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查理曼帝国分裂
查理大帝虽然积极对外扩张,攻城掠地,拓展了疆土,貌似强大,实际上却是表象,因为各地的经济基础不一、封建主义的发展程度各异,加之语言和生活方式不同,因此,帝国只是一个松散的结合体而已;国内尽管建立起了中央集权的国家,设有公、侯、伯爵等辖区,逐级管理经济、财务、行政、军事等事务,但是,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大地主的私人权力日益扩大起来。9-10世纪时,采邑逐渐变成了世袭领地。大地主在庄园里建立武装,私设法庭,禁止国家官吏入内干预,独立性日趋加强。国家的权力有时无暇顾及,默认变为事实,后来干脆予以赏赐,中央权力遭到分割,不利于国家的统一。
查理大帝开始时对伯爵还是相当防范的,除了恰巧驻在边境上或蛮族所居的边区的伯爵以外,最谨慎的查理从来不授给任何伯爵一个以上的郡;除非有特殊的理由,他也从来不把皇家有权授予的任何修道院或教堂授予主教。当他的谋士或朋友问他其中的道理时,他就答道:“凭那份进款或那份地产,凭那所小修道院或那所教堂,我就可以使得某个臣属效忠。”
然而,“伯爵的地位也因封建制度的发展起了相应的变化。伯爵原来是地方的行政官吏,由于大地主势力的加强,伯爵本身也必须成为本地区的大地主,才能有效地控制所管辖的地区。因此,查理大帝把伯爵辖区若干土地赠拨给伯爵,后来伯爵又凭借其自身的权力,兼并农民的土地,这样,伯爵从国家的行政官吏逐渐变为自己辖区的领主,而伯爵辖区的自由居民则变成了他的属民。877年基尔西法令确定伯爵的地位世袭,伯爵成为割据一方的世袭大封建领主。”(张芝联主编:《法国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人之将死,征兆为先:812-814年,月蚀和日蚀频繁发生,连续一个礼拜太阳出现黑斑;皇宫与教堂间的走廊在基督升天节那日突然莫名其妙地倒塌;横跨莱茵河的木桥出人意料地着起火来,烧成了一片灰烬;出征时流星在头上掠过,坐骑突然头朝下倒地,自己则被摔得片甲不留。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似乎上帝将要召唤查理大帝回去。
当生命进入倒计时之时,查理大帝把儿子路易从阿奎丹召了回来,当着全国法兰克贵族的面,把皇冠戴在他的头上,让大家称他为皇帝和奥古斯都,向他朝贺。814年,查理大帝因病不治而亡,享年72岁,在位47年。一代伟人乘鹤西去,遗体被洗净擦干,送到教堂安葬。坟上刻有他的雕像和铭文:“在这座坟墓之下,安息着伟大的信奉正统宗教的皇帝查理,他崇高地扩大了法兰克人的国家,隆盛地统治了47年。”
查理大帝的死与神秘的“命运之剑”有关。据传,为了证实耶稣是否真的在十字架上毙命,一名叫朗基劳斯的瞎眼人用长枪刺其身试之,结果殉难者的鲜血喷涌而出,溅在行刺者的脸上,眼睛顿时复明。长枪改变了人的命运,被誉为“命运之枪”,后演变为“命运之剑”。传说之后凡持剑者,必将吉星高照,主宰世界。查理大帝有幸得到此剑,在47场战役中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拓展疆土,终成霸主。后来不幸丢失宝物,意外身亡,令人扼腕叹息。“命运之剑”保佑查理曼横扫欧洲,降龙伏虎,查理大帝持剑图片似乎就是明证。日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成为“命运之剑”的主人,后来跌落神剑,壮志未酬身先亡。拿破仑亦试图寻找此等宝贝,但每每无功而返,结果在滑铁卢功败垂成,世界帝国成了梦想。希特勒也是一位“拜物教徒”,发动世界大战前,寻得“命运之剑”,供奉在卡特琳娜(Cathe rine)大教堂,以求保佑,1945年4月30日闻知圣剑被美军夺去,数小时后便饮弹自尽。虽是传闻,但足见“命运之剑”是如何令统治者的命运跌宕起伏。后来,艾森豪威尔将军物归原主,把它送还了维也纳博物馆,结束了“命运之剑”扑朔迷离的历史。
再说路易(814-840在位)因两位兄弟早逝——意大利国王丕平死于810,纽斯特里亚国王查理死于811年——无人竞争,从而有幸成为唯一的王位继承者。路易外号为“虔诚者”,因为他信奉基督教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又称“软弱者”,则是由于对反叛者过于心慈手软的缘故。
