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代唐称帝后,听说狄仁杰才智过人,就任命他为宰相。那时候,太子虽是李旦,但贵戚武承嗣却意欲夺嗣。691年,武承嗣认为狄仁杰不会拥护他,就指使大臣来俊臣诬告狄仁杰等三位宰相及御史中丞魏元忠谋反。
武则天大怒,命来俊臣详审此案。狄仁杰被传讯后,爽快地承认自己谋反。原来,来俊臣是个酷吏,如果不顺从他的意志,也会被屈打成招。来俊臣又要狄仁杰攀扯别的大臣,狄仁杰不愿害人,以头撞柱,血流满地。
来俊臣认为目的已经达到,就没有对狄仁杰用刑。魏元忠由另一酷吏侯思止审理,魏元忠生性刚直,坚决不招。侯思止用酷刑折磨魏元忠,只是不让他死。魏元忠最后只得屈服。
这时,狱吏对狄仁杰的看管渐渐松懈。狄仁杰从衣服上撕下一块布,在上面写了一道申诉状,藏在棉衣之中,让狱吏交给自己的家人。狄仁杰之子狄光远拆开棉衣,带着申诉状去见武则天。
武则天见到申诉状,知道狄仁杰等人确有冤情。但她对来俊臣的依靠很深,就将狄仁杰等人贬谪或流放。狄仁杰被贬为彭泽县令,终于保住残生。
696年,北方的契丹侵犯周朝边境,夺取冀州。武则天想起治边有术的狄仁杰,起用他为魏州刺史。697年,狄仁杰再度拜相。这时来俊臣已死,令武则天时刻思索的是皇位继承问题。
武则天之侄武三思、武承嗣谋夺太子之位,武则天对太子李旦也甚为冷落。一日,她将李旦废为庶人,赶出京城。李旦无奈,与妻子到处逃难,甚至乞讨度日。
武则天问狄仁杰:“大臣们屡次劝朕立武氏子弟为嗣,你对此有何意见?”狄仁杰深知武氏子弟骄奢淫逸,大胆奏道:“陛下请想想,姑侄与母子相比,哪种关系比较亲密?陛下若立李氏皇子为太子,千秋万代之后仍受祭祀;如果立武氏皇侄为嗣君,没听说皇帝给姑姑立庙的!”
后来,武则天又对狄仁杰说:“朕夜得一梦,见一只鹦鹉飞入宫中,两翼折断。不知此梦预示着什么?”狄仁杰趁机开导:“陛下姓武,鹦鹉指的是您,两翼就是您的两位皇子。现在他们流落外地,孤苦无依,难道不是陛下双翼折断?陛下如果保全二子,犹如整理自己的羽翼。”
武则天终于决定召回二子。李旦回宫后,认为哥哥的威望远胜于己,就将太子之位让与李显。武则天立李显为太子,封李旦为相王,解除对他们的幽禁。武承嗣非常失望,竟然忧郁而死。
狄仁杰还有一双慧眼,善于举荐人才。一天,武则天对狄仁杰说:“朕想选拔一位贤臣为宰相,你看谁比较合适?”狄仁杰说道:“若论文章,李峤、苏味道固然不错;若论经世之才,荆州长史张柬之最为合适!”
过了几日,武则天又要狄仁杰举荐贤才,狄仁杰叹道:“臣为国家举荐良才,怎奈陛下不用!”武则天笑道:“朕已封张柬之为洛州司马。”狄仁杰说:“张柬之足智多谋,岂是司马之才?”武则天认为确实如此,不久即拜张柬之为宰相。
狄仁杰举荐的人才,还有姚崇等人。张柬之、姚崇均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可见狄公知人之能。武则天非常信赖狄仁杰,称他为“国老”;每当两人意见相左时,武则天往往听从狄仁杰的建议。
700年,狄仁杰去世。武则天非常悲伤,罢朝达三日之久。她甚至叹道:“狄公不幸辞世,朝堂一空!”
