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能没有梦想,没有梦想,生命之树只能生长冷漠和无聊;民族不能没有梦想,没有梦想,一个民族也就永远失去了活力。只有梦想,没有奋斗,人生和民族便没有根基。有梦想,说明还有希望、还有追求、还有未来。但梦想必须经过奋斗才能成为人生和民族飞翔的双翼。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拉菲尔有一幅叫《雅典学派》的名画,画面中心是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一个手指天空,一个手指大地,这其实是象征着人的两种基本欲求或人的本质的两个基本侧面。一方面人要立足于大地,另一方面人又要飞腾于理想的幻空。所以人一定要脚踏实地在人生的现实生活中生活着,但人还要做梦,梦想能够超越有限和相对,把翅膀扇起来升腾起来飞向绝对的、无限的未来。周作人一再强调梦是健全人性所必需的。他说:“梦想是永远不死的。在恋爱中的青年有梦,黄昏中的老人也有梦,虽然它们的颜色并不相同。人之子有时或者要反叛它,但终究要回到它的怀抱中来。”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小人物的大梦想,何日由梦想化为现实,可能十分遥远,成为许多人抱恨终生的世纪之梦;可能近在咫尺间,仿佛伸手可及,有人斗胆预言大约可在20年内建成。无论时间的久远,无论议论的多寡,无论是赞成者还是反对者,让我们期待或远或近的将来,请渤海海峡作证:美梦成真时,天堑变通途。
心若在,梦就在。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中华民族,一定会实现一个又一个惊世骇俗、奇异无比的梦想!
2003年6月10日
本文为《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研究》后记
中国计划出版社 本书课题组著2003年11月第一版
原载于2004年5月27日《经济日报》
图将好景凤池夸
当我阅完最后一篇稿子,一场罕见的风暴潮在元宵节之夜狂袭渤海湾。我在风暴过后的翌日登上烟台山,鸟瞰烟台海滨一片狼藉,被海浪毁坏的堤坝、护栏、石凳和广告牌犹如炮火洗礼的战场触目惊心;远眺渤海海峡,海天一色,波浪翻滚,正是“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望海潮》宋·柳永)。大批旅客滞留烟台港,有外出公干的,有跨海经商的,也有走亲访友的,许多人在相互询问,何日兴建风雨无阻的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呢?这是一个有问无答的问题,因为普通老百姓怎么能够回答这样重大的问题呢。但是,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已经牵扯着往来于渤海海峡的每一个人的神经,人们有太多太多的疑问和企盼。
建设渤海海峡跨海通道是件大事,提出不易,研究不易,决策不易,建设不易。之所以不易,在于前人没有做过,至今没有先例。海南********卫留成曾针对兴建琼州海峡跨海通道讲过一番话:“任何一件事情,没有人去推动、没有人去想、没有人敢去想,就不会实现。”这句话对渤海海峡跨海通道来讲也是同理。事实也确实是这样。随着科技与社会的发展,过去许多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今天不是都变成了现实吗?远的不说,就说三峡工程、青藏铁路、烟大火车轮渡当年哪一项不是许多人没有想到、甚至有人极力反对的事?而现在不仅建成运营了,而且创造了许多世界之最,改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发生在重大工程建设上的屈辱历史。这些重大工程的成功,对建设渤海海峡跨海通道是一个重要启示:做事首先要敢想,只有想到了才能去做。
2006年到国家科技部参加重大前瞻性研究项目课题研讨会,许多专家希望国家能把渤海海峡跨海通道作为“十一五”期间的重点项目,予以投资建设。并希望能予以批准立项,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当然,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具体何时动工一时尚难确定,这要视国家经济发展形势和沿海各省市的发展需求而定,特别是位于渤海海峡两端的省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条件而定。目前,亟须国家和有关省市和部门根据我国经济发展需求、交通量及渤海海峡的水文、地质、气象、环境等开展规划研究,分析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合适的建设时机及合理的建设标准。渤海海峡跨海通道不是一般的工程建设项目,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很多东西需要作广泛深入的研究论证。必须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实事求是地去认真对待每一个问题。当然这需要国家层面的统筹谋划,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的前期投入,而不是目前停留在软科学研究阶段。只有解决所有的疑虑和重大问题之日,才是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兴建之时,任何工作上的盲目性、随意性和长官意志都是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工程建设的大敌。
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从来就不存在,任何一件好事都有许多问题伴生,何况渤海海峡跨海通道这样惊天动地的大工程。针对各种议论和问题,课题组全体成员克服重重困难,在尽其所能的前提下,逐一进行了研究。当然,限于水平和条件,这些研究是远远不够的,有的甚至是十分肤浅和幼稚的。但是,首倡和开创的意义,有时提出问题甚至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此次出版《渤海海峡跨海通道若干重大问题研究》,与之前出版的《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研究》和《世界跨海通道比较研究》不同,《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研究》是课题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研究成果的汇集,《世界跨海通道比较研究》是课题组从世界范围审视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渤海海峡跨海通道若干重大问题研究》则是针对一系列重大问题研究发表的重要论文和最近研究完成的部分论文的集成,一方面是回答种种疑问,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研究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的看法,综合在一起作为这一阶段研究工作的总结,期望这些问题引起有关方面领导和专家的重视和注意,在以后的相关工作中给予必要的关注,并彻底加以解决。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渤海海峡跨海通道若干重大问题研究》一书除收录了课题组成员和鲁东大学环渤海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的研究论文外,还选收了部分专家学者与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研究相关的论文和文章。选收过程中,除了对文字进行了校正外,还对部分内容和细节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对一些关键词语和数字进行了统一处理,海洋地质等基础数据统一采用国家测绘局、国家海洋局、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最近一段时间,国内对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的关注度明显增强,自觉自愿投入研究的专家学者越来越多,许多人从不同角度对这一工程涉及的领域开展了深入研究,一些研究填补了课题组研究的空白。因此,我们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有选择地收录了部分课题组没有涉猎的题目,以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提高为各级领导决策服务的参考价值。与此同时,新闻媒体也开始注意这一研究动态,一些记者朋友从不同方位做了许多公正客观的报道,本书选编了近期部分报道文章,以期对关心这一重大工程研究的社会各界人士提供全方位、多视角的观察平台。在此,仅以课题组的名义,对本书选录论文和文章的作者、新闻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对课题研究过程和本书编辑出版过程中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的科技部、鲁东大学、国家海洋局烟台管区和经济科学出版社的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让多少平民百姓牵肠挂肚,让多少有识之士寝食难安,又让多少专家学者为之呕心沥血。