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秀出任江州刺史时,需要乘船向西进发,主事对他说:“逆风行舟,可能会有事情发生,请大人乘坐好船,并将随身物品也放在好船里,让您的下属们坐另一条船。”
萧秀还没等主事的话说完,就严加训斥道:“人和财相比谁更重要,你轻视人而重物,难道别人没教过你要重士轻财吗?”
就这样,他将好船让给了自己的下属乘坐,而把货物放到了另一条船上。结果,船行至江心时,遇上大风,载货物的船被击沉,而载人的船却安然无恙。
萧秀虽然损失了物品,却得到了人心,相比之下,那一点货物算得了什么呢!
到了江州后,萧秀听说名士陶潜的孙子也在这里,觉得名人之后必有所长,于是提拔他为西曹。
在夏天的时候,天下大雨,江水暴涨,属下建议萧秀对过江行人收取摆渡费,萧秀却派出官船,免费运送往来行人。
在他担任郢州刺史时,有人提议在百姓中找些人来做役吏,萧秀却认为郢州凋残,不能再扰民了。
为官重在人心。人心是官员维护自己统治的基础,因此得人心者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和爱戴。
高欢散财结客
北齐神武帝高欢,从洛阳城回家之后,就将家财全部散尽来结交四方的朋友。
他的一些亲戚故旧们见到这样,都很奇怪,问他道:“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高欢回答说:“我到了洛阳,看到京师的侍卫军士,成群结队地去焚烧将军张彝的住宅,朝廷害怕动乱,竟然不闻不问。国家政事到了如此地步,未来的情势可想而知,钱财怎么可能永远守得住呢?”
从此以后,高欢就立下了澄清天下的大志,后来成为东魏的丞相,位极人臣。
要成大事者,就不要吝啬钱财,今朝施予,以后收获的更多。
杨坚教子唯严
杨坚是隋朝的开国皇帝,他当政期间,很重视法律的推广和施行,很得民心。
杨坚第三子秦孝王杨俊,杨坚很宠爱他,总是让他担任重要的职位,但后来,杨俊逐渐表现得骄奢淫逸,在任时盘剥百姓,辖下军民颇有不满。杨坚知道这些事情以后,就派遣使者逮捕了杨俊属下的百余人,都处以重刑,目的是想警告杨俊,不要再这样了。
但杨俊仍不思悔改,反而变本加厉,他大兴土木,大建宫殿,奢侈无度。文帝见他如此,有违国法,断然决定免去秦王杨俊的所有官职,仅以秦王的身份回自己的府邸将息休养,以示惩戒。为此,秦王杨俊名誉扫地,地位一落千丈。
当时,有左武卫将军出面为杨俊求情,说:“秦王,只不过是花费一些钱财为自己修建宫舍罢了,并没有什么大的过错。小臣以为不宜深究。”杨坚却断然回答道:“国有国法,法律谁都不可以违背。”
后来,功高位重的杨素也为杨俊说情,他劝了杨坚很久,杨坚依然不听,他说:“我如果按照你的意思去办,为什么不另外制定一部皇室子弟的律历呢?当初周公为政时,尚且能诛掉管、蔡,我虽然比不上周公,但也不能有违国法啊。”杨素无奈,只好退出。
再至后来,秦王患病,且日渐加重,连起身都很困难,派遣使臣向杨坚谢罪,文帝也不宽恕,对秦王的使者说:“我朝创立天下,天下人都以我的举手投足为标榜,如果我一味姑息自己的亲戚,岂不是自己败坏自己的天下,有这样的儿子还不如没有呢。”
掌权者在法律面前要坚持人人平等,即使是自己的亲族也不例外,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的公正和安定。
李渊带兵一视同仁
隋朝末年,各地烽烟四起,太原留守李渊也高举义旗,所属州郡陆续响应,广大民众纷纷前来应募。
当年七月,李渊留下四子李元吉镇守太原,亲率三万人马向长安进军。
当大军行至霍邑(今山西霍邑)时,遭到隋朝大将宋老生的顽强抵抗,当时又恰逢阴雨连绵,道路泥泞,粮草不继,雪上加霜的是,太原还传来突厥进犯的消息。
李渊顾虑重重,不敢冒进,打算回师太原,先把突厥击退,再等待时机卷土重来。在一部分兵力开始北撤时,李世民说服李渊收回了撤兵的命令。八月的时候,天气晴朗,李渊率军一战取胜,斩杀宋老生,攻克霍邑,为向长安进军打通了道路。
攻克霍邑,将士们都十分高兴,李渊率军进入霍邑城中,立即准备论功行赏。
当时军中官吏认为奴仆是应当征募的,不能与良家子弟相同待遇。李渊说:“箭矢弹丸之中,没有贵贱之分,论功行赏之时,为什么又搞等级差别呢?应当一律按照军功授勋。”
李渊话音刚落,全军上下无不欢呼雷动。
后来,李渊在西河会见霍邑的官吏和老百姓,犒劳赏赐他们,从中选拔壮丁,补充他的军队。关中军官士兵想回家的,他都授予他们五品散官,送他们回家。对他的这些做法,有人进言劝谏,说他把官给得太滥了。李渊说:“隋炀帝不舍得给官行赏,以致失去人心,我为什么要仿效他呢?况且用官职收买人心,不是比用兵力去征服他们强吗?”