请君入瓮
武则天掌握政权之后,怕群臣反叛,就于686年建立告密制度。她命人在洛阳神庙四周设立“铜匦”,百姓可将告密文字投入其内。如果外地有人告密,地方官员不得怠慢,要以五品官的规格将他送到京城。
武则天重用来俊臣等酷吏,让他们处理告密事宜。这些酷吏不管告密文字是真是假,只知罗织罪名、刑讯逼供。朝中官员人人自危,在惊恐中度日。
来俊臣有个恶癖,就是谋夺别人的妻妾。他一旦发现某位官员的妻妾美丽,就陷害这位官员,将他的妻妾占为己有。来俊臣还将宰相以下的官员登记在册,按顺序夺取他们的妻妾。
来俊臣的行为真是令人发指,但他厚颜无耻地说:“我喜欢美貌女子,总是想办法达到目的。我渔色的才干,可与东晋的石勒相提并论。”
来俊臣为了陷害大臣,召集了几百名流氓,让他们向朝廷告密。来俊臣看谁不顺眼,就让手下的流氓在各地同时告密。武则天往往信以为真,把涉案官员抓起来,交给酷吏审讯。在重刑逼迫之下,被捕的官员不得不屈服。
来俊臣为了推广自己的办案经验,还写了一本《罗织经》,作为教导党羽的著作。书中列举了罗织罪名的手段,阅后令人触目惊心。
来俊臣为了使被捕官员开口,创制了各种刑罚。他将犯人的腰部固定,在其颈部套上枷,然后向前拉扯,称做“驴驹拔橛”;又命人在地上长跪不起,于枷上放置瓦罐,名为“仙人献果”;甚至让人在木台之上站立,从后面强拉枷板,名为“玉女登梯”。
有时他在犯人头部挂石头,有时用醋灌犯人的鼻孔。来俊臣甚至不给犯人饮食,不让犯人休息,连续审问,称为“宿囚”。涉案官员受不了他的折磨,一入监狱,只求速死。
除来俊臣外,酷吏周兴也属于心狠手辣之辈。朝中有一位大将,名叫黑齿常之,是百济人。他身长七尺有余,智勇双全,曾击败突厥,战功赫赫。周兴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诬陷他谋反。
黑齿常之入狱后,尝遍了周兴的酷刑,非常恐惧。在强大的心理压力下,他对人间不再留恋,竟然上吊自尽。
后来,有人在铜匦中投入一封告密信,说周兴贪赃受贿。武则天不知是真是伪,就命来俊臣对此事仔细调查。
一日,来俊臣请周兴饮宴,两个酷吏一边吃酒一边聊天,谈得非常高兴。来俊臣忽然发问:“圣上让我审问一个犯人,限期破案。可是这个犯人受尽刑罚,也不发一言。这事令我非常烦恼,你有没有好办法?”
周兴很有把握地说:“这种事还用得着烦恼?你找一口大瓮,用炭火在四周烤热,把犯人放进瓮内。任凭多么顽强的人,也是血肉之躯,哪里受得了火烤之刑,自然招认。”
来俊臣笑道:“你又教了我一招,下官真是太感激了。”他立即命人抬来一口大瓮,在四周烤起火来。周兴十分纳闷,来俊臣说道:“有人告你受贿,圣上命我办理此案。为了让你认罪,只有请你到大瓮里待一会儿了!”
周兴大惊失色,只好认罪。来俊臣说道:“你受贿金额甚大,依律当斩!”他将周兴的供状交给武则天,武则天认为周兴毕竟有功,就将死罪改为流放,但周兴在流放途中却被仇家所杀。
696年,来俊臣被封为洛阳令、司仆少卿,权势越来越大。第二年,他想陷害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太平公主与武氏子弟大怒,将来俊臣抓了起来,判他死刑。
这时,武则天发现来俊臣犯了众怒。于是,她同意处死来俊臣,还要诛杀来氏全族。人们奔走相告:“大奸臣死了,咱们晚上可以安稳地入睡了!”
