教育方法来:是不是过于理性了?是不是有点失之偏颇?正当她陷入自责时无意中看到了儿子的一篇作文,内容正好是关于“母爱”的,安妮原以为儿子会在作文中有所抱怨,没想到儿子却在文中写道:“在我年幼时,妈妈为了养育我忍痛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如今妈妈为了能让我受最好的教育又毅然开始了二度创业,我觉得我的妈妈是所有的妈妈中最不屈不挠的人。”安妮释然了。
安妮的儿子薛非,这个少年留学生如今正在英国求学。远涉重洋留学也是父母和孩子共同商议的决定。父母出钱,孩子出力,从申请到签证居然是薛非单枪匹马自己一手搞定。
薛非说:“妈妈从小对我的教育主要是精神上的,其他方面她尽可能地让我独立,所以我现在出国后适应起来并不困难。”
教子感悟:
让孩子自由自在的成长发展,这也是一种教子艺术。很多父母和安妮一样忙于事业,没有办法,也没有时间照料孩子的生活,可是这并不等于我们不能给孩子妥善的教育,我们可以从精神上引导孩子,让孩子学会自己思考,自己做事。
自由发展起来的孩子尽管会经历很多痛苦和磨难,但他们在走向成功的路上会变得更加坚强。
所以,如果我不能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照料,那么我们就好好的给孩子精神上的营养吧,自由发展起来的孩子将会更加健康!
9.成就梦想──宋嘉树教子
宋嘉树为20世纪的中国历史留下了写不完的故事,因为他养育了宋庆龄这样优秀的女儿而深受中国人民的敬仰。他在教育子女时表现出的“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受到当今父母的称道。
宋氏夫妇共养育了6个子女。他们的3个女儿——宋蔼龄、宋庆龄、宋美龄,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以宋嘉树为首的宋氏家族,对半个多世纪的中国政治和中美关系,有着极其复杂和深刻的影响。在教育和培养子女上,宋嘉树坚持了3个最基本的思想:一是“不计毁誉,务必古先”;二是男女都一样,“身为女人,不应妨碍自己成为祖国有成就、有作为的公民”;三是和孩子们做朋友,于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施行影响和教育。
宋氏三姐妹的童年、少年时期,正是中国人民奋起反封建、反帝制的时期,也是封建主义笼罩中国大地的时期。宋嘉树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首先在自己的家庭开辟了一块没有封建主义樊篱的乐园,使3个女儿有幸在民主、平等、先进的生活环境中健康成长。
霭龄和美龄天资聪颖,大胆泼辣,在她们只有5岁时,宋嘉树就送她们到寄宿学校中西女塾读书。当时由于霭龄年龄太小,学校里没有适合她年龄的班级,校长理查森小姐还单独教了她两年课。庆龄与姐姐和妹妹一样聪明,却不像姐妹那样大胆泼辣,锋芒毕露。7岁时,父亲也送她到中西女塾读书。霭龄13岁时,宋嘉树夫妇把她孤身一人送到美国求学,使霭龄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最早赴美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女子之一。
1908年,宋氏夫妇又把二女儿庆龄和三女儿美龄一同送到美国接受教育。当时美龄年仅11岁。由于年龄小,在威斯里安女子学校注册为特别生。直到1912年美龄15岁时,才准为正式生入学。宋嘉树不仅使自己的3个女儿丝毫没有受到“女子无才便是德”封建樊篱的束缚,而且使这三姐妹在早期教育上占了先,在接受西方教育上占了先,在女子接受高等教育上占了先。
霭龄极富音乐和表演方面的才华,宋氏夫妇便努力做大女儿表演的最佳“搭档”。在傍晚时分,常常是由宋夫人熟练而凝神地弹奏钢琴:几个兄弟姐妹围在一起,听宋嘉树和大女儿的男女声二重唱。静听着父亲那纯美洪亮的嗓音随着琴声哼出的美国南方民歌,霭龄、庆龄和弟弟妹妹们从心底升腾起对父母的崇拜、景仰和热爱。
庆龄生性稳重、腼腆,和姐妹兄弟们在一起时,她总是最文静的那一个。不过宋嘉树为孩子们营造的生活环境和气氛,也使小庆龄于天性之外受到补益。在假期里,三姐妹和小兄弟们聚会在一起,是他们最快乐的日子。他们在院子里玩耍,爬过院墙到别人的田地里嬉戏;他们到田野里奔跑,采集花草,捕捉虫鸟,无拘无束地尽情欢笑。有一次,姐妹兄弟几个玩“拉黄包车”的游戏,霭龄装作黄包车夫,庆龄扮成乘客,小妹小弟跟在身后又蹦又跳。正玩得开心时,不料“车夫”拉车用力过猛,双手失去控制,一下把“乘客”抛了出去。“车夫”愣在那里傻了眼,知道自己闯了祸;“乘客”又疼痛又委屈,满脸不高兴。这件事被宋嘉树知道了,他慈爱地对霭龄说:“做游戏也要有分寸,‘黄包车夫’可不光是使力气呀!伤了乘客还怎么拉生意呢?”小霭龄不好意思地笑了。宋嘉树又笑着对庆龄说:“我们的‘乘客’这样宽宏大量,这样勇敢坚强,真是了不起!”小庆龄受到父亲的夸赞和鼓励,一脸的阴云散去了。长大以后,庆龄真的成长为一位既富有爱心和宽容精神,面对邪恶势力又敢于斗争的伟大女性!
