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姜子牙在齐,修明政事,因其俗,简其礼,举贤尚功,开陌阡行井田,农商工为三宝,薄赋税立九府圜法,于民以利,齐国大治。齐国文有耿般、王佳、宋景,武有武吉、魏亮等人,各司其职,忠于职守,人尽其才,地尽其力,民富国强,齐都营邱,各国诸侯比肩而至,赞齐国之治,太公心中高兴。
一日,太公和夫人坐于后庭,子牙对夫人道:“人生难得如此,孤少年有志,老年终成,得夫人参赞,齐国得治。今我年已九十有五,受夫人恩慧,育有麟儿,爱子健壮,可承大统,此皆夫人恩赐之结果也,令我心满意足。”夫人道:“郎君大才,自当如此,初封营邱之时,齐地贫苦,君侯劝女工极技巧、通商工、便鱼盐之利,今人物归之,繦至而辐凑,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齐之富强,正合你我当初修行之志,自当高兴。只是和你成婚以来,还有一憾事,压制至今,未向你提起,不知当说不当说。”子牙道:“你我夫妻,何有此说,请赐教。”夫人道:“稍等,让我慢慢的给你道来。”说罢,张惠英退回后堂。
不一时,张惠英凤冠霞帔,身穿朝服来到子牙面前,深深拜揖。太公惊咤道:“贤妻何须如此,有话只管道来。”赶紧将夫人扶起。张惠英道:“我自幼高傲,平生只拜过三人:父母生育我身,师尊教我成长,你我夫妻对拜。今之所以拜你,是有一事所求,自你我婚配以来,知你有思着《六韬》之意,内容骇概,曾向我言,我深服之,暗自感激上天,不虚此身,让我婚嫁得人。世上如君人生经历者不多,王佳大夫言:‘君人生坎坷,阅历丰富,建功立业,千古一人。’我初遇君时,知君以武见长,助周伐纣,开国建家。今见君之治国,因俗简礼,政务更张,民富国强,君文武全才,真英明之主也。然当今天下,诸侯分立,虽事周为宗,但立者即为离也,诸侯既已分离,难保无有纷争,此消彼长,如何使齐国立于不败之地,天下得以安定。望君能将平生之所学,着《六韬》之说,授于天下。现齐国得君治理,国泰民安,天下安定,何不将国事托付于耿般大夫、武吉将军,静身修养,完成此着,以佑后人,此议是否得当,望君量裁之。”听毕夫人一席话,太公甚为感动,连连点头道:“夫人之言甚是有理,只为国家初创,公事繁忙,无暇于此,既然夫人如此说,敢不如令。”张慧英道:“郎君劳累一生,今国家刚始安定,本应修身养性,颐养天年。写书本非易事,自古以来,求道者众,着书者少,你我在山学艺三十、四十年,拜的也是旷世名师,但只是口头相传,何曾见书着传世,你我深以为憾。当初与君相遇之时,君为国求妻,为子求母之语将我感动,今慧英求着,乃是为国求书,为民求教也,君年龄高大,为使国之瑰宝不致遗失,为妻强迫如此,还望夫君体谅。”子牙拜谢,夫妻相互敬重,将此事定了下来。
子牙催促夫人卸妆,二人来到后堂。子牙道:“我一生谨慎,少时求佣谨慎,大时求学谨慎,做官时处事谨慎,为君时治国谨慎。本想娶了夫人,在自己的家中,能自由自在,舒舒畅畅,不知夫人还要行此大礼,让为夫的太过紧张了。”夫人笑道:“休怪为妻多言,前者你为国求妻,我已答应,现已有结果,生育麟儿,国祚传续,让你高兴。今我为国求书,教授幼子,社稷受益,保国绵长。前后看来,你为国、我为子,我为国、你为子,********,就分不的你我了。况君年龄高大,逐日繁忙,不得清闲,身体劳累不说,又如何能静下心来着书,妻思此事关系重大,为使君不再分心,故不得不郑重其事尔,望君勿怪。”
