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是对管人智慧的经典总结。管人以制度为准,这不是一句空话。当管人者意识到规矩、制度是立身成事之本的时候,说明他已经站在了正确的管人起点上。
坚决抛弃法不责众的思维定式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陈国权认为:学习是个人健康成长、团队协调发展、组织基业常青、国家复兴富强、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经之道。只有对学习进行多个层次(多种水平)的研究,并弄清各层次学习之间的关系,才有可能真正解决问题,达到管理目标。在复杂变化的环境下,每个层次(个人、团队、组织)的学习能力都有九个维度,即发现、发明、选择、执行、推广、反思、获取知识、输出知识和建立知识库的能力。
现代社会讲民主,因此,少数服从多数成了理所当然的事。如果这个多数是由知识水准很高的人组成的,当然没有问题。但是,如果这个“多数”的组成分子都是些没有知识的,或者说是意见不合理、不科学的,那多数人的意见就不一定是正确的。
重要的是对真理的判断,哪边有真理,哪边就是对的。有些心怀叵测的人很会蒙骗群众,以“多数”做后盾而提出无理要求,这样的“多数”就无须服从。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可能会显得孤立,但这并不可怕,这种孤立必定是暂时的。
某厂有个工人盗窃了厂里的木材,数量虽然不是很大,但性质肯定是偷盗。因为这人是木工,平时上上下下找他敲敲打打的人很多,都与他有点交情,于是,便都为他求情,只有厂长坚持要依法处理。
有人就说:“少数服从多数嘛。”厂长理直气壮地说:“厂规是厂里大多数人通过的,要服从,就服从这个多数。”
一时间,厂长似乎有点孤立。但时间一长,理解和赞同他的人便越来越多,而偷盗厂内财物的情况也从此大为减少了。
这件事,如果厂长听了大多数人的意见,不加处理,或从轻处理,不仅厂里的偷盗之风会愈演愈烈,厂规厂纪也将成为一纸空文。届时,厂长威信扫地,这才是真正的孤立。
处理问题是如此,实施新规定也是如此。
新的意见和想法一经提出,必定会有反对者。其中有对新意见不甚了解的人,也有为反对而反对的人。一片反对声中,管理者犹如孤家寡人。这种时候,也要学会不怕孤立。
对于不了解的人,要怀着热忱、耐心地向他说明道理,使反对者变成赞成者。对于为反对而反对的人,任你怎么说,恐怕他也是不想接受的,那么就干脆不要寄希望于他的赞同。
真理在握,反对者越多,自信心就要越强,就要越发坚决地为贯彻目标而努力。
有一家商店,店面虽然不大,地理位置却相当好。由于经营不善,连年亏本。新管理者一上任,便决意整顿。
他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这一来就结束了营业员逍遥自在的日子,因此遭到一致反对,新管理者被孤立了。但他坚持原则,说到做到。
不到两年,小店扭亏为盈。当年终颁发奖金的时候,一个平时最爱在店堂里打毛线,因而反对新规定也最坚决的女士说:“嗯,还是这样好。过去结绒线,一个月顶多结一两件,现在这些奖金足可以买几件羊毛衫了。”
管理者以法不责众的做法求得一时的不孤立,最后只会更加孤立。假若他当时不搞改革,弄到工资也发不出的地步,他还能不孤立吗?
管理者在管人的过程中一旦形成“法不责众”“迁就大多数”的思维定式,就会束手束脚,甚至丧失原则。管理者欲求大多数人的支持,创造积极的管理局面,就必须坚决抛弃这种思维定式。
制度下以身作则能够实现优秀管理
在一家公司,管理者的行为是员工的榜样。制度作为大家共同遵守的准则,对管理者的要求远胜普通员工。管理者只有在制度下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才能维护自己在员工心目中的威信,才能让下属自觉地遵守制度。
许多员工眼中的管理者,都具有某种他人所没有的特质。若你不具备某种独特的风格,就很难获得员工的尊敬。在此特质中,最重要的即在于管理者的“自我要求”。你是否对自己的要求远甚于对员工的要求呢?偶尔,你是否会站在客观的立场,为对方设身处地地想想吗?这种态度与涵养是身为管理者所必备的。一天到晚只为自己打算的人,绝非优秀的管理者。
员工服从管理者的指导,其理由不外以下两点:
一是因管理者地位高,权力大,不服从则将遭受制裁。
二是因管理者对事情的想法、看法、知识、经验较自己更胜一筹。
这两个条件无论缺少哪一个,部属都将叛离而去,而其中第二点尤为重要。因此,作为一个管理者,应当时刻不忘如此地反省自己:
我的各方面能力比不比员工强?想法、看法以及做法是否比他们优秀?我应当怎样做才能更出色?
