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叶聿文您好!感谢您提出的建议,我们已将建议转到园林部门请他们详细研究。谢谢您对烟台市城市绿化的关心。
(2004-3-12 10:00:23)
部门:城管局
姓名:金树
时间:2004-3-15
留言:读了叶聿文《烟台多美树,何必高价求》一文的建议,颇有同感。我认为这不仅仅是个城市绿化问题,而且是一个城市发展理念的问题。一个城市有特色,有个性,才有魅力,有品位。如果没有特色、个性,烟台绿化得再好也不过是一座似曾相识的普通城市,但如果用烟台果树绿化烟台,不仅有“桃花源”般的“人间仙境”的意境,难道不是打造“中国食品名城”,张扬烟台张裕葡萄酒、山村果园、莱阳梨汁品牌的绝妙大手笔吗?
答复:您好!对叶聿文网友的建议,我们已请相关的专业研究。城市绿化是一项很有学问的工程,它首先考虑的不是经济效益,而是环境较益。因为城市街道不是果园,它必须要考虑以下因素:一是适应性强,成活率要高;二是要抗风,耐旱;三是要有较大的树荫,要有较好的造型;四是要耐修剪,再生能力强;五是需要病虫害少,便于管理;六是不影响交通。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我国北方城市极少在街道两侧栽种果树。但作为一项学术建议,可以提交有关专家进行考虑。感谢您对城市建设的关心!
部门:城管局
姓名:焉国花
时间:2004-3-15
留言:3月11日,叶聿文给城关局的建议何等好啊,真是一件利国利民利烟的大好事。而作为城市绿化的主管部门的回复是,“感谢您提出的建议,我们已将此建议转到园林部门请他们详细研究”。我们许多事情、许多工作就是在详细研究中一详了之,一研了之,错过了大好时机、大好春光。3月12日的植树节刚过,但愿这是植树季节的开始,而不是结束,更不是阻碍烟台果树进城的障碍。烟台市民有理由要求城关部门作出一个满意的答复。
答复:(同上,略)
部门:城管局
姓名:小禾
时间:2004-3-16
留言:城管局的工作人员您辛苦了!看了你们回复的叶聿文、金树、焉国花网民提出的建议,我们大家很满意你们的回复,你们把问题考虑得很全面,种果树的确存在一定的问题,好多网民想得不全面(虽然想法是好的),谢谢你们的答复,也让广大市民知道了你们工作的扎实性和对网民的负责态度。再一次表示感谢。
答复:小禾您好!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与肯定,我们一定要更好地努力工作,不辜负广大市民对我们的期望和关心。谢谢!
部门:城管局
姓名:李岩
时间:2004-3-16
留言:叶聿文先生的建议很好,非常赞成,建议转交有关部门认真讨论。大规模栽植不好把握,可以先在某些地方做试验嘛,比如找几个小区或几条街道,总会摸索出一些经验的。如果真的试验成功,那绝对是烟台特色。非常希望将来烟台会出现“海棠路”、“樱桃街”、“桃花山”等美丽景点。
答复:(同上,略)
部门:城管局
姓名:金树
时间:2004-3-15
留言:城管局的领导:
看了您的答复,我感觉有点不理解。城市绿化是很有学问的工程,普通老百姓的意见完全无所谓,学问如此深奥,请城管局的领导是不是搞点调查研究。关键是研究,因为烟台的现实我们很明白,这绝不是学术研究。如果城管局的领导及有关回复的同志没有什么顾虑的话,我提两点建议:一、将叶聿文的建议在胶东在线、中国烟台网站和《烟台日报》、《烟台晚报》上发表,请烟台市民讨论决定,听取大多数人的意见;二、征求专家学者的意见,烟台果树进城,果树自身的适应能否解决,技术能否过关,但可以相信新疆石河子市能够解决的问题烟台肯定能解决,包括答复者的六个问题。最后,这绝对不是一个学术问题,一定不要搞错,这是一个实际工作问题,是一个烟台市民应该普遍关心的问题。
这个问题解决起来难也不难,关键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答复:(同上,略)
作者:焉国花
2004-3-15 17:25:02
谢谢城管局的答复。但对答复之中的观点不敢苟同,城市绿化首先考虑环境效益是对的,但能够兼顾经济效益不是更好吗?不是可以节省资金干更多急需的项目吗?城市街道不是果园,这个问题谁都清楚明白,不能曲解叶聿文的建议,实际上叶聿文也决不是这个意思,认真读一下就不难解答这个问题。正如答复者所言,烟台果树许多品种恰恰具备这种品质,当然不是所有的品种,当然需要栽培技术的调整适应,当然需要选择,而这正是需要我们城市园林部门的地方。
