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清官难断家务事。身为领导者在单位是好领导、好同志,在家庭就应该是个好丈夫、好父亲。家庭的事不可较真,老婆孩子之间没有什么原则、立场的大是大非问题,都是一家人,非要用“阶级斗争”的眼光看问题,分出个你错我对来,又有什么意义呢?领导者在单位、在社会上充当着各种各样的规范化角色,像恪尽职守的公务员、精明强干的老总、经理,一旦回到家里,脱去西装革履,也就是脱掉了你所扮演这一角色的“行头”,还原了本来面目,尽可能地享受天伦之乐。假若在家里还跟在社会上一样认真,一样循规蹈矩,每说一句话,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对错、妥否,顾及影响后果,不仅可笑,更是活得太累。在家里你就是丈夫、就是妻子。处理家务要采取“绥靖”政策,安抚为主,当个笑口常开的和事佬。比如,做丈夫的要宽厚,在钱物方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越是马马虎虎越得人心。妻子给娘家偏点心眼,是人之常情,你根本别计较,那才能显示男子汉宽宏大量的风度。反过来,妻子对丈夫的懒惰等毛病,也要采取宽容的态度,切忌唠叨起来没完没了,也不要因回来晚或有女士来电话,就给脸色看,扳着面孔审个没完。很多事情往往事如愿违,看得越紧,逆反心理越强,索性大撤把,让他潇洒去,看有多大本事,外面的情感世界自会给他教训。只要你是个自信心强、有性格且富有魅力的女人,丈夫再花心也不会与你隔断心肠。就怕你对丈夫太“认真”了,让他感到是戴着枷锁过日子,进而对你产生厌倦、敌视,那才会有危机发生的危险。
家庭是避风的港湾,应该是温馨和谐。千万别搞成硝烟弥漫的战场,狼烟四起,鸡飞狗跳,关键就看你怎么宽容对方了。
有位智者说,大街上有人骂他,他连头都不回,他根本就不想知道骂他的人是谁。因为人生如此短暂和宝贵,要做的事情太多,何必为这种令人不愉快的事情浪费时间呢?这位先生的确修炼的颇有城府了。
第九节 圆通处事中的方与圆
做人要圆。这个圆绝不是圆滑世故,更不是平庸无能。这个圆是圆通,是大智若愚,是与人为善,是居高临下、明察秋毫之后,心智的高度健全和成熟。
人生就是这样玄妙,怠也不成,躁也不成,急了不行,快了也不行,这就要学会圆通。这种圆通,就是逢大势不践小诺,处大事不拘小节,从而达到变则通,通则灵,灵则达的理想效果。
世事繁杂,人心不古。要做到圆融自如,就要在为人处事中左右逢源而又不偏离中正之道,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而自信。
人生这套马车,若按上方方正正的轮子,肯定是寸步难行。
学会圆融是生存的需要
博才多学、聪明过人并不一定都能成就一番事业。重要的是要知道何时该强、何时该弱、何时该进、何时该退、该糊涂时就要装糊涂。性格刚强却不固执已见,温和柔顺但不软弱可欺,刚柔并济而圆融自如,这才是一个领导者必备的素质。
钱钟书在他的寓言集里说:“蝙蝠碰见鸟就充鸟,碰到兽就充兽。人比蝙蝠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使用。即在鸟类中偏要充兽,表示脚踏实地,在兽类里却偏要充鸟,表示高超永世。”这则寓言可谓揭示了人性之精髓。不过,现实中还有比他说的更聪明的人。此类人明显要圆滑许多,他们穿行在鸟与兽之间,知道什么时候见鸟充鸟,见兽充兽;什么时候见鸟偏充兽,见兽偏充鸟。这要看怎么做才对自己最有利了。
在我们的身边总有一些人,如同人人敬畏的怪兽,头上长角,浑身是刺,凡事都要论个对错,对人总要评个黑白。周围的人都不敢与之交往,自己也感到非常苦恼。但也有一类人,“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不论在人际关系上,还是在变化无常的环境中,以及世道如何变迁,总能如鱼得水,左右逢源。不变的依然是过着理想的生活。由此看来,掌握了圆融之术,才会将人生经营的丰富多彩。
回想一下,一个人在刚刚步入社会的时候,就如同刚从山上冲下来的顽石,既棱角分明,又锋芒毕露,摸起来扎手,看起来没有美感。但是经过岁月的冲刷和环境的打磨之后,棱角已被打磨的十分圆滑,当再握在手里时就感到温润光滑,看起来也赏心悦目多了。
我们把眼光再放宽一些,不难发现,宇宙间的天体几乎都是圆的,原因是便于运动;河里的石头时间长了就变成圆的,是由于河水的冲刷,为了适应环境;运动场上的球类大都是圆的,为的是保持速度。试想,一个正方体的球怎么踢?一个正方体的蓝球怎么打?车轮如果不是圆的,就不会跑。即使能跑,也没人敢坐,因为它会把人颠死。一切飞行工具和高速车辆的外形都追求流线以减少阻力,许多用品用具都制作的表面光滑,也是为了使用方便,讨人喜欢。圆融的作用之大,从这些现实例中足见一斑。
