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有着不可避免的共性,例如跟东北地区一样,有《秃尾巴老李》的传说;与京津地区比较,也喜欢在官场轶闻上做文章。但是,却又有很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浓郁而深刻的道家色彩。这不仅表现在大量的八仙故事,吕洞宾的传说,还表现在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上。烟台的传说故事绝少厌世入佛的,那种看破红尘、追求解脱的寓意没有同调,相反,总是主人公为强者,以积极态度入世来引起共鸣。可以说,烟台的传说故事是积极入世的。
八仙过海
长岛南五岛宋朝称“沙门岛”,是朝廷囚禁犯人的地方。据《登州府志》记载:“宋太祖本纪,建龙三年,索内外军不律配沙门岛。”从那时起,将士犯法,都要发配沙门岛。
后来岛上的犯人越来越多,而朝廷每年只拨给300人的口粮。为了应付人多粮少的局面,沙门岛的主者李庆便想出了一个狠毒的办法,当犯人超过300人时,就将其中的赢弱者捆住手脚,夜间抛入海中。两三年内竟杀了700多人。
犯人为了活命,只好伺机越海逃生。
一天晚上,众囚犯趁着更深夜静,避开看守,抱着葫芦和木头等可以代用的浮具,跳入海中,往蓬莱方向游去。沙门岛与蓬莱之问相距30里,波涛汹涌,水流湍急,途中多数犯人都丧生了,只有八人游到了蓬莱,在丹崖山下的狮子洞(后来人称之为神仙洞)里躲了起来。
第二天,当地渔民发现了他们,见他们衣着褴褛,蓬头垢面,不知他们的来历,就惊为神仙。后来,越传越厉害,家喻户晓不说,还不断地进行口头加工。最后演绎成千古流传的“八仙过海”的故事。
王小智斗财主
福山区古现镇南山岭中有一个“兔子不屙屎”的荒岭,叫“落山坡”。
古时候,古现出了个很聪明的少年,叫王小。可惜自幼丧父,只好给财主放牛,但侍母至孝。
一天,他正放牛,碰到个南方人在泉边左看右看。他上前搭讪,那南方人告诉他是来“采地气”的。先对王小说:“我到坡顶上去踩几脚,你看这石潭的水动不动?”王小点头应允。
南方人跑到坡顶,将脚一跺,那平静的泉水,呼的一下蹿得老高。王小就多了个心眼。等那人下坡来,王小就说:“泉水没见动弹。”那人不信,又叫王小上坡顶踩。王小到了山顶,高抬腿轻落脚,连“跺”几次,潭水平静无波。
南方人心中疑惑,自语道:“难道是个火气?”说完就从背袋里掏出棵竹根来,栽在潭边,对王小说:“烦你看几天,千万不要动它。我再去别处转转。”
王小应允了,但却是每天放牛时必到潭边,扒出竹根看看,连扒几次,竹根就干枯了。
第十天,那“踩地气”的南方人来了,一见枯死的竹根,失望地走了。
王小跑到财主家,声言要买下落山坡,让家人死后有个葬身之处。
这财主佬想:“就凭你,也只配葬这不毛之地。”于是就大度地说:“你给我放了几年牛,甭买,我留着也没用,给你吧!”
“那不行!”王小执着地说,“俺是买!”
“行!我几年没给你放牛钱,就顶了吧!”
“空口无凭,还是写契约为凭吧!”
王小坚持写契,财主佬也同意了。
写契那天,王小杀掉了家里仅养的一只鹅,又买了一些酒,待财主和写契人都落座后,王小就把煮熟的鹅放在食盒里提上,用大碗将酒斟满,请他们吃喝。饭后,财主只字不提放牛的工钱,却说:“就把今天吃的喝的做为地价,写在契上,做为地价。”王小答应,契写好了,念了一遍。财主点头,都盖上手印。
买下落山坡不久,王小就把祖坟迁到了落山坡。他在放牛之余勤奋读书,竟然由秀才而中举,成了解元,眼看就要进京赶考了。
财主见情翻悔,告到县府,要索回“风水宝地”。在大堂上说:“当初王小请我吃的东西,情愿加倍还他。”
王小听了微笑说:“只要你还得起,我愿将落山坡归还,也请大人秉公照契约断案。”
众人诧异莫名,一桌穷人办的宴席还归还不起吗?然而,当衙役把契约放在公案上,县令却大惊失色了。
原来契约上分明写着“一海酒、一河鹅,王小换了个落山坡。”
原来胶东人称“大碗”为“海碗”,那写契人按惯例省了量词;又写了个别字,把“盒”写成了“河”,这样契约上的地价可就非同小可了。
县官问财主:“你能付得起吗?”