回复:(同上,略)
(2004-3-16 10:23:35)
原载于2004年3月11日胶东在线网站
对福山区规划道路命名的建议
福山区委、区政府领导同志:
承蒙厚爱,谨遵钧命,对福山区规划道路命名提出以下建议:
一、福山区道路命名的基本原则
建设“福”文化,打造“福”城区,彰显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知名度。
尊重当地历史沿革和约定俗成的习惯,尽量用当地群众熟悉认知的地名名称。
符合城乡总体规划要求,既要考虑整体性,与烟台市中心区的连接;又要考虑福山区的特殊性,突出本地个性特色。
遵守法律法规,适应社会发展、城市发展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需要。
易识易记、易认易找,方便查询,方便使用。
二、对福山区命名核心文化寓意的确定
根据福山区的名称,以福山的“福”字为核心命名词汇,以福山的地域地理特征多山、多河的“山”、“河”为基本命名词汇。组合的寓意正为“福山河”、反为“河山福”。“福”含义为顺利,幸运,古称“福禄寿喜财”等齐备为福,民间有“踩五福”、“跳五福”等习俗。“河山”或“山河”,含义都是河流和山川,代指祖国或一个地区的疆域或风景。寓意幸福的祖国、幸福的地方,幸福的人民;福山、福水、福地、福人居。中华盛世有福、多福、享福,福山区应抓住机遇,建设“福”文化,打造“福”城区。
因此,福山区的中心区、中央大街、区域板块应以福字打头的词命名。建议最好争取将芝罘区的福山路更名,将福山路作为福山区的中央大街,分东、西、南、北、中路界定。或选择如五福“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的寓意福寿、福贵、福康、福德、福安等福字打头的词语命名,并科学合理规划确定“五福”的区域方位。
应及早将全区所有道路统一规划,采取老路老办法、新路新办法的命名方法,动不了的老路名,维持不变,新修道路一律按照新原则拟定规划命名。
与中心城区相连的主干道,如港城大街、红旗路等,可以连接命名,不必另行命名,以体现与市区的统一性、联系性。
三、福山区主干道命名
福山区目前的主干道,由于历史上的原因,比较混乱,不成体系,应早规划、早理顺。建议南北道路以“河”命名,东西道路以“山”命名。使用当地的河名、山名,不用名山、大河命名,以彰显地域特色,避免雷同、重名。
南北道路以“河”命名:可选择夹河路,清阳河路,柳子河路、黄金河路、柳林河路、义井河路、两界河路、巨甲河路、高古河路……
东西道路以“山”命名:可选择福来山路、磁山路、芝阳山路、青龙山路、马山路、卧牛山路、将山路、疋山路……
四、福山区次要街道命名
以当地地名、村名、单位名(单位名应从严掌握,尽量不用)命名。但应加以筛选,尽量就地、就近,选取群众喜闻乐见、约定俗成,富有文化内涵、具有地域历史纪念意义的地名、村名、单位名命名。
此次规划的五个区片的道路均属次要街道,因此命名应遵循以上原则,请有关部门将当地地名、村名、单位排查一下,加以筛选即可得到名称,这里不便详谈。
五、福山区新建居民小区及道路的命名
可以考虑周边环境、当地习俗、使用方便等因素,以“福”文化命名。凡规模大的小区,应全区整体考虑,统一规划、统一命名,如按照“五福”福寿、福才、福康、福德、福安的寓意布局命名小区名称。规模小的小区则选择吉祥用语或以地名命名。如在银河小区周边的新建小区,可以用“明珠”命名,取银河明珠之意,或用“丹水”命名,因在夹河河畔,取夹河古名“丹水”命名。
凡相对独立的居民小区,道路命名可以采取小区名+方位+巷的命名方法,如明珠(小区)东巷、明珠西巷、明珠南巷、明珠北巷等;福寿东巷、福寿西巷、福寿南巷、福寿北巷等。
以上建议,仅供参考。
2011年1月15日
2011年1月,应福山区委、区政府邀请,
考察福山城区道路规划,为福山区道路命名,座谈会后递交此文。
为了悲剧不再重演
——“11·24”特大海难五周年祭
兼评《悲壮的挽歌》一书
5年前,不幸的“11·24”特大海难发生了。这一事件不仅在当时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且对后来的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国家加强了对客货滚装船的管理,比如国家实行了重大事故领导责任追究制,比如实施救助打捞体制改革,等等。因此,认真汲取这次事故的教训,无疑是十分有益的。最近,读了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由石万鹏同志(原******“11·24”特大海难事故处理领导小组组长)作序的《悲壮的挽歌》一书,不仅思绪万千。
