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建文帝下落之谜
建文帝朱允炆,太子朱标的次子,朱元璋之孙。由于朱标早逝,朱允炆被册封为皇太孙。朱元璋死后,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朱元璋在位之时,为了巩固大明王朝,实权始终掌握在朱姓子孙的手中,他先后分封自己的子孙为藩王,分驻全国各要害之地,这些分封藩王都手握重兵,称霸一方,朱元璋在世之时,都还老老实实,不敢有什么非分之举。但朱元璋死后,他们根本不把懦弱无能的建文帝朱允炆放在眼里,个个飞扬跋扈,不服从中央政府的管辖。
为了削除地方藩王对中央皇权的威胁,建文帝采纳了齐泰、方孝孺等人的建议,厉行削藩之策。这一措施触动了众藩王的利益,于是,对朱元璋安排朱允炆继位本来就心怀不满的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借口发动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战斗,朝廷军队最终难以抵挡强大的燕军,朱棣率军攻进了南京城。建文帝的结局到底怎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成为明史第一谜案。因为建文帝在太祖严苛统治之后,力行宽政,所以他的遭遇引起了无数人的同情,他的下落就格外引人好奇,在各种野史、戏剧里可以看到人们无尽的猜测和演绎。
据永乐年间《太宗实录》和《明史稿》的记载,燕王挥师渡过长江,兵临南京城下后,建文帝求和不允,只好死守,但是他的主帅李景隆却打开金川门迎燕王大军入城,满朝文武纷纷投降。建文帝眼看大势已去,不得已下令焚宫,顿时火光熊熊,建文帝携皇后马氏,跳入火中****,妃嫔侍从等,大都亦随其蹈火而死。朱棣看到宫中火起,急忙命人前来抢救,可惜没有来得及。从灰烬中找到建文帝烧焦的尸体,燕王朱棣不胜悲戚,抚尸痛哭,说他只是前来帮助皇帝学善,你又何必自寻死路呢?事后,朱棣备礼以葬建文帝,遣官致祭,辍朝三日。《明史·成祖本纪》及《明史·方孝孺传》均持此说。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建文帝并没有死,而是逃出南京,到了贵州的一个寺庙当了和尚。据说,在燕王朱棣围城之后,建文帝无可奈何,遂想一死了之。此时少监王钺告诉他:你祖父临死时,给你留下一个铁箱子,让我在你大难临头时交给你。我一直把它秘密收藏在奉先殿内。群臣急忙把箱子抬来,打开一看,里边有三张度牒,所谓度牒就是做僧人的身份证,上面写好了建文帝等三个人的名字。还放着三件僧衣、一把剃头刀、白金十锭、遗书一封,上面写道“应文从鬼门出,余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会于神乐观之西房”。建文帝一看,便明白这是太祖皇帝早就预料到自己会有今天,传此密匣,告知自己剃发为僧,从密道出逃保命。按照密匣的指示,建文帝剃发做了和尚,从鬼门逃出宫去开始了浪迹天涯游行四方的僧人生活。
建文帝化装出逃之后,皇后马氏为了掩护他,命令太监放火烧城,然后自己跳入火海,****而死。第二天朱棣攻入皇宫之后,搜寻建文帝的下落,太监、宫女们迫于压力,便谎称建文帝已****而死,并指认皇后的尸体就是建文帝,此时火中找出的尸体已被烧得面目全非,难以辨清,就这样朱棣信以为真,没再追究。
而对于建文帝到了哪儿当和尚,也存在多种观点。观点一,江苏吴县。在《明史·姚广孝传》和《胡传》里记载:明成祖朱棣当了皇帝后,对建文帝****而死的事,也产生过怀疑,也有人告诉他那具烧焦的尸体是马皇后的,建文帝削发为僧外逃了。他就把建文帝的主录僧溥洽抓起来关进监狱长达十余年,逼他供出建文帝下落。并派郑和下西洋“欲寻踪迹”,派户科都给事中胡濙遍行郡、乡、邑长达 16年,搜寻建文帝下落,一直到朱棣死前一年的一个晚上,他已睡下了,但听说胡濙回来了,急忙穿上衣服,在卧室单独召见。胡濙访得建文帝离开紫禁城后,被僧司溥洽所救,一直藏在江苏吴县普洛寺内,此后一心为僧,无复国之意。后来,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建文帝死于江苏吴县穹窿山,终年 46岁,葬于皇驾庵后的小山坡上。
