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伦来到洛阳后,将朝廷内部的情势看得一清二楚,随着自己的权势越来越大,便自然而然地萌生了“自立为帝”的念头。他先设计让贾后斩杀太子,然后又联合齐王司马冏,以“替太子报仇”为由,发兵诛杀贾后及其党羽。扫除了贾后这一最大障碍,司马伦更加嚣张跋扈。公元301年,他凭借手中掌握的兵权,逼迫惠帝退位做太上皇,自立为皇帝。这引得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三王甚为恼怒,于是他们三人联合长沙王司马乂一起兴兵讨伐司马伦。这场大战整整持续了六十日,死亡近十万人,最终以司马伦兵败被杀结束。
司马伦被杀后,惠帝复位。此后,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皆复制“前人模式”,为争夺最高权力而反复残杀。战争规模越来越大,战场一度从洛阳、长安延展至黄河南北。诸王军队到处烧杀劫掠,破坏力巨大,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公元306年,东海王司马越进驻洛阳,杀死成都王司马颖和河间王司马颙,然后将惠帝毒死,独揽朝权。至此,八王之乱才宣告结束。
八王之乱前后共计十六年。在这十六年中,人民死于战乱者无数;历史名城洛阳、长安被夷为废墟;广大农村生产凋敝,生灵涂炭。此外,八王之乱还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更直接导致了数百年的南北分裂的局面。
趣味链接 流民起义
晋末的“八王之乱”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而此时全国各地又几乎都发生了旱、涝、虫、霜等严重的自然灾害,随之而来的即是******、大瘟疫。这三大灾难造成了西晋末年人民的大迁徙。开始时,政府试图控制,如制定流向区域、限定归期等,后来随着灾害日益严重,官僚腐败,迁徙之势无法抑制,终酿成了暴乱。公元301年,巴氏人李特在绵竹起义,屡败官军;后长江一带的流民也纷纷起义;之后全国各地起义频发,共延续了十几年。这有力地打击了西晋的统治,史称流民起义。
永嘉之乱──匈奴灭西晋
汉朝以来,汉族统治者为了强化对各少数民族的控制,补充内地劳动力和加强军事实力等,经常招引和强制原居住在西北、东北边疆的少数民族入居内地。当时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这四个少数民族,人们通常将其称为“胡人”。至西晋时期,这些胡人已入居关中以及泾水、渭水流域,对晋国首都洛阳形成了包围之势。
八王之乱后,西晋王室分裂,国力空虚,民生凋敝,军力迅速衰退。而就在各地流民不断起义时,内迁的胡人也趁机起兵反晋,其中尤以匈奴首领刘渊起兵最早。
公元304年,刘渊在匈奴贵族的支持下,于离石(今山西西部)建“汉”,自称汉王,举兵反晋。胡、汉各族很多人都愿意归附他,遂刘渊兵力激增迅速,很快就攻占了太原、平阳等地。
随着刘渊势力的扩大,鲜卑酋长陆逐延、氐族酋长单征以及羯族小帅石勒等人都纷纷归附刘渊。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威望,公元308年,刘渊在蒲子正式称帝,立长子刘和为太子,任命四子刘聪为车骑大将军,侄子刘曜为龙骧大将军。
刘渊称帝后,加快了对西晋的进攻步伐。公元309年夏天,刘渊派刘聪率军进攻洛阳。刘聪长驱直入,击败了西晋平北将军曹武率领的大军,进抵离洛阳只有100里的弘农郡宜阳城(今属河南)。获胜的刘聪有点骄傲轻敌,被弘农太守垣延夜袭得手。匈奴人伤亡惨重,刘聪不得不撤军回都。同年11月,刘聪再次率领大军进攻洛阳,又遭到了晋军的拼死反击,被迫再次撤退。
公元310年7月,刘渊病死,太子刘和继承帝位。刘和生性猜忌,继位没多久就打算对手握兵权的刘聪等人下手。刘聪自不会坐以待毙,他携十万大军挥师反叛,一举攻入平阳,杀死了刘和,自立为帝。
当时西晋在位的皇帝是晋怀帝,而真正掌握大权的是司马越。司马越不但没有抓住匈奴内乱的时机整顿军务,夺取失地,反而带着洛阳城中仅有的四万精兵奔逃而出,把晋怀帝丢在了洛阳。刘聪得知司马越出逃的消息后,立即派大将石勒千里追击,彻底消灭了这支西晋最后的武装力量。