每思至此,常使人怦然心动。值得称道的是,课题组成员15年来戮力同心,矢志不渝,“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课题组组长魏礼群主任对课题组成员的要求是,只做不说,多做少说。因此,大家一直抱着对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理想而默默无闻地奉献着心血和青春。渤海海峡伏贴式海底隧道设计者何益寿先生今年三月还与敝人通话,商讨下一步如何深入研究的问题,提出许多重要建议。想不到竟然于六月五日溘然长逝,壮志难酬,令人叹息。大家坚定一个信念,伴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建设绝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它随着研究者、决策者、建设者的认识、努力、创造和创新,日益清晰、日益丰满、越来越近地向我们走来,可以预言“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望海潮》宋·柳永)的日子不远了!此时,我的耳畔响起由谷健芬作曲、张枚同作词的那首脍炙人口、久唱不衰的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再过20年,我们来相会,伟大的祖国,该有多么美,天也美,地也美,春光更明媚,城市乡村处处增光辉……”
期望不久的将来,恰如是言。
撰写于2007年3月6日
修改于2007年6月16日
注:“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柳永《望海潮》词的结束语。凤池,即凤凰池,本是皇帝禁苑中的池沼。魏晋时中书省地近宫禁,因以为名。“好景”二字,将词中所写和不及写的,尽数包拢。意谓当有一天,合将好景画成图本,献与朝廷,夸示于同僚,谓世间真存如此一人间仙境。
本文为《渤海海峡跨海通道若干重大问题研究》后记
魏礼群 柳新华 刘良忠等著
2007年6月第一版
经济科学出版社
原载于2007年7月23日《烟台日报》
云霞出海曙
岁末年初,喜讯接二连三。先是由渤海海峡跨海通道课题组和鲁东大学环渤海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对环渤海发展战略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影响高层论坛”报送的专家建议得到了国家领导人、山东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重要批示,后是国家发改委有关部门连续召开会议研究渤海海峡跨海通道有关事宜。最近更有喜讯传来,为贯彻落实领导的重要批示精神,国家发改委将会同交通运输部、铁道部、山东省和辽宁省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在近期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推进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研究与论证工作,这标志着渤海海峡跨海通道从专家研究层面转入实际工作程序运作阶段。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研究课题组全体成员闻之无不为之欢欣鼓舞,17年的辛苦与付出,17年的汗水与心血,终于迎来了“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唐·杜审言《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的季节。
为了迎接“推进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研究与论证工作”专题会议召开,课题组决定把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研究的最新成果——“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对环渤海经济发展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影响研究”,尽快结集出版,并与之前出版的《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研究》(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年)、《世界跨海通道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和《渤海海峡跨海通道若干重大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三部专著合并为一函,洋洋洒洒约260万字,再版和新版印刷,以期为各级领导、为国家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了解前期研究情况、深入开展研究提供翔实资料,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有价值的战略依据。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对环渤海经济发展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影响研究”,是2007年底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下达的研究任务。2008年9月27—29日根据这一项目研究任务要求而组织召开的高层论坛,得到了与会领导、专家学者的积极响应,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高层论坛共收到相关领域的研究论文40余篇,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全方位、多领域进行了讨论,进一步丰富拓展了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研究内容。渤海海峡跨海通道课题组和鲁东大学环渤海发展研究中心根据与会领导和专家、国家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要求,将该论坛的相关研究成果汇编成集,是为本书。
全书共分综合篇、振兴东北篇、环渤海及东北亚区域发展篇、投融资探索篇、工程技术篇、国内外比较借鉴篇和附件等七部分,每一部分独立成篇,又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全书由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研究课题组组长、国家行政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魏礼群教授策划、指导;课题组副组长、国家发改委西部开发司巡视员戴桂英进行技术协调和组织;课题组副组长、鲁东大学副校长、环渤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柳新华教授担任主编,负责总体框架和审稿、统编和修订等工作;鲁东大学环渤海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经济学院副教授刘良忠担任副主编,负责全书编纂通稿、通校工作,并做了大量组织、协调、统筹、联络工作。
本书以《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对环渤海经济发展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影响研究》命名,研究和讨论的中心主题是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对环渤海区域发展特别是区域经济协调均衡发展的影响,以及这一特大工程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推动东北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意义。通过深入全面的研究和分析,对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思路进行探索,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创新途径进行思考,对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创新模式进行尝试。作为区域发展战略研究的重要成果,期望本书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学的、有价值的、有说服力的决策依据,为国家和地方宏观决策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推动实现国家确立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的战略目标,这也是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的拳拳报国心、悠悠跨海情之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