705年,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扶保唐中宗即位。武则天从此郁郁寡欢,没过多久就去世了。唐中宗软弱无能,国家大权由韦皇后、武三思执掌,朝政非常混乱。710年,中宗被韦后毒死,李旦之子李隆基起兵,拥戴李旦即位,是为唐睿宗。
姚崇灭蝗
712年,唐睿宗将皇位禅让给李隆基,他就是唐玄宗,又称唐明皇。唐玄宗即位的时候,改年号为开元,在他统治的前期,政治清明,人民富足,被称为“开元盛世”。
到了716年,山东(崤山以东)地区出现了大蝗灾。蝗虫铺天盖地而来,不但将庄稼破坏殆尽,连野草都吃得一干二净。那时的老百姓信神信鬼,认为这是上天降灾,如果灭蝗会有更大的祸事降临。他们一点办法都没有,只是对蝗虫一再祭拜。
宰相姚崇听到这些情况,就给唐玄宗上了一道奏章。他在奏章中说:“蝗虫怕人,要想消灭它们并不难。依臣之见,应当多准备一些火把,并且在田地旁边多挖沟渠。再让百姓用火焚烧蝗虫,然后将它们扫入沟渠。这个办法,一定能扑灭蝗灾。”
这时,汴州(今河南开封)刺史倪若水给玄宗上了一道奏章,说:“蝗灾属于天灾,人力难以左右。只要文武百官修正道德,一定能引起上天的怜悯,不再降灾。消灭蝗虫之法,并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唐玄宗看到这道奏章,灭蝗的信心开始动摇。
姚崇很生气,写信给倪若水,说道:“依你之言,似乎修正道德就能去除蝗灾。请问,山东蝗虫遍野,难道那里的官员都是欺君害民的坏人?”倪若水被驳倒,不敢再坚持自己的意见。
唐玄宗终于下定决心,采纳姚崇的意见。姚崇传下命令,将自己的灭蝗方法向山东各地推广。由于官府与农民竭力合作,灭蝗的效果非常明显,仅汴州就杀死蝗虫十四万担。姚崇的办法使山东灾情受到一定遏制。
但是,京城里的大臣却说:“姚相的灭蝗办法十分奇特,以前没人用过,会不会惹来大祸还说不准。如果迅速推行,恐怕会激怒上天!”
唐玄宗听了这些话,也不禁害怕起来,就宣姚崇入宫商议。姚崇一点也不畏惧,坦然答道:“陛下既然用我为相,就要充分信任微臣。有些人拘泥于书本知识,不会灵活办事,所说的话非常荒谬。做事情只要合乎道理,不必太讲究老规矩。山东在历史上多次发生蝗灾,人们畏手畏脚,不敢灭蝗,结果灾情越来越严重,甚至出现人吃人的情况。现在河南、河北地区没有积存的粮食,如果不保护庄稼,就会发生大饥荒。到那时,老百姓流离失所,无衣无食,一定会出现变乱。现在不救灾,就会酿成日后的大祸,危及陛下的基业!”
唐玄宗说道:“灭蝗违背旧法,不灭蝗又会引发民变。这可怎么办呢?”姚崇答道:“陛下可以不过问此事,而把灭蝗的事情交给微臣办理。如果真惹来大祸,您就罢了微臣的官职,平息众怒。”唐玄宗听从了姚崇的意见。
姚崇离开皇宫之时,大臣卢怀慎对他说:“杀虫太多,总会伤害天地间的和气,你难道就不惧怕吗?”
姚崇说道:“当年楚王吞水蛭而病愈,传为美谈,如今的蝗灾也可以治理。如果放任灾害蔓延,粮食吃光后怎么办?饿死老百姓岂不更伤和气?你既然为官多年,就应当以天下苍生为念,不要听信别人的胡言乱语!”
此后,姚崇力排众议,依然坚持灭蝗的主张。在他的领导下,各地积极灭蝗,终于将蝗灾彻底平息。
唐玄宗在初政的前期,先后封姚崇、宋璟、张说、韩休、张九龄等政治家为宰相。这几位宰相不断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那时候,各地仓库里的粮食、布帛堆得满满的,长安和洛阳的米价、帛价一再下跌,整个国家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鉴真东渡
鉴真是著名的佛学大师,他俗家的姓氏是淳于,出身于一个商人家庭。鉴真的父亲是个虔诚的佛教徒,鉴真受家庭的影响,从小就喜欢佛法。十四岁那年,鉴真削发为僧,皈依佛门。
在佛教前辈的指点下,鉴真的佛学修养越来越深厚,并在长安受了具足戒(受戒是僧人的一种仪式,具足戒是戒律的顶峰,受具足戒者可以开坛讲学。)在鉴真45岁时(唐玄宗时期),已经成为国内知名的学者,门下弟子有4万之众。