财主佬哑巴吃黄连,只得认输。
玉石街
唐太宗渡海东征高丽路过长岛,住在南长山岛,大将尉迟敬德住北长山岛。当时两岛之间无路可通,来往全靠乘船。
一天,唐太宗接到禀报,说尉迟敬德身染重病,卧床不起。太宗急欲探望,怎奈海上狂风怒吼,浊浪排空,渡船难开。唐太宗只能望洋兴叹:“要是两岛之间有条路就好了。”此言被天上的值日神顺风耳听到了,马上禀报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即令东海龙王为之填海筑路。
当天夜里,黑云翻滚,风雨骤起,白浪击空。太宗忧虑入寐,梦见一条白龙腾出水面,吐须长啸,旋即化作一条晶莹洁白的长街,卧伏于两岛之间。第二天早晨,太宗到滩头一看,果然如梦中景象:一条玉带似的长街铺展在海面上,将南北长山连接起来。
因为这条路是由五彩斑斓的珠玑石堆砌而成,人们就称之为“玉石街”,又因为它是“一宿而就”的,又被称为“一宿街”。
磨盘街
旧时,蓬莱县城的主要街道路面多用磨盘铺成,迄今仍可以寻觅到痕迹。
传说唐神龙三年(公元707年)蓬莱由镇升县,来了名知县。首次升堂,就见大堂中央蹲着个蛤蟆。知县令人将其赶走,却赶到了公案上。只见这蛤蟆眼瞅着知县,双眼落泪。知县生疑,便对蛤蟆说道:“你若有冤,但讲无妨。”只见蛤蟆连连点头,跳下公案,匆匆向护城河蹦去。
知县一干人马跟着蛤蟆来到护城河边,见蛤蟆跳入河中,刹时水中泛起无数气泡,随后一尸体浮出水面。众人大惊。知县令将尸体捞上岸来,只见尸体背上缚着一片石磨,已明白了几分。当即吩咐将尸体掩埋,将石磨抬向县衙。
知县数月不提此案。起初,衙中上下皆纳闷不已,议论纷纷,久之,也就逐渐淡忘了。
忽一日,城里大街小巷贴满了县衙告示:“大唐天子,亲征东藩,王师浩荡,粮草为先,磨粮需磨,征之民间,县民之磨,送县备选。三日为限,违令者斩!”
告示贴出,知县终日坐在县衙门前,亲手查对登记交磨者。第三日黄昏,见一贼眉鼠目的男人,用独轮车送来石磨一片,心中暗喜,急令手下人将死者身上之磨与此磨相对,果然契合,当即缉拿送磨者归案。
物证面前,送磨者只好供认不讳,是杀害死者的凶手,以达到与死者妻子长期姘居的目的。
那收来的众多磨盘就铺了街道。
张真子的传说
海阳流传着一个道士——张真子的传说。
一天,张真子在退大潮的时候,乘着成仙的蒲团,捧着黄灿灿的金元宝、红彤彤的珊瑚,浮在滚滚的浪涛上,盘腿打坐,闭目养神。一个为富不仁的财主看见了,望着财宝直流口水。不多时,张真子上岸,财主连声夸赞他的仙术。
张真子说:“贫道无甚仙术,全靠这只蒲团。坐着这个蒲团就可进水晶宫,向南海龙王化缘。龙王领我进万宝库随意挑选,我就只拿了这两年财宝。”财主动了心,愿出银1000两,借蒲团一用。张真子说:“善哉!善哉!贫道慈悲为本,龙王仁德为义。你不用出银两,只求施主做件好事,修起留格庄河桥,就会感动龙王,赐你珠宝。”财主满口应允。
大桥修好,财主兴冲冲地坐在蒲团上,顺着退潮的波浪进了“水晶宫”。
有一年,过麦后下了一场及时雨,需要抢种豆子,全村人都去找了长真子帮忙。张真子正在下棋,问村人:“一墩捻几粒种?”村人说:“豆、豆、四五六。”张真子道:“四就四,五就五。到底是多少?”村人说:“四个吧!”
一霎时,满山满泊都是张真子在唱着山歌捻豆种,可他仍然在下棋。
豆子出来了,果然墩墩都是四棵。秋后,豆子空前丰收。
张真子精通推拿、按摩医术。一年,天花流行,他日日夜夜为孩子们浑身摸抚,经他抚摸的孩子全都免除了天花的灾难;只可惜,“尾巴根上”(臀部)独独地生了一颗天花。没有造成灾难,很快都结了痂。人们好奇地问张真子是什么缘故,张真子风趣地说:“出家人清净为本,不能脏了翻经、敲磬的指掌,所以我没有摸‘尾巴根’。”
土地送行
海阳城里赵金彝,号凤崖。嘉庆戊辰科进士,放河南修武、武陟两县知县,均有政声,升广西隆州知府。兴高采烈地回家探母。
老夫人问:“两任知县得到了什么?”
儿答:“得了为官清廉的好名声,‘两袖清风’升任隆州知府。”
话音未落,老夫人把脸一沉,喝道:“住口!十年寒窗换了两袖清风,一家12口,喝着清风就饿不死啦!儿啊,读圣贤书原是为了装璜门面的,你怎么竟认了真?”
