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博览全科的知识宝库,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经验。因此,要让他们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实践中去锻炼。******同志曾经指出:“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办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为此,他号召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体验生活,吸取营养。先做人民的学生,后做人民的先生。的确,******就是在中国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伟大人物,是从中国近百年来革命历史的经验教训中产生的人民领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农村改革、对外开放、工业改制的成功,社会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就是人民群众实践的丰硕成果;一大批业绩非凡的企业家,也是从生产斗争的第一线脱颖而出。
实践是培养人才的摇篮。生产斗争的实践造就了大批人才,人才又丰富了实践经验。这种从实践中来又到实践中去的过程,是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这是被实践所反复证明的事实。
黎汉皋,是新时期最早成长起来的工程师。1985年11月,“鲁布革工程”建设指挥所成立,厂领导权衡再三,决定启用早被大家认为是人才的黎汉皋出任所长。黎汉皋不负众望,将工程建设指挥所从原来的1500人中抽出429人组成施工队伍,实行所长——主任——工长——班长——工人5级连环式管理,工人实行一专多能。一个过去需要40多人的班组,现在五六个人就足够了。担任所长的黎汉皋一手抓工时利用率,一手抓定额管理制。指挥所成立40天,完成产值等于上一年的总和。到1986年底,仅13个月中,他们不仅把原工程拖后的时间抢回来,还提前4个月结束了开挖工程,提前半年完成混凝土浇注。黎汉皋也在这场考验中赢得了组织上的信任,晋升为工程师。
“香港十大杰出青年”刘德华,从1988年至今,他在世界各地所获得奖项及荣誉已超过300多项,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打破演艺史上的世界纪录。是什么力量使他开创了如此一番事业?用他的话说,自己是由最底层的“草根”阶层起步,凭着不屈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在实践中一点一点走向成功的。他说:“我之所以能成功,主要靠的是实践、勤奋,别人花一小时能做成的事,我情愿花3个小时做成,甚至更多时间。有的人可能会不停地抱怨自己比别人付出的多,我却能尽情地享受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奋斗过程。”所以,刘德华成功了。
上述事例告诉我们,有才华有前途的人,只有到社会生活实践中经受锻炼,才能更加茁壮成长。花盆里长不出参天大树,广阔天地才是人才成长的摇篮。
困难如同横在通往成功道路上的一座大山,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攀登,才能越逾直前。在人生的修养中,如果你没有意志和毅力的磨练,就会无法忍受挫折和失败,甚至在人生的道路上刚一迈步,就会被逆境击倒。人生道路上的摸爬滚打,事业的跌宕起伏,世间的是非议论,唯有敢与苦难作伴的人才能在逆境的阴影中坚持向前,迎向光明。
当年张艺谋曾因“出身”不好而备受艰辛,千辛万苦进了工厂,从“农民”变成“工人”。后来在咸阳“八棉”织袜车间搞宣传,当时他的工资每月仅有30元。赫赫有名的史玉柱,是莘莘学子万分敬仰的创业天才,他在短短的5年时间内就跻身于财富榜第8位。但后来头脑发热,将原定建设18层大楼拔高到70层,一夜之间负债2.5亿。之后,他又奇迹般地东山再起,还清债务再次创业成功。日本前邮政大臣、众议员野田圣子是个女子,曾在东京帝国酒店当服务员,上司安排她负责洗厕所,每天都必须将马桶擦洗得光洁如新。心理作用使她几欲作呕。本想辞去这份工作,但又不甘心刚刚走上社会就败下阵来。因为他初来时曾经发誓:一定要走好人生第一步!……
这些故事,突显出“意志力”的魅力与价值。而上述主人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命运的逆境中绝不只是自哀自悲,而是不畏艰辛、百折不挠地朝着目标继续奋斗,进而取得了优异的成就。因为他们坚信:乌云之上有晴空,阳光总在风雨后。
孟子讲过一段十分深刻的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高尔基说过:“人的天赋就象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而迫使它燃烧成熊熊大火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劳动再劳动。”道尔顿说:“如果说我有什么贡献的话,那不是我的才能的结果,完全是勤勉和毅力的结果。”巴尔扎克说:“苦难对天才是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万丈深渊。”这些名言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强调的都是艰难困苦在磨炼和造就人才方面的特殊作用。
有这样一个历史故事,更能说明逆境磨练对人才成长的重要性。宋朝年间,四川成都府有位秀才赵伯升,辞别双亲,入京赶考。赵伯升出身在一个书香世家,自幼聪明颖异,少年时便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学识渊博。在考场做完诗文后,自认为才高过人,无人能及,必中无疑。
果然,赵伯升被应召入宫,皇上宋仁宗见他少年俊爽,文如其人,心里十分高兴。又询问了许多事情,赵伯升都对答如流,毫无偏差。仁宗见他年纪轻轻,才华出众,庆幸自己又多了个人才。可是又想,此人的人生经历,有点过于一帆风顺。没有受到打击的人,很难懂得处世为政的艰辛;过惯了无忧无虑的生活的人,又立时平步青云者,难以承受挫折,成为栋梁之才。于是,皇上便对赵伯升的考卷吹毛求疵,使他名落孙山。