观点二,贵州安顺平坝县境内的高峰寺。据《平坝县志》记载:高峰寺内斋堂地下有一个藏身洞,洞底有一块石碑上刻有“秀峰肇建文迹尘知空般若门”的铭文,此外,寺中的另一块石碑上刻有开山祖师秀峰收留建文帝的经过。以此,后人推测此处就是建文帝出家之后的归宿之地。
观点三,浙江兰溪东山。东山又名皇回山,是金华山脉的一支,寺院里的和尚世代口传建文帝在此削发隐跸的传说,并说寺院中还保留有建文帝的隐居之处和古碑遗迹。在寺院的大殿内,塑的是身穿袈裟的建文帝像,左右两旁分别为伴帝出家的杨应能、叶希贤两人,殿内的后壁绘有建文帝逊国出逃的路线。此外寺院内还保存有建文帝出家后所作的几首诗:“百官不知何处去,惟有群鸟早晚朝”;“尘心消尽无孝子,不受人间物色侵”。诗中意蕴饱含仓皇出逃,归于世外的无奈和忧伤,为建文帝归隐于此,又添一证据。
对于建文帝逃出南京后的下落,还有人认为,建文帝从南京城逃出之后,见前往北方的道路大都被燕王的军队围阻,因此不得不化装南下,辗转来到武昌罗汉寺。过了一段时间后,建文帝等人见此处易于被燕王的爪牙发现,他们又在达玄和尚的指引之下坐船前往泉州开元寺,然后辗转逃到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开始在此隐居,据说,当地的华人,至今仍在每年农历五月十六建文帝登基那天,举行隆重的拜“皇爷”之礼。后来明成祖即位之后,派郑和下西洋,就是为了寻找流落海外的建文帝。
综上,朱棣在即位后,下令搜寻建文帝,这是历史事实。但建文帝的真正下落,至今仍是一个未揭开的历史之谜。各类辞书字典,也只好注明:“建文帝不知所终。”
明成祖的生母竟然是朝鲜人
明成祖朱棣在中国历史上是颇有作为的君主,他出生于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之际。当时,朱元璋尚未建立明朝,而是忙于争夺天下,当时尚无朱棣生母的争论。
等到朱棣夺位以后,被正统思想浓厚的封建史学家们讥为“赧颜人上”,斥为“燕贼篡位”,视为“叛逆”。关于他的生母是谁的问题突然敏感起来。自永乐时期以来,各种官方史书和野史上都对成祖生母问题有所记载和猜测。
明成祖朱棣的生母主要有以下四种说法:一说是朱元璋的原配夫人孝慈高皇后,也就是大脚皇后马秀英。马秀英,凤阳宿县(今安徽宿县)人,濠州红巾军郭子兴养女。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郭子兴将其许配给部将朱元璋。当年朱元璋受到了郭子兴的猜忌,马氏多次从中调解周旋。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册封她为皇后,对她十分信赖,多次听从她的意见宽免大臣过错,因此有人将她与历史上的贤后唐代长孙皇后相提并论。马皇后是朱棣的母亲是官方的权威记载,《明太宗实录》说:“高皇后生五子,长懿文皇太子标,次秦愍王樉,次晋恭王,次上,次周定王。”肯定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为马皇后亲生。《明史·成祖本纪》也说:“文皇帝讳棣,太祖第四子也,母孝慈高皇后。”
但是除朱棣外,马皇后亲生皇子都有谁,在各种史籍中又有着不同的记载。一种说法认为马皇后生懿文太子、秦王、晋王、燕王、周王。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马皇后只亲生燕王、周王。其实,《太祖实录》为成祖朱棣所修,成祖为了抹杀自己即位前的真实事实,曾两次改修《太祖实录》,删减篡改之处甚多,因此他将自己的亲生母亲说成是马皇后是很有可能的。明成祖的母亲是马皇后的说法虽然在正史中一脉相承,众口一词。但据民间传说,马皇后并没有生育能力,太子朱标、四子燕王朱棣等都不是她的亲生儿子,而是由宫中的妃子所生,被她抢了过来据为己有。
第二种说法是,朱棣的生母为“碽妃”李氏。成祖为马皇后所生的说法到了明中后期就受到了质疑,而碽妃说浮出水面。碽妃是高丽(今朝鲜)美女,长得花容月貌,深得朱元璋宠爱,说她是明成祖生母的主要根据是《南京太常寺志》。太常寺是明朝管理祭祀礼乐的机构,皇家宗庙的祭祀就由其负责。据《太常寺志》记载:“孝陵祀太祖高皇帝、高皇后马氏。左一位淑妃李氏……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文皇帝。”明末清初的钱谦益和李清见到这样的记载也无法判断孰是孰非。钱谦益当时是南明弘光朝的礼部尚书,李清曾任大理寺左丞,二人利用职务之便,于弘光元年元旦利用祭祀孝陵的时机,悄然打开孝陵寝殿,“入视果然,乃信”。
