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谨防“以短掩长”。有的人之所以被管理者视为“无长”、“无用”,是因为人们只看到一些表面现象,没有看到人才的真正本事,因此,使用人才,还有个“发掘”的任务。要知道,晶光闪闪的水晶石刚从土里刨出来的时候,是一块黑乎乎的东西,只看表面,准会把它当废物扔掉。
俗话说: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有的人真是藏龙卧虎,不显山不露水,最易被人视为无用的人、少才的人、不才的人。
作为用人者,切勿轻易得出结论,说某某无用,某某废物。“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宝贝!”以短掩长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以短掩长是只见泡沫,不见江流。管理者要切记以短掩长是用人的大忌。
3.有多大能耐,就干多大的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弱项,然而一个办公室或一个公司里的职务就是那么多,如果根据取长弃短的原则给每个人安排一个职务,显然是不可能的。如果强行安排,也是形同虚设,毫无意义。
所以,“手腕”高明的管理者善于因事设人,而不会因人设事;他会尽量坚持取长补短的原则,给每个下属安排一个最适合的职务,但又不顺从他们,而是让其在职务的限制下自由发挥。这就是因事设人。
“因人设事”之所以与“因事设人”相对立,是因为它们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用人态度和方法。管理者不应该漠视公司的实际需要而安置“多余人”,安置“多余人”只能给公司带来人浮于事的不良效果。因此,“因人设事”是每一个管理者不可不重视的戒律,而以“因事设人”为行之有效的用人“手腕”之一。这就实际需要根据工作岗位的要求来挑选合适的人选,把合适的人才聘用到合适的职位上工作,提高公司工作效率。
一般来讲,“因人设事”有8大弊端:
①使公司管理出现人员“拥挤”的现象,从而使公司效率低下;
②给公司管理带来复杂的人际关系,甚至于形成“关系网”;
③由于人浮于事,从而使公司的具体工作没有秩序,没有目的;
④会把公司的本位工作置于次要地位,而夸大人情的作用;
⑤会使公司在复杂的人际网络中逐步失去内在的活力和竞争能力;
⑥会使公司人才遭到创伤,因为不正常的人际关系会制约有用人才发挥其作用;
⑦会给公司岗位职责带来破坏作用;
⑧会给公司带来“僧多粥少”的管理困境,从而造成经济效益短缺,财政支出浪费的现象。
“因人设事”的弊害非常多,最致命的一点莫过于给公司恰如其分地运用人才带来负面效应,从而使公司彻底丧失内部管理机制,出现任人唯亲的恶果。
一位对公司抱有责任感的管理者,千万要在“因人设事”与“因事设人”两方面做出正确的选择,否则会使公司发展的活力遭到重创。
与“因人设事”相对立,人要因事而设,这是不言而喻的用人“手腕”,具体做法是:
(1)各就其位
事业为本,人才为重,人事两宜是用人的重要原则。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按照需要,量才而用。社会的发展不仅迫切需要各方面的人才,而且也为发挥人才的作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积压人才,不把人才分配到最能发挥其专长的地方去,用非所学,就会影响公司的发展。第二要了解人,而且要了解得彻底,并能把握全局,在使用人才时要职能相称,人才是有不同层次和类型的,要做到大才大用,小才小用,使相应的人才处于相应等级岗位,把人的才能、专长与岗位、职务、责任统一起来。
用人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全局,教育人们服从需要和分配,而且必须考虑人才的志趣、特长、气质、能力,做到合理使用,让每个人去干自己最擅长的工作,为他们提供充分施展才能的条件和机会,不要强人所难。这样就能避免大才小用,造成人才有余,浪费人才,也避免了小才大用,才不称职,不致贻误工作。
(2)尽其所长
“手腕”高明的管理者在管理人才时,总是根据人才的潜能、特长和品德合理地使用它们,分配给人才使用的权力必须足够使其发挥作用,如果出现错误,结合其优势督促人才合理改进,人才自然会愉快地接受。如果分配给人才的职位,根本不能发挥他们的才能,在这种情况下,人才根本连适应都来不及,哪里还谈得上发挥什么天才呢?
