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总统乔治·卡特的助理布热津斯基多次指出,在苏联解体中起关键作用的是美国战略家们对乌克兰的影响。“正是乌克兰的行动,包括1991年12月它宣布独立,它在别洛韦日森林关于应该用更自由的独立国家联合体代替苏联的重要谈判中表现坚决,尤其是出乎意料地类似政变式地指挥驻扎在乌克兰领土上的苏联军队,阻止了独联体成为比较联邦化的苏联新名称。乌克兰的政治独立震惊了莫斯科,并且成为榜样,虽然起初其他苏维埃共和国还没有把握,但后来纷纷效仿了。”还有人说叶利钦虽然和**********有渊源,但是他一直有自己的想法,对于**********的做法并不是很赞同,所以,在三方会议上,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一条对自己有利的道路。
此外1990年波罗的海地区的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3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的独立行为,也给**********出了一个难题。当时苏联存在着严重的经济问题,外汇储备严重不足,一直在要求西方的援助,一旦阻挠加盟共和国的独立,与西方国家交恶,那么援助就会化为泡影,但如果任由局势发展,苏联同样面临着灭顶之灾。最后,苏联为了获得援助,对西方国家做出了让步。
苏联解体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时至今日,这件大事对于原苏联人民和整个世界来说,是喜是忧仍然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
第一次海湾战争为何留下萨达姆
美国迄今为止发动了两次针对伊拉克的海湾战争,第一次海湾战争时美国总统是老布什,而第二次则是小布什,真可谓是“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小布什虽然继承了父亲“英勇善战”的性格,但是却没有父亲那么好运,因为当年正是海湾战争的胜利让老布什顺利连任,而小布什却深陷伊战泥淖。因此一些美国政界人士认为,老布什当年就应该一举将萨达姆拿下。由于斩草没有除根,给小布什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那么老布什当年为什么没有这么做呢?
一些研究海湾战争的军事专家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企图从中查找出合理的解释,如今也总结出了一些原因。
第一,当时的美国一直不能肯定伊拉克有没有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一旦对萨达姆进行封杀,如果伊拉克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造成的后果是美国不愿意看到的。鉴于这种情况,美国不敢轻举妄动。另外,美国在自己军事的准备上,也没有完全做好推翻萨达姆政权的准备。
第二,石油一直是伊拉克的经济支柱,美国担心将萨达姆逼急,他会将境内的油田付之一炬。所以,美国在没有充分肯定萨达姆不会做出过激行为的前提下,是不会轻易将萨达姆逼到绝路上的。
第三,关于政权的问题。美国如果将萨达姆政权推翻肯定是要建立一个亲美的政府,这样就符合了美国的切身利益。但是,当时美国在伊拉克找不到这样的扶植对象。伊拉克国民大会是伊拉克当时最大的反对派组织,也是美国最有可能扶植的对象,但是它的所做所为却让美国失望。伊拉克国民大会因为有美国支持,经常滥用美国的援助,内部甚至为了利益的争夺而出现了分裂,这样的局面让美国很是头疼。所以美国在伊拉克寻找代理人的问题上出现的困难是短时间内无法解决的。
第四,伊拉克混乱的局面无法控制。萨达姆政权倒台后,伊拉克难免陷入地方势力争权夺利的混乱局面,到时候,美军就不得不在伊拉克派驻军队以维持地方秩序。在中东这种事故多发地区,美国将为维持地方秩序大伤脑筋,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不算,到时也许会形成“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结局。
第五,当时的社会舆论并不利于美国彻底推翻萨达姆政权。在美国将伊拉克的主力部队击垮以后,联合国及时参与了进来,没有给美国以足够的理由去占领伊拉克,美国顾及到社会舆论就没有采取更彻底的军事行动。
此外,还有一个国际影响的问题。萨达姆的倒台可能诱使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人独立,而这也会影响土耳其的稳定,因为土耳其境内有1500万库尔德人。南方的什叶派反对力量有可能会投向伊朗,这无疑是在增强伊朗的力量,所有这些是美国不希望看到的。为了稳定战后的局面,防止发生分裂,美国必须寻找一个能摆平各派势力的领袖人物。但伊反对派派系林立,力量分散,且内部争斗不断,难以产生美国所期待的人物。
海湾战争后,伊拉克被制裁了十几年,国力严重的消耗,已经没有了当年的风采。所以,美国又打着反恐的旗号和伊拉克持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名义将萨达姆彻底推翻,而推翻萨达姆政权的人就是老布什的儿子小布什,小布什没有辜负自己的父亲,完成了老布什当年没有完成的事业。2006年12月30日,萨达姆被执行了绞刑,标志着伊拉克彻底进入了以美国为主宰的时期。但是,美国自从控制了伊拉克,就好像进入了泥淖,简直是寸步难行。国内反战的呼声日益强烈。
美国现任总统******在上任之初就宣布,美国将尽快从伊拉克撤兵。两次海湾战争,美国均没有在伊拉克发现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现在看起来多少有一些师出无名。处死萨达姆,在很多人眼里也成为用暴力干涉别国内政的反面教材。许多人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美国是否应该将自己的国家利益凌驾于国际道德准则之上呢?
