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984400000031

第31章 当死神渐渐走近——死亡与悲痛(1)

听到亲人将不久于人世的噩耗时,毫无疑问,震惊和否认是人类的第一反应。听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的噩耗时,除了震惊和否认之外,还有极端的恐惧。任何人都可能在毫无预感的情况下面对死亡,却甚少有人能够高兴地接受自身生命即将终结这一事实。这不是某个人的畏缩,而是人类的本性。死亡之于人类,究竟是生命的悲剧,还是人生的完结?

临其穴惴惴其栗——死是生命的一环

所有生命对死亡都有着最原始、最本能的恐惧,即使是高级的哺乳动物,即使是进化出思维和语言的人类也不例外。因为人的感情更丰富,人的思维更活跃,对待死亡也比一般的动物更敏感。不过,人类终究进化出了更复杂的社会伦理和社会文化,对于死亡这个生命中最可怕的概念,有人仍然害怕得浑身颤抖,有人已经能够理性地对待。

不可否认,中华民族向来没有谈论死亡的传统,几千年来,死亡都被看作是一件非常不吉利的事情,人们对其唯恐避之不及,根本不可能将“死亡”这件事拿到台面上来说。从这一点上,可见国人对于死亡的拒绝和恐惧之情。

鲁迅在《立论》中讲过这样一个例子:一户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全家人都非常高兴。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这时候,一位宾客说“这孩子将来是要发财的”,这位宾客得到主人的一番感谢;另一个宾客说“这孩子将来是要做官的”,他收到了几句恭维的话;有一位宾客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于是他被大家合力痛打了一顿。

由此可见,中国人是多么崇拜年轻的生命,而对死亡讳莫如深。孔老夫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于是所有人都装聋卖傻,即使想要了解一下死亡,也没有人肯逾越雷池,去探寻个究竟,生怕换回一个“杞人忧天”的评价。后来,孔老夫子又给了一个“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的说法,似乎为死亡找到了出路。可惜,后人将“慎终追远”理解为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当丧葬文化发展到极致之时,葬礼变得越来越隆重,越来越热闹,更加偏离了原本的意思。

相反,在西方的一些国家,每个人从小学时期就开始思考:如果生命只有三天,你要怎样安排?如果你死了,墓志铭要怎样写?日本对待死亡也是相当慎重的,他们更懂得如何通过最优雅的仪式给死者一份最后的尊严,并且让生者和死者达到情感上的和解。

相比之下,中国人对待死亡的态度往往不是尊重,而是回避的,是闭口不谈的。一般人提到死亡,第一个反应就是觉得晦气。因此,在参加完葬礼之后,往往有“除秽”这一说法。比如,死者家属会在邻居家贴上红纸,以避免晦气招惹到别人家;参加过丧礼后要洗头、洗脚,换洗衣物。成年人这种对待死亡、丧葬的态度,也会影响家庭中的儿童。

如果邻里间有老人去世,父母都会教导孩子要绕过举办丧礼的地方,不要随便参加丧葬的场合等。家中的老人去世时,父母给孩子的解释也是“姥姥睡着了”或者“爷爷去了很远的地方”,回避的态度让许多人,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成年人也不曾认真思考过“死亡”这个人生命题。可是,现实总是残酷的,当你尚未了解死亡为何物时,往往就需要赤裸裸地面对最亲近者的死亡。

实际上,儿童往往比成年人更敏感,更能够感知死亡。一棵植物的枯死、小动物的去世,甚至亲人的去世,都能够引发孩子的共鸣。这时候,父母更应该用积极的态度来教导孩子,帮助孩子面对生死背后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孩子的内心往往比父母想象得强大,让孩子直面死亡,并不是说暗示或者纵容他们去做,而是更珍惜生命,保护生命。

虽然老话说“人死如灯灭”,但是,肉体的死亡并不代表精神的死亡。气息不再了,身体腐烂了,但是死者的精神世界仍然在延续。死亡是一件非常个体的事,同时也是集体的事。活着的人不知道自己死后会如何,已经死去的人无法了解自己死后的人间。但是,所有个体最终都会走向死亡,所有活着的人都会面对他人的死亡,而我们今天看到的他人死后的情形和人们对死者的态度,最终都可能会原样复制到自己身上来。