太公点头道:“贤妻用意深刻,安能不知,孤早年为求生计,碾转奔波,得以阅天下;昆仑山学道,受师尊教诲,得以悟天下;蟠溪钓鱼,以待时机,得以算天下;助周伐纣,入相出将,得以打天下;封齐建国,南面为尊,得以治天下;今潜心修养,承夫人指导,得以书天下;我思着此书之心久而有之,此天佑我成道,望夫人助之。”张慧英笑道:“郎君休如此说,只是近日有周公来书,言散宜生、阙夭亡故,公哀叹无已,人亡事休,只有书载史册而事无亡。郎君助武王更始天下,与周公、召公、箕子等皆人杰也,值此变局,君若不将此生阅历所学书为籍册,岂不悔之。只是此书浩大,若完成此书,非一日之功,急切不得。君侯可拟写纲要,待得时日,再行完善。近日鲁国伯禽送来文房四宝:“竹简、毛笔、砚台、黑墨。我观此物,甚是好用,比以往书字布帛,刻字青铜、龟壳便利的多,也甚节俭。我已学会多日了。如果君侯不嫌,君说我书,岂不方便。”太公大喜:“如此甚好,夫人也非一般人物:梨山老母高徒,治莱国多年有方,就是齐国,也多靠夫人出谋划策,书此书,有累夫人了。”说罢,自去安排一切。
自此,太公静心潜写《六韬》。张惠英令人备好文房四宝,时有史官眷之,时有夫人眷之,多为太公自书之。只是此书重要,小子不敢删略,按原书采用。
《六韬》,兵书也,兵事原本于道义,树德以求昌,治兵以求强,政事先于军事,文伐先于武伐,谋胜贵于兵胜。按此论,太公乃作《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卷计六十篇。分别为:
一曰:文韬
《文韬》十二篇,依次为文师、盈虚、国务、大礼、明传、六守、守国、上贤、举贤、赏罚、兵道。何谓文韬,乃内有兵端,本于道德,谓文事先于武备也。故文韬冠于卷首。
《文师》: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窃天下为己有者,为独夫民贼,被窃者可讨之,兴甲兵以伐不义,应天顺人,替天行道,此武王伐纣之因也。故欲得天下者必利天下,涉战事者必彰显此义。
《盈虚》:国家的兴衰在于君主的贤愚而不是天定,祸福在君,君主应公正无私,爱民为务,约束自己,顺民自然,“削心约志,从事无为”。
《国务》:治国在于爱民,爱民在于不以己之不欲而施人,“利而勿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与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
《大礼》:为君臣之礼也,君视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不正,臣投外国。为君者应兼听广纳,‘辐凑并进’,体察下情,善施恩惠。为臣者应守节从命,格尽职守。
《明传》:明国祚之传承,求国家之昌盛,君主应‘正义胜于私欲,敬谨胜过懈怠。’倡‘柔和而清净,谦恭而敬谨,强大而自居弱小,隐忍而实刚强。’忌‘见善事却懈怠不做,时机临却迟疑不决,知错误却泰然处之’。
《六守》:国无人才无以治,选任人才应行六守,仁、义、忠、信、勇、谋为六守之要。谋六守者应用“富之、贤之、付之、使之、危之和事之六法以验之,勿使擅用。
《守土》:求保国应富民,使民富而善施,施仁政以求亲合,敬天下民众而得众,则无败;合亲威宗族而合亲,则无害。
《守国》:顺万物的生、长、敛之规而参助天地化育,必有功;顺万民的乐安恶乱心理而安民济物,必有成。天下安定,仁人圣君守常不作;天下****,仁人圣君则起而拨乱反正。
《上贤》:君主应尊崇德才之人,法“上贤,下不肖,取诚信,去诈伪。”上贤为臣者敢直言进谏,为吏者廉洁爱民,为宰相者上匡君正下顺万民以求国昌。不肖为“六贼”“七害”。“伤王之德、伤王之化、伤王之权、伤王之威、伤功臣之劳、伤庶民之业者乃国之六贼。”君主应杜绝之。“无谋略而持勇者,有虚名而无实才者,沽名钓誉而谋私利者,高谈空论而行诽谤者,谗言献媚而为奸诈者,行奢侈之风而不务正业者,巫蛊左道而迷惑欺骗者,为国之七害。君主应勿使为将、勿与谋、勿近、勿宠、勿使。当怒而怒,当杀而杀,当伐而伐。务使邪不压正,祸乱不生,敌国不猖。