817年,路易经过连接皇宫和教堂的走廊时,走廊突然倒塌,因此受伤。这明明是一件意外事故,但路易却认为是“天意”,意指自己不久于人世,便早早地把领土分给三个儿子:“他宣布长子洛塔尔为‘皇帝’,使他成为唯一的帝位继承人。幼子丕平、路易只是阿奎丹、巴伐利亚的国王。虔诚者路易的侄子贝尔纳为意大利国王。…”但是,“虔诚者路易在世时,贝尔纳已经造反了。皇帝只得全力进行干预。贝尔纳被挖去双眼,在在受刑中死去,意大利国王被取消了。”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继承问题似乎解决了。但是虔诚者路易和他续娶的妻子巴伐利亚的朱迪思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就是后来的秃头查理,他参加了王位的争夺。虔诚者路易对他十分宠爱,为了他,他改变了以前的安排。他把长子洛塔尔派到意大利。查理得到帝国东北部的一个王国,包括德意志的土地、阿尔萨斯和勃艮第的一部分。”
后娘养的孩子也有土地,高卢的贵族对此表示反对,洛塔尔和丕平更是对此大为不满,遂于830年起兵反叛,他们试图对他们的父亲强行监护,把朱迪思关进修道院。洛塔尔在王国全体贵族的帮助下,以贵族的名义掌权。这是长期以来受查理和王权压制的贵人们的报复。
第二年,父亲路易扭转了形势。但是,要取胜就必须作出许诺,放弃把全部帝国传给一个继承人的想法。瓜分的计划又引起新的叛乱,贵族们也分成各派,支持这个或那个继承人夺取王位,高卢又出现了无政府状态。后来,兄弟俩的叛乱虽被弭平,但路易作为父亲,宽大为怀,肇事者并未受到任何处罚,所分封的领土亦未被收回。这其实是相当的宽宏大量了,但两兄弟非但不感恩图报,反而鼓动另一兄弟日耳曼人路易共同起兵作乱。833年父亲路易失败,成了阶下囚,****上身,卧倒在一块毛毯上,当众被迫向儿子宣读所谓的忏悔书。后在外界的援助下得以恢复自由,重执大权。
然而,事不过三,839年内战又起,日耳曼人路易和丕平(死于810年)的儿子们联合起来,挟兵逼宫。路易眼看抵挡不住,便向长子洛塔尔求救,许诺事成后收回给其他两个儿子的土地,帝国由洛塔尔和秃头查理平分秋色,换言之,同父异母兄弟共治天下。840年父亲路易去世,洛塔尔竟一人独自继承了帝位。秃头查理当然不满,便联合日耳曼人路易予以反对。842年,两人战胜洛塔尔,在斯特拉斯堡用罗曼语和日耳曼语发表誓言,以便家喻户晓。洛塔尔想要单独继承帝国的梦想被彻底打破。
团结就是力量,洛塔尔见两个弟弟联合起来予已不利,不得不妥协,843年,兄弟三人签署《凡尔登协议》,把帝国一分为三:日耳曼人路易得莱茵河以东地区,称东法兰克王国,后为德国;秃头查理获莱茵河以西地区,称西法兰克王国,后为法国;洛塔尔得意大利北部和洛林地区,后为意大利。自从《凡尔登条约》签定后,德、意、法三国从帝国中分离出来,其中法兰西至加佩王朝洛贝尔二世(Robert,996-1031)时奠定了今日法兰西的疆界基础。法兰西学院院士迪比指出:“当代法国人认为,真正的法兰西系指由洛贝尔掌控的那部分,即西法兰克王国,嗣后法兰克人定居于此,不再长期迁移,并以此为出发点对外征伐。”
4.查理曼帝国灭亡
公元855年,意大利国王洛塔尔去世,王国分成索恩河以北、罗讷河和普旺斯、意大利三大块,分别由3个儿子继承。加上两位叔叔的王国,即东法兰克国王日耳曼人路易、西法兰克国王秃头查理的两个王国,高卢的土地上从此就有了5个王国。五个人相互间为领土问题争夺不已,如日耳曼人路易侵略查理的王国,查理侵略普罗旺斯,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老百姓终日生活在硝烟弥漫之中,再无宁日了。
苍蝇不叮无缝之蛋,法兰克诸王之间你争我斗,外敌乘虚而入。从841年起北方诺曼人开始入侵法国,劫掠鲁昂,数次进犯巴黎,足迹几乎遍及整个法国。845年,他们围攻巴黎,秃头查理无奈交纳了7,000镑银子才算解了围;856、861年,巴黎再度两次遭劫。居民惊恐万状,祈求上帝拯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