李渊的措施,不但进一步增强了军队内部的团结和战斗力,而且在民众中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人们踊跃来参加李渊的军队,使部队迅速扩大,为进军关中造成了更为有利的形势。
团队的力量是强大的。如果团队里因为封赏不均而导致人心不服,势必会影响团队的战斗力。由此看来,李渊真可谓智者。
魏元忠以盗治盗
唐高宗李渊巡幸东都洛阳的时候,正碰上关西闹饥荒。高宗考虑到路上草寇盗贼太多,命令监察御史魏元忠做车驾检校官,在车前开路,车后保驾。
魏元忠接受了诏命,就立即视察了赤县监狱,看见—个在押的盗窃犯,神采语言都不同凡响,就命令给他打开镣铐,穿上衣服,戴上帽子,让他坐驿车紧跟在自己后面。
魏元忠与他一起吃饭睡觉,将治理盗贼的事委托给他,那个人笑着答应了。一直到从东都返回,随从高宗的上万人马中,没有人丢失一个铜钱。
因材任能,根据每个人的德才学识来安排合适的工作,连盗贼也可以使用。
妙言辨分光
一群隐居在长江江畔的年轻女子,她们自以为清高,而不跟出身贫贱的凡夫俗子接触。这时有个家里穷到没钱点蜡烛的少女,无处投奔,而跟她们生活在一起。
时间过了不久,她们就决定把她赶出去,于是这个出身贫贱的少女就对她们说:“就因为我家里穷到没钱点蜡烛,因此才经常到你们这里来,帮你们打扫房间,并且为你们铺席子、叠被褥。你们为什么要吝啬照在四壁上的一点点烛光,而一同决定要把我赶出去呢?再说我住在这里对你们一点害处也没有,反而对你们有许多帮助,你们又为什么一定要把我赶出去呢?”
这些女子听了这话,权衡利弊之后,都认为她说得对,一致同意将她留了下来。
惠而不费力地照顾别人,自己反而获益良多。
李世民不徇私情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对大臣论功行赏,以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其中,房玄龄晋爵梁国公;杜如晦晋爵蔡国公。其余人也按功劳大小给了封赏。
封赏完以后,太宗对众功臣们说:“我已经按你们的功劳给予了你们奖赏,可能也有不恰当的地方,请你们现在就提出来吧。”
太宗叔父李神通首先站出来说道:“高祖太原起兵时,我就一直跟随,立下不少功劳。而现在房、杜二人不过是一刀笔小吏,有何资格功居第一呢?”
太宗听完后笑道:“高祖太原举义时,叔父虽然率兵前来,但并未参战。后来您领兵讨伐窦建德时,因用兵失误,致使全军覆没。到刘黑闼作乱时,您又望风而逃。现在按功行赏,房玄龄等人有运筹帷幄、安定社稷之功。就好比汉朝的萧何,虽然没有战场上拼杀的功劳,但他们指明方向,确定路径,规划全局,所以应该功居第一。叔父是国家的至亲,我对您的确已尽到本分,您一定不要认为自己是皇帝的叔叔,就滥与功臣争同等的奖赏。”
太宗的话还没说完,李神通就已羞得满面通红,再也不敢发言了。
众大臣看到李神通被说得理屈词穷,连忙都说:“皇上按功行赏,对他的亲属也不偏袒,咱们还能说什么呢?”