灾难是不幸的,但在灾难面前我们的党和政府所表现出的高度负责精神,我们的干部群众所表现出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精神,我们的人民子弟兵所表现出的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精神,是值得称道和弘扬的。翻阅此书,“最后的时刻”,“空前大营救”,“难忘的20个日日夜夜”,“人间自有真情在”,当年的救助情景恍若昨日,在滔天巨浪中的救援船舶,在刺骨寒风中的搜救人群,在紧张忙碌的医院病房中的医护人员,一齐涌现在我们的面前。
这一事件有天灾,恶劣的天气和海况,也有人祸,管理上的漏洞和事故背后对人民生命财产的漠视。这方面******“11·24”特大海难事故调查处理领导小组经过一年的调查之后,已经有了结论。难能可贵的是本书以翔实的资料首次披露了“‘大舜’号轮档案”及“‘大舜’号轮重见天日”的艰难过程,记述了事件发生后“亡羊补牢犹为晚”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大声疾呼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提出加强制度建设,提高救援能力,树立安全意识,掌握海难自救方法,“让悲剧不再重演”的建议。如果我们能够像本书期望的那样认真汲取教训,灾难也是一种财富,它警示我们不再重蹈覆辙,珍爱生命,珍惜生活。
本书没有局限于“11·24”特大海难事故本身,没有刻意渲染事故的悲惨,而是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在对生与死面前善良人性抉择的崇敬,讴歌了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普通人。“最后的时刻”,让妇女儿童先走,展示国人新的面貌和风范;“感天动地生死劫”,8个男人与一个女人,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感人肺腑,催人泪下。282位遇难者与狂暴的大海进行殊死的搏斗,但仍魂归大海,虽死犹生;22位幸存者九死一生,感悟良多,一句话“活着比什么都好”,让生者动容。我们永远都不应该忘记这次事件,更不应该忘记282位遇难同胞。此书公布了282位遇难者名单,无疑将让记忆刻骨铭心,永世难忘。
坚持以实事求是、严谨科学的态度,面对“11·24”特大海难,不虚构,不猜测,让事实说话是本书的一大特点。“11·24”特大海难发生后,当时公布的情况,涉及一些人物、事件、地点、数字,由于条件的局限,不够十分准确,书中都一一做了更正,采用了权威、统一的结论,还其本来面目。这既是对事件本身的负责,也是对历史的负责,实属难能可贵。书中附录也很有特色,比如新华社关于“11·24”特大海难的报道,为本书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国家重要海上安全法律和法规,不仅体现了“11·24”特大海难依法处理过程,而且对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种种原因,在国内以纪实的形式记载海难,反映海难,分析海难,研究海难的书并不多见;利用海难事件的惨痛教训来改进工作、推动工作就更少见了。本书的出版发行,无疑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希望本书的出版发行,能够进一步引起社会各个方面对安全生产的高度重视,汲取惨痛教训,加大安全措施,以搞好安全生产的实际行动,告慰遇难者的在天之灵。
本文为1999年“11·24”海难发生五年后,为《悲壮的挽歌》出版发行而作
《悲壮的挽歌》邺禹吉 史明玮 编著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年9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