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替孩子成长”是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通病。
学生不接触生活,不锻炼体魄。不知道农民的辛苦,不知道农作物的生产过程。不懂得新中国怎么来的,不了解社会的变化。不知道工人的劳动意义,不懂得手艺人的重要。
只知道影星、歌星、球星。只知道表现自己、突出自己。只知道把消费定格在享受上,定格在名牌上,定格在攀比上。
地可以不扫,卫生可以不做,集体财产可以不爱护,公益劳动可以逃脱,家务劳动可以啥也不做。对老师可以不尊重,对父母可以不放在眼里。
贪图享受、无拘无束、爱慕虚荣、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家长麻木,教师无奈。
只要学习成绩好,照样可以评“三好”。问题表现在孩子身上,根源在我们家长糊涂的爱上。一次一个要好朋友来学校看我。聊天谈到工作、谈到家庭、谈到孩子。朋友问我:“老马儿子在那上学哪?”我说:“马立早就上班了,在中海油一个二级企业,现在湖北宜昌哪。”朋友说:“马立一个人在外地行吗?我那小子都上高二了,天天和他妈一个床睡觉,不摸着他妈妈的胸他不睡觉,弄得我天天在客厅睡沙发。”
我说:“你儿子这叫恋母症,都17岁了,早就应当独立啦。按说小孩三岁就应当有独立生活空间,因为这时候孩子已经有了社会属性。老弟,你还是处长哪,应当比我懂得怎样教育孩子啊。你要是不纠正,将来孩子生活不会幸福的。”
朋友说:“试图改过,儿子不听,考虑到他马上读高三了,发生冲突不利于他高考啊。等他考了大学,让他住校就好了。”
住校就好了吗?非也。
后来朋友告诉我,他儿子考上了北京联大,住校住了几天就跑回来了,回家非得和妈妈一起住,不让回家住就退学。
在这种情况下,我朋友又一次妥协了。直到现在已经26岁了,也不交女朋友。这回我朋友傻眼啦。问题是个别的,但溺爱无度却是普遍的。
看看学校组织的歌手大赛、篮球比赛,气氛热烈,充分发挥智慧的优势表现自己。
你看看比赛以后的报告厅、篮球场一片狼藉,到处是垃圾,没人收拾。美其名曰:“有校工哪,我们干了,要他们干吗。”
学校教育里没有教育,学校只有为完成教育任务的活动,家庭生活里没有教育,只有考学、考学、考学。只要学习好,一切不重要。
孩子有腿不走路,无论中学、小学,特别是重点中小学,每天放学前后,学校门口是车水马龙,有的时候甚至是水泄不通。
家长为了到学校接各自的孩子在门口因为车撞车而发生矛盾冲突,孩子之间因为互相攀比而滋生虚荣心。校门口高档车、低档车、残疾摩托、人力小三轮车,不同的家长、不同的经济水平创造不同的条件让孩子享受生活的便利。
多少次看到孩子在校门口和家长闹矛盾。
一次一个骑残摩的女士来接女儿,母女俩刚一见面,孩子就喊上了,“你怎么又骑那个破车来接我,有本事你买个汽车来接我啊,让我们同学看见丢脸,丢脸啊,你懂吗?我自己回家啦,不用你接。”
这位母亲走下车对孩子说:“你先上车,早点儿回家做作业好吗?”这个孩子头都没回,继续往前走。
我发现家长是个残疾人,连残疾人这样的身体条件也要替孩子走路。孩子坐上了各种各样的车回家,但孩子成长的方向盘失去了方向。
孩子有肩不扛包,多少家长在校门口看见孩子从学校出来,一个箭步冲上去,一手给孩子送吃的,一手接孩子的书包。
记得有一年,儿子去参加团中央组织的夏令营。一个团中央书记替孩子扛着行李包,一个170以上的小伙子在后边跟着,引来送孩子参加夏令营的家长侧目,成了此时一道思考孩子成长的风景线。
团中央的干部,那是决策青少年成长的领袖集团啊。
中小学生的书包有多重?孩子通过努力能做到的事,家长不让孩子做。
家长茫然地代替孩子做各种各样的事。家长可以替孩子做事情,能代替孩子成长吗?
家长能主宰孩子的生活、学习空间,能代替孩子铸就灵魂吗?