同样,在社会这条大河里,人人都如同一块棱角分明的石头,经过许许多多磨难的打磨和艰难的考验之后,身上的那股与生俱来的锐气和棱角就被打磨的十分光滑,将锋芒收敛在圆滑的外表下,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潮流的变迁。所以说,为人圆融是生存的需要,没有尖刺,不刺人;没有棱角,不伤人;想要进取时,阻力极小;想要退避时飞奔而去。足见圆融对于做人处事的益处。
但圆融不等于圆滑,也同于圆滑。圆融是圆通,它不是圆滑的对立词,圆通有圆滑的成分,同时也会有不圆滑的成分。多数人瞧不起“圆滑”的人,认为丑陋、卑鄙、小人,是个不知羞耻,八面讨好的伪君子,远离而去。
乾隆年间的纪晓岚对此已做过很好的解释。他认为做人要“处事圆滑,内心中正,不同流合污而为人谦和。”意思是说处理具体事情的时候,适当掌握尺度,依情况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但内心一定要诚实忠厚,做人诚信。该坚持的事,坚定地表明自己的想法;可以妥协的事,就设身处地理解别人,放弃自己的意见。
生活在当今的社会上,如果什么事都争个高低,甚至打得头破血流,不但会让人觉得你是个好斗的公鸡,也觉得智商太低;如果什么事都没有自己的主见,只会点头奉承,不但会被人认为生性圆滑,是个奴才,更得不到别人的尊重。从社会交往和适应力的角度看,为人适当圆滑,是一种较好的社会交往能力的体现。他们往往会对所处的环境和他人的感受做出敏锐的判断,会根据当时的处境说出最该说的话,做出最该做的事。这种人通常在各个方面都处理得比较好,能够很快投入到一个全新的人际环境中去。人际交往说到底是心与心的交往,所以,在处事圆滑的同时,要牢记诚信为本,做个诚实的圆滑人。
做个诚实的圆滑人,一是在人际交往中保持适度的弹性,把握说话的分寸,学会婉转和含糊,保持平衡的人际关系。二是要重视来自生活各方面的应酬,与朋友、同事、领导进行真正有价值的交往,通过生活和工作中的细节创造良好的人缘,建立起深厚的友情。三是在工作中对性格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策略,以圆滑的手段,保持同事间正常健康的友好关系。面对要干的事情,既要执着,又要变通;既要保护好自己的利益,又要明智地推掉与自己无关的事情,做到与人为善,不伤害他人。
总之,学会圆融,就能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成功地经营自己的人际网络;学会圆融,生活就如弹簧般地富有弹性,懂得该紧的时候就紧,该松的时候就松;抓住了圆融这根杠杆,就能把人生经营的丰富多彩,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自信坚定,成为一个处事灵活而心态成熟的人。
掌握分寸巧妙处世
“处世”就是“处人”。真正聪明的人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绝不自作聪明,大发议论。相反他们总是做出一副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清楚的样子,躲躲闪闪装糊涂。这样的人心知肚明,什么人也不会得罪。他们在生活中左右逢源,活得逍遥自在。在一颗宽厚之心里带着随机应变的智慧与谋略,使得做人有人缘,做事有机缘,糊里糊涂总是笑到最后。
圆通,告诉人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过于执着。每个人都渴望着成功,然而,很多有志之士为了心中的梦想,付出了很多,得到的却很少。不能说他们不够努力,不够勤劳,一辈子忙忙碌碌,可偏偏是一事无成。其中答案很简单,就是因为他们活了一辈子也没弄明白圆融做人的道理,没有掌握圆通处事的技巧。
不前不后是一种中庸哲学,更是一种处世技巧,做什么事保持不前不后最稳当。它的基本点在于明哲保身。这种策略可以保证一个人在群体中四平八稳,步步为营地向前推进。
首先,要明确自己工作中的位置和角色,属于自己工作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则责无旁贷,尽心尽力去完成。份外的事情,要根据情况尽力而为。能帮的则帮,不能帮的不要强帮,更不能帮倒忙。其次,在名誉、利益面前,尽量不要表现得过于热衷,即使有所追求,也应该表面上含而不露,通过为人处世的技巧去赢得大家的认可。要明白,很多事情的成功,如同战场作战一样,迂回包抄要比正面进攻更为有效。