《举贤》:崇贤在于用贤,举贤而无用之,是因君主喜世俗称道之人,世俗称道者易哗众取宠,君用之,则贤者将有功无功,无罪有罪,君不得真贤。故举贤应排除世俗的毁誉,废除结党营私。按需用之才而推举,按职责大小而核其能力之强弱,举贤任能应与职守相衔,量职使才,量才而用。
《赏罚》:赏罚的目的在于“赏所以存劝,罚所以示惩。”君主应“赏者贵信,罚者贵必”。刑罚不施于无罪,不因喜以赏,不因怒而诛;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诛。
《兵道》:兵道贵一,无统一指挥,兵无胜。兵事凶,存、亡、乐、殃相依,应慎战,非不得己而用之。
二曰:武韬
《武韬》共五篇:发启、文启、文伐、顺启、三疑。君主行武略应:“修德以下贤,惠民以观道。天道无殃,不可先倡;人道无灾,不可先谋。必见天殃,又见人灾,乃可以谋。”
《发启》:吊民伐罪,行取天下之略者必官贤任能,施惠于民,天下同利,民众归心,以待时机。时机成熟,隐而不发,韬光养晦,欲擒先纵,持机而动,战则必胜,“全胜不斗,大兵无创。”
《文启》:谋求国家长治久安的政略,须行无为而治,制法令顺自然合民心,简刑罚因势利导,行教化言传身教,自身正而后正人。
《文伐》:以文事伐人,为不交兵接刃而伐之。行十二节诡谋以胜敌:“因其所喜,以顺其志,彼将生娇,必有奸事,”“辅其淫乐,以广其志,厚赂珠玉,娱以美人……。”十二节备,乃成武事,文伐、武伐结合,方可制敌。
《顺启》:周以德得天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惟有道者处之”君主治理国家应:气度包容天下、信义盖过天下、仁爱盖过天下、恩德盖过天下、权势盖过天下、遇事果断不疑不易。
《三疑》:乘敌之策略应因之、慎谋、用财。攻强以强、离亲以亲、散众以众。因势利导,慎用谋略,离间敌君亲信,收买敌国臣民,已达克敌制胜之目的。
三曰、龙韬
《龙韬》共十三篇:王翼、论将、选将、立将、将威、励军、阴符、阴书、军势、奇兵、五音、兵征、农器。龙韬继武韬后再论军事之本理。
《王翼》:军中机制在于中枢,中枢:“命在通达,不守一术,应能授职,各配所长。”由腹心、谋士、天文、地利、兵法、同粮、奋威等各种人员组成,行作战、训练、间谍、通讯、医务、军需等军务职责。
《论将》:社稷安危,一在将军,故置将不可不查。为将者应具备“五材”避免“十过”:勇、智、仁、信、忠为五材,勇敢不易受侵,明智不会被扰,仁慈爱护士卒,诚信不欺上司,忠贞不怀二心。避免“十过”:勇敢而轻于赴死,急躁而急于求成,贪婪而好利,仁慈而放纵姑息,聪明而胆小怕事,诚实而轻信他人,廉洁而刻薄部下,多谋而不善断,坚强而刚愎自用,懦弱而依赖别人。
《选将》:君主兴兵起师,选任德才兼备、智勇俱全之将,不应按表象定裁:外贤而内不肖,貌善而内盗,外恭而内傲,外谦而内虚,外明而内愚,外厚而内不诚,外智而内不决,外果断而实无作为,外实而内无信,外勇而内怯。或为:外多虑而内忠诚,言过激而有功效,外肃而内平易,外厉而内温厚,外弱而事成。
为证得人,当用八法:摆问题观其韬略,行盘问视其应变,做试探查其忠贞,问往事考其诚信,管财物验其廉洁,用女色证其操守,处危难断其果敢,使酒醉知其清沌。经此八验,将帅可立也。
《立将》:立将应拜将,君主授将以钺斧,军中权柄归将军,将军“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不轻敌,不冒险,不一意孤行,爱护部下,与士卒同甘共苦。
“国不可以从外治,军不可以从中御”。“军中之事,不闻君令,皆由将出。”“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为将者:“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敌于前,无君于后。”“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将兵一致,取胜于敌。