说罢,就吩咐丫环找来一根八尺长的弓弦,拴上珍珠、钻石递给他:“儿啊!到隆州照样弄11根,回来见我。”
赵金彝到了隆州,谨遵母教,亲笔写了一副对联:“一轮明镜照丹心,两袖清风伴素琴”,刻在知府衙门大堂柱上,“廉洁奉公”地做起“清官”来了。
三年任满,赵金彝用12根长八尺的弓弦,串着珍珠、钻石、猫儿眼、金镯、玉佩,捆着元宝、金砖、金条……满载而归。
政声如何?知府大人每到一村,总见村头立着一个木偶,面貌、神气、穿戴,都和自己一模一样,然而却伸着一双手要什么。若有人把一枚铜钱放在它手心,木偶便把铜钱放进面兜,然后伸手再要。小孩子把碎石、破瓦、驴屎蛋……奉送,木偶也照收不误。赵金彝看在眼里,羞在脸上,恼在心里,可是已经卸了任的官,也无威风可以发作,只能灰溜溜地赶路。
赵金彝走了一程又一程,没有一个人送行,心里很不是滋味。快要离开隆州境时,在一个村头遇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手捧一杯水酒,跪在路旁。赵金彝喜出望外,急忙下马,扶起老头说道:“下官有何德何能,敢劳老丈人送行?”那老头感激涕零地回答:“小老儿是当庄土地,因为以权谋私,贪脏卖法,被地藏王打入十八层地狱,原以为从此再也不能见到天日,多亏你赵老爷刮地皮刮到了十八层地狱,这才让我重见天日了。特备水酒,送行谢恩。”
最后一斧
清朝乾隆年间,某县奉令接驾,督修一座大堂,悬赏白银五百两,招聘“掌尺的”,而且极有可能缘此而加官进爵,因而是个大美差。
可这是个纯粹的技术活儿,钱谷师爷就引荐手艺精巧的王木匠来掌尺。
然而,道台的公子却要来“冒充”。道台的下属感谢道台的“擢拔”之恩,虽说黄道台得了半身不遂之症早已致仕了,耽误了儿子的前程,可今日所以能衣锦食玉,不全靠黄道台当年鼎力相助吗?今日乃我辈报恩之秋也。他们硬把个黄公子充作了“掌尺的”。
别看这黄公子是个纨绔子弟,可是却俨然有乃父之风,很会笼络人心,就对王木匠十分友好,甜言蜜语地哄着众工匠日夜加工。
王木匠对“黄”群狗党洞若观火,但却不动声色,只是听从“黄小道台”的指派,使出了自己的巧妙手艺。
大堂很快建设好了,富丽堂皇,工艺精美。竣工后,知县领着教谕、典吏、巡检、师爷、书吏都来观看。一群外行,齐声赞美,黄某也飘飘然,等着领赏,加官晋爵了。唯有钱谷师爷莫名其妙地瞅着王木匠。这时王木匠已经要被辞退了。黄纨绔露出了本相。
不意巡抚衙门派人来验收,发现有一根横檐檩十字木长出了二寸,立即谴责施工不善。黄某人头冒冷汗,束手无策。
这时,王木匠不慌不忙,从腰中拿出斧头,朝着横十字木扔上去,那二寸迎刃而下。
王木匠扬长而去,扔下一句话:“本事假不的!”
孙良被尊为挖参老把头
长白山一带挖人参的人都把莱阳人孙良尊为挖参老把头,那里有不少的老把头庙、老把头坟,人们当山神来祭祀他。
孙良系穴坊镇西富山人,明末清初,与同村一个兄弟冒险闯进长白山挖参,为年迈的母亲治病,并相约同去同回。途中与兄弟失散,孙良信守诺言,最后饿死在喇咕河畔,临死前,咬破手指,留下血写的《绝命诗》一首:
家住莱阳本姓孙,翻江过海来挖参。
路上丢了亲兄弟,找不到兄弟不甘心。
三天吃了喇喇蛄(1),你说伤心不伤心。
家中有人来找我,顺着古河往上寻。
日后再有挖参者,我当做个引路人。
人们怀念他临死还要充当”引路人“的奉献精神,所以尊之为神。
(1)长白山的一种小动物。孙良断粮,三天才吃了一个不足半两的喇喇蛄。
孙氏祖谱
4.烟台姓氏
烟台姓氏呈现两大特征:
一、军屯民户
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设奇山守御千户所,俗称“所城”。“有城无市”,斯为烟台的“根”。在此前本地有居民称“坐地户”,数量很少,多为夏、初等姓。
由于明代的军户屯兵制,所以所城的千户,副千户其姓氏形成了当地大姓的一支或几支。
封为奇山千户所千户与副千户的有:张、安,刘,杨、陈、傅、翟等。
其中张、刘两姓尤为大族,当地人称“所城张家”、“所城刘家”。
二.移民徒至:
自古烟台多移民。迄今你到烟台调查,绝大多数的村庄居民都会告诉你:祖上是从明时迁来的。流传着一个传说:胶东人走路之所以背着手,就是因为当年祖上是被捆绑着押来的。
据《山西省古大槐树志》裁:仅明洪武,永乐年间,先后就有九次向山东大规模地移民。迁到胶东的姓氏有:于、孙、高、张、臧、牟、曲,曹、谭、王等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