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弗吉尼亚州的一个农夫,出巨资买下了一片农场之后突然发现,这块地既不能种水果,也不能养猪,能够生长的只有树和响尾蛇。
农夫为此而痛悔自己的决定,但他并不打算就此放弃,于是他日思夜想,怎样才能把损失降到最低。最终他想到了一个好主意,要把这块地的价值利用起来,那些响尾蛇是关键。于是,在别人诧异的眼光中,这位农夫开始做起了响尾蛇生意。
几年后,农夫的响尾蛇生意已经做得非常大了,每年到他农场来参观的人高达几万人次。他从所养的响尾蛇上取出蛇毒,运送到各大药厂去做蛇毒的血清;把响尾蛇的皮以很高的价钱卖给厂商去做鞋和皮包;把响尾蛇的肉做成蛇肉罐头进行销售。由于他独到的眼光和天才的贡献,他所在的村子现在已经改名为响尾蛇村。
农夫花巨资却买下了一块种什么不长什么的薄地,这对一般人来说都是个不小的打击。可是农夫并没有把眼光拘泥于种地上,而是另辟蹊径,想方设法地转换方向,寻找出路,终于获得了成功。当你在投资一笔大生意上惨遭失败时,是否会觉得自己走了冤枉路而无法回头呢?当你觉得骑虎难下、无力回天时,是否会像农夫一样,肯想换个方向来为自己找条出路呢?
为了达到目标,暂时绕道走一走看起来与理想相背驰的路,其实却正是智慧的表现。事实上,人生旅途中是没有几条便捷的直达路径可走的。我们时常必须把目标暂时淡化,而耐心地去做披荆斩棘、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工作,在尝试很多条看来非常晦暗无望的道路之后,才发现距离目标近了一点。
在遇到挫折时,不要意气用事,逞匹夫之勇,不妨运用你的智慧和耐心,多绕几条路。暂时屈就一下不利局面又何妨,就算暂时走进一片黑暗涵洞,只要你时刻知道这一切都仅仅是手段,而不是你的终极目的,你就不必灰心和难过,也用不着去关心周围评头论足、说长道短的嘲笑。
法国作家勒农说:“你不要着急!我们所走的路是一条盘旋曲折的山路,要拐许多弯,兜许多圈子,时常我们觉得好似背向目标,其实,我们总是越来越接近目标。”接近目标的方法不止一个,当我们在遇到一个障碍的时候,第一个反应往往是究竟怎样去克服它,却从没想过是否可以通过另一种方式去绕开它。
在一次展览会上,一个推销员正在卖力地推销公司新生产的一批不怕摔的钢化杯。当推销员对围观的顾客解说完毕后,便拿起一个杯子重重地摔在地上来给大家做示范,谁知道他偏偏拿到了一只质量不过关的杯子。杯子被推销员猛地一摔就碎了,顾客哄堂大笑,推销员先是愣了一下,但马上故作镇定,随即说道:“这就是一般市面上的杯子,大家可以看到,一摔就碎了,现在来看看我们的新产品!”说着又拿起另一只杯子摔到地上,没有碎。推销员通过自己的随机应变完满地化解了这一次的尴尬,同时也保住了公司的名誉。
可见,任何的方案计划都是死的,我们随时会遇到计划之外的情况。但是,我们的思维是活的,我们无法预测事情的发展动向,但却可以把计划按实际情况的发展略作修改,从而发挥更大的效用。如果只死守着一种规律或是一个计划来实施,只会让我们在面对危机的时候手足无措。
就比如在几何题中,两点之间无疑直线最短,然而在生活中却未必如此。因为在生活中我们要考虑的不仅仅是距离问题,还有方法问题,距离最短,到达的方式不一定最简单。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只贪图距离上的远近,而忽略其他问题,反而会遇到更大的困难。
只一味地向前走却舍不得变通,那么你永远不会成功,因为你总有体力不支的时候。遇到苦难,不妨变通一下,绕过眼前的障碍,这样就算不是大力士也可以轻松地走到成功的彼岸。
5.舍弃面子,虚怀若谷
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自有强中手。
为了学到最好的丹青技艺,一个年轻人四处拜师学艺。然而,他非常沮丧:尽管自己遍访名师,但毫无所获。不过,他并没有放弃,继续寻求名师。
一天,他来到了一座寺院,向这里一位擅长丹青的大师请教。一见面,他就对大师发牢骚:“为了能够提高丹青水平,我跋山涉水,遍访名师。但是,没有遇到一个能够让我佩服的老师。”
大师听后,笑着问他:“真的如此吗?”
