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琬的才能本不及杨仪,却更受重用,只因他气量宽宏、心存大度,这样才能够以静治国、以和为重。可见,遇事不争、以和为贵的处世策略,于国于己是何等的重要!
赢在老子智谋应用——水清无鱼 能容则有
将相和
北宋宋真宗在位时,王旦、寇准两员大臣同朝做官,但二人却并不和睦。寇准一贯喜欢说王旦的坏话,王旦则从大局着想,从不计较,反而专门称赞寇准。
有一次,宋真宗对王旦说:“你虽然总是说寇准的优点,但他却专门挑剔你的缺点。”
王旦仍大度地回答说:“这是合乎逻辑的。我当了很长时间的宰相,处理政事上的缺失必定很多,寇准对陛下毫无隐瞒地指出臣存在的不足,更体现了他的忠诚与率直,这也正是我尊重寇准的原因啊。”
从此,宋真宗更加欣赏王旦的大度和贤明了。
王旦掌管中书省的事宜,寇准担任枢密使。一天,中书省有报告交枢密院,行文有违反格式之处,寇准便把这件事报告了皇帝。王旦因此受到了批评,属下也受到了责罚,王旦却没有为自己作丝毫的辩解,也没有因此而迁怒于寇准。
不久,枢密院在送交中书省的报告中犯了同样的错误,属下高兴地把错误指给王旦看,王旦却下令将错误的报告送回枢密院,让他们重新改好。
见王旦并没有抓住自己的短处报复,寇准十分惭愧地问王旦说:“为什么你会有这么大的肚量,能容忍我多次的攻击?”
王旦只是笑笑,并不作解释。
后来,寇准被罢免枢密使,托人请王旦替他求情,举荐他做参知政事。王旦表面上并没有答应,却暗中推荐寇准做了武胜军节度使。当寇准进朝谢恩之时,宋真宗却告诉他,这是王旦苦苦求情与举荐的结果。
寇准万分感慨,从此彻底改变了对王旦的态度,对他恭敬并友好起来。国家要兴旺发达,必须安定团结,尤其是上层要将相和睦、亲密友善,不能因私心而反目成仇,否则就会殃及国家,王旦一次次对寇准以宽相待,就是为了顾全国家的大局,终于如愿“将相和”。
[一语点“睛”]
王旦的宽容与大度,得到了宋真宗的信任,并最终使寇准转变了态度,避免了国家因将相相斗而遭殃。
赢在老子智谋应用——水清无鱼 能容则有
鞋厂一“容”换百利
上海某鞋厂与日本某株式会社做一笔布鞋生意,交易额高达百万日元。但因日方市场预测失误,加上运期长,布鞋抵日后已错过销售季节,造成大量积压,因此,日方请求退货。
按照规则,日方的退货要求是不可能得到满足的。但是,中方却同意了,这一行为实在是违反规则。
中方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因为,货品退回后,在国内销售不成问题,“出口转内销”还是具有一定吸引力的。另外,日方答应支付所有退货运输费用,所以说,中方不会遭受到任何损失。还有,这批鞋虽退回了,可用同等价值的一批畅销货替代出口日本,所以说,还是做成了一笔买卖。
如此一来,中方既解了日方的燃眉之急,又稳定了贸易伙伴。可以说,中方的态度决定着日方的存与亡。中方如不同意退货,日本株式会社就要破产,这样一来,必然损害到中方的长久利益,会失去一个长期的合作伙伴。
日方对中方的态度十分钦佩与感谢,鞋厂又保质保量地很快出口了替代的一批货,使日方赚了很多钱,名声大振。中方的信誉也由此传播开去,日本几家客户立即来人来函洽谈。鞋厂于是身价倍增,产品供不应求。
这家株式会社还要求充当中方在国外销售的总代理,包销合同一订就是几年,并主动向中方提供国际市场的有关信息。
[一语点“睛”]
中方鞋厂的“容人之举”没有给自己带来任何损失,还造成了双赢的大好局面,并由此得到了更多的收获,可见,小不容则失大。
若冬涉川 慎言慎行
[原文]
豫兮若冬涉川。
[原文释意]
小心谨慎哪,他像冬天踏冰过河。
——《道德经》第十五章
[智谋分析]