办事公平,论功行赏,不徇私情,使群臣心服口服,这是为君之道的重要准则,唯有赏与其功相称,才能使人心服;唯有使人心服,才能团结人,使君臣同心;凡事都要公平,水不平生波,物平则不鸣。
唐太宗广求贤良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创造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李世民本人风度严整俊爽,英武果毅,而且在选拔人才方面,他也不愧为千古明君。
他善于招揽人才。从他做王子、秦王到做皇帝,他手下的文官武将,有许多是来自原本为敌对阵营的。秦叔宝,先为隋将,后降李密,又归王世充,最后才投唐,李世民用为股肱;尉迟敬德也是如此。著名的直臣魏徵,先为瓦岗寨人,后曾降窦建德,复归李唐后又成为太子李建成的僚属,李世民杀死李建成后,仍能重用魏徵;唐初著名贤相房玄龄、杜如晦,都曾有仕隋的经历,但都被李世民重用,后世称贤相,称房杜。
任何皇帝都特别重视自己的卫队,特别是近卫军官。贞观元年,有人建议他召集他做秦王时的王府旧兵来充任宫廷卫兵的军官。但他不同意这样做:“朕以天下为家,唯贤是与,岂旧兵之外皆无可信者乎!汝之此意,非所以广朕德于天下也。”由此可见他用人气度之大。
注意延揽人才,还表现在他注意科举考试。为了使寒门庶族子弟有出头之日,唐太宗采用了隋朝的科举制度,普通人和官吏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考取后,是官吏的可以升迁,不是官吏的由吏部给予官职。
有一次他微服临驾端门,看到许多新考取的进士连缀而来,高兴地说:“天下的贤才都落在我的掌握中了!”
善用人是成就霸业的关键,将天下能人志士聚集在自己身边,这才是成功者的大智慧。
韦诜择婿
唐玄宗时,裴宽曾做润州参军,当时润州刺史韦诜的女儿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了。韦诜一心要为女儿找一个德才兼备的女婿,但却久选不中。
这天,韦诜正为女儿的事情发愁,不知不觉间走到女儿的二层绣楼上,登楼远望,忽然看见一个人在花园中埋东西。
韦诜觉得奇怪,就派人去打听这个人是谁,回来的人告诉他说:“这就是裴参军,非常仁义,从不愿接受贿赂,害怕污了家门。恰好有人馈赠给他一块鹿肉干,交给他就走了,他不敢自欺,所以就将那东西埋掉。”
韦诜听了点头表示赞许,对裴宽的为人赞叹不已。于是有意将女儿许给裴宽。
为了再考察一下裴宽,韦诜还设了一计,他命手下人去请裴宽喝酒。席间两人谈得很投机,韦诜对裴宽说:“你功劳很大,我准备为你置办一所宅院,以供你居住。”
裴宽听完,慌忙放下手中的酒杯,跪在韦诜面前,说:“大人,小人辅助您是我的职责所在,并没有什么功劳,您又何必赏赐我呢?”
韦诜继续说道:“这是我偷偷送给你的,别人并不知道,以后我还要你帮我多敛些钱财。”
裴宽一听,神色大变,厉声道:“我原以为您是一个清官,不想您也是如此贪婪,我现在就请求辞官。”
韦诜看裴宽果真清廉,大笑道:“裴宽,你是个人才,我不过只是想考察你一下,我决定把女儿嫁给你了。”裴宽又惊又喜。
结婚那天,韦诜用帐子遮住女儿,让她看看裴宽。裴宽又高又瘦,穿着碧色衣服。韦诜族中的亲戚都笑话他,把他叫做“碧鹳”。韦诜则一脸严肃地说:“爱自己的女儿,必然将她许配给贤良的公侯做妻子,怎么可以以貌取人呢?”