《将威》:受命将兵,权立威树,令行禁止。军纪严明在于赏罚分明,罚不避亲、赏不避仇,“罚贵大、赏贵小”,“刑上极、赏下通”。“兵道统一,将士用心”取胜之道。
《励军》:兵之斗在于士气,为将者激励士气有法三:一为“礼“将,同士兵同寒暑,“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二为“力”将,同士兵共劳苦,“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三为“止欲”将,克服己欲,同士兵共饥饱。“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也不举。”将帅用心,士卒效命。
《阴符》:兵权的象征,调兵的凭证。君主授将军兵符,将军则能“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三军卒有缓急,或利或害,吾将以近通远,从中应外,已给三军之用。”按调兵之用途,制不同规格以识别。使用兵符,应快速,慎密。
《阴书》:军中通信之密件,“敌虽圣智,莫之能识。”在于:“主将欲合兵,行无穷之变,图不测之利,相去辽远,言语不达。”须用阴书。
《军势》:何以屈敌制胜,使“野无衡敌,对无立国。”一要取战之主动,因敌情用兵,不拘一格。“势因于敌之动,变生于两阵之间,奇正发于无穷之源。”二要未战先胜,不战而屈人之兵。“善战者,不待张军。”“善胜敌者,胜于无形,上战,无与战。”三要把握作战之环节,事、用、动、谋相配合。“事莫大于必克,用莫大于玄默,莫神于不意,谋莫善于不识。”四要探明敌情,防止“未见行而战,虽众必败。”五要抓住机遇,当机立断。“见利不失,遇时不疑。”“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莫过狐疑。”六要兵贵神速。做到“迅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方可当之者破,近之者亡。”
《奇兵》:出其不意,攻其无备,是谓奇兵。欲行奇,贵在“神速”。须示形以惑敌,惑之形二十六种,种种不一,因敌而异,机动灵活,随机应变。出奇制胜在于将帅。故为将者:“不知战攻之策,不可以语敌;不能分移,不可以语奇;不能治乱,不可以语变。”
仁、勇、明、精微、常戒、强力为将身之要素,居此者为智勇之贤将。“得贤将者,兵强国昌;不得贤将者,兵弱国亡。”
《五音》:圣人作五音,以娱人劳。五音为:宫、商、角、徵、羽。用于军旅,可娱己以提高士气,可懈敌以瓦解斗志。按金木水火土地理方位,五音配五行以侦敌情。据敌情以作判断,此行决策之法一也,敌情无常,法无常。
《兵征》:“胜败之征,精神先见。”观士气之盛衰,阵势之治乱,军纪之严弛。判敌之强弱,预测战之胜负。将战,将应“望气”,以定战守攻取。
《农器》:国家安定,在于武备,安不忘危,和不忘战。平战结合,兵农合一,寓兵于农。平时农器,可为兵具;畜用、粟收可为军资;田夫里长,可成军伍;田渠沟壑,可为军垒。“故用兵之具,尽在于人事也。善为国者,取于人事。故必使遂其六畜,辟其田野,安其处所。丈夫治田有亩数,妇人织纫有尺度,是富国强兵之道也。”
四曰、虎韬
《虎韬》共十二篇:军用、三阵、疾战、必出、军略、临境、动静、金鼓、绝道、略地、火战、垒虚。
《军用》:军队的各种军事装备。“王者举具,三军器用,攻守之具,各有科品,兵之大威也。”装备是战争取胜的重要因素。按兵种之用途,根据军旅人数装备器具,满足战用。
