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战正酣时约翰病死,九岁的亨利三世即位。亨利宣布承认《大宪章》,战争才告结束。此后,在亨利统治的五十六年里多次颁布《大宪章》。因此,《大宪章》成为既定的英国法律,日后的国王亦难以像约翰一样将它完全推翻。
趣味链接《自由大宪章》的意义
《自由大宪章》第一次以法律文本的方式规定了人权,开始了最早的人权实践。从《自由大宪章》的文字中,我们处处可以见到财产权、人身权以及抵抗权等各种权利的身影,社会生活从此开始走向固定化。《自由大宪章》所宣告的“国王在法律之下”、王权应当受到限制的精神对于近代资产阶级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使得国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法律开始成为约束王权的有力武器。从此,不遵守法律的君主将受到臣民的制裁,他本人也不再享有对臣民的权利,人们亦有权推翻他的统治。所以,一直以来,《自由大宪章》被誉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在英国乃至世界宪政发展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英法百年战争——一段历史恩怨的大清算
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法兰克王国在西欧地区建立起来。但是法兰克王国经常遭受北欧海盗的袭击,最后法兰克国王与北欧海盗签订条约,允许他们在诺曼底居住下来。这样看来,法国国王与诺曼底公爵之间的关系是封君封臣关系。1066年,威廉征服英国,成为英国国王,但他同时还是诺曼底公爵,是法王的封臣。法王一直以来就想赶走英国人,统一法国,但是受到英王的阻挠。英法之间这种君不君、臣不臣,利害关系纠缠不清的混乱局面,在双方的后代之间一直延续下去,直到1328年百年战争的来临。
这次战争的导火索是弗兰德斯地区。弗兰德斯地区是法国的纺织工业中心,也是纳税大户,但是弗兰德斯地区是英王从祖上继承的领地,其所用原料全部来自英国。1328年,法国卡佩王朝绝嗣,腓力六世继位。英王爱德华三世以卡佩王朝前国王腓力四世外孙的资格,争夺卡佩王朝继承权。法王为了报复,出兵占领弗兰德斯地区,英王爱德华三世遂下令禁止羊毛向该地出口。尔后英国军队入侵法国,英法百年战争由此开始。
战争分四个阶段,前后持续百年时间,因此被称为英法百年战争。
第一阶段(1337-1360),英法争夺弗兰德斯和基恩。战争一开始,英国依靠强大的海军全面封锁法国海域,然后占领法国多处海港。法国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形势非常不利。1360年法国被迫签订布勒丁尼和约,割让出卢瓦尔河以南至比利牛斯山脉的全部领土。
第二阶段(1360-1400),法王查理五世展开报仇,欲夺回被侵占的领土。法王雇佣大量的雇佣军,以突袭和游击战术攻击英军。由于英军不善陆战,因此在多场战役中大败。英王担心丢失全部领地,因此与法王签订停战协议,英军退守沿海区域。
第三阶段(1415-1429),法国发生农民起义,英国趁机入侵。这次英王联合法国勃艮第大公爵,攻占法国北部地区,甚至占领巴黎。法王查理六世无力抵抗,被迫签订屈辱条约,承认英王亨利五世为法国摄政王,有权在查理六世去世后继承法国王位。这个条约几乎等同于亡国条约,因此查理七世不承认这个条约,两国再度交火,百年战争进入第四阶段。
第四阶段(1429-1453),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法国人民广泛地参与进来,战争演变为法国爱国保卫战争。法国人民在圣女贞德的激励下,同仇敌忾,把英军赶回英格兰,全面收复法国领土。
英法百年战争持续百年时间,对英法人民来说都是一场大灾难。同时,百年战争对英法的历史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法国通过战争完成了民族统一;而英国战后则发生了红白玫瑰战争,最后都铎家族“渔翁得利”,在英国建立了都铎王朝。
趣味链接 英王与法王的血缘关系
法国卡佩王朝最后一位国王腓力四世去世,由于没有子嗣,引起腓力六世和英王爱德华对王位继承权的争夺。腓力六世是腓力四世的弟弟。英王爱德华的母亲伊莎贝拉是法王腓力四世的女儿,因此爱德华是腓力四世的外孙。这样算来,腓力六世是爱德华外公一辈的,两人具有一定的血缘关系。