可惜,并不是所有人都意识到死亡的重要性,甚至,许多人不肯承认死亡是一个必然的事实,是一个需要带着庄严、肃穆和敬畏感来面对的生命过程。因为在传统上,人们更看重生的价值,更重视“为了什么而死”这件事,所以才会有“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的说法。在传统的价值观看来,为了人民利益或正义事业而死便是“重于泰山”的,而普通人的死亡就是“轻于鸿毛”,是不重要的,甚至是可以被忽略的。

有人曾经在山东、上海、福建等地对中学生进行关于死亡的调查,在“你有没有想过自杀”或“有伤害自己的想法”的问题下,有20%的中学生想过自杀,有自残或者伤害自己经历的中学生超过了20%。而这些,都是学生的父母不曾了解的。

说起来,每一代的父母都没有错,他们不过是按照传统文化的思想来教育孩子罢了。在任何一个家庭中,死亡都是禁忌的话题。父母想尽一切办法保护孩子,远离死亡,避免孩子因为目睹死亡而引起恐惧和焦虑。殊不知,如果孩子对于死亡一无所知,他们不会害怕死亡,反而会对死亡产生好奇心,觉得死亡是一件很神秘的事。正因如此,叛逆的中学生才会随随便便地留下遗书,用跳楼、喝药的方式威胁老师和家长。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死亡不仅是一个不可逆转的生命过程,更是一个需要赋予尊重和庄严的生命环节。如果说,所有的生命都是一段珍贵的旅程,死亡便是旅程的最后一站。一个人不仅要知道生命从哪里来,更要知道生命最后会去到哪里,生命本身意味着什么。所有人都会死亡,在这一点上,皇上和太监拥有平等的权利。即使生命旅程本身充满了艰辛,也带来了许多美好。旅途中的风景让生命的存在更有价值,而死亡,也同样珍贵。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生命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平等的,需要用同样虔诚的态度来面对。

你怕死吗——不同年龄对死亡的态度

对于20多岁的成年人来说,回答“你怕死吗”这个问题轻而易举,任何人都可以不假思索地给出心中的答案。因为成年人已经听过了许多关于死亡的故事,了解了许多生命逝去的信息,也有人曾经亲身经历过亲人的去世。对于死亡,每一个成年人都有自己的观点。

可是,如果将这个问题抛给刚来到这个世界不久的小宝宝,他们一定是不明所以的。毕竟,一个对生命、死亡都没有概念的人,怎么能知道自己怕不怕死呢?即使教育系统中并没有关于死亡的课程,生活经验依然会教给每个人死亡的知识。可以说,一个如同白纸一张的宝宝在成长中慢慢地了解死亡,也是“生活”这个老师的巨大功劳。

儿童对于死亡的了解是跟随身心发展同步进行的。皮亚杰曾经对儿童的“死亡概念”做过研究,发现四到六岁的孩子处于“泛灵论”阶段,喜欢将周围的物品拟人化,即使是玩具娃娃,也会被儿童视作是有生命的。到了六七岁的时候,儿童将会动的东西当作活的,反之,不会动的东西就被看做是死的。比如,家里的宠物狗是活的,而桌子、椅子、盆栽是死的。

这个时候,儿童并不知道人和动物都有生命,最终都会死去。而且,他会觉得别人会死,自己不会死,老人会死,年轻人不会死。在他的认知范围内,他会觉得人会病死,或者因为意外而死,但还不知道人会寿终正寝,会老死。

8岁到10岁的时候,儿童会觉得能够自行运作的东西就是活的,反之是死的。比如每天在天空中活动的太阳和月亮被看作是活的。11岁之后,儿童的生死观念开始变得客观、理性,朝着成年人生死观的方向发展。