家长认为,替孩子做事这是爱孩子。这个风景线过去了将近20年,时时在我脑海出现,让我想了许多许多……
读一读孙云晓所写的《夏令营中的较量》一书确实让我们思考许多许多。从表面看肩上背的是孩子的书包,实际上背走了孩子成长的力量。
孩子有手不能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有些糊涂的家长替孩子写作业,或者找同学替孩子完成作业。
一幕幕故事,在我脑中旋绕。
马立不能这样成长,要培养他独立的力量,属于他的事情让他自己做,遇到的矛盾自己解决,至少不能代替他完成。智慧、能力、思想在实践中产生。
上小学时,一次,儿子忘了带大字本,老师要求全班同学都要带,不带是要处罚的。偏偏儿子这天没有带。
任课老师很生气,严厉地批评了马立,然后怒气冲冲地拿起毛笔来,就在儿子脸上写。边写边说,“以后不带本就在你脸上写。看你长不长记性……,看你长不长记性……”这位老师一边写一边说。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老师在儿子脸上写完让儿子坐下,儿子没有坐下,站在那一动不动。
老师更加生气,让中队长把班主任请来处理这事。班主任来了叫儿子先去洗洗脸。儿子没有去。班主任只好把齐校长找来。齐校长把儿子叫到教室外边说:“马立,听校长的话,先去洗脸吧。老师这样做不对,老师在你脸上写字是更不对的。校长会批评老师的。”
儿子听了校长的话,在卫生间流着眼泪把脸洗干净。他觉得太没有面子啦,在小朋友面前失去了尊严。
后来他又想,自己不带本,没有守纪律在先,老师往自己脸上写字在后,是自己的错误引起来的。
两个月以后,我们才知道这件事。
那是在一次我去找班主任那儿了解马立情况时才知道。
班主任看到我以后,眼睛里充满了惊慌失措的眼神,她以为我是来找学校老师算账的。因为老师在儿子脸上写字是太没有师德啦。
我不知道怎么回事。首先热情地向班主任问好。班主任站起来,请我坐下然后讲了这件事,并表示歉意说:“马老师对不起啊,希望你能谅解,这老师刚参加工作,想在班里树立威严,赶上马立没带大字本,就拿马立开刀了。”
我很生气,学校怎么会有这样的老师哪,但是我没有发作。回家后,我问儿子,“马立,大字课是怎么回事啊。”
儿子给我讲了事情的过程和自己的想法。
我说,为什么不和我们说啊。
儿子说:“我是男子汉,问题都解决了,和您说也不解决问题啊。再说齐校长已经批评了这个老师,您就别管啦。”
家里人知道这件事以后,非要去学校找这个老师理论理论,讨个说法。
奶奶脾气比较大,第二天就要去学校,被我劝阻住了。
因为这时候和这个老师理论、争吵不解决问题。我的学生知道后,想给《北京晚报》写一封群众来信,通过舆论来谴责这个老师。我没有同意。和大家晓以利害,问题已经发生了,相信这个老师会接受教训的。
我和他们说:“我小学二年级时,也发生了一件类似这样的事。在体育课上老师要求每个学生要在一分钟跳绳完成多少个。”
因为我的协调能力不好没有完成。
体育老师说:你还是班干部哪,放学后在教室里练,什么时候达到标准了什么时候回家。体育老师把教室门锁上回家了。
我一个人在教室里练,基本达到标准了,这时候天已经黑了。传达室卓大爷静校检查时发现了我,开开教室门把我放出来,问我怎么回事。
我正在说着,看到我父母来到学校。他们到处找我,已经找了好多地方,因为找不到我而焦急万分。
他们怕我出事,在我上学的路上要过一座桥,这小桥年久失修,桥上只剩下一条窄木板,每天过桥都战战兢兢害怕掉下去。
母亲看到我,问了怎么回事。认为体育老师这样做对学生太不负责了。
第二天一早,母亲就来到学校向南之山校长反映了此事,要求体育老师向我赔礼道歉。
我至今还能回忆起体育老师当时的表情。后来我们同在东城区当老师相遇,还说起这个事。
刘老师告诉我,那件事发生以后,一开始校长的批评、我母亲的斥责还觉得委屈。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也当了母亲,认为她做错啦。如果不是卓大爷发现得早,后果不堪设想。
我们需要解决的是儿子成长的心态。儿子吃一堑,长一智,在教训中的成长有利于他的进步。他内心成长才是重要的,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不久儿子学校组织学生去看电影。学校要求路上不能随便出队去买零食,不许中途自己去厕所。儿子没有思想准备,在家里喝了不少水,走在半路上,憋得肚子疼,几次想去厕所。
但是他接受了上次的教训,要遵守纪律,要坚持走到电影院再去厕所。不能再犯上次的错误,结果有几个同学忍不住,就不打招呼往厕所跑,受到了老师的严厉批评。
因为学生的安全第一,路上人多、车多,忽视不得。老师这样做是对的。对于儿子来讲,他也接受教训,以后在参加集体活动之前,尽量少喝水,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在实践生活中注意总结、接受教训,内心成长,自己做自己的事,这是孩子快乐成长的源泉。看完电影回到家,儿子兴高采烈地描述自己的感受,俨然是一个胜利者的回忆。学会战胜自己、能够战胜自己,这是一个人成功的基本条件。有了这第一步,以后就会少走弯路。
中学时期,我经常约请校工聊天吃饭。
他们都是生活极其困难的农民,从甘肃、湖南、河北来到北京打工。为什么要和他们接触,和他们处朋友。
我想,儿子从小在城里长大,不了解农村的生活,不了解农业生产。和他们接触交朋友,使儿子在接触这些青年农民工中感受农村的生活也是一种学习,而且是一种更重要的学习。因为这是中国的国情。
其中有一个青年,来自甘肃,高中毕业。因为差一分没有考上大学,所以来到学校烧锅炉,挣点钱回去复读,明年再考。
我听到这样的情况,觉得这是一个有作为的青年,应当帮助他。我从学校图书馆和资料室借来学习资料供他学习。
儿子告诉我说:“爸,你看郭师傅真爱读书啊,他怎么不在家学习,干吗在学校学习啊?”