年轻人灰心丧气地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经历了这么多后,我才发现世上不乏徒有虚名的人。每次拜访,我都是慕名而去,却总是带着失望离去。虽然这些传言中的高手没有在我面前显示技艺,但我已经从他们的作品中看出了拙劣。”
大师仍然满面笑容,说道:“虽然与施主初次见面,但老僧已经觉得施主并非常人,应该对丹青有很高的造诣。老僧虽然对丹青一窍不通,但还是很喜欢看高手作画的。希望施主不吝墨宝,为老僧作幅画。”年轻人欣然答应。
待小和尚端来笔墨纸砚后,大师说道:“老僧还有一个不情之请。”
年轻人说:“大师尽管讲。”
大师说道:“老僧酷爱品茶,烦请施主画一幅倒茶图,一杯、一壶、一水即可。”
年轻人不假思索,拿起笔就画。没过多久,一幅栩栩如生的倒茶图就完成了:一股冒着热气的茶水从倾斜的茶中泄向桌上的茶杯。
大师沉默不语,年轻人赶紧问道:“大师,您是不是有不满意之处?”
大师摇摇头,说:“画是不错,但茶壶和茶杯的位置不对,茶杯应该高出茶壶才是。”
年轻人不解地问道:“大师,您是不是糊涂了?水往低处流,如果按照您所说,那么如何倒茶呢?”
大师哈哈大笑,说道:“你说得很对。其实,拜师也是如此。丹青大师如同茶壶,你如同茶杯。”
年轻人听后,恍然大悟。
生活中,有些人总会自抬身价,认为自己是人群中最出色的、最惹眼的。无论从事什么活动,他们总是有意无意地流露出唯我独尊,目中无人的态度。没有人愿意和这样的人交往,更没有人愿意把自己的知识技艺传授给这种人。就如故事中的年轻人,总是觉得众多名师不如自己,名师自然可以感觉到他的这种态度,当然不会传授他技艺。所以,他跋山涉水的结果就是徒劳无功。
我们要知道,“拜”只是虚心求知的第一步。如果在语言和行为中不知不觉流露出骄傲情绪,即使屡次拜师也难以得到真传。唯有舍下面子,虚怀若谷,才能耐心聆听教诲,让自己更上一层楼,赢得更多尊重。
一天,阳子居西去徐州,恰巧在客栈碰到西去秦国的老子。阳子居自以为有学问,态度十分傲慢。老子叹了一口气,说道:“以前我还认为你是个可以成大器的人,现在看来是朽木不可雕,孺子不可教了!”
阳子居听后,心里很不舒服,后悔自己当时的狂妄态度。他觉得自己应当放下面子,谦卑一些,敬重德高望重的老子。于是,他主动给老子拿梳洗用品,并脱下鞋子放在门外。然后,他膝行到老子面前,谦卑地说道:“老师,请您指出我的过失。”
老子说:“你回想一下,刚刚你的态度那么傲慢,表情那样狂妄。这样,将来谁敢和你相处呢?你应该懂得:最洁白的东西好像总有些污秽的感觉,德行最高尚的人总认为自己远不十全十美。学问虽了解了,在许多方面他是不行的。知道自己不行,你才知道自己真正行的地方;眼睛里只看到自己行,实际上,你哪个地方都不明白。”
阳子居满脸愧色,谦虚地说:“谢谢您,老师。您的教导让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最初,阳子居去徐州的路上,旅舍客人恭敬地迎送他。住店时,老板为他摆座位,送手巾,大家也给他让座。虽然大家对他毕恭毕敬,但彼此都不舒服。接受老子的教诲后,阳子居放下面子,态度随和。归途住店,客人都随意地和他交谈,他感觉非常舒服。
“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自有强中手”。不要因自己身怀几分技艺就目空一切,否则只会犯下有眼不识泰山的错误,追悔莫及。舍得面子,虚怀若谷,就会得到更多的指点和教诲,从而不断进步,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