1984年,心理学家Maria Nagy跟随皮亚杰的脚步,曾经做过一次类似的但是非常具有影响力的研究,结果从另一个角度发现了儿童死亡观的发展阶段。Maria Nagy研究发现,3到5岁的儿童会认为死亡是暂时的,就像旅行和睡觉一样,而且可以随时取消。6到9岁的儿童则开始了解到“死亡是生命的终结”,10到15岁的儿童开始了解死亡的真相,并且能够按照合乎逻辑的思考理解死亡。

可以说,3岁是儿童生死观发展的重要分界线。3岁之前,儿童没有发展出关于死亡的情绪,他不明白死亡是令人悲伤的,因此,对死亡现象的反应有点麻木。而3岁之后,儿童开始对“死亡”感兴趣,迫切地想要知道什么是死亡。可惜,传统观念影响下的父母并不会明明白白地跟孩子谈论死亡,而是用各种故事情节来讲解死亡,于是,儿童对于“死亡”的理解进入相对混乱的阶段。

《西游记》中的妖怪们说,吃了唐僧肉就不会死了;白雪公主里的老爷爷说,得到王子的吻,白雪公主就可以复活;嫦娥奔月的故事中说,吃了王母娘娘的仙丹,就可以长生不老……各种版本关于生死的故事混乱了儿童的脑海,而且,凭借他仅有的对世界的认知,尚没有能力自行判断诸多版本的死亡。当儿童需要面对真实世界的死亡时,就会表现出情绪和行为上的障碍。

儿童在面对死亡时,第一反应就是否认。比如,一个孩子无法接受父亲或者母亲去世的事实,就会向外人宣称“爸爸没有死”、“妈妈还在家里等我”一类的说法,以获得心理上的安慰。而且,心理上感到受伤的儿童可能将怨气撒到身边同学、老师的身上,引起一系列的连锁问题。此外,第一次经历死亡后,儿童会特别害怕死亡再次光临,会特别担心身边的人,害怕自己经历第二次失去亲人的痛苦。

实际上,每个人对死亡的态度都受到个人生活经验、年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对于青少年来说更是如此。青少年的普遍问题就是情绪不稳定,有的还会出现分裂情绪。青少年需要处理的问题比较多,因此很少思考死亡,不过,直面死亡的事实往往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困惑,甚至使得青少年的情感处在受伤的状态下。青少年第一次面对亲人离世时,往往都会孤立自己,害怕和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感到未来和人生方向的迷茫。如果是祖父母、外祖父母去世,青少年还会因此和父母变得疏离。

由于缺乏必要的“死亡教育”,大多数青少年不曾思考过死亡,甚至根本不怕死,而青少年自杀的年龄也在逐年下降。在一项针对中学生的随机调查中,许多中学生表现得对死亡一无所知,有的中学生认为“死了就是睡着了,再也醒不过来了”,有的中学生则认为“死了就会去一个很远的地方,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对死亡的无知导致许多青少年不怕死,甚至向往死,更有一些动漫、网络游戏让青少年以为自己是“金刚不坏之身”,根本死不了。

实际上,“不怕死”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很多杀人犯都是不怕死的。如果青少年没能正确地认识死亡,接受死亡的存在,极容易走入“不怕死”、“蔑视生命”的境地。一个不把自己生命和他人生命看得重要的人,走上犯罪道路的几率可想而知。

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父母来说,如果想要降低孩子对死亡的恐惧,最好从童年早期就淡化死亡的可怕形象,更不要动不动以死相威胁。死亡既不是像睡觉一样幸福的事,也不像“恶魔将人抓走”这般的恐怖。也就是说,如果希望孩子不害怕死亡,用一种敬重的态度对待死亡,父母就要运用正确的方法,尽量不要将错误的死亡概念传递给孩子。

当个体进入成年期之后,死亡就不再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了。成年人已经发展成熟,在智力上和哲学上都能理智地看待死亡,不会再否认自己及所爱的人终将死亡的事实。在人生的成年阶段,因为生活的重心主要在于实现抱负及追求成功,难免会产生愤怒、失望、挫败和绝望感。不过,死亡并不是成年人经常提及的话题,相比之下,成年中期的人要比成年初期以及成年后期的人更惧怕死亡。