圣女贞德——法国历史上的伟大民族英雄
贞德(1412-1431),法国奥尔良地区的一位少女。因为在英法百年战争中上阵杀敌,激励法国人民赶走英军侵略者,因此受到法国人民的爱戴,是法国人民心目中的自由女神。教皇把她册封为“圣女”,故又称“圣女贞德”。
传说中,贞德年满十六岁的时候在村后的大树下遇见三位天使,听到了天使转给她的神的启示。神给了她一项伟大而又神圣的使命:带领法国人民收复处于英格兰人占领下的法国领土,并带领****至兰斯进行加冕典礼。
贞德没有忘记神的这一指示,为了实现将英国军队赶出法国领土的目标,她决定加入军队。但是一个弱女子以有神的旨意为名义请求加入军队,在别人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于是在1428年5月,她请求她的亲戚杜兰德·拉苏瓦带她前往附近的沃库勒尔访问当地的驻防部队指挥官博垂科特。当她向对方说明来意之时,博垂科特嘲笑了她一番,并让她离开。但是贞德并不灰心,在第二年的一月再次随同两个支持她的士兵前来,在他们的支持下她获得第二次接见。在谈话中,她预言奥尔良附近的法军将会战败。果不其然,在前线传来的消息证实了贞德的预言。怀着将信将疑的心情,博垂科特勉强同意护送她前往希农,因此她终于获得了查理七世的接见。恰逢当时查理的岳母约兰德筹措了资金准备发动一场解救奥尔良的战争,在贞德的一再请求下,查理最终同意她加入了军队。
对于如此年轻,又是女流之身的贞德为什么能受到重用,人们一直充满疑惑。一些历史学家们给出了一段这样的解释:“在战场上一年接着一年的可耻失败,法国政府在军队和人民的心目中的地位直线下落。当查理****同意由贞德来领导他的军队并准备战争时,他一定是已经试过几乎所有正规、理性的策略选择而却皆告失败。只有一个已经到达了存亡最后关头,却全然无计可施的政权,才会在绝望下去相信一个自称受到上帝指示的农村文盲女孩,让她指挥国家的军队。”
我们姑且不论这段解释是否合理,但是贞德的的确确是领导了整个法国的农民运动,也就没有深究她为何会受到如此重用的必要。只看跟随她一同作战的军官们对她的评价,即可看出贞德的足智多谋的确深刻地影响了法国的反英战争。
贞德于1430年在贡比涅一次冲突中被俘。法国统治者害怕贞德日益高涨的人气会危害到自己的统治而不积极施展援救,导致贞德落入英军手中。英格兰当局控制下的宗教裁判所以异端和女巫罪判处她火刑,将她当众处死。英国人被彻底逐出法国后,贞德年老的母亲说服教皇卡利克斯特三世重新审判贞德的案子。贞德最终获得平反,并被教皇册封为圣女。
趣味链接 贞德的服装
贞德自从离开家乡后直到她被俘,一直穿着男装。这在现代人看来是很正常的事情,可是在中世纪的欧洲,这是犯大忌的事情,会受到上帝的谴责。英格兰人主导的审判也以此将贞德定罪,理由是圣经上有关穿着的规定。当教皇重审贞德的案子时,为她作证的法王、神学家等都认为贞德穿着男装是因为她的任务是男人所做的工作,因此着男装更为合适。以此为借口,教皇宽恕了贞德穿男装的罪行。
红白玫瑰战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红白玫瑰战争(1455─1485),是指英国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为了争夺英格兰王位而发生的内战。因兰开斯特家族的族徽是红玫瑰,约克家族的族徽是白玫瑰,故这场战争又称为红白玫瑰战争。
1454年12月,在宫廷斗争中失利后,约克公爵理查勾结沃里克伯爵等大贵族,起兵反对国王亨利六世,内战由此爆发。第二年5月,理查率领士兵三千人在圣奥尔本斯击败兰开斯特家族军队后控制了宫廷,理查自封为护国公。
1459年,王后玛格丽特站在兰开斯特家族一边,准备将理查排挤出咨议会。同年10月12日,亨利六世率军在卢德福桥击败理查和沃里克伯爵,迫使其逃亡法国。
1460年6月,经历了将近一年颠沛流离生活的沃里克伯爵和理查之子爱德华又东山再起,率军杀回英国。刚打败理查不久的英国国王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便遭到突然袭击,完全丧失了抵抗的能力。于是伦敦被理查攻克,国王本人也被俘,理查正式被宣布为王位继承人。但当时的英国王后玛格丽特并不甘心失败,就在同年的12月30日率军突袭威克菲尔德。理查根本没有预料到会有如此变局,还没有反应过来怎么一回事便做了刀下之鬼。