(3)因人而宜
用人需根据人才的条件进行安排,人才发挥作用建功立业也同样需要有客观条件,不具备条件,人才即使有比尔·盖茨、戴尔一样的能力,也会徒劳而无功,发挥不了作用。另一方面,人才各有不同,有的人善于按最高决策层意思做事,能做到这点时,他就十分满足;有的人志在管理好全局,全局管理好了,他就会高兴;有的人擅长管理社会事物,懂得什么事现在可以做,什么事将来再做,善于适可而止,长远安排;如果能辨别以上各种情况,那么这个管理者才能真正称为伯乐。其实,管理者要做一个现代的伯乐并不难,只要你在人与事的主次上恰当把握,就会做到因事设人,而不是因人设事。这样就会使公司形成每个人都能胜任自己的工作,每项工作都有合适的人来完成,从而提高公司工作的整体效益。一个公司要充满生机,前提是人人有其责,事事有人做,时时见效率。而这正是因事设人的益处。
所谓“有高峰必有深谷。”谁也不可能是十项全能。问题应该是在哪一方面“能干”而已。
因此一位管理者如果仅能见人之短而不能见人之长,刻意于避其所短而非着眼于展其所长,则这位管理人本身就是一位弱者。他会觉得他人的才干可能构成对他本身的威胁。但是,世界上从来没有发生过部属有才干反而害了管理者的事。
美国钢铁工业之父卡内基的墓碑上碑文说得最为精辟:“一位知道选用比他本人能力更强的人来为他工作的人,安息于此。”
当然,卡内基先生所用的人之所以能力都比他本人强,乃是因为卡内基能够看到他们的长处,发挥他们的长处于工作。他们只是在某一方面有才干,而适于某项特定的工作。而卡内基则是他们之中的有“手腕”的管理者。
有“手腕”的管理者从来不问“他能跟我合得来吗?”而问的是:“他贡献了些什么?”他们从来不问“他不能做什么?”而问的是:“他能做些什么?”
所以在用人时,他们用的都是在某“一”方面有所长的人,而不是在“各”方面都大致不差的人。
知人之所长以及用人之所长,是合乎人性的。所谓的“全人”或所谓的“成熟的个性”的含义,事实上是忽视了人的卓越性。因为人仅能在一个领域上达到卓越,最多也仅能在两三个领域上达到卓越。世界上没有“万事通”。
因此,一位管理者如果不能发掘人的长处,从而设法使其长处发挥作用,那么他就只有受到人之弱点、人之短处、人之过失和人对有效性的阻碍所产生的影响。不能真正实行行之有效的管理。
从人之所无来用人,从人之弱点来用人,则纵然不是虐待人,也是误用人。
4.用人要当其时
用人要用当其时,讲的是人才的使用有一个时机的问题。科学研究证明,人才的发展有“最佳时期”,即人生中25-45岁之间,这是人才才华横溢,极富创造力的黄金时期。年轻是一笔宝贵财富,尤其是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他们思想解放,不墨守成规,易于冲破旧有观念束缚,与时代发展保持同步。能保证整个组织处于同行业的领先地位。作为有“手腕”的管理者,要敢于大胆启用年轻人,这样就能给组织带来活力和希望,有许多大企业的成功,都得益于有一支精明强干的年轻队伍。微软如此、联想如此,对于这样一笔宝贵的财富,有“手腕”的管理者绝对不会视而不见的。
许多领导者由于对年轻缺乏正确的认识,因而贻误时机的现象也随处可见:有的领导者以“年轻没有经验”为理由,不用年轻人。他们也许忘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最基本观点:实践出真知。要让年轻人长才干、挑重担,不重用、不锻炼,哪来经验可谈?有的领导者,对人才的效能、成长规律缺乏认识,不懂得最佳时机,总认为:“反正你年轻,再过几年重用也不晚。”另外,也由于领导体制的弊端,不少地区和单位,领导职位受职称和任职期限的影响,使许多优秀的年轻人得不到使用,而一些平庸无过的人却心安理得地占据领导岗位,从根本上阻碍了年轻干部的迅速成长。
领导用人如果能用当其时,不论是对人才本身还是对公司的发展都有益处。马岛之战的胜利、微软的成功,都说明重用年轻人的正确性。管理者应懂得:大胆启用年轻人,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人才的最佳时期,避免造成人才的浪费。人才成长有很强的时间性,错过几年,就等于错过一代人。另一方面,及时用人也能产生有效的激励作用,我们常听到的话是“上级给我多少信任,我就给上级多少回报”。大多数有志发展的年轻人,对事业对工作都是怀有奉献精神的,只要不拘一格地用好他们,就会避免出现人才断层、青黄不接的现象。
5.把适当的人放在适当的职位
对于管理者来说,怎样才能做到让适当的人选担当适当的职务呢?这就要求管理者真正要有点儿“手腕”。
(1)设计的职位必须是恰当的,不要设计那种只有上帝才能担任的职位,而任何“人”在这个职位上都必然失败的职位是不恰当的。