我告诉儿子,他差一分没有考上大学,出来打工挣钱是为了交学费,不然,就不能考大学。
我让小郭和儿子讲讲求学的经历,儿子很受启发。
还有一个校工来源于湖南山区。第一次见到他,看到他眼有残疾。问他叫什么名字,他说了半天我们也没有听清。
最后他说:“你们叫我流氓吧,好记。”大家哈哈一笑,记住啦。其实,他叫刘兴军,是一个风趣、幽默、健谈、乐观的青年。
虽然家住在深山区,没有公路,没有电灯。他要到县里就要坐牛车用两天时间,然后坐一天汽车到长沙,再到北京。
他和大家风趣地讲路上的所见所闻,讲村里发生的各种故事,很快和大家打成了一片。平时脏活累活抢着干,从不叫苦,是一个乐天派。
儿子说:“小刘师傅每天怎么那么高兴啊?”我对儿子说:“这就是劳动人民的本色。生活知足不讲享受,爱劳动认为是本分。小刘师傅用四天才来到北京能找到一份工作实属不易。他要养老父亲养儿子。你看他吃饭多简单啊,你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儿子从他们身上悟出很多道理。于是回到班里每天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帮助学校的老师,替学校老师做点事情。收取班里的伙食费,保管学生的班费,每天要为班里开门锁门,组织同学大扫除,安排每天的值日,对于不做值日的同学做思想工作等等。
儿子受到班里和学校老师好评,多次被评为市区优秀学生干部,班主任韩亦军老师对儿子说:“马立,班里评你当优秀学生干部,我双手赞同,咱们班同学里非你莫属。”
韩老师告诉我:“马立在我们班,这次评选优秀学生干部全票通过。有这样的生活委员,省去我好多心,这孩子工作特别主动、特别积极。这孩子太好了!”
医务室马秀珍、郭晓瑾说:“交给马立的事放心,工作积极认真。要是每个班的生活委员都这样,该有多好啊。”儿子的成长得到班里认可,得到老师认可,他所做的事情能使大家感到快乐,作为父亲这种感受是幸福的。
一个人生活在社会里,还有比受人尊重、得到认可更有意义的事情吗?还有一个人的劳动换来大家的方便,使大家享受到快乐这是人的一种幸福。
邹韬奋先生曾经说过:“一个人光溜溜地到这个世界来,最后光溜溜地离开这个世界而去,彻底想起来,名利都是身外物,只有尽一人的心力,使社会上的人多得他工作的裨益,是人生最愉快的事情。”
学校有一个小卖部,每天下课学生排队抢着买零食吃,儿子没有买过一次。小卖部刘玉经理说:“主任,大夏天的,给马立拿几根冰棍儿吃吧。我送马立的,我请客。”
我说:“谢谢你的好意,马立没有吃零食的习惯。”不乱花零钱、懂得节省这个习惯,儿子受校工影响很深。
他在接触实践生活中感受教育的本色,体现社会教育是培养人的重要渠道。仅靠课堂、仅靠灌输显然是苍白无力的。
为什么“老三届”的第一批大学生能成为国家的栋梁、区域的领袖人物,主要是他们在生活中学会了生活,在生活中懂得了社会,读懂了社会,所以他们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会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