老子说,做人就应该行事谨慎,每走一步,都像冬天踏冰过河一样慎之又慎,就能将灾祸减少到最低限度。
在这里,我们可以引用为:“若冬涉川,慎言慎行。”
疏忽大意常常会出现纰漏,慎言慎行,则能将过失降低到最低限度。自古以来,凡是功成名就而能久居高位的人,都是慎言慎行的;那些大大咧咧的冒失鬼们,即使凭着努力一时登上高位,也终究不会长久,言行轻率必然会招致祸患。
所以,老子告诫世人,要像冬天踏过冰河一样,言行慎之又慎,这才是成事与保身之计。
赢在老子智谋应用——若冬涉川 慎言慎行
刘墉的官场哲学
刘墉是大学士刘统勋之子,乾隆十六年的进士。在任安徽学政期间,他上书建议各州县对贡监生要严加约束,并责令考察他们的优劣。督导江苏学政时,又上疏指斥府县官员只为自己仕途着想,害怕刁民,畏惧监生、贡生,害怕小官小吏,软弱无能,玩忽职守,乾隆帝不禁夸奖他熟知政体。
后来刘墉被任命为山西太原知府,提升冀宁道。
乾隆五十一年时,大学士梁国治去世,按规定,应有担任吏部尚书的刘墉来补缺,和他父亲当年一样,乾隆为此找刘墉谈过话,说大学士嵇璜年老体迈,如其请求退休,只能批准。刘墉一时得意,告诉了嵇璜。乾隆得知后大为生气,痛斥刘墉此举是觊觎官位,谋夺大学士之职的丑行,于是改变主意,提拔王杰为大学士。
刘墉的仕途极不平顺,这固然与当时封建官场的黑暗有很大关系,但也与他的性格密不可分。他聪明绝顶,又生性秉直、口无遮拦,为君主和权臣所不喜。
在经历了诸多波折以后,刘墉对自己和官场有了不同的认识,因此针对不同的形势对自己进行了改变和调整。
乾隆执政后期,刘墉变得办事“模棱”,尽量少说以免说错,因此保护了自己,没有再招致祸端。
[一语点“睛”]
刘墉“少说话”的原则,可以看作是他一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后人从他的经历中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多言招祸,少说护身”。
赢在老子智谋应用——若冬涉川 慎言慎行
明代开国功臣徐达
徐达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他跟随朱元璋征战南北,立下了无数战功。但他深知功高震主的道理,因此平日里他不敢有一丝一毫的狂妄,而是处处谨慎从事。
有一次,朱元璋把自己的旧宅赐给了他,这所旧宅是朱元璋登基前当吴王时的王府,富丽堂皇,房屋足有千间之多。朱元璋对徐达说:“你和我从小在一起,你又为我做了那么多事,实在是太辛苦了,我的旧宅并不破旧,你就用它来好好享受一下吧!”
朱元璋以为徐达一定会感恩拜谢,不料徐达却推辞不受。朱元璋以为他这是故意谦让,于是把他灌醉,让人把他抬到了旧宅中。徐达半夜醒来,问明实情后赶紧去向朱元璋请罪。朱元璋无奈,只好给他新建了一座府邸。
徐达的家人责怪他道:“皇上赏赐给你的东西,你为什么不要呢?这样的好事别人做梦都想,你不该轻易推辞啊!”
徐达说:“和我的性命相比,一座王府又算得了什么呢?皇上疑心太重,我若答应下来,皇上必会怀疑我的忠心,还会怪我不懂礼节,那样我就危险了。再说,我若从此贪恋享受,势必再也无心立功,这样下去,我还怎么在朝廷立足呢?”
徐达就是这样一个明白人。当时的丞相胡惟庸很得朱元璋的宠信,百官为了自己的利益,都前去巴结他。徐达却清楚胡惟庸是个奸诈的小人,他不仅不与他结交,还对主动上门的胡惟庸很是冷淡。
徐达的家人又来劝他说:“现在胡惟庸是皇上面前的红人,你不喜欢他,也不该得罪他啊!你不要太固执,要谨防胡惟庸日后报复你啊。”
徐达严肃地说:“和小人交往,眼前虽可得些小利,但后患无穷,肯定要吃大亏的。做人做事不能鼠目寸光,如果不能看的长远,又怎能长盛不衰呢!”
