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家后的第五个年头,将近八十岁老太太日益显得老态龙钟。她每天拄着一根拐杖,挪动着那双裹过的小脚,慢慢腾腾地走来走去。和大儿子李思武住在一起的时候,她在李思武的正屋里支起了一口小灶,每日坚持独自烧饭。现在,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在五女儿李巧珍的建议下,决定拆掉小灶,由思文思武兄弟俩轮流赡养,一月一换。
自从进了李家的门,兰馨对于和婆婆的相处总是小心翼翼。在娘家的时候,母亲和嫂子一次又一次的争吵让她不堪其扰,弟弟兰明的死更让她刻骨铭心。她在心底发过誓,到了婆家,一定要善待婆婆,处理好婆媳关系,哪怕受了委屈,绝不对老人不恭不敬。在老太太轮到自己家的那个月,她总要千方百计地给老太太弄些好吃的。
农村家庭大都贫寒,生蛋的母鸡成了家庭中最为珍贵的东西。万能的鸡蛋几乎可以当作钱使用,火柴盐巴之类的日用品都可用鸡蛋交换。一个鸡蛋能打一瓶酱油,换三盒火柴,称八两盐巴……人们甚至笑称母鸡为“屁股银行”,听之不雅,却取之不尽。
由于鸡蛋的巨大作用,平日里撒食的时候,兰馨都把公鸡赶得远远的,先让母鸡享受。中午,鸡窝里“咯咯”一唱,两个孩子就会争着去掏鸡蛋,然后把热乎乎的鸡蛋交给母亲,兰馨则会很小心地放在罐子里储存起来。下蛋的母鸡是家里的功臣,一般舍不得宰吃它,积攒的鸡蛋,没事没病也舍不得吃。
家里其他实在没什么好东西,兰馨决定每天给老太太炒两个鸡蛋。为了让孩子不吵不闹,她事前吩咐孩子说:“你们两个听好了,奶奶年纪大了,精神不好,需要补一补身体。妈妈只能炒两个鸡蛋给奶奶吃,你们不要吃。如果奶奶吃不掉,多下来的就给你们分着吃。”妈妈说完,两个孩子连连点头。
兰馨炒好了鸡蛋,让强强端过去放到老太太跟前,还不忘再叮嘱一声:“你们两个都不要吃。”强强很懂事地对妈妈说:“妈,我知道了,不要说了嘛,我们晓得,放心吧。”
饭桌上,老太太见只给她一个人炒了鸡蛋,不由得把脸一沉,放下筷子说:“孩子们都没有,只给我一个人,这蛋我不吃。”
兰馨连忙说:“妈,你年纪大了,这是特意给你炒的,就吃了吧。”
“奶奶,奶奶,我们不吃,你吃吧!”两个孩子端着粥碗,就着咸菜,吃得津津有味。
每天的饭桌上,兰馨总要给老太太炒两个鸡蛋。在那个一天三顿几乎都不能吃饱的年代里,油汪汪的炒鸡蛋对孩子来说有着多大的吸引力,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两个孩子认真地兑现了给妈妈的承诺,不管心里怎么想,表面上总是装着若如其事。
有时候,老太太会在碗里故意留下一块。搀扶着奶奶送回房间之后,强强总是特别慎重地把那一小块鸡蛋一分为二,兄弟俩一人一块,像品尝什么超级美味似的把它吃掉。
现在,我们的孩子从小衣食无忧、备受宠爱、花钱不皱眉头。当他们吃着麦当劳,嚼着肯德基的时候,他们也许永远无法体会,在那个遥远的年代,一小块炒鸡蛋给两个孩子带来的那种香甜与美好。