拉宾遇刺案背后的扑朔迷离
“让我们的心为和平跳动,让我们的眼睛期待和平。”以色列前总理伊扎克·拉宾1995年11月4日遇刺前在他最后一次讲演中这样说。但是,拉宾没有亲眼看到和平,他的死让他本来希望和平的地方变得更加动荡不安。拉宾走后的10年,以巴双方经历了数不清的自杀爆炸、“定点清除”、国际斡旋以及和平谈判,和平距离两个民族依然那样遥远。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当年埃及总统萨达特为了谋求与以色列的和解,被本国的极端分子杀害。15年后,当拉宾在向阿拉伯伸出橄榄枝的时候,也遭遇了同样的厄运。
拉宾遇刺的导火索应该是《奥斯陆协议》的签署。《奥斯陆协议》是1993年9月以巴双方在美国白宫正式签署的一项旨在实现以巴永久和平的框架性协议。根据协议,以色列政府首次正式承认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为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代表,巴解组织同时承认以色列的生存权。《奥斯陆协议》一经出台就遭到以色列右翼势力的强烈反对,这样的做法在一部分以色列人看来与卖国贼没什么两样。但为了中东的和平,《奥斯陆协议》获得了整个世界的赞同。为此,当时的以色列总理拉宾、外长佩雷斯与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共同获得了1994年诺贝尔******。
协议签署一周后,拉宾在议会中遭到空前抵制,拉宾被强硬派指责“出卖了犹太人的利益”,协议最后仅以一票优势获得通过。《奥斯陆协议》使拉宾在以色列国内的形象两极化,大部分人将他视为带来和平的英雄,小部分人则视他为出卖国土的叛徒。国内的反对势力丝毫没能动摇拉宾通过谈判“以土地换和平”的决心。在随后的两年里,随着和平进程的稳步发展,双方又签署了“加沙-杰里科协议”和“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过渡协议”。这两项协议被普遍认为是《奥斯陆协议》的组成部分。
但是,从1994年起,双方极端势力开始蠢蠢欲动,巴极端组织的“人体炸弹”开始在以色列城市接连炸响。以色列极右势力在全国掀起了抗议浪潮,拉宾被攻击为“卖国贼”和“刽子手”,是在“以土地换炸弹”。
拉宾的遇刺是在很多人的预料之中发生的。根据政府调查的结果,刺杀拉宾的凶手一共有3名,分别是阿米尔兄弟和斯戈尼克。3人都是以色列人,分属于不同的极端组织,后来警方又陆续抓到了4名嫌疑人,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参加了对拉宾的刺杀行动。但是事情远远没有那么简单,随着案情的深入,出现了令人震惊的情况。以色列的情报部门卷入了这场谋杀行动,这让很多人不能接受,但是更不能让人接受的还在后面。
当年曾拍下凶手阿米尔向拉宾开枪过程的业余摄像爱好者罗尼·肯普勒在接受以色列《国土报》记者的采访时透露,是特工的一贯疏忽最终导致了拉宾遇害。根据他于1995年10月15日在特拉维夫市政厅前广场所拍摄的录像带画面可以判断出,高大的肯普勒就站在离拉宾很近的位置进行拍摄,他的摄像机有几次甚至碰到了拉宾,保护拉宾的特工并不认识他,但没有一个人出来将他推开。20天之后,就在同一个广场,拉宾被反对他和平政策的犹太右翼极端分子阿米尔枪杀。
肯普勒说:“只要看看这盘录像带,你就会发现,特工们的玩忽职守使刺杀拉宾成为一件非常容易的事。”而这同政府的夏姆加尔调查委员会所作调查报告的结论是吻合的。肯普勒认为没有必要再对拉宾遇刺案进行重新调查,因为事实是显而易见的。当时,以右翼势力坚持“拉宾遇刺是工党政府策划的一个阴谋”,即为了击溃反和谈势力,拉宾的顾问班子便拟定了一个秘密计划——对拉宾进行一次假谋杀,以此嫁祸给右翼集团,但没想到反而弄巧成拙,真的杀害了这位总理。
肯普勒和他的录像带的出现使右翼集团为“阴谋说”造势增添了新的砝码,他们提出了许多问题,如:广场上那么多人,为什么肯普勒的摄像机偏偏对准了凶手阿米尔?为什么肯普勒在遇刺事件发生一个多月后,才对外公布他持有刺杀过程录像带的消息?他们还声称肯普勒本人就是以国家安全总局辛贝特的一名特工,参与了“假刺杀”的阴谋。
工党和右翼势力为了各自的政治利益,一直想将责任推到对方的头上,试图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在政治中赢得主动。拉宾的血就这样白流了,他的死没有换来和平的进程,却成了两大势力争夺政治地位的砝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