中国东面的日本是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唐朝时,日本惊羡中国多姿多彩的文化,多次组织“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佛教也从中国传入日本,极大地影响了日本的民族精神。但是,日本的佛学大师非常缺乏,甚至没人主持受戒的仪式。
742年,日本僧人荣睿、普照来到扬州大明寺,与鉴真大师相遇。两位外邦僧侣请求鉴真去日本传播佛学,为苍生造福。54岁的鉴真欣然同意。第二年,鉴真准备海船,实施东渡计划。
可是,当时天气恶劣,海上非常凶险。当地官府为了保护鉴真,把他的海船没收了。鉴真的第一次东渡就这样结束了。此后的两个月内,鉴真又进行了三次渡海尝试,都没有成功。
748年6月,鉴真进行第五次东渡。他坐船离开扬州,航行到南通狼山港时,忽然遇到特大风浪。船只无法前进,在海上停了两个月。好不容易风平浪静,船到达舟山群岛时又遇上大风暴,海员无法控制船只。
当时黑云遮天,风狂浪险。船上的僧俗人等,全都头昏脑涨,不停地呕吐。只有船夫长期航海,还能勉强工作,支撑危局。船上的淡水喝光了,人们只能喝海水解渴。海水又咸又苦,喝完后肚子发胀,令人痛苦不堪。
船在海上随风漂流了十四天,终于漂到岸边。鉴真等人上了岸,才知道他们已经到了海南岛西南角的振州。
鉴真带领众人向北行驶。航行到端州(今广东肇庆)时,荣睿和尚积劳成疾,不幸病世。当时正值盛夏,鉴真中暑,导致双目失明。第五次东渡也没有成功。虽然鉴真身体残废,但他去日本传播佛学的决心却没有动摇。
755年,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请求鉴真去日本讲学,鉴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一次,海上风平浪静,什么意外也没发生。鉴真到了日本,日本人热烈地欢迎这位远行传道的学者,并请他到都城奈良的东大寺聚众讲学。
在东大寺,天皇(日本的最高君主)、皇后、太子高兴地登坛受戒。从此以后,日本和尚如果不到指定寺院受戒,就不算正式僧人。
日本天皇非常尊敬鉴真,赐给他一块土地。鉴真在这块土地上盖了一座寺院,取名为“唐招提寺”。他不辞辛劳,亲自参加修建寺院的工程。这座寺院保持了唐代建筑的风格,结构精巧,气势雄伟。寺院落成后,鉴真就在寺中讲授佛学。唐招提寺的影响越来越大,最终成为日本不可或缺的佛学圣地。
鉴真还带去一些体现中国文化的作品,如绣像、画像、书帖等,甚至还有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真迹。这些作品有力地推动了日本的书画艺术,二王的真迹还成为日本书法的准绳,备受推崇。
鉴真不但是佛学研究界的大师,还精通医学药理。他将中医的学问广泛传播开来,促进了日本医学的发展。后世的日本医学家都把鉴真奉为先师。据说,豆腐的制作方法也是鉴真带到日本的,所以日本的豆腐业也把鉴真当做祖师一级的人物。
763年春天(唐代宗时期),鉴真在奈良圆寂。鉴真的弟子们为了寄托哀思,造了一尊鉴真的干漆坐像。这尊塑像身披袈裟,盘腿打坐,两手交叉,置于大腿之上,神态亲切,面容熠熠生辉。
日本人民非常珍视这尊塑像,把它保存在唐招提寺内,不敢轻易移动。这件塑像见证着中日人民的友谊,被日本佛学界当成无上的国宝。
口蜜腹剑
唐玄宗做了二十多年皇帝,对政事厌倦,开始贪图享受。宰相张九龄非常焦急,经常向唐玄宗苦谏,怎奈玄宗不听。这时,奸臣李林甫在朝廷里渐渐得势。
李林甫花了不少钱,与宦官高力士结交。他对高力士说:“我想当宰相,您能不能助我一臂之力?”高力士说:“我是宦官,不能参预朝政,怎么帮你?现在皇上最宠爱武惠妃,如果你能结交上她,自然禄位高升。”
李林甫认为这是个好办法,就走驸马杨洄的门路,要求拜见武惠妃。李林甫见了武惠妃,说道:“我一定想办法,让您的儿子寿王登上太子之位。”武惠妃正想在群臣中争取外援,就把李林甫视为心腹。在武惠妃的帮助下,李林甫升任黄门侍郎。
733年,中书令萧嵩向玄宗秘密推荐韩休为相,玄宗欣然同意。高力士马上将此事告诉李林甫。第二天,李林甫在金殿公开推荐韩休,说他是宰相之才。玄宗大喜,就拜韩休为相。后来,韩休又推荐李林甫为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