公元311年,刘聪派刘曜率军向洛阳发起了最后攻击。当时洛阳城中守军不过千人,且城中缺粮,百官逃亡者十之八九。刘曜率领的匈奴大军很快就将其攻陷,晋怀帝被俘。当时的洛阳简直成了人间地狱,刘曜带着凶暴的匈奴士兵焚烧宫庙,奸污嫔妃,大肆屠杀官吏。西晋至此灭亡。
因为这次惨绝人寰的变乱发生在永嘉年间,所以历史上将其称为“永嘉之乱”。
趣味链接 东晋十六国
西晋灭亡后,司马氏在江南重建政权,史称“东晋”。而在北方,从刘渊建国到北魏统一北方的一百三十多年间的时间内,各少数民族的上层阶级和汉族官僚地主,在混战格局中先后建立起了十六个政权,它们分别是:汉、前赵、后赵、前凉、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南燕、北燕及胡夏,史称“十六国”。由于北方的“十六国”与南方的“东晋”在这一百多年的历史中长期对峙,互有攻伐,遂历史上将这段时期称为“东晋十六国”。
淝水之战——前秦伐晋,企图统一全国
东晋十六国时期,南方政权主要由东晋一国把持,而北方则相继出现了多个政权,其中尤以前秦的实力最为强大。
公元352年,少数民族将领苻坚于长安称帝,国号“秦”。从公元357年起,苻坚统军作战,先后灭掉了前燕、前凉及代国,统一了北方,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非汉民族政权。其后,苻坚便开始计划南征东晋,企图统一全国。
公元383年,苻坚强征各族兵力组成九十万大军,兵分三路挥师南下。他一路所向披靡,连夺东晋数座城池。在兵临城下之际,东晋统治阶层内部“各弃成见,一致对敌”。
宰相谢安令谢石、谢玄等募集八万府兵,开赴淮水一线抗击。在摸清秦军前锋虚实后,谢玄遣部将刘牢之率精兵五千,夜渡洛涧(今安徽淮南市东淮河支流洛河),大破秦军前哨。晋以劣势兵力首战告捷,士气大振。于是水陆兼程,奔赴淝水(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东岸,正面迎战前秦中军。
苻坚听说晋军已到淝水,便和弟弟苻融登上寿阳城楼观察动静。只见晋军阵容严整,旗帜鲜明,苻坚顿感惊慌。此时他远望对岸的八公山,又错把山上密密麻麻的草木当成了晋兵,于是更加害怕。便下令将士严守淝水防线,不要贸然出击。
如此一来,晋军亦不敢进逼,他们只能与秦军相持于淝水。而拖得越久对晋就越不利,于是谢石、谢玄二人在情急之下使出“激将法”。他们派人发函于苻坚说:“苻秦军力九十万,竟避而不战,怕是虚晃。如若是真,不如向后撤出阵地,与我晋决一死战。”苻坚果然受不得激,震怒之余下令将士后撤,结果正中谢石和谢玄之下怀。谢石、谢玄二人趁秦军后撤阵乱之际,发兵猛攻,大败秦军。而苻坚也身中流矢,单骑而逃。
淝水一战后,前秦一蹶不振,一代英主苻坚不久也被部将姚苌杀害。统一的北方再次陷入战乱,少数民族贵族纷纷建立多个割据政权,并互相征战。公元386年,鲜卑族将领拓跋珪重建政权,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北方的战乱才得以平息。而东晋王朝则满足于偏安的局面,不思进取,逐渐衰落。后因“孙恩、卢循起义”,元气大伤,再无复兴的可能。公元420年,刘裕废东晋恭帝司马德文,自立为帝,是为宋武帝,国号宋,立国103年的东晋自此灭亡。
趣味链接 投鞭断流
前秦苻坚统一北方后,苻坚召集群臣商议“消灭东晋,统一全国”之事,而朝中大臣劝其考虑星象和天险,谨慎出兵。苻坚不顾大臣反对,认为自己九十万大军光是把马鞭投进长江,就足以截断江流,遂执意出兵伐晋。结果在淝水被晋军八万精兵打败,从此前秦一蹶不振。而“投鞭断流”这句成语,就是由这段历史而来。
元嘉之战——南北对峙的拐点
自东晋覆亡,南北分裂后,中国历史进入了“南北朝”阶段。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也是优秀人物前仆后继出现的英雄时代。
刘裕代晋后,在南方建立了刘宋政权。而北方的拓跋氏亦通过一系列征战,统一了北方,建立了北魏。因此,这两个新兴政权在国家初立的几十年里,皆致力于“扫清周边敌族,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业中,无暇顾及彼此。而两国关系的转折点,至各自第三代帝王统治时期才出现。
