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很高兴,说道:“你们真能归顺朝廷,实在是南中百姓的造化。”他尽心教导孟获,终于使孟获成为南中的有用人才。
南中四郡平定之后,有人对诸葛亮说:“南人叛附不定,您必须留大军镇守,才能保这里平安无事。”诸葛亮说:“我的大军全部带回成都。留兵太多,不利于我北伐曹魏,留兵太少,不但没用,反而使南人对我不满。”
诸葛亮将所有军队悉数带回成都,完全相信南人。从此以后,南中果然再无叛乱发生。而且,部分南人还接受诸葛亮的训练,组成一支“飞军”,参加了北伐曹魏的战争。
马谡失街亭
227年冬,诸葛亮率领大军进入汉中,进行第一次北伐。临行前,诸葛亮给后主上了一道《出师表》。在文章中,诸葛亮指出南方已经安定,军队经过训练,应当北伐曹魏,夺取中原。他还规劝后主要亲贤臣,远小人,否则就会出现东汉桓帝、灵帝的灾祸。
没过多久,蜀军对祁山发动攻击。虽然祁山久攻不下,但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都脱离曹魏,归降蜀汉。
这时,魏文帝已死,其子魏明帝在位。明帝听说失了三郡,就命令张郃率领一支军队抵挡蜀军。诸葛亮对众将说:“张郃大军来到,街亭(今甘肃庄浪东南)首当其冲,谁愿意带兵去那里驻守?”参军马谡说:“我愿意承担这个任务。”
诸葛亮就派马谡去街亭,让王平做他的副手。为了防止意外情况发生,诸葛亮对马谡叮嘱道:“你必须在路口扎营,否则难以抵挡敌军。”
马谡到了街亭,就亲自去察看地形,他对王平说:“街亭有一座高山,非常险要,咱们可在山上扎营。”王平劝阻道:“咱们必须在路口扎营!如果非要驻守高山,一旦魏军来到,将这座孤山团团围住,试问您如何对敌?”马谡说道:“我凭险冲杀,何患敌军不败?”
王平又说:“如果魏军切断水源,您怎么办?”马谡说:“如果那样,正好使我军‘置之死地而后生’,更能激发士卒的战斗力。”王平见无法说服马谡,就要求马谡拨给他一千士兵,让他在山下驻守。
张郃到了街亭,见马谡驻守在一座孤山上,觉得有机可乘。他在山下修筑了坚固的营垒,把这座山围了起来。马谡命士兵往外冲杀,士兵不敢向前。马谡大怒,连杀两人,士兵才向魏军冲击。但张郃坚守大营,乱箭齐发。蜀军不但没有破坏敌军的营垒,反而损失了很多士兵。
张郃又将水源切断,蜀军没有水,无法做饭,军心大乱。张郃看到进攻的时机已到,就带兵攻山。蜀军抵抗不住,四散奔逃。马谡无奈,只得杀出重围逃走。
驻扎在高山西面的王平,见马谡吃了败仗,就命令士卒击鼓呐喊。张郃怀疑有蜀国伏兵,不敢轻进,马谡才带着残兵败队逃了回去。街亭陷落,使诸葛亮失去了进攻魏军的有利地势。蜀军只好退回汉中,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被魏国占领。
诸葛亮回转汉中后,命人将马谡押了过来,说道:“街亭关系我军北伐的成败。竟然你不听王平的正确意见,导致街亭陷落,三郡失去。我若不将你斩首,教我何以服众?”马谡非常后悔,流着眼泪说:“我罪该万死!我一直把丞相当父亲看待,丞相也待我恩重如山。我的儿子还小,希望丞相另眼看待。”
诸葛亮说道:“我一定好好照顾你的儿子,你不必多说了。”然后诸葛亮摆摆手,让刀斧手将马谡推出行刑。马谡死后,诸葛亮大哭不止。蒋琬对他说:“现在马谡已经明正典刑,丞相为何还哭泣?是不是觉得马谡是个人才,杀了太可惜?”