老年人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主要以身体健康为重心,同时,老年人也可能面临经济上的极大困难,因此人们通常认为,老年人比年轻人更害怕死亡。不过,也有学者认为,老年人因为预感到死亡,反而不害怕死亡。他们已经面对过人生中各种不同的丧事,所以,老年人考虑死亡是非常客观、成熟的,他们不再感到害怕,反而能够平静地接受过去的生活以及未来的死亡。

羽化、升天、驾鹤西游——不同文化中的死亡

在任何语种中,对于“死”都有许多委婉的说法,中国人认为谈死是不吉利的,因此死亡本身和与死有关的一切事物都要用相应的委婉语来代替。西方人虽然有着和中国人完全不同的生死观念,却同样忌讳直接说“死”,而是用经过乔装的隐晦的词语来表达死亡的含义。

在汉语中,用来表达“死”的词语就有几十种,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四字成语,用来表达不同身份、不同社会地位的死亡。最常用的表示死亡的词语就是“去世”,表示生者离开了世界,隐晦这个“死”字。“坐化”、“圆寂”用来表示僧人的去世;“羽化”、“登仙”用来用来表示修道士的死亡;“驾崩”、“崩殂”用来表示帝王的去世。

同类推荐
  • 自卑与超越(经典全译本)

    自卑与超越(经典全译本)

    《自卑与超越》是个体心理学先驱阿弗雷德·阿德勒的巅峰之作。全书立足于个体心理学观点,从教育、家庭、婚姻、伦理、社交等多个领域,以大量的实例为基础,《自卑与超越》阐明了人生道路的方向和人生意义的真谛,帮助人们正确地面对人格缺陷,进而正确地理解社会、理解生活、理解人性,《自卑与超越》具有极深的现实性和巨大的思想价值。
  • 我们内心的“坏东西”

    我们内心的“坏东西”

    《我们内心的“坏东西”》是一本探讨我们内心隐秘情绪的心理类图书。我们内心到底有多少不为人知的“坏东西”?我们又将如何对待它们?本书系统阐明了这些隐藏心理的成因、类型,并邀请读者反思它带给我们的快乐,以及我们如何利用这种情绪和心理来更好地感受自己。
  • 战胜抑郁:走出抑郁症的30天自我康复训练

    战胜抑郁:走出抑郁症的30天自我康复训练

    一套科学且有针对性的消除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恐惧症、失眠等神经症的心灵重塑疗法,让你30天轻松战胜抑郁!
  • 超限思维

    超限思维

    这是一本神经症患者自身经历的分享之书,一本如何与抑郁的灵魂和解之书;这是一场直击灵魂深处的自我对谈,这是一段由内而外改变自我的思辨之旅。当我们的情绪陷入低潮,被抑焦虑所控制而无法自拔时,我们用伪装来掩饰自己的孤独和无助,我们在“自恋”和“自厌”之间痛苦挣扎,我们在虚无的幻想中生出真实的恐惧,我们一次次准备行动,却一次次以失败告终,导致内心精神的破产……我们不能幸免所有的苦难,但可以通过破除固化思维、培养思辨思路,摆脱环境的负面暗示,回归生命本身。
  • 心理学与自制力(全新升级版)

    心理学与自制力(全新升级版)

    本书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了影响自制力的因素,介绍了提升自制力的有效方法,让你学会绕开吞噬自制力的陷阱,强化自制力,集中注意力,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翻开生活崭新的一页。
热门推荐
  • 注定缘虐情深

    注定缘虐情深

    本文讲述女主昱潼从播音小白慢慢蜕变成大神的道路。一开始的机遇起因是因为爸爸给她买了一部新手机,多少次的想放弃直到遇到伍淳之后她的职业生涯像是开了卦。两人线上认识,线下奔现。大型翻车现场,相爱相杀。副线小助理如何追娇妾,纵情互虐千万遍,撒糖瞬间终服软。还有老夫老妻式相处模式的林凯,搞笑瞬间,爆笑不停。更多精彩,尽在此书中。?
  • 爱上吃货小妻