另外,明代的沈玄华在《敬礼南都奉先殿纪事十四韵》写道:“高后配在天,御幄神所栖。众妃位东序,一妃独在西。成祖重所生,嫔德莫敢齐。”意思是说碽妃的灵位之所以单独放在西面,是因为她是成祖的亲生母亲,因而成祖独独突出她的位置,不与别的妃嫔放在一起。但事实上朝鲜向中国称臣送贡女是在 1365年,而史籍上明确记载,朱棣生于 1360年,其时朱棣已 5岁了,难道朱棣是她从朝鲜带来的?显然是不可能的,根据这种推测,朱棣生母是李氏的说法也不靠谱。
第三种说法是元顺帝的妃子洪吉喇氏。洪吉喇氏是元顺帝的第三福晋,是太师洪吉喇特托克托的女儿。元顺帝败,朱元璋入大都(今北京)见洪吉喇氏貌美,就留在身边。然而她入明宫时就已经怀孕,所生的就是明成祖朱棣,所以朱棣即元顺帝的遗腹子。其实这只是民间的传说而已。徐达攻陷大都是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而朱棣生于至正二十年(1360年),两者相差达 8年之久。这种情况可能由于朱元璋刑罚过严、朱棣杀戮过重,从而导致民情激愤,因而编造谣言以发泄胸中的不满情绪,以至于以讹传讹。
还有一种说法是成祖为蒙古女人瓮氏所生。主要记载于清代《广阳杂记》。然而《广阳杂记》本来就是一部记叙逸闻趣事的书,作者刘献廷也说这是他听到的古老传说,没有指出确实的根据,它很可能是洪吉喇氏之说的另一个版本,因而也是不足为信的。
以上种种说法,都有漏洞。实际上,明成祖的生母不是马皇后是确凿无疑的。靖难之役后,明成祖虽然限制任何对自己不利的记载,但是他左右不了国外的史籍。洪武二十二年,朝鲜使臣权近一行曾在北平拜谒当时的燕王,权氏著有《奉使录》记其事,其中有诗题云:到燕台驿,进见燕府。先诣典仪所。所官入启,以是日先太后忌日,不受礼。命奉嗣叶鸿伴接到馆。七月十五日也。
此处“先太后”当是从汉制之称诸侯王母,显然指燕王自己的生母。诗题中明言太后忌日在七月十五日,而高皇后马氏的忌日在八月初十,显然不合。洪武二十二年,当时朱元璋还在位,朱棣还不存在嫡庶之差别问题,因此他对外国人也不遮掩其真实生母身份。所以,成祖非马氏所出无可怀疑。
那么,朱棣为何一再强调自己是嫡出呢?这是因为明朝的皇位继承制为嫡长子继承制,只有嫡子继承皇位才是深孚人心的,否则会危及皇权的稳定。特别是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将建文帝赶下台后取而代之,更恐难以服众。他担心后人说他篡权,所以才千方百计强调自己嫡出的身份。这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伎俩,是不足为怪的。而明成祖的生母到底为谁我们只能期待更多史料的发现了。
明成祖为什么屠杀三千宫女?
明成祖朱棣(1360~ 1424年),1403~ 1424年在位,年号“永乐”。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原来被封为燕王,后通过“靖难之役”从侄儿建文帝手中夺取了皇位。即位后,五征漠北,80万大军下安南,浚通大运河,大规模营建北京紫禁城,7次遣郑和下西洋,其文治武功为其在历史上留下美名,可以说他完全有资格跻身著名帝王之列。但是他在中国历史上又是一位极为暴虐的皇帝,他不仅在靖难之役后屠杀了前朝大臣及家属 14000多人,后来,他还暴虐地屠杀了宫女 3000多人。那么,明成祖为什么要制造这骇人听闻的大屠杀呢?
永乐初年,国家逐渐恢复强大。朱棣追求享乐主义,后宫美女渐多。永乐五年(1407年),皇后徐氏病死,一直没有再立皇后,王贵妃和贤妃权氏是他最宠爱的妃子。权氏是一位选自朝鲜的美女,天姿国色,聪明过人,能歌善舞,尤其是善吹玉箫,成祖十分怜爱她。永乐八年(1410年),成祖率大军出征,特地带权贤妃作为随侍嫔妃随军出塞。没有料到,这位独得天宠的妃子,在大军凯旋回京时,死于临城,葬在峄县。成祖伤心欲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