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链接 杜威怎么没当上皇帝?
后晋灭亡后,杜威并没有如愿当上皇帝,而是去了地方当节度使,这是为什么?当年杜威率二十万晋军降辽时,耶律德光为防止这支部队发生变故,特意让杜威交出铠械数百万,战马数万匹。如此一来,杜威的兵力被分散,无法对契丹形成任何威胁。后晋灭亡后,耶律德光放出剪除晋降兵的消息。杜威听到了风声,吓得要死,怎敢再提中原皇帝的事情?于是就灰溜溜去藩镇上任了。公元947年的农历二月初一,耶律德光头戴通天冠,身着赤红纱袍,坐在大梁皇宫的龙椅上,接受百官朝拜,当上了中原皇帝,而契丹也自此改称为“辽”。
后汉——驱辽出境,后晋使节刘知远建立后汉政权
刘知远原为后晋河东节度使。当契丹与后晋互相攻伐时,刘知远采取观望态度,据守本境。后晋将领杜威投降契丹后,其部分士兵逃归河东成为了刘知远的部下。当契丹军攻入开封时,刘知远坐拥步骑五万多,分兵驻守河东四境,以防契丹军侵入。
当耶律德光在开封称帝后,刘知远亦在晋阳(今山西太原)称帝。为了收揽人心,刘知远只称帝而不建国号,并继续使用后晋高祖石敬瑭所用的年号,以示不忘晋朝。耶律德光听说刘知远称帝后,立即下令削夺刘知远的官爵,并任命耿崇美为潞州(今山西襄垣县)节度使、高唐英为相州(今河北临漳县)节度使、崔廷勋为河阳(今河南孟县西)节度使,包围河东地区。而刘知远当然不会坐以待毙,他立刻出兵抗辽。
在与辽的征战中,刘知远下诏河东各处官吏,不得搜刮百姓以贡奉契丹。除此之外,他还将所辖地区残酷剥夺百姓的契丹族官吏处死,然后慰劳表彰农民以及武装抗辽的民众。
刘知远的措施与辽在开封附近大肆掠夺的政策形成鲜明的对照,因而获得了广大民众的高度支持。后晋的旧臣武装携部族纷纷归附刘知远,为灭辽出谋划策。河东境内及其他地方的民众也纷纷组织起义军,到处攻杀辽的守军,抢占城镇。一些被迫投降辽的后晋官吏,此时也杀辽官而归降于刘知远。
公元947年末,刘知远终于在民众的支持下打破了辽的围攻,然后势如破竹向开封挺进。因辽人是北方游牧民族,适应中原水土还需一段过程,加之中原地区此起彼伏的民众起义,致使耶律德光心理压力巨大。结果,就在刘知远发兵后的第二十一天,耶律德光下达了撤军北返的诏令。
当刘知远的军队抵至洛阳时,辽兵全部撤出开封。欣喜若狂的刘知远于洛阳下令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刘知远则为汉高祖,不过他仍用后晋石敬瑭的天福年号。其后,刘知远率军进驻已被辽兵洗劫一空的开封,在这里开启后汉基业。
趣味链接 帝羓
公元947年,耶律德光在撤军北返途中染上热疾。随行太医劝他远离女色,他却怒骂太医不学无术。因在他看来,热病正需女色泄火,怎可能远离?结果他终因纵欲无度,口吐鲜血,一命乌呼。这时,远在辽国都城上京的述律太后传来懿旨:“生要见人,死要见尸。”当时正值盛夏,保存尸体谈何容易。经过几番商议,众臣只能孤注一掷,接受御厨的主意,把皇帝做成“羓”。“羓”到底是什么?“羓”类似中原地区的“腊肉”。由于北方游牧民族多喜食牛、羊肉,而在热天,杀掉的牛或羊如果一时吃不掉,牧民就会把牛、羊的内脏掏空,用盐卤上,就成了不会腐烂的“羓”。不过用皇帝尸体做成的“羓”,就不是一般的“羓”,而是“帝羓”。
后周——郭威被逼无奈灭汉建周
后汉建立后的第四年,高祖刘知远病逝,其子刘承佑即位为帝,是为汉隐帝,由后汉开国大臣郭威进行辅政。
公元950年,河中节度使李守贞拥兵造反,郭威临危受命,率兵讨伐叛乱。当郭威到达叛乱地后,立即围栅筑垒,分兵围困李守贞。李守贞屡次突围,均遭挫败,只能和郭威打持久战。当郭威确定李守贞城中粮草俱尽后,立刻下令四面攻打,结果一举攻进城中。李守贞****而死,而随同李守贞叛乱造反的士兵亦纷纷归降。因此,后汉政权交替的最初,并没有出现过往历朝历代政权交替时的大****。仅李守贞一方造反,不足以构成威胁。
但是后汉和五代十国的其他国家一样,也是一个短命政权。仅仅维持了四年,就灭亡了。
其灭亡的原因也很简单,年轻气盛的汉隐帝刘承佑,极其厌恶那些总是限制他无限权力、使他不能畅所欲言的几位大臣,遂大开杀戒,屠杀功臣。王章、史弘肇等皆被残忍斩杀。当时在外为后汉除暴安良的郭威幸运漏网,但全家仍被屠杀。