    爱上吃货小妻

    咱也有啃着小说穿越的一天呐,谁说穿越非要是穷苦叮当一身响,爹不疼娘不爱的?别的才艺是啥不会,这吃货般的技艺倒是带出了一个将军的另眼相看!
  • 专业吊打气运之子

    专业吊打气运之子

    你已经无敌了几十万年?你是修仙无敌归来?你是从几十年后重生到现在的重生者?你是在深山里学艺成功回归都市?你是特种兵王归来?你们说我得罪不起你们?抱歉,我并不是针对谁,我只想说在座的各位都是勒色!
  • 地狱通关后的英灵

    地狱通关后的英灵

    上司这样对你说:“你们俩是传说中拯救无数世界的英雄,非常强大的英灵,有一天你们莫名其妙的就出现在世界终点站附近在这个无数世界最终的归宿附近。你们打败了一个非常强大的邪神,但是作为代价你们燃烧了自己的过去,现在你们作为世界终点站的死神开始了一段新的生活。”那么,你信不信这个糟老头子的话呢?新的生活和过去的回忆,你要选哪个?小孩子才做选择,大人全都要!
  • 大道无情之问道

    大道无情之问道

    一代天师李天罡,身负九星孤命,从小历经万苦,失去双亲恩师,遭师兄反目妒忌,遇唐门追杀,战藏佛,助女王登基,狂撩天山圣女,一路跌到,一路成长,剧情跌宕如现实生活的我们,不放弃自己,不抛弃自己,最后终悟道成仙
  • 锦爷夫人娇又飒

    锦爷夫人娇又飒

    【互相暗恋,攻心大叔老男人vs又飒又野小姐姐】最近有个传言。那位神秘权贵送了枚戒指给温家小祖宗,不过人姑娘年轻想等几年上门提亲。这人行事狠辣诡魅,至今知其身份的人少之又少。温家姑娘早年双亲亡故,温、宋两家都当心肝宝贝疼着。可是忽然有一天小祖宗恋爱了!!!一开始这男人跟鬼似的,谁都查不到身份。恋爱对象众说纷纭,都在怀疑之中。直到有一日,温家叔叔发现送小侄女回家的车,并且亲眼目睹??当即大怒把‘野男人’堵着,凶神恶煞要吃人。……登时躬身垂首,一脸悻悻,“原来是你!!那没事了,请好好恋爱。”大婚当日好友到场,一眼只觉得姑娘温软漂亮娴静。问:万千娇花,你原来喜温软款?老男人柔笑:绝岭上高不可攀的牡丹绝不温软。好友:……后来小娇妻问男人,喜欢自己什么?喜欢你张牙舞爪为自己的正义坚持正义的模样。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追美之人生再来

    追美之人生再来

    那一年,笑傲江湖正在热播,田伯光说:“我不能为了一棵树,放弃整座森林!不能为了一粒盐,放弃整座盐田!”
  • 凤弑天下

    凤弑天下

    慕容心,21世纪医术天才。因为一场意外,穿越,她成了皇城的皇后,他后宫唯一的女人。某片段慕容心:“后宫就我一人?”冷君邪:“皇城第一美人都成了朕的皇后,那么你觉得,还有谁配做朕妃子?”慕容心:“别找借口,难道不是因为你……你丑?”冷君邪:“你怎么知道朕丑不丑?”慕容心:“那你戴着面具干什么……要不给我看看?要是毁容什么的我会医术说不定就把你医好了。”“可是,朕发过誓,只有爱我的和我爱的女人才能看朕的脸,懂?”慕容心:“不看就不看,你以为自己长和宋仲基一样帅啊。”不过,当某日后,她看着自己面前这张妖孽的脸不禁吞了吞口水,“皇上,需要小女子尽管说一声,小女子做饭打扫卫生外带暖床可都是一一俱全的。”
  • 天才的路上

    天才的路上

    天才的思维,我们不懂!混蛋的世界,我们不明白!因为,他们的大脑总是异于常人!天才的智商,我们无法企及!混蛋的行为,我们不理解!因为,他们总是沉醉于自己的想像中!时代需要天才,因为,他总是不经意完成让人意不到的事情。等我们知道的时候,才发觉,哦,他们真的不可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