《三阵》:凡用兵布阵,应考虑气象、地理、人员。即天、地、人三才阵。天阵按天象,地阵按地理,人阵按双方的战力布阵。务求扬长避短,克敌制胜。
《疾战》:突敌之围堵,“狭路相逢,勇者胜。”“敌人围我,断我前后,绝我粮道,此天下之困兵也。暴用之则胜,徐用之则败。疾击之,可以横行。”出围,设伏以歼追敌。“左军疾左,右军疾右,无与敌人争道。中军迭前迭后,敌人员众,其将可走。”
《必出》:行突围作战,“勇斗则生,不斗则死,至死地而后生。”应知敌情、选夜间、以敌薄弱点为突破。如有河阻,应备好渡河器材,以精兵为先锋,大军继进,设伏阻敌。
《军略》:治军方略:一者做好准备,“凡帅师将众,虑不先设,器械不备,教不素信,士卒不习,若此不可以为王者之兵也”。二者军士熟用军械,“凡三军有大事,莫不习用器械。“三者应用器械完备。如此,虽遇深溪大谷暴雨等险阻等“三军用备,主将何忧。”
《临境》:破势均之敌,应:“兵分三处。令我前军,深沟增垒而无出,列旌旗,击鼙鼓,完为守备。令我后军,多积粮食,无使敌人知我意。发我锐士,潜袭其中,击其不意,攻其无备。敌人不知我情,则止不来矣。”
对有备之敌,应“令我前军,日出挑战,以劳其意。令我老弱,曳柴扬尘,鼓呼而往来,或出其左,或出其右,去敌无过百步,其将必劳,其卒必骇。如此,则敌人不敢来。吾往者不止,或袭其内,或击其外,三军疾战,敌人必败。”
《动静》:破对垒敌军之法:一是虚张声势,设伏击以败敌。二是佯装失败后撤,诱敌受伏击以败敌。
《金鼓》:防敌夜袭、防御反击的方法:“凡三军,以戒为固,以怠为败。令我垒上,口令不绝,人执旌旗,外内相望,以号相命,勿令乏音,皆外面敌。三千人为一屯,诫而约之,各慎其处。敌人若来,视我军之警戒,至而必还,力尽气怠。发我锐士,随而击之。”
防敌追击的方法:“分为三队,随而追之,勿过其伏。三队俱至,或击其前后,或陷其两旁。明号审令,疾击而前。敌人必败。”
《绝道》:作战居有利地势:“凡深入敌人之地,必察地之形势,务求便利。依山林险阻,水泉林木而为之固。谨守关梁,又知城邑、丘墓、地形之利。如是,则我军坚固,敌人不能绝我粮道,又不能越我前后。”与敌遭遇则“当先发远候,去敌二百里,审知敌人所在。地势不利,则以武冲为垒而前,又置两踵军于后,远者百里,近者五十里,即有警急,前后相救。吾三军常完坚,必无毁伤。”
《略地》攻打城邑作战之法:一是加强警戒,扼守要道,阻其外援,断其粮道,使其投降。“城人恐怖,其将必降。”二是“围师必阙”,诱敌突围,设伏全歼。三是“围城打援”使“敌人之军必莫敢至”。四是城克之后,严肃军纪。“示之以仁义,施之以厚德。如此,则天下和服。
《火战》:丛林灌木地带防敌火攻之法:一是加强警戒,“远望左右,谨察前后。”若敌纵火,烧军前茂草为“黑地”隔离。强弩材士卫左右,若此,则敌人不能害我。若敌出击阵前“黑地”,则“为四武冲阵,强弩翼吾左右。其法无胜亦无负。”
《垒虚》:侦知敌营垒虚实及战取之法:为将“必上知天道,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侦敌:“登高下望,以观敌之变动。望其垒,则知其虚实;望其士卒,则知其去来。”料敌:“听其鼓无音、铎无声,望其垒上多飞鸟而不惊,上无氛气,必知敌诈而为偶人也。敌人猝去,不远未定而复反者,彼用其士卒太疾也。太疾则前后不相次,不相次则行陈必乱。”追敌:“如此者,急出兵击之。以少击众,则必胜矣。”
五曰、豹韬
《豹韬》共八篇。林战、突战、强敌、敌武、乌云山兵、吴云泽兵、少众、分险。
《林战》:森林地带交战要达到“守则固,战则胜”的目的。兵力部署应“三军分为冲陈,便兵所处,弓弩为表,戟楯为里。斩除草木,极广吾道,以便战所。高置旌旗,戒敕三军,无使敌知吾军情。”作战指挥应“率吾矛戟,相与为伍。林间木疏,以骑为辅,战车居前,见便则战,不见便则止。林多险阻,必置冲陈,以备前后。”于敌接战后应:“三军疾战,敌人虽众,其将可走。更战更息,各按其部,是为林战之纪。”