想必任何人听到这都会感到痛心疾首。试想,朝权掌握在如此龌龊卑鄙的君王手中,国家怎可能会兴盛?当郭威凯旋后,迎接他的不是皇帝、臣子的赞许,而是诛杀自己的诏书,还有家中横七竖八躺着的妻子、儿女的尸体,即便是凡夫俗子,也会对皇帝愤恨不已,更何况是在战场上英勇威猛、奋勇杀敌的郭威了。
发誓造反的郭威并没有因头脑发热而丧失理性,他密联谋士魏仁浦,盗用留守印,伪造诏书,说隐帝密令他诛杀众将。因为在此之前,隐帝已经诛杀了数位元勋功臣,当郭威手执诏书时,诸将皆义愤填膺准备共诛隐帝。
其后,郭威留其养子柴荣据守邺城,然后自领大军以诛杀奸臣为名,直逼京城。隐帝听闻郭威率兵前来,吓得屁滚尿流,结果在混乱中被乱刀砍死。
接着,报了仇雪了恨的郭威威逼太后出面主持国政,以安人心,后迎立刘知远养子刘赟为帝。待局势稳定后,郭威便让手下谎报军情,说契丹南下进犯。于是,郭威赶紧带军北上。行至澶州(今河南濮阳)时,数千将士在军中哗变,共推郭威为帝。随后,郭威便顺水推舟带军折返京师,正式登基,并改国号为周。史称“后周”。
趣味链接 一代雄主郭威
五代十国时期,天下分裂,短命政权频现,各国君王难成伟业,而后周开国皇帝郭威,实乃这一时期的翘楚。郭威在位期间,非常注重人才培养,虚心纳谏,并且严厉惩治腐败,为五代时期的政治注入了新鲜活力。他厉行节俭,废除了苛捐杂税和严刑酷法,使得天下大治。他在位的三年零半个月中,一直兢兢业业,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且大多都收到了显着的效果,为之后的中国统一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只可惜天妒英才,造化弄人,公元954年,郭威病死于汴京宫中的滋德殿。而后周亦在郭威病逝后走向了末路。
南吴——****年代的南方政权
在唐末的藩镇混战中,“高才捷足”的杨行密崛起于淮南民间,后转战于长江南北,开创了南吴基业。
唐朝末年,各地的农民起义不断,杨行密趁势集结民众,发动了兵变,占领了庐州。唐朝廷为息事宁人,给了他一个小官职——庐州刺史。这是唐朝廷瓦解农民起义的惯用手段。
升任为庐州刺史后,杨行密归淮南节度使高骈所管。当时高骈年迈昏庸,治理无能,淮南一带连年饥荒,百姓生活贫困疾苦,这让杨行密愤懑不已。他准备起兵造反。说时迟那时快,毕师铎、秦彦先于杨行密发动了兵变,将高骈和其亲信吕用一并杀之。这给杨行密省去了很多麻烦。后来,杨行密以“为节度使复仇”为名,集结各方力量,将毕、秦二将围截斩杀。其后,他自封淮南节度使,后又将淮河以南、长江以东的大片领土都纳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公元897年,宣武节度使朱温大举南侵,杨行密派手下大将朱瑾、张训迎战,大败朱温。此后朱温将心思全放在了北方战场,无心南下。
公元902年,傀儡皇帝唐昭宗因惧于朱温实力,剑走偏锋,试图集结南方各节度使的力量,对朱温造成压力。杨行密因此获益,被唐昭宗封为“吴王”,统治以淮南为主,包括江西、湖北等部分地区在内的二十七个州。杨行密由此名正言顺地当起了地方的“自在王”。
公元905年,杨行密病死,其子杨渥继任吴王。杨渥对天下局势及百姓疾苦半点兴趣也无,只喜欢游玩作乐。这就给了手握兵权,觊觎“吴王”之位的将领可乘之机。
公元907年,杨渥手下大将张灏、徐温兴兵叛变,杀死了杨渥。也就是在这一年,大唐王朝也走到了尽头,朱温于开封称帝,建立了后梁政权。但南方各割据势力并不承认后梁政权,他们纷纷摩拳擦掌,准备开辟王朝。
公元908年,徐温将张灏杀死,拥立杨渥之弟杨隆演即吴王位。但徐温不鼓励杨隆演称帝,也不交出自己手中军权。因此,杨隆演即使贵为吴王,也只不过是徐温手中的棋子,众人眼中的傀儡罢了。
公元920年,杨隆演郁郁而死,徐温又拥立杨隆演之弟杨溥即位。公元927年,徐温病逝,杨溥在徐温的儿子徐知诰的默许下,正式称帝,是为吴睿帝,定都扬州。杨薄追崇父亲杨行密为吴武帝,兄长杨渥为吴景帝,杨隆演为吴宣帝。
公元937年,徐知诰废杨溥自立,国号唐,都金陵(南京),史称“南唐”。统治江淮地区近四十年的南吴自此灭亡。
趣味链接 十国