教子感悟:
在今天多彩多姿的生活里,人的个性和兴趣得到较充分的发展。所以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爱好兴趣。即使孩子的这种兴趣爱好可能与父母的期望有差距,但只要是正当的嗜好,就应该尊重孩子。因为孩子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他的创造力和潜力才有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他的专注、认真、持之以恒的习惯和意志品质也可以得到锻炼,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现代父母都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掌握多种技能,能够有一个美好的前途。但是很多时候父母并没有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而是为孩子安排好一切。有时甚至跟风,看到现在流行什么就让孩子学习什么。
孩子就这样在父母的安排下一次又一次地被动接受,孩子的兴趣爱好得不到满足,孩子的特长得不到发挥,导致孩子厌学并把这种情绪发泄到其他学科上,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当然,父母对孩子的兴趣爱好也不能听之任之,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如果孩子因为沉浸在某个兴趣爱好中,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父母还是应该给予一定的干预,教会孩子正确对待两者之间的关系,合理安排时间,但要用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切不可简单地制止。
兴趣是孩子获取知识的最大动力,父母不尊重孩子的兴趣而盲目地为孩子选择的“兴趣班”,很有可能扼杀了孩子真正的兴趣。所以,做父母的要尊重每个孩子的个人兴趣。值得注意的是,父母一旦发现孩子的“兴趣之苗”破土而出,就一定要精心呵护,不要让其因“杂草”淹没而枯萎,更不要随意破坏。
现代社会是一个崇尚个性的时代,在某一领域的专才更受青睐,最大限度发挥孩子的兴趣爱好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孩子。
最重要的是,孩子的兴趣爱好往往和他的特殊能力有关系,他最大的潜力往往体现在他们比较感兴趣的方面。正确引导孩子的兴趣爱好会使孩子学习得更快乐,将来也更有可能在某一领域有所成就。
10.尊重孩子的选择──丁玲母亲教子有方
丁玲的母亲蒋胜眉在常德女子师范和长沙稻田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读了两年书后,回到常德女子小学担任学监。刚毅、自强的蒋胜眉对女儿从不娇宠溺爱。她十分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亲自教女儿读《古文观止》、《论语》、《孟子》。在母亲的影响下,丁玲从小博览群书,打下了深厚的文学基础。
1918年夏,14岁的丁玲以优异成绩从小学毕业。暑假中,母亲送她到桃源县报考第二女子师范学校。那时,学校要学生缴纳保证金,母亲没钱,留下一枚金戒指,托女管理员变卖。那位女管理员将戒指卖了后,把交保证金余下的两元多钱交给丁玲,说:“你妈妈生活很艰苦,这钱可不能乱花。”丁玲拿着钱,想着这些年来母女俩的艰苦生活,眼眶都红了。她小心地把钱放在小木箱里,用换洗衣服压着,一直没舍得花,到寒假回常德时才用了几角钱做路费。
正当学期快结束时,“五四”运动爆发了。同学们上街游行,丁玲也投入了这场斗争。她从小受母亲的思想影响,带头把发辫剪了。学生会还办了贫民夜校,向附近贫苦妇女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给她们上识字课。丁玲在夜校教珠算,因为她年龄最小,学生们都管她叫“崽崽先生”。
暑假回到家,舅妈一看见她剪了发,冷冷地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丁玲不客气地回答:“既然不可毁伤,人的耳朵为何要穿眼,你的脚为什么要被裹得像个粽子?你那是束缚,我这是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