许多事实证明,不前不后是控制欲望的最佳选择,是理智的表现。它要求一个人在工作、处事过程中沉着、稳定,不以情绪支配言行,不受心理欲望之蛊惑。“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正是这种不前不后处世态度的体现。
但是,不前不后不是要你甘居中游,它仅是一个过程。在前途与事业追逐面前,必须走在他人的前面,从同事中脱颖而出。这如同看一场万米竟走一样,通常会看到,在前半程走在最前面的人反而不容易夺得金牌,而走在第二位或稍后一点的队员却更有可能夺取桂冠,而位置太靠后的落伍者也同样与冠军无缘。这与社会竞争如同一辙,人生的奋进过程其实就是无止境的竞走,只要恰到好处地保持不前不后的位置,把握不前不后的分寸,才更有可能获得成功。
有智者说:“人生必须背负重担,一步一步慢慢地走,总会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是那走得最远的人。”
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性急喝不了热锅粥。”这话不仅适用于刚踏上岗位的年青人,也适用于在事业中大展宏图的领导者。任何成功的得来,都是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一步步踏踏实实地走过来的。当今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曾经辍学在父亲朋友的电脑公司干活,积蓄了一定的资金后和几个同伙共同投资创办了一家小小的电脑公司,然而这家微软公司成为当今世界电脑行业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
对于一般的商人而言,初始都是利用手头有限的资金,从小本生意做起,通过艰苦的创业,灵活的经营,才逐步把事业壮大起来。为人处世也是如此,也有个由小到大、苦心经营的过程。这个过程,性急的人不行,心躁的人也不行,只有有耐心、有韧性,在紧张的情况下能心静如水的人,才能走向成功的彼岸。
心平静气是一种境界,一种气度,一种修养。人生在世,谁都有顺心之时,也有逆境之困,这正是自己身心成熟,准备鸿图大展的时机。这期间,关键是要沉着应对,不骄不躁,耐心等待时机到来。就像《菜根谭》中讲的那样;“优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如此,可以免蹭蹬之忧,可以消躁急之念。”它告诉人们,长久潜伏在林中的鸟,一旦展翅高飞,必然一飞冲天;迫不及待绽开的花朵,必然早早调谢。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会知道凡事焦躁是没有用的,身处逆境中要能忍别人所不能忍,能容别人所不能容,抱着这种信念,才会顺利地走完人生这段漫长的旅程。
人生就是这样玄妙,怠也不成,躁也不成,不怠不躁是一种立世和行事的尺度。掌握了这个尺度,在社会上行起事来,就不会因迟缓而贻误良机,也不会因急于求成而举措失度。只有把握不怠不躁的尺度,才能信心百倍地走向成功。
现代人脑筋逐渐扁平化,缺乏深度,看事情不能够“入木三分”,对圆通处事看不懂更学不精,扭曲了整个社会判断标准。
圆通的人高明之处在于“深藏不露”,实际上是站在“不露”的立场寻求合理的“露”,站在“愚笨”的立场上体现超人的“智”,站在“不争”的立场上寻求更大的“争”,站在不表态的立场上来表明明智的“态度”。如工作中,为了部门的利益,打报告向财政部门求助,不会圆通的人,只能推说:“这事不能办”便不明原因地搪塞过去,大家心里自然不爽快。圆通的人则会说:“这事有点难度,需要同有关领导研究一下,再作答复,别着急,等候电话。”当然他不会直接说“给你多少?”“最好给你多少?”或者“我们打算给你多少?”这一类的话,但却使人听了心里舒服。
处世中,聪明人总是把即不赞成也不反对做为基本立场,使人很快接受。不至于一句话说绝,将人拒之门外,使人心里产生一种莫明其妙的愤感和嫉妒。
世间的事情,都是在不断地演变。往往原本赞成的事情,演变到最后令人不得不反对;而原本反对的事情,可能愈变愈应该赞成。待把一切弄清楚,保证不再改变了,这时就要当机立断,果断地选择赞成或反对的态度。即是如此,警觉性特高的精明人,也会避免公开表态,以免引起持不同意见的人的指责,甚至仇视。
方圆人士都是圆通人士,不会单刀直入地问你赞成或反对。因为对方认为有此必要,自然会主动表示,不必苦苦相逼,而得不到真实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