五代时期的中国形势,实际上是唐朝末年各地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五代;在南方和河东地区则产生了十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国”。
南唐——后主李煜,精于词而逊于政
公元937年,徐知诰篡夺南吴政权,即皇帝位,建立南唐,年号升元,并改姓李名昪。即位后,李昪勤于政事,兴利除弊,变更旧法。然而他后来因服用方士丹药中毒,性格变得十分暴躁,且喜怒无常。公元943年,李昪背上生疮,不久便病情恶化去世。李昪死后,其子李璟即位。
李璟即位后,改变父亲李昪保守的政策,大规模对外用兵。先后消灭楚国及闽国,将李昪传给他的二十四个州扩大到三十五个州。不过李璟也和历史上很多皇帝一样,一旦江山暂时稳固,国家经济有所发展时,就开始放纵享乐,不顾政事。
公元957年,后周世宗柴荣亲征南唐,占领了南唐淮南大片土地和南唐江北大部分州县,直逼南唐国都金陵。李璟只好派人向后周世宗柴荣称臣,自请削去帝号,改称国主。这意味着南唐已等同于后周的附庸。
公元960年,赵匡胤篡周称帝,统一了北方,建立了北宋政权。次年,南唐中主李璟病猝,其第六子李煜即位,是为李后主,也就是南唐后主。
后主李煜在治国用兵方面远逊于其父,而宋太祖赵匡胤的能力、胆识又远胜周世宗,因此,南北势力对比愈加悬殊。南唐中主李璟尚不足以与北方强敌一争短长,性格懦弱且不懂军事的李后主又怎可能力挽狂澜呢?
后主李煜所能做的,就是小心谨慎,对北宋年年纳供,委曲求全。无论宋怎样挟制和压迫,他都无条件接受。即便是这样,宋太祖赵匡胤依旧没有放弃灭掉南唐的决心。
公元976年,宋将曹彬率领万名士兵攻破南唐国都金陵。南唐士兵殊死抵抗,被宋军杀得片甲不留。后主李煜被宋军俘虏,建国仅三十九年的南唐自此灭亡。
趣味链接 千古词帝——李煜
尽管在政治上,李煜是个懦弱无能的国君,然而,在文学方面,他却是独领风骚的文人,后世文人尊称他为“千古词帝”。《虞美人》、《浪淘沙令》、《相见欢》、《望江南》、《子夜歌》、《破阵子》等词作精品皆为其所创。李煜被赵匡胤俘获至汴京后,依然笔耕不辍,大书特书自己的亡国伤感之情,毫不畏惧。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思国之感,开创了“词亦可抒”之先河。而他的词句“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最终惹怒了赵匡胤,赵匡胤用一杯毒酒,将后主李煜送进了坟墓。
前蜀——战乱立国,苛政亡国
唐壁州(今四川通江)刺史王建,于公元891年攻取成都后,便以此作为根据地,四处扩张,先后占领西川、东川和汉中四十六州之地。公元903年,唐昭宗封王建为“蜀王”。他成为当时西南地区最大的割据势力。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后建立了后梁,而王建亦在同年于成都称帝,建国蜀,史称“前蜀”。
王建称帝后,励精图治,在蜀地大力发展农业,兴修水利,命令官吏不得搜刮、侵扰农民,大力倡导“与民休息”。遂前蜀在王建统治时期,很少有大规模战争,社会生产也基本上能正常进行。
公元918年,王建病逝,其子王宗衍即位。
纵观中国历史,但凡****年代的开国君主,大多都是一代英杰,而二代君主则普遍骄奢放纵,荒淫无度。且不说秦二世、隋炀帝这样的千古暴君,仅五代十国时期,就有汉隐帝刘承佑、吴景帝杨渥这样的人间败类。当然,蜀二世王宗衍也位列其一。
王宗衍素以奢侈荒淫、苛剥人民着称。他即位后,将国政交给宋光嗣等一群宦官,自己则终日与韩昭等号称“狎客“的佞臣无耻享乐。宦官当道的朝廷,怎可能有公平、光明可言。满朝臣子皆要对当权宦官谄媚殷勤,卖官鬻爵、臣僚贿赂蔚然成风。此外,王宗衍还横征暴敛,耗费大量人力、财力,大肆营建宫殿,巡游诸郡。在这方面,他像极了隋炀帝。幸好前蜀只是西南一小国,国库不如大隋丰盈,否则王宗衍绝对有可能赶超隋炀帝。
公元925年,后唐国君李存勖发兵攻蜀。王宗衍根本不做任何抵抗即投降,后来王宗衍及其宗族皆被后唐士兵残忍斩杀。建国仅十八年,经历二帝的前蜀就这样消失在了中国历史的长河中。除了几座破败的楼宇,什么也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