诸葛亮说:“并非如此。当年先帝爷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曾对我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都怪我不听先帝之言,才有今日这场大败!我恨自己为什么遇事不明,用错了人。”于是,诸葛亮封赏王平,给后主上了一份奏章,请求自贬三级。
后主看罢奏章,觉得诸葛亮态度诚恳,就将他连贬三级,降为右将军,但仍执行丞相的职权。不久,诸葛亮带兵包围陈仓,虽然屡攻不克,但退兵时斩杀了魏将王双。228年,诸葛亮又进行第三次北伐,进驻建威(今甘肃文县西北),前锋部队占领了武都、阴平。后主见诸葛亮立了大功,就恢复了他丞相的职务。
五丈原
229年4月,吴王孙权自立为帝,将国都由武昌迁到建业。他就是吴大帝。蜀汉大臣都主张与东吴断绝关系,诸葛亮却说:“孙权老贼欲称帝久矣,但我们为了北伐曹魏,还得和他保持友好关系。”
公元231年2月,诸葛亮进行第四次北伐,攻打魏国祁山。魏明帝派司马懿和张郃率大军开赴祁山前线。诸葛亮命令王平继续攻打祁山,自己则率主力部队到下圭迎敌。4月,魏军渡过渭水,背水扎营。蜀军也来到这里。
司马懿知道诸葛亮远道而上,带来的军粮不多,就驻守险要的地方,无论蜀军怎样挑战,就是不出营作战。诸葛亮见敌军闭营坚守,只得作长久作战的打算。他发明了木牛、流马等车辆,从后方运送军粮,效果很好。
魏军众将都对司马懿说:“司马公害怕蜀兵,就好像怕老虎一样,岂不让人耻笑?”司马懿只得说:“既然你们都愿作战,咱们就出营攻击,不过要找个好机会。”5月,魏军与蜀军交战。诸葛亮让魏延、高翔、吴班各率一支人马,全力攻击魏军。战斗打了整整一天,魏军大败。蜀军的战利品有三千颗头颅,五千套盔甲。
就在这时,督运粮草的李严假传圣旨,调蜀军回汉中,再加上蜀军粮草已尽,诸葛亮只好撤退。司马懿派张郃追击,结果中了诸葛亮的埋伏,张郃死于乱箭之下。诸葛亮回成都以后,将李严罢官,流放到梓橦。
公元234年,诸葛亮率领十万大军,来到渭水南岸的五丈原安营。他让士兵跟百姓一块种田,准备长期作战。司马懿也带领魏军渡过渭水,背水扎营,坚守不战。这时,吴大帝孙权派出三路人马攻打魏国。魏明帝亲率大军拒敌,还下圣旨给司马懿,不让他出营作战。
没过多久,东吴军队吃了败仗,退了回去。而魏、蜀两军也在五丈原相持了一百天。诸葛亮给司马懿送去了女人的衣服和服饰,并写信给他:“你胆小如鼠,不敢出战,与妇女有什么区别?”司马懿却装出一副高兴的样子,接受了蜀国的礼物。
魏营众将见主帅受到羞辱,都要求和蜀军决战。司马懿为了安抚众将之心,故意向魏明帝上表,请求和蜀军打一仗。佯装生气,上表明帝请求出战。魏明帝知道司马懿的心意,就派卫尉辛毗持节到渭南,不许魏军出营。
蜀军众将听到这个消息,都觉得惋惜。诸葛亮叹道;“司马懿根本不想与我军交战。常言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他真想与我军交战,就不会千里请战了。”
过了几天,诸葛亮在军营中病死。蜀军将领听从诸葛亮的临终遗嘱,将他的尸体置于车内,从容撤退。司马懿料定诸葛亮已死,就带着兵马追击。魏国大军刚过五丈原,蜀军突然回头攻击。
司马懿大惊失色,急忙带兵后撤。魏军丢盔弃甲,自相践踏,死者数不胜数。司马懿一口气逃了五十里,才不再逃窜。他摸着自己的头说:“我的头还在吗?”魏军逃窜的时候,蜀军不慌不忙地后退,留一千人断后。蜀军进入斜谷后,哭声震天,军中扬起白旗。
司马懿得知诸葛亮真的死了,才说:“我能预料活的诸葛亮,不能预料死的诸葛亮啊!”老百姓都说:“死诸葛能走生仲达。”(意思是:死的诸葛亮能吓走活的司马懿。司马懿字仲达。)司马懿还跑到蜀军扎营的地方,见蜀军的阵势非常精妙。他叹道:“诸葛亮真乃天下奇才!”