理查被杀后,他的儿子爱德华继承约克公爵封号。爱德华也是一个野心勃勃的政治家,他当然不会这么轻易地认输,时过一年后,于1461年2月2日便率军在莫蒂默斯克罗斯打败了国王的军队。亨利六世被废除,爱德华自己登上了英国国王的宝座,建立了约克王朝。为了防止重蹈父亲的覆辙,爱德华决定坚决、彻底地消灭玛格丽特的军队。他最终于3月29日在陶顿之战中彻底打败兰开斯特军,玛格丽特被迫逃往苏格兰,爱德华完全消除了玛格丽特对自己王位的威胁。
王位稳定后,爱德华残暴地惩治了不顺从的大贵族,继其之后登上王位的理查继续执行了这个政策。但是这个政策促使兰开斯特和约克家族投靠到威尔士亲王亨利·都铎的怀抱。最终,1485年亨利·都铎率军打败理查,登上英国王位,称亨利七世,从此开始了都铎王朝的统治。
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为了争夺英格兰王位而大打出手,最后两败俱伤,便宜了威尔士亲王亨利·都铎,这真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趣味链接《亨利六世》
英国着名诗人莎士比亚在他的剧本《亨利六世》中,以伦敦坦普花园的两朵玫瑰被拔为导火索,描述了这场为时十几年的内战。莎士比亚笔下所描述的该战争大部分由马上骑士和他们的封建随从组成的军队所进行。兰开斯特家族的支持者主要集中于国家的北部和西部,而约克家族的支持者主要在南部和东部。这场玫瑰战争导致了大量的贵族伤亡,严重削弱了封建贵族的统治势力,为都铎王朝强大的中央集权君主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英诺森三世——罗马教皇权势熏天
中世纪的欧洲是天主教的天下,而天主教的中心是教皇。自从教皇国诞生以来,教皇在俗世的权力越来越大,格列高利七世曾逼得德皇亨利四世跪在雪地里三天三夜,乌尔班二世挑起了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到英诺森三世的时候,教皇权势达到了顶峰。
英诺森三世早年曾在巴黎和波洛尼亚攻读神学和教会法,1190年担任枢机主教,1198年当选为教皇。英诺森三世崇信教皇权力的至高无上性,他认为教皇是上帝在世上的代表,皇帝和国王应臣属于教皇,并由教皇授予世俗权力。他的经典名言是:“教皇是太阳,世俗国王是月亮。”“国王如不能诚心侍奉基督的代理人,就不能正确地治理他的国家。”“国王拥有肉体上的权利,祭司拥有精神上的权利,由于精神统治着肉体,教皇也应高于国王。”
英诺森三世在行动上也积极地践行着他的信仰。刚当上教皇不久,英诺森三世便利用霍亨斯陶芬家族和韦尔夫家族争夺皇位之机,在德意志挑起内战,排斥了德意志在意大利的势力,收复了过去为德意志和意大利封建主所占的教皇辖地,巩固了教皇在辖地内的统治。这件事巩固了他在教皇国的地位,使他的名字传遍欧洲大地。当英格兰国王约翰无视他的权威,公然赶走他任命的主教时,英诺森三世立即展开报复行动,他宣布取消约翰教籍,然后怂恿法国国王进攻英格兰。最后,约翰被迫向教皇称臣,并缴纳年贡,英诺森三世又一次战胜了世俗君主。
有人说英诺森三世像神一样,因为他带领天主教曾经无限接近于上帝;也有人说他像恶魔,他用血腥手段镇压了信仰不一样的人。这里的“信仰不一样的人”是指阿尔比派,这是一个信仰善恶二神论的教派,他们否认正统天主教的三位一体、圣礼和炼狱等说法,被天主教定为异端。英诺森三世当然不能容忍这样的存在,他在1209年组织十字军镇压阿尔比派,十字军大肆烧杀劫掠,所过之处,一片狼藉,连妇女和小孩都不能幸免。在十字军的镇压下,阿尔比派转入地下,14世纪逐渐消亡。
英诺森三世的巅峰时刻是在1215年的“拉特兰宗教会议”上。在这次大会上,欧洲的四百多位主教、八百多位修道院院长及副院长应英诺森三世的召唤而来,各个国家的国王也都派遣特使前来。当时有人惊呼“好像全世界都到齐了”。在这次大会上,英诺森三世享受到了人世间最顶级的待遇。在这一刻,上帝与他完美重合。不幸的是,第二年,英诺森三世便与世长辞,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趣味链接 宗教裁判所
宗教裁判所消灭一切异教徒,具有严重的******罪性质。这个邪恶的机构最初是从英诺森三世时期开始的,英诺森三世为镇压阿尔比派异端,曾建立教会的审判机构,是为宗教裁判所的发端。在他之后的多位教皇都致力于建设宗教裁判所,最终使得宗教裁判所在西欧天主教国家普遍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