后来,胡惟庸失势,朱元璋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将胡惟庸处死了。许多人都被牵扯进去,一个个不是丢了官就是丧了命。徐达因为没有亲附过胡惟庸,朱元璋对他更加赏识了。
[一语点“睛”]
徐达做人明智,不受眼前利益的诱惑、不与小人共舞,分得清哪轻哪重,坚定自己的做人立场,得以官位稳固、不招祸事。
赢在老子智谋应用——若冬涉川 慎言慎行
李斯嫉韩非
战国末期,著名政治家李斯是秦王谋划国事的重臣,他提出了对现存的其他六国进行各个击破的方针,深得秦王的赞赏。李斯分析了各国形势后,认为韩国是秦国的近邻,而且国势最弱,建议应先灭掉韩国。
秦王认可了李斯的主张,并委派他具体谋划灭韩之策。就在这时,韩非来到秦国,欲说服秦王不要攻打韩国。
韩非本来和李斯曾同在荀子的门下求学,韩非是韩国贵族,非常眷恋故国,学成归国后,渴望力挽狂澜,重振韩国。然而,韩非在韩国并不得志,他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如加强君主集权、削弱私门势力等,但韩王一心只图享乐,根本听不进韩非的进谏,所以韩国并没有强大起来。当韩王得知秦国打算灭韩的消息后,就派韩非出使秦国去说服秦王。
韩非到秦国后,一见秦国国富民安,一派万象更新、蒸蒸日上的景象,就明白秦国国君定是英明的国君,又联想到韩王的昏庸,不仅起了留在秦国的想法。而秦王读过不少韩非的著作,早已对韩非起了爱才之心,便极力挽留韩非,韩非便留在了秦国。
如今,李斯与韩非相遇,当时的局面可谓“一山难容二虎”,李斯非常担心自己的地位受到危胁,痛恨韩非与他争宠。李斯深知,韩非的才学远远地超过了自己,如果他受到秦王的重用,自己就会失宠了。
对于李斯的嫉恨,韩非虽然看在眼里,却根本没放在心上,他恃才自傲,不懂得审时度势臣服于李斯,这就更使得李斯害怕韩非夺走自己受宠的地位,因此下定决心要除掉韩非。
李斯为了除掉韩非不择手段。他找了种种机会,无所不用其极,后来利用韩非是韩国贵族这一点做文章,说韩非一心为韩,是绝不会为秦国进忠的。而放他回国就等于增加了对付韩国的难度,最终秦王下令韩非饮毒酒自尽。
[一语点“睛”]
韩非虽然颇有才学,被后世尊称为“韩非子”,但在当时,他的处世方式确实有缺稳妥。只知进不知退,面对强手不懂得退让,而是毫不示弱地与之争锋,因不懂得慎言慎行终于招祸而丧命。
赢在老子智谋应用——若冬涉川 慎言慎行
胡广慎言保身
东汉时期,小吏出身的胡广因为办事勤勉,才干突出,连连升迁,最后当了朝廷的三公之一,地位显赫。
当时,梁冀专权,欺压百官,不可一世。朝中忠直的大臣为了除去梁冀,便找到胡广,要他和自己联名上书,弹劾梁冀,他们说:“你一向正直,忠心为国,现在朝中出了大奸臣,我们知道你不会坐视不理的。”
胡广没有被奉承的话所迷惑,他权衡利弊后,说:“我做地方官时,若不精明肯干,就没有政绩,也无法升迁。现在你我在朝做官,与从前大不同了。我们虽处高位,却处境凶险,人人嫉羡。这时就要装痴作傻,或许可以躲避灾难。我劝你们也不要逞强出头才好,否则必会招来祸患。”
胡广对政事不用心,对谁也不加评论,他天天上朝应付,从不提任何建议。大臣李固性子刚烈,因为立皇帝的事,他和梁冀发生了冲突。梁冀主张立小皇帝,以便他把持朝政,而李固坚持立年长的皇帝。
李固为了赢得支持,劝说胡广站在自己的一边。胡广表面上答应,可到了关键时刻,他竟不发一言。
李固责备他说:“你是个读书人,难道也屈服梁冀的淫威,而不顾圣贤的教诲吗?你从前不是这样,你太让我失望了。”
胡广说:“你的主张好是好,可是难以实行啊。现在朝中奸臣当道,这是不争的事实。你不顾实际情况做事,不如我保全自己以待来日的好,为什么要白白牺牲自己呢?”
李固被梁冀杀害后,胡广十分悲痛,他对自己的家人说:“我不是没有李固的勇气,可我实在不想像他这样屈死。梁冀大权在握,无比狠毒,我现在只能装作糊涂、不问是非,才能免遭毒手。不了解我的人说我贪生怕死、不明事理,他们实在不知我的苦衷啊!”
胡广平安度过了凶险岁月,等梁冀败亡后,他便着手培养国家的栋梁之材。在他的极力推荐下,贤士陈蕃、李咸都做了朝中高官。一大批能人志士都被胡广挖掘出来,朝廷又有了新气象。
[一语点“睛”]
胡广不和梁冀作对是为了更长久的打算,从而免除了灾难,因此得以保存下来,在奸臣梁冀败亡后才开始崭头露角,为朝廷举贤荐能,为民造福。可见,在非常时期,不可逞匹夫之勇,要审时度势,慎重行事才是明智之举。
赢在老子智谋应用——若冬涉川 慎言慎行
韩复榘轻率致丧命
韩复榘曾经是山东省的土皇帝,集军政大权于一身。
不过,韩复榘虽然是******的部下,******却并不信任他,特别是“西安事变”一事,韩复榘大赞张学良,得罪了******,便有心收拾韩复榘。
抗日战争爆发后,山东省地处前线,******命令韩复榘死守山东。韩复榘见******连战连败,上海和南京也落入日本人手中,便决定放弃山东,把部队开到了河南。当时,日军不战而胜地占据了华北大片土地,国民党的杂牌军争先恐后地向南溃逃,为了控制住分崩离析的局面,******有意利用决韩复榘的人头来震慑北方各路军阀,好挽回溃败的局面。
为此,******特意召开“开封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