877年西法兰克国王秃头查理去世,儿子继位,称路易二世(口吃者,877-879),但仅仅当了2年国王便撒手人寰,其子路易三世(879-882)、卡洛曼(879-884)俩兄弟共同继位,执掌朝政。但路易三世早逝,王国的重担落在了卡洛曼一人的肩上。882-883冬季,诺曼人又大举入侵法国,国王无力抵抗,不得已用钱求得平安,但直至去世时,王国仍未能摆脱诺曼人的骚扰。
卡洛曼死后,表兄弟东法兰克国王胖子查理(876年起)兼领西法兰克国王(884-887)。885年,诺曼人再次进攻巴黎,起初,他们并未得到什么便宜,因为巴黎伯爵厄德和主教戈什林两人率众予以坚决抵抗,守城几近一年之久。886年,胖子查理率兵解围,出师不捷,遭到困难,便按照过去的做法交纳重金,并同意敌人越过塞纳河进入勃艮第。
胖子查理丧权辱国,引起公厄德为保卫巴黎与诺曼底人激战愤,887年遭到贵族的废黜,德抗敌有功,则被推选为新的国王(888-898),继续领导军民抵抗诺曼人,取得重大胜利。然而,不少大封建主见到敌人的威胁已经解除,对厄德的看法便有了改变,认为他原来与他们平起平坐,如今当上了国王,高出他们一头,心里不平衡起来,尤其是怕自己世袭封地会因此遭到威胁,便群起反对。其中,勃艮第公爵理查等人拥戴路易二世的儿子、天真汉查理三世为国王(893-923),举兵反对厄德。双方交战,长达6年之久,死伤无数。898年,厄德去世,内战旋告结束。法兰西内战正酣之际,诺曼人见有机可趁,便又兴兵进犯。查理无力应战,便于911年与诺曼人领袖罗龙握手言和,签定条约,把塞纳河下游沿岸土地割让给他,并赐于公爵称号,诺曼底公国遂告形成,条件是诺曼人从此改信基督教,臣服法国国王。
“北欧海盗在首领罗龙率领下进行一次远征,其结果是在911年时塞纳河下游的一些地方被割让给了‘诺曼人’(北方人)。天真汉查理根据条约放弃了这些地方,因为他无力进行保卫。从此,‘诺曼人’便定居在这一块领土上了。他们把这里作为行动的基地,更加胆大包天,甚至占领抢劫了巴黎。”
米盖尔著,蔡鸿滨等译、张芝联等校:诺曼人为维京人及其後裔,原为来自丹麦、挪威及冰岛的异教野蛮海盗。“维京”(Viking)的意思是侵略峡湾临近国家的人。“维京”几乎等同于“海盗”,这要归咎于欧洲中世纪“海盗活动”的猖獗。大约在8—12世纪,出现了一部伟大的诗歌《诗的艾达》,主要是叙述斯堪的纳维亚及日耳曼英雄事迹。早期的半岛环境异常艰苦,物竞天择,适者才得以生存;古老的血仇报复习俗,及海上无法无天的抢劫恶习,都体现了诺曼人的民族特性。一位维京人说过:“告诉你我的信心何在——我只相信自己的力量。”因此,说诺曼人好战、勇猛并不为过。
内战虽然结束,内讧并未仃止。法兰西公爵、厄德之子罗贝尔在贵族的支持下拥兵自重,在西部称王,并于923年联合他人向天真汉查理开战,结果,查理败北,罗贝尔战死。军中无帅,同盟者韦芒杜瓦伯爵赫伯特出头露面,设计诱擒查理,予以囚禁。其间,罗贝尔之婿拉乌尔被贵族选为国王(923-936)。后者死后无嗣,对手查理之子继位(936-954),称“路易四世”,而巴黎伯爵、罗贝尔之子于格则宁愿退居幕后,掌握实权。路易四世去世后,其子洛塔尔继位(954-986),先与“伟大的”于格之子于格·加佩联手,后反目成仇。路易五世(懒王,986-987)为洛塔尔之子,是卡洛林王朝最后一位国王,死后无子嗣,于格之子于格·加佩改朝换代,成为加佩王朝首位国王(987-996)。
法国史家米盖尔这样终结加洛林王朝的殒落、卡佩王朝的诞生:“反对诺曼人的斗争促使领主们干预王位继承之争。厄德伯爵保卫了被包围的巴黎,他的果断使领主们决定将王冠赠与他,因为加洛林王朝的继承人胖子查理似乎没有能力保住王冠。因此,可以说,大力士罗贝尔的儿子厄德由他的同辈推选的,按法兰克人的著名传统,他被拥上国王宝座。”但是,“并非所有的领主都表示同意,由于利害冲突,他们分成两个集团:‘罗贝尔派’是厄德的支持者,他们和加洛林派进行了残酷的战争,战争很快把领袖们搞得筋疲力尽。最后加洛林一支终于殒落了。贵族们在努瓦宁集会,把罗贝尔派的一个世俗修道院院长于格拥上宝座。由于圣马丁的‘法衣’(chapet)保存在他的修道院里,于格就得了个‘加佩’(chapet)绰号。新王朝诞生了,这就是‘加佩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