果然,裴宽不负岳父信任,后来当上了礼部尚书,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臣。
决定一个人前途发展的因素是他的为人,而非他的衣着、相貌。我们对人对事,都不应仅停留在外表,因为它只反映了这个人或事目前的状态,要想抓住本质,必须进行精心的分析、判断,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
汾阳郡王府夜不闭户
郭子仪是唐朝后期的大将,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之一,在唐德宗时被封为汾阳郡王。
郭子仪的王府不像别人的王府一样壁垒森严,而是每天门户大开,任人出入。
有一次,他麾下有个将军离京赴职,前来告辞,到了王府门口,发现门前也没人守卫,大门敞着,一直能望到大厅。将军见无人通报,而且又和郭子仪很熟,便径直走了进去。到了郭子仪的住房,看见他的夫人和爱女正在梳妆,叫他拿毛巾,端洗脸水,和使唤仆人没有什么两样。
后来,这件事就在朝中流传了开来,众大臣都笑郭子仪闺房闲情雅趣多多。郭子仪也不在意,任他们取笑。
后来他的儿子们一齐来劝谏,他不听,他们就哭着说:“父亲大人功业显赫,但不自己尊重自己,不论贵贱都可以随便进入你的卧室。我们认为,即使是伊尹那样的大圣人、霍光那样的权臣也不会这样。”
郭子仪耐心地听完儿子的埋怨,问道:“那你们认为什么叫自己尊重自己呢?”
儿子们说道:“最低限度,自己的内房是不应该让人随意乱进的啊!还有我们家的大门,整日大开着,仆人也没几个,从外面一看,哪像王府啊!平民百姓之家还常闭门落窗呢,何况是豪门贵宅呢!”
郭子仪轻轻地摇了摇头,笑着说:“你们根本不知道我的用意,我的马吃公家草料的有五百匹,我的部属、仆人吃公家粮有一千人。再往前,我没有什么可追求的;往后退,我也没有什么可仗恃的。如果我一向修筑高墙、关闭门户,和朝廷内外不相往来,假若有一个人与我结下怨仇,诬陷我怀有二心。再加上那些贪图功利妒贤嫉能之辈在中间添油加醋,造成确有其事的样子。那么我全家九族都将化为齑粉,那时后悔就来不及了。现在我坦荡无邪,四门洞开,虽然有人想用谗言诋毁我,但找不到借口加罪于我。”
郭子仪的几个儿子听了,都拜倒在地,佩服郭子仪的深谋远虑。
若做隐蔽之事,是瞒不了天下人的。让别人不怀疑自己的最有效方法是不做让人怀疑的事。而郭子仪敢于敞开胸怀与大门,已足以显示他的光明磊落。
郭子仪胸怀坦荡
唐朝中叶爆发安史之乱,郭子仪领兵平叛,立下大功,但他从不自夸功劳,没有一丝跋扈之气。
当时宦官鱼朝恩背地里指使人去挖掘了郭子仪父亲的坟墓,想盗墓,却没有得到什么东西。
朝廷害怕郭子仪因此反叛,在他进京的路上派了很多人防守。郭子仪拜见代宗时,皇上为此对他表示吊唁。郭子仪痛哭说:“我长久带兵,却不能禁止残暴的行为,因而许多士兵掘墓盗财。今天挖了我家的坟墓,是我自作自受,不关别人的事。”这才让皇上放下心来,解除了对他的防范。
鱼朝恩还曾经邀请郭子仪一同去章敬寺游玩。有人对郭子仪说,鱼朝恩恐怕将对他不利,想披上铠甲跟随他前往,郭子仪不同意。于是,只带了几名家丁前往章敬寺。
鱼朝恩见郭子仪仅带几名随从,感到惊讶。问他:“为什么随从这么少呢?”郭子仪将他听到的话告诉了鱼朝恩,鱼朝恩抚胸拱手,痛哭流涕地说:“不是郭公这样的长者,能不怀疑我吗?”
品德高尚的人,连奸诈之人也会为之感化。君子如果不幸遇到了小人,切不可与他一般见识。
唐德宗厚赏将士
唐德宗皇帝继位后,天下一新,地方官员们都蠢蠢欲动,希望同新皇帝建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