赵伯升羞于回到故里,只好流落京城再苦等3年。身处逆境的赵伯升,与先前的踌躇满志相比,自然又有了另一番人生阅历和感受。他只身一人,流落街头,孤孤单单,旅费用尽,只好每天到街上,为人代写文书,卖些字画,勉强维持生计。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尝尽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人也变得谦逊、深沉了许多。一年之后,宋仁宗出宫私访,在一家茶馆里找到了穷困潦倒的赵伯升。赵伯升并不知道眼前人就是仁宗皇帝。言谈之间,仁宗皇帝故意试探他对一年前名落孙山的感受。赵伯升不但对落榜的事毫无怨言,人也变得虚心了,显然这段时间里其德操和学识都有了很大进步。仁宗皇帝决心委以重任,便书信一封,让赵伯升回老家四川求见王制置。王制置拆开书信一看,心中大惊,这分明是一道委派新任制置的圣旨。此时赵伯升才明白仁宗皇帝的一番苦心。
在漫长的人生路上,人免不了会碰到困难,身临逆境。成功者的一生是不断奋斗,不断克服困难的一生。我们并不欢迎不幸、灾难和困境,但要有不畏困难、不怕挫折的勇气,要经得起艰苦条件的考验。真正的人才,只有在同困难作斗争中才能磨炼出来。马克思有句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陡峭的山路,淘汰了弱者,但也磨炼了强者。善于自救者,即使是跌入荆棘遍布的低谷,也会踏出一条平坦通畅的路。
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最初的工作经历和经验,对其人的一生有着重要影响。
任何一个有志向、有抱负的人都希望能面对挑战,施展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实现自身价值。而一个不敢面临挑战或无事可干的人,则会产生一种压抑感而变得无所事事。这就告诉我们,任何一个领导者,要带好人才队伍,都要施以必要的压力,并创造机会给他们压担子,使之尽快成熟起来。
日本东芝株式会社社长土光敏夫历来主张对人才实行“工作压担法”,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为东芝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有利于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有利于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开发人力资源。土光敏夫认为,当一个人能挑100斤,而你只让其挑80斤或50斤时,不仅其能力难以发挥,而且会使他感到你不信任他。而当担子超过其负载能力时,这时便会迫使他全力以赴、想方设法去克服困难。更主要的是被压上担子、委以重任者感到领导对自己是莫大的信任,从而精神振奋,激发出“士为知己者死”的献身精神。而有些领导者在用人上过分追求保险系数,怕压重担子出问题,怕嫩竹扁担挑不起大梁,能挑100斤,只给55斤,40多岁的人还是“毛孩子”。这样的领导忘了一个基本道理,人才是在实践中干出来的。青年风华正茂,中年稳健持重,如此时不压担子,还等待何时?这或许就是东芝电器之所以能称霸天下的原因之一吧!
钟表只有经常擦油泥、拧螺丝、上发条、换零件才能正常运转,否则就会走走停停,忽快忽慢。这道理运用到工作中,就是给下属加压力、增活力的工作方法。人没有压力轻飘飘,油井没有压力喷不出油。“擦油泥”,就是清扫头脑中的灰尘,不断刷新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锐意创新;“拧螺丝”,就是加大工作力度,使工作不松懈、不怠慢;“上发条”,就是采取有效措施,促其满负荷工作,始终处在高效率运转之中;“换零件”,就是施行组织手段,不换思想就换人,进行必要的组织调整。这些手段,有利于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机制,在同级同事间展开比拼。从而挑起矛盾,打破平衡,引起竞争,创造条件使有才华的人才脱颖而出。
人总是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很执着,争强好胜是人的本性之一。作为领导者就要善于抓住人的这些特性,选准对象,施于压力,从而激起他们的兴趣欲、竞争感。
集中教人,学中成才
用人是一种积聚人力资源而产生爆发力的过程。“选人必须用人,用人必须育人”。在当今高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情势下,仅凭原有的知识已不足以应付社会的需要。一个有战略眼光的领导者有责任让部属接受更精深的在职教育,重视智力投资,改变知识结构,挖掘智慧潜能,为经济社会的更好更快发展储备源源不断的人才力量。
人才培养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投资。一项统计资料显示,美国在20世纪前60年的时间里,致力于改进设备的投资仅获得3.5倍的利润,而对人才方面的投资却使得利润增长18.6倍。由此可见,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掌握先进的用人艺术,不仅能够激发部属的潜能而收获更大的利润,更能使事业长远发展而生生不息,永保青春活力。
育人的方法有多种多样,既可苦其心志,也可劳其筋骨,也可空乏其身。本文主要就在岗人员的脱产培训、在职培训、岗位培训予以探讨。
大家知道,三星集团是韩国最大的家庭型企业,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获利最多的名企之一。三星集团成功的主要原因是,重视人才及其培训。
三星集团创建于上世纪50年代,虽然创始人李秉哲先生现已去世,但他创立的公司信条仍然成为现今广大领导者仿效的金科玉律。李先生曾经说:“以企业的长远目标来看,人才比资金重要10倍,比技术重要5倍,这是任何企业家都必须掌握的致胜法宝。”1957年,李秉哲先生提出用考试录取领导阶层干部的制度,每当公司对经理候选人进入最后面试时,李先生总是亲临现场把关。他曾十分自豪地对记者说:“我一生中大多时间都用在为公司挑选人才和培育上面。”这也是李先生审时度势,深谙用人术的精髓之所在。他总是能在关键时刻任用恰当的人才,在鼓励部属或吸引外来人才时,经常借由巧妙的语言和缜密的逻辑打动对方。同时又丝毫不徇私情,他的长子和次子均因考试或面试不合格而与经理职位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