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被认为是欧洲历史上第一位自由选择丈夫,第一位参加战争并进行军事指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经历过多位国王统治的女性。”(托马斯·卡希尔)埃莉娅诺自己选择丈夫,强迫法国国王和她离婚,并与英国国王再婚。这件事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很深的触动。虽然她是一名丑闻中的女人,但却留下了美丽坏女人的传说。(海野弘:《世界丑闻史》)第四次(1202-1204):法、德、英、意、匈参加,佛兰德伯爵博杜瓦九世等人统帅,原先以埃及为目的地,后转而灭了内乱迭起的拜占庭,在君士坦丁堡大肆烧杀掠抢,建拉丁帝国(1204-1261),至拜占庭复国时止,共57年。几次远征均以失败告终。有人认为,有罪的人不能夺回圣地,只有天真无邪的儿童方可感动上帝,夺取胜利。于是法德两国于1212年征召了数万孩童分乘舰船出征。结果,法国的7艘船只,两只沉没于地中海,另5艘开往埃及全部被船主贩卖为奴;德国船只的儿童在途中几乎全部死亡,幸存者散落各地。
第五次(1217-1221):教皇英诺森三世利用数万儿童死亡之事煽动再次出兵远征。耶路撒冷名义国王让、匈牙利国王安德鲁二世率领十字军出征,目标为埃及,于1219年攻克达米埃塔,1221年攻打曼苏拉,无功而返。
第六次(1228-1229):初始,欧洲各国举棋不定,未能确定主帅,后经协商、妥协,日耳曼皇帝腓特烈二世奉命统率军队远征,最终与埃及苏丹签约,获耶路撒冷等地,条件是支持素丹,反对他的敌人。但等到腓特烈二世班师回朝后,埃及素丹却借口于1244年收复耶路撒冷。
第七次(1248-1254):欧洲各国推举法国国王路易九世(圣路易)为统帅,1249年直捣埃及,遭到当地军民的顽强抵抗,死伤无数,法王策手就擒,在同意归还不久前所占领土、交纳大量赎金后方始获释,脸面丢尽。
第八次(1270):路易九世对第七次十字军的惨败,尤其是本人的被俘一直耿耿于怀,欲报一箭之仇。“路易九世的兄弟昂儒的夏尔当了西西里王之后,怂恿路易参加一次新的十字军远征。诚然,他想夺回耶路撒冷,但他首先考虑的是在地中海西岸攻城夺地。1270年,路易九世带领他的骑士们上船向******出发,但大军很快就染上了瘟疫,死者极多。路易九世本人死在******城下。1297年,他死后27年被正式列为圣徒。”
1291年,十字军在东方的最后一个据点——阿克被埃及军队收复,至此,绵延几近两个世纪的十字军远征终于画上了句号。恩格斯说在十字军远征期间,当西方的“重装”骑士将战场移到东方敌人的国土上时,便开始打败仗,在大多数场合都遭到覆灭。从技术层面来说,主要是远征军虽然装备优良,却敌不过大刀长矛,十字军远征持续200年,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圣路易与母后来到巴黎圣母院大的不幸,首先,教皇的威望虽然一度来高,但基督教一统天下的目标未能达到,它与其他宗教的矛盾反而进一步加深;几次出征加重了农民的负担,起义时有发生;西欧商人在十字军东征的过程中看似得益匪浅,其实,东、西方的交流早在这之前就开始了,不能完全归功于东征。然而,也有人认为远征客观上打开了东方贸易的大门,欧洲的经济发生了革命,城市得以发展,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引进了代数、火药、棉纸、航海罗盘和阿拉伯数字,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和西方的文艺复兴;加快了西方军事技术的发展,西方人开始学会制造燃烧剂、火药和火器等等。华盛顿美国大学******研究中心主任阿克巴·阿赫迈德说:“十字军东征给我们创造了一个至今挥之不去的历史记忆,一个欧洲长期进攻的记忆。”它的影响深刻:对当时可能是全球最强大、最具活力的******文明来说,东征及其造成的破坏打击了******世界,动摇了******的信心;而对欧洲来说,十字军东征则是一个起点,它推动着欧洲从一个黑暗的孤立时代走向开放的现代世界。
3.贞德是精神力量
十字军远征绵延200年,法兰西众多国王相继披挂上阵,攻城略地,弘扬了王国的威望;然而,路易九世虽被誉为“圣路易”,却在第七次东征时被俘、第八次远征时死于他乡,头上耀眼的光环顿时黯然失色。