公元423年11月,未满16岁的拓跋焘继位,是为北魏太武帝。而次年,宋国少帝刘义符病故,其子刘义隆继位,是为宋文帝。这两位皇帝皆是中国历史上的着名的豪杰人物,南北大地在两位皇帝的治理下,均出现国富兵强、百姓安乐的盛景。俗话说得好,一山不容二虎,当“定国安邦”的大业完成之后,“统一战争”就不可避免地要爆发了。这场一决雌雄的战争就是历史上着名的“永嘉之战”。
公元450年2月,魏先派十万大军攻宋之悬瓠(今河南汝南),同时魏太武帝给宋文帝写了一封侮辱性的信,此事成为元嘉之战的序幕。7月,宋文帝派两路大军北伐。西路军主帅是当时名将柳元景,他经湖北北部的熊耳山,打到了弘农、撞关,进展顺利;东路军由王玄漠率领,也渡过了黄河,围攻滑台(今河南精县)。
双方战至此时,宋军完全可以乘势北上,大举进攻北魏,但是由于王玄漠骄傲自满,军纪败坏,又虐待部下,大失人心,遂使得宋军内部出现了矛盾,北伐不能顺利进行。而此时北魏大军抓住机会,大举反扑,致使宋军节节失利,被迫南撤。由于东路主力受挫后撤,西路军兵力有限,不能单独北伐,也只好南撤。
魏军见状,士气大振,大举南下,一直打到长江北岸之瓜步(今江苏六合)。宋朝大惊,急调各地军民沿江六百里布防。此时已至深冬,天寒地冻,魏军粮草不济,加之宋军布防严密,无隙可乘,于是魏军决定休战退军。但退军时魏兵屠杀掳掠,使宋损失不计其数。刘宋由此大受打击,军队士气低落,国力走向衰微。次年春天,魏军再次南下,而宋军已不复当年之勇,防线渐次由河北退至淮北,最后退守淮南。从此,中华大地上的“南北对峙”局面转向了“北强南弱”。
因宋文帝的年号为元嘉,故这场大规模的战争被称为元嘉之战。虽然刘宋政权在战争中得以保存,但国家元气大伤,根本不用北魏劳师动众地兴兵南下,它自会走向败亡。
趣味链接 萧道成灭宋建齐
宋文帝于元嘉之战后第三年被太子刘劭所杀。之后刘宋政治日坏,阶级矛盾越来越尖锐,小规模农民起义不断发生。与此同时,统治阶级为了争权夺利,相互残杀。自孝武帝起,凡新皇帝继位,都对掌握州镇兵权的兄弟叔侄们心怀猜忌而大开杀戒。这种大规模的自相残杀,极大地削弱了刘宋的统治力量。公元479年,宋国禁军萧道成拥兵自立,建立了齐朝,史称“南齐”。刘宋天下不复存焉。
南齐、南梁——战乱年代中的短暂王朝
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四个连续的政权,它们都建都于建康(今江苏南京)。而在这四个朝代中,齐朝是存在时间最短的,仅有二十三年,共历七帝。
萧道成称帝不足四年即死去。临终前,他嘱咐太子萧赜继位后不要像刘宋那样骨肉相残。萧赜遵照了父亲的遗命。但他死后,他的堂弟萧鸾却用阴谋夺得帝位,之后又大开杀戒。而他最不该杀的,就是帮他登上帝位的雍州刺史萧懿。
公元501年,萧懿之弟萧衍以“为兄报仇”之名,在襄阳举兵,攻进建康。次年萧衍篡位,建国梁,史称“南梁”。
南梁从建国到亡国共五十五年,但仅梁武帝一人就做了四十七年的皇帝。梁武帝在位期间,北魏已经衰落,无力大举南下,所以南梁得到了短暂的发展。
梁武帝为人节俭,勤政爱民,致使梁朝前期的国力,大有赶超北魏之势。鉴于宋、齐宗室的屠杀,梁武帝对其宗室十分宽容,即使犯罪也不追究。
然而在梁武帝后期,因听信谗言,梁武帝开始信仰佛教。他不仅下诏免征僧侣赋税,还大兴土木,广建寺院,而宗室及官员又借此贪污腐败,致使国室亏空,民怨四起。
公元547年,东魏大将侯景因与权臣发生矛盾,表示愿意将所据河南十三州之地献给南梁,以归附。梁武帝因其反复无常,桀骜难制,并不赞成,但梁武帝又寄希望于侯景,希望侯景能帮助他实现统一梦想,遂接受侯景的投降,并封以河南王、大将军等要职。
岂料侯景第一次兴兵伐魏就惨败而归。而东魏亦抓住时机,南下攻梁。梁武帝意图送还侯景以求和,结果走投无路的侯景于公元548年8月举兵叛变。他率兵南攻建康,俘获梁武帝,并将其饿死狱中。
建康沦陷后,侯景即篡位建汉,继而又屠杀江南世族及萧梁子孙。南梁政权至此土崩瓦解。
公元552年,广州太守陈霸与湘东王萧绎派遣的王僧辩联合攻下建康,侯景企图逃跑,却被自己的部下砍死在船中。
之后,梁武帝子孙为争夺皇位,纷纷自立。湘东王萧绎于江陵称帝,是为梁元帝。武陵王萧纪称帝于蜀,后派兵攻打江陵。梁元帝向西魏求救,萧纪被西魏攻灭,益州亦被夺走。次年,萧詧引西魏军趁机攻陷江陵,梁元帝被杀。西魏立萧詧为傀儡,史称西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