在要求员工做一些事情之前,我是否应先负起责任,做好领导工作呢?
我是否太放纵自己了?要求别人做到的,我自己有没有做到?
优秀管理者对自己的要求远甚于员工,他们常会站在客观的立场设身处地为员工着想。
让人遗憾的是,多数管理者总是忽视或没有能力做到这个“自我要求”,发生错误总是喜欢归咎于他人。一些荒谬透顶的事,他们做起来会感到特别安心。譬如一家公司必须开发新产品了,赶紧召开员工大会。一个无能的管理者常为自己大脑空空而坦然,却在抱怨别人:这些家伙尽是窝囊废,竟然拿不出一个新构想!其实,新构想不能全靠员工去构思,身为管理者应该先动动脑筋,先制定个框架,或者先指明方向,然后再要求员工全力筹划,这样靠着双方的努力才能顺利达到目标。如果只是把责任全部推给员工,即使事情成功了,也会失去员工对他的信任。要知道,如果员工在心里对一个管理者没有什么信任可言了,那就别想让他们再很好地服从他的管理。
有句老话是“善为人者能自为,善治人者能自治”。一个公司的业务能否在激烈竞争的潮流中得到发展,关键之处还在于管理者是否有正确的自律意识。管理者只有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才能建立起人人遵守的工作制度。比如说要求公司的职员遵守时间,管理者首先要作出榜样;要求员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管理者也必须明白自己的职责,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主管之所以是主管,是因为他比下属承担的责任更重大。下属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的时候,作为主管要挺身而出,对下属进行有效地指导和帮助。不负责任的主管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会把困难推给下属。这时下属是不买账的,他们会认为这些人不配做主管,自然对这些人的命令就会敷衍。
在刘刚到那家民企的时候,属下30多人没有一个人凭自己的能力签单,公司的单子基本上都是大老板自己签成的。他们对销售模式以及所销售的产品产生了很大的怀疑,消极怠工和打退堂鼓的员工不少,他们认为是因为公司产品的质量有问题才导致他们销售不出去,而对于大老板所签的几个单子,他们又认为是大老板的资源,走的是人情单而不信服。所以为了加强员工的信心,稳定军心,刘刚亲自拉单,并在半个月内签成了一笔小单。而且专门召开了会议,向下属详详细细地讲述签单的每一个步骤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么做,做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并客观分析了公司产品的优势与劣势,让他们感觉原来我们的产品在市场上还是很有竞争力的,只是以前工作上没有高手指导,所以业绩很差。刘刚的以身作则,不仅增强了下属的信心,而且增强了刘刚的权威性。他要求下属必须当月签单的命令取得了大家的全力支持,而当月没有完成任务的下属第一次没有推脱责任,因为他们的上司没有推脱责任!
培养良好的自律性,成为员工的表率,可参照以下两点建议身体力行:
其一,乐于接受监督。据说,日本“最佳”电器株式会社社长北田先生,为了培养自己员工的自我约束能力,自己创立了一套“金鱼缸”式的管理方法。他解释说,员工的眼睛是雪亮的,管理者的一举一动,员工都看在眼里,如果谁以权谋私,员工知道了就会瞧不起你。“金鱼缸”式管理就是明确提出要提高管理工作的透明度,管理的透明度一大,把每个人置于众人监督之下,大家自然就会加强自我约束。
其二,要保持清廉俭朴。作为一个公司管理者,应该清楚自己的节俭行为,不管大小,都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管理者的言行举止是员工关注的中心和模仿的样板。王永庆曾说:“勤俭是我们最大的优势,放荡无度是最大的错误。”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台塑内部,一个装文件的信封可以连续使用30次;肥皂剩一小块,还要粘在整块肥皂上继续使用。王永庆认为:虽是一分钱的东西,也要捡起来加以利用。这不是小气,而是一种精神,一种良好的习惯。
只有不断地反省自己,高标准地要求自己,才能树立起被别人尊重的自我形象,并以其征服手下所有员工,使他们产生尊敬、信赖、服从的信念,从而推动公司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