蜀军回到汉中后,后主根据诸葛亮的生前遗愿,将他葬于定军山。诸葛亮的墓穴依山而建,大小只能容下一副棺木。他只穿平时穿的衣服,没有任何殉葬品。后主给他定谥号为忠武侯。
司马懿装病
诸葛亮死后,蜀汉无力进行大规模的北伐,魏蜀边境暂时无事。魏明帝不受外力侵扰,却因为没有儿子,为皇位的继承问题担起忧来。他没有从兄弟中选择继承人,而是抱养了一个婴儿曹芳,封为齐王。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病危。明帝封曹爽为大将军,司马懿为太尉,并紧急召见他们。魏明帝拉着司马懿的手,对他说:“我病情严重,命不久矣。齐王年仅八岁,还不懂事,希望你和曹爽尽心辅佐,不要辜负我的希望!”
然后,明帝又对齐王曹芳说:“司马公劳苦功高,你要格外尊重他。”明帝让司马懿拉齐王的手,齐王亲热地搂着司马懿的脖子。魏明帝说:“太尉不要忘了与齐王的感情。”说完,他泪如雨下。司马懿也流下了眼泪。
明帝死后,葬于高平陵,齐王曹芳即位。曹爽不想让司马懿掌权,就对皇上说:“太尉功高盖世,应当将他升为太傅。”曹芳点头同意。曹爽立即宣司马懿上殿,封他为太傅,让他交出带兵的印信。司马懿没有防备,在惊慌之中交出兵权。
曹爽封弟弟曹羲为中领军,曹训为武卫将军,把禁军的指挥权交给他们。曹爽的亲信何晏、邓飏、李胜、丁谧等都占据要职。群臣见曹爽不重用贤才,一味培植私人势力,都对他产生不满情绪。
公元248年冬,曹芳想去高平陵祭拜,曹爽准备带兄弟们一块去。大司农桓范足智多谋,有“智囊”之称,他提醒曹爽说:“大将军要陪天子祭天,不能带兄弟几人一同去。如果非要一起去,就难以应对城中发生的变故。”
曹爽说道:“城中还有人会造反吗?”桓范说:“城中尚有三只猛虎,就是司马懿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曹爽为了摸清司马懿的虚实,就派李胜去太傅府拜访。此时司马懿为使曹爽大意,自称风痹病复发。
李胜看到司马懿披头散发,有两个婢女扶着他。李胜说道:“好久没见太傅了,想不到您生病了。现在圣上封我为本州刺史,特意向您辞行!”李胜是荆州南阳人,所以称荆州为本州。
司马懿说道:“并州离匈奴很近,您可要提防敌人侵犯。”李胜纠正道:“不是并州,是荆州。”司马懿又说:“你已到了并州?”李胜又说:“圣上让我回荆州为官。”司马懿说道:“我才明白,你从荆州来。”
李胜对司马师说:“太傅的病情怎么这样严重?”旁边有人说:“太傅耳聋了。”李胜说:“借文房四宝一用。”有人拿来文房四宝,李胜写下“赴荆州”三字。司马懿这才长叹一声,对李胜说:“我刚才真是糊涂了。您能回乡为官,真是太好了。”
说着,司马懿以手指口,表示自己口渴。婢女们拿碗粥来喂他,他的嘴唇一再颤抖,粥流到了胸前的衣襟上。司马懿对李胜说:“我现在身染重病,活不长了。您见到大将军,一定要为我的两个儿子美言几句。”说完话后,他躺在床上,大口喘气。
李胜回去对曹爽说:“司马懿已经形神俱散,您不必多虑。”249年正月初六,曹芳出南门直奔高平陵,曹爽兄弟随行。等曹氏君臣走远了,司马懿立即命人占领曹爽兄弟的军营,自己去见郭太后,说曹爽有误国之罪,郭太后下令关闭城门。司马懿趁机调动军队,接管武库,驻军洛水浮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