《突战》:反击敌军突袭及击败敌之攻城。首先分析敌情弱点:“敌之突兵,其牛马必不得食,士卒绝粮,暴击而前。”战敌之法:“令我远邑别军,选其锐士,疾击其后。审其期日,必会于夜。三军疾战,敌人虽众,其将可虏。”败来袭攻城之敌之法:“谨候敌人,未尽至则设备而待之。去城四里而为垒,金鼓旌旗皆列而张。别队为伏兵。令我垒上多积强弩,百步一突门,门有行马。车骑居外,勇力锐士隐伏而处。敌人若至,使我轻卒合战而佯走,令我城上立旌旗,击鼙鼓,完为守备。敌人以我为守城,必薄我城下。发吾伏兵,以冲其内,或击其外。三军疾战,或击其前,或击其后。勇者不得斗,轻者不及走,名曰突战。敌人虽众,其将必走。”
《敌强》:敌众我寡、敌强我弱时战敌夜袭。其一遇夜袭之强敌“谓之震寇。利以出战,不可以守。选吾材士强弩,车骑为左右,疾击其前,急攻其后,或击其表,或击其里。其卒必乱,其将必骇。”其二如我军被敌包围。“当明号审令,出我勇锐冒将之士,人操炬火,二人同鼓,必知敌人所在,或击其表,或击其里。暗号相约,令之灭火,鼓音皆止。中外相应,期约皆当。三军疾战,敌必败亡。”
《敌武》:与敌遭遇之战。突然与强敌遭遇,“猝遇敌人,甚众且武,武车骁骑绕我左右,吾三军皆震,走不可止,此谓之败兵。善者以胜,不善者以亡。”“败兵”若胜须:“伏我材士强弩,武车骁骑为之左右,常去前后三里。敌人逐我,发我车骑,冲其左右。如此,则敌人扰乱,吾走者自止。”其次,当“敌与我车骑相当,敌众我少,敌强我弱。其来整治精锐,吾阵不敢当。”应“选我材士强弩,伏于左右,车骑坚陈而处。敌人过我伏兵,积弩射其左右,车骑锐兵疾击其军,或击其前,或击其后。敌人虽众,其将必走。”
《鸟云山兵》:山地防御作战之法。山地防御应忌驻军山上或山下:“凡三军,处山之高,则为敌所栖;处山之下,则为敌所囚。”应布“鸟云之阵,即握有机动部队,可随时支援各方作战的军阵。加强警戒,设防要道,不使敌知虚实,形成坚垒如:“山城”。则是“鸟云之阵,阴阳皆备,或屯其阴,或屯其阳。处山之阳,备山之阴;处山之阴,备山之阳;处山之左,备山之右;处山之右,备山之左。其山,敌所能攀登者,兵备其表,衢道通谷,绝以武车。高置旌旗,谨敕三军,无使敌人知我之情。是谓山城。”如此,若敌来攻,可败之。“行列已定,士卒已阵,法令已行,奇正已设,各置冲陈于山之表,便兵所处,乃分车骑为鸟云之阵。三军疾战,敌人虽众,其将可擒。”
《鸟云泽兵》:河流山谷作战之法。首先,当“与敌临水相拒,敌富而众,我贫而寡,逾水击之则不能前,欲久其日则粮食少。吾居斥卤之地,四旁无邑,又无草木,三军无所取,牛马无所饲牧”之时,应设计欺诈敌人以脱险,并设伏兵以阻敌。是谓:寻机诈敌而亟去之,设伏兵于后。”其次,在:“敌人知我伏兵,大军不肯济,别将分队以逾于水,三军大恐。”之时,应以“鸟云之阵”对敌。即等到敌先遣对渡河后,对其发起重击,敌后续部队必渡河救急,此时,我伏兵、车骑围攻敌必败。
故用兵之大要,当机动灵活、变化无穷。“当敌临战,必置冲阵,便兵所处,然后以车骑分为鸟云之阵。此用兵之奇也。所谓鸟云者,鸟散而云合,变化无穷者也。”
《少众》:以少击众、以弱胜强之战法。欲行此战,首先须:“以少击众者,必以日之暮,伏于深草,要之隘路。以弱击强者,必得大国之与,邻国之助。”其次,当无此条件若行此战,须:“妄张诈诱,以荧惑其将。迂其道,令过深草;远其路,令会日暮。前行未渡水,后行未及舍,发我伏兵,疾击其左右,车骑扰乱其前后。敌人虽众,其将可走。事大国之君,下邻国之士,厚其币,卑其辞。如此,则得大国之与,邻国之助矣。”