为发展家庭副业,生产队给每个家庭划分了五分地的桑田,兰馨也养起了半张纸的桑蚕,成为了如皋第一批蚕农。蚕养在瓦屋的最东边孩子们的房间内,孩子的床铺调整了方向靠着西边的墙壁南北方向放置,东边靠墙的地方就留出了一些空地。搭出一排竹竿的架子,放上芦苇编织的蚕扁,蚕就养起来了。
蚕吃桑叶的声音细细的,如同春天里的细雨“沙沙沙沙”。每天夜里,两个孩子都会闻着桑叶独特的清香,听着这奇妙的声响渐渐入睡。妈妈去地里采摘桑叶的时候,两个人也会兴高采烈地跟在后面同去地里采桑葚。蚕、桑叶和桑葚也就成了孩子们童年记忆中难以忘怀的珍贵影像。
但凡养过蚕的都知道,四眠起身之后,是蚕农最为繁忙的日子。蚕都已长大,每天要不停地采桑叶,赶上前面桑叶吃完后接着喂上。这是蚕生长最为迅速的时期,蚕长得大,结的茧儿才大。到了蚕上山的时候,更是要分秒必争,捉蚕上山,千万不要让蚕在蚕扁上长得太老。因为一旦过了上山的期限,蚕就会争先恐后地往蚕扁外面乱爬。到那时,架子上,墙壁上,到处都是急待上山的蚕。有的蚕会把茧子结在桑叶茎中,有的蚕胡乱找个角落就开始做茧,还有的连角落也找不到的只好无可奈何地在墙上拼命吐丝……每当看到这些情景,蚕农们都会心疼不已。
上山的蚕通体透亮,不再进食,动作比一般的蚕迟缓一些。在光线明亮处捉蚕,只要对着光线挑拣,一眼便能看出。
兰馨养的半张春蚕终于要上山了,她也显得更加忙碌。蚕扁被一个一个搬到了大门外,旁边放上一个撒上干石灰的空盆。上山的蚕被兰馨一个一个挑拣出来,放到盆中。捉掉上山的蚕,每个蚕扁上还会留下一些零星的落脚蚕。兰馨把这些蚕扁先放在大门外的地上,等最后把它们从桑叶茎中捡出,凑成一扁,继续喂桑叶。房间里由于地方小,更是乱成了一团,有些蚕扁暂时无处摆放,甚至临时放到了两个孩子的床上。
这是兰馨生平第一次养蚕,虽说只有半张,还是忙得焦头烂额。捉蚕,准备草龙,整理落脚蚕,调整养蚕架子,事情一个接着一个,程序一套紧着一套。
老太太也许是看出了兰馨的忙碌,拄着拐杖慢慢地走了过来。兰馨心想,今天还没有到吃饭的时间,怎么就过来了呢,午饭还没有烧呢。正当她疑惑不解时,老太太搬出一张小板凳,坐到蚕扁旁边,慢慢地捡起蚕扁上的落脚蚕来。兰馨顿时明白过来,原来婆婆是来帮忙的。说实话,因为老太太年龄的缘故,从结婚到现在,兰馨从来没指望过老太太能在生活上给自己任何的帮助,再苦再难,总是默默承受。看到眼前这一幕,兰馨一时间不能自已,竟然激动得泪水涟涟。
给蚕儿做茧用的草龙快用完了,兰馨本打算等李思文从学校回来,利用中午时间再绞。老太太说:“兰馨,把草绳和草把儿拿过来,我来帮你绞草龙。”
绞草龙是一个至少需要三个人配合完成的活儿。兰馨把两根草绳系到门前的杉树上,老太太拿着一双筷子夹在草绳间,站在这头。兰馨拿着剁得尺把长的整整齐齐的麦秆,夹在两根草绳之间,随着老太太绞动草绳的速度慢慢往后移动。还没到上学年龄的小勇站在一旁,拿着麦秆随时递给妈妈。一会儿工夫,一条长长的草龙便绞好了。看着老太太慈祥的面庞,兰馨心中有说不出的感激。
两个星期后,兰馨去公社茧站卖掉了蚕茧。半张纸的蚕茧卖了五十多元,她攥着几张大团结的票子,直接去了布店。其他什么都没舍得买,她首先给老太太扯了一身衣裳的布料,的确良的衬衫,府绸的裤子。回家后,她亲自动手做好给婆婆送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