职位须由人来担任,而人总是人,才能总是有限的。因此,要设计职位时最好不要设计那种“常人”做不到的职位。但是在公司管理,甚至在政府管理中,这种“不能胜任的职位”却是常常能见到的。职位制订了,写在纸上,看起来非常合理。然而这样的职位却永远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先是赵某人担任此职,失败了,换成钱某人担任,钱某人又失败了,再换成孙某人,还是失败。如果碰到这样的情况,那就应该反省,这绝不是选任的人不恰当,而应该看作是职务的设计本身有问题。这时就应立即考虑,重新设计这个职位。
例如,在市场学教材中,常有这样的观点:销售管理应包括广告和营销,这两个方面应隶属于同一位营销主管。可是,依照许多销售公司的经验,设置一个总揽全部行销业务的职位,根本是行不通的事。如果行得通,那么出任这一职位的人,一方面要有高度的销售才能去推动“物”的运行;一方面又得要有高度的广告和促销才能去推动“人”的运行。必须具备多种性格和才能的人,才适合这个职位。但这样的人世上是很难找的。
再譬如,在跨国公司中,一般都设有国际业务的副总裁这一职位。起初,这个职位还能找到理想的人选来担任。但是,等到国外分公司的产销业务成长到相当程度时,国际业务副总裁的职务便是一个“坑人”的职位了。要解决这一问题,不是按照产品分类来调整组织,便是应按照市场的社会背景和经济背景来组织。例如国际部副总裁不妨分设三位,一位负责发达国家,一位负责发展中国家,一位负责其他开发地区的业务。目前许多跨国公司都是这样来组织的。
总之,有“手腕”的管理者,首先务必求其各项职位的妥善设计,一旦发现某一职位设计不当,应立即予以重新设计,而不要幻想着去罗织天才来担任。有“手腕”的管理者应该知道,组织的良好状态不是由天才来验证的。惟有“常人”足以完成非常之事的组织,才是好的组织。
(2)在职位与选人的配合上,职位的要求要严格,涵盖要广。这意思是说:合理的职位,一方面是目标明确,易于实现的;另一方面这个职位对一个真有才干的人又要具有挑战性。只有这样,凡是具有与这一职位相关的才能者,都能在此职位上有确实的成果,同时对他们又有促进的作用,使他们易于发挥。
也就是说,设计职位切记过于具体,过于机械,这一原则尤其适合于知识工作者。因为知识工作者与体力工作者不同,他的才能依赖于他的发挥。职位设计过于具体,过于机械,会把他变成一个具体的办事员,这对他来说既无吸引力,也没有什么前途,他自己的潜能也不易于发挥。
美国的一家研究所曾做过这样的调查研究,是关于年轻的知识工作者的使用问题,调查的结果显示:凡是那些最能充分发挥其长处的,也必能使其有所成就。而对工作不满的人,大都是异口同声的埋怨:“他们没有用我之所长。”
青年知识工作者的职位涵盖太小,不足以向他的能力挑战,其结果不是他自请离职,便是很快变成了“老油条”。有的主管曾感慨地说:“想不到过去满怀壮志的青年人,会一个个地消沉下去。”其实这不怪别人,只能怪那些设计这些职位的管理者,是他们冻结了青年人进取的热情,他们将职位设计得涵盖太小太机械了。
(3)在为某一职位选配人选时,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这个人本身的条件:这个人能干些什么?也就是应对所考虑的人选进行一番有效的考量。在这个考量过程中应该回答出下列的问题:
①此人对什么工作已有好的表现?
②此人还有些什么工作可能有好的表现?
③如果我有个儿子或女儿,我是否愿意把子女放在他的手下来培养?愿意,为什么?不愿意,又为什么?
这样的考量方式是由一位美国管理专家提出来的。他认为这种考量方式与通常的考核不同,因为这套方式重点放在当事人的长处方面,是以当事人能做些什么开始的。而不是首先考虑这个人的弱点和短处。这样的立场,有助于以一种相当开明的立场来对待人才,而不是以防范的心理来对待人才。
所以,有“手腕”的管理者在任人时会问:“此人在某一方面是否有长处?他的长处是否确为某一任务所需?如果此人担当此任务,是否确能表现得与众不同,如果对所有这些问题的回答都是“是”,那就不必犹豫,应马上予以任命。
人们常说:“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但是有“手腕”的管理者却不这样想。他是宁愿用那一个诸葛亮,而不去用那三个臭皮匠。他知道:三个臭皮匠,往往还比不上一个臭皮匠,因为他们各行其是。有“手腕”的管理者知道,必须有某一项特定的才能,始足以成事。所以他们不会任用十八般武艺样样都通的人士,而只想用一位通晓一门武艺的普通人才。但对这一门武艺,他们却要求真正能干的人。
反过来说,对于一位没有突出表现的人,尤其是一位没有突出表现的主管,就应该毫不留情地他调。这是管理者的责任。让这样的人留下来,必将影响全体人员。因为对于一个有效的组织来说,留用这样的人,那是很不公平的。这种不公平是双重的,一是对公司或组里的其他人是不公平的,因为主管的无能,实际上也就剥夺了其他人发挥才能和取得成功的机会;二是对留任者本人也是不公平的,这人分明无能,反要使他留任来受罪和煎熬。
6.在用人过程中建立信赖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