法兰西君主们追求大国之梦从未中止,不久之后法英两家又兵戎相见100余年,史称“百年战争”(1337-1453)。原因是,1328年加佩王朝末代国王查理四世(1322-1328)死后无子嗣,侄子瓦卢瓦登基称王,称“菲力普六世”,加佩直系王朝结束,瓦卢瓦王朝取而代之;而海峡对岸的英王爱德华三世则是法国王菲力普五世(1316-1322)的妹夫,自称对法国的王位有继承权,由此引发战争。除此之外,还有领土纷争。十四世纪初欧洲有两个最富庶的地区:一个是英王控制的阿基坦,生产波尔多葡萄酒、食盐,并和西班牙有海上贸易,法国国王一直想把它归入自己的版图;一个是法王统治的佛兰德尔,以纺织业著称,伦敦不能容忍这个地区受法国的管辖。双方都把眼睛盯着对方的地盘,战争一触即发。“1337年,菲力普相信自己相当强大,可以冒险一试。多年以来,他在阿基坦屡次发动小规模的袭击,以试探对方的虚实。他甚至支持苏格兰人反对英王的行动。爱德华立即予以反击,他送去挑战书,并要求取得法国的王位。”百年战争分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337-1360)1337年英国军队横跨英吉利海峡,突破了法军的封锁,第二年英王御驾亲征;1340年宣布自己兼任法国国王,旋即两国的海军在海上展开激战,法方溃不成军;1346年8月26日,两国国王亲自在法国北部的克勒西督战,可怜的法兰西骑士被敌人杀得人仰马翻,血流遍地;1347年,英国占领加莱,在此足足呆了两个世纪;祸不单行,1348年,黑死病袭击法国,夺去无数生命,英国亦不能幸免,于是双方在教皇的调停下,偃旗息鼓,嗣后7年无有战事;1350年,法王菲力普六世驾崩,儿子继位,称“让二世”(善者,1350-1364),1356年在普瓦蒂埃战役中与儿子一起被英国人俘虏;1360年法国不得已割地赔款,又于1358年触发扎克雷(穷汉扎克的蔑称)农民起义,但被平息。
第二阶段(1369-1380)1364年让二世死于伦敦,儿子继位,称“查理五世”(智者,1364-1380),攘外必先安内,法王接受了祖父、父亲失败的教训,在财政、军事等诸多方面厉行改革;嗣后自认羽毛已丰,遂于1369年单方面宣布废除以往所订条约,起用名将杜·盖斯克林为统帅,历经10年终于收复了大部分被英国占领的领土;1380年英王求和,交出大部所占土地,从而触发了国内瓦特·泰勒农民起义,但被镇压。
第三阶段(1415-1422)1380年,查理五世去世,儿子5岁继位,称“查理六世”(受爱戴者,1380-1422),成年后变成疯子。此时内乱迭起,外敌又趁虚而入。1415年英王亨利五世率兵入侵,两国再度兵戎相见,第一阶段的悲惨景像重现,法军在埃金库尔会战中死伤无数,而英军则以极小的代价大获全胜;1418年,王子查理逃出巴黎,1420年由王后等人主持与英签订条约,除割让大批土地外,还答应英王亨利五世娶法王查理六世之女为妻,有权继承法国王位;然而,亨利五世与法国公主结婚后不久便撒手人寰,由10个月的婴儿继位,称“亨利六世”,由叔父贝德福公爵摄政,紧接着法国查理六世竟也乘鹤西去;这样,当时的法国似乎一分为三,一个是英国人的法国,疆界从吉纳内到加莱;一个是勃艮第的法国,除勃艮第公爵国外,还包括佛兰德尔等地;还有一个就是太子查理的法国,地盘只限布尔日附近地区。
“15世纪,王国不仅受战败和入侵之苦,而且还被社会****、饥馑、内讧、官吏无能弄得很不稳定。对英战争如果拖延下去,法国就可能陷于四分五裂,使开拓疆土、集中权力的加佩王朝长时期苦心经营的事业付之东流。”因此,统一运动再度兴起,而领导这一运动的却是一位年轻的、时年19岁的姑娘,名叫贞德(1412-1431)。这时,英国的贝德福公爵率军兵临奥良城下,查理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不知如何领导这场声势浩大的收复国土运动。
正在这时,发生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1429年3月6日,一位农村姑娘,名叫贞德,女扮男装,骑马来到希农(Chinon)。“这位全身戎装、短发的姑娘说要带查理王子到兰斯(Reims)去接受(圣油瓶)加冕。王子在众臣之中听到了一次不同寻常的演说──人民的演说。人民通过贞德之口说王权并非人间之事,人不能随意支配王冠,唯有上帝有权派遣天使把它赋予值得戴上王冠的人。鉴于他的出身,贞德来此首先是祈求王家血统,支持他,纠正他的错误。查理六世无权擅自取消他儿子的继承权,这违反了上帝法律所支持的自然法则──遗传法。人民之声,即贞德之声接着说,英国人的位置不在法国,而是上帝为他们所建的海峡彼岸。让他们回到那里去。上帝说要强迫他们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