《分险》:山水险隘作战之法。“首先,在山水交错险隘地势上形成的敌我对峙之时,要加强戒备,“处山之左,急备山之右;处山之右,急备山之左。”防敌包围,使敌无隙可乘。其次当向敌阵发起进攻,由水路进攻时,当先头部队过河后,应立即“广吾道,以便战所。以武冲战车为前后,列其强弩,令行陈皆固。衢道谷口,以武冲战车绝之,高置旌旗。是谓车城。凡险战之法,以武冲为前,大橹为卫,材士强弩翼吾左右。三千人为屯,必置冲陈,便兵所处。左军以左,右军以右,中军以中,并攻而前。已战者还归屯所,更战更息,必胜乃已。”
六曰、犬韬
《犬韬》共十篇:分合、武锋、练士、教战、均兵、武车士、武骑士、战车、战骑、战步。
《分合》集结军队、约期会战。“凡用兵之法,三军之众,必有分合之变。其大将先定战地、战日,然后移檄书与诸将吏期:攻城围邑,各会其所,明告战日,漏刻有时。大将设营而阵,立表辕门,清道以待。诸将吏至者,校其先后,先期至者赏,后期至者斩。如此,则远近奔集,三军俱至,并力合战。”
《武锋》:精锐的突击部队。用兵作战,须有勇猛善战的突击部队,当战机来临时出兵击之:“敌人新集可击,人马未食可击,天时不顺可击,地形未得可击,奔走可击,不戒可击,疲劳可击,将离士卒可击,涉长路可击,济水可击,不暇可击,阻难狭路可击,乱行可击,心怖可击。”
《练士》:根据各自特点编练悍勇士卒,战时发挥特长以利战。“军中有大勇、敢死、乐伤者,聚为一卒(百人),名为冒刃之士;有锐气、壮勇、强暴者,聚为一卒,名曰陷阵之士;有奇表长剑,接武齐列者,聚为一卒,名曰勇锐之士;有拔距臂力,强梁多力,溃破金鼓,绝灭旌旗者,聚为一卒,名曰勇力之士;有逾高绝远,轻足善走者,聚为一卒,名曰寇兵之士;有王臣失势,欲复见功者,聚为一卒,名曰死斗之士;有死将之人子弟,欲与其将报仇者,聚为一卒,名曰敢死之士;有赘婿人虏,欲掩迹扬名者,聚为一卒,名曰励钝之士;有贫穷愤怒,欲快其心者,聚为一卒,名曰必死之士;有囚犯免罪之人,欲逃其耻者,聚为一卒,名曰幸用之士;有材技兼人,能负重致远者,聚为一卒,名曰待命之士。此军之练士,不可不察也。”
《教战》:训练军队。其训练内容为:使士兵明确了解各种指挥信号,严服军令。“凡领三军,必有金鼓之节,所以整齐士众者也。将必明告吏士,申之以三令,以教操兵起居,旌旗指麾之变法。训练方法循序渐进,先单兵合成,“教吏士,使一人学战,教成,合之十人;以此推之,合成万人学战,教成,合之三军之众;大战之法,教成,合之百万之众。故能成其大兵,立威天下。”
《均兵》:车、步、骑兵种作战对比的校能。车者,犹如军队的羽翼,具有强大的战斗力,是用来攻坚陷阵,截击强敌,断敌退路的;骑兵是军队的眼睛,可以用来侦察警戒,跟踪追击溃逃之敌,切断敌人粮道和袭击散乱流窜的敌人也。战车和骑兵的运用不恰当,在战斗中一名骑兵还抵不上一名步兵。全军布列成阵,车、骑、步兵配合得当,那么在平坦地形上作战则是:“一车当步卒八十人,八十人当一车;一骑当步卒八人,八人当一骑;一车当十骑,十骑当一车。”在险阻地形上作战是:“一车当步卒四十人,四十人当一车;一骑当步卒四人,四人当一骑;一车当六骑,六骑当一车。”战车和骑兵,是军队中最具有威力的战斗力量:“十乘败千人,百乘败万人;十骑败百人,百骑走千人。此其大数也。”
为便于指挥和作战,车兵和骑兵要按需要编制官兵比例,车兵在平坦地形上,骑兵在平坦和险隘的地形上,各自采用不同的战斗编阵。
《武车士》:勇猛善战的车战兵。选拔车兵的标准、条件、待遇是:取年四十已下,长七尺五寸已上;走能逐奔马,及驰而乘之;前后、左右、上下周旋;能束缚旌旗、力能彀八石弩,射前后左右皆便习者。名曰武车之士,不可不厚也。”
《武骑士》:勇猛善战的骑兵。选拔骑兵的标准、条件、待遇是:取年四十已下,长七尺五寸已上;壮健捷疾,超绝伦等;能驰骑彀射,前后、左右、周旋进退;越沟堑,登丘陵,冒险阻,绝大泽,驰强敌,乱大众者。名曰武骑之士,不可不厚也。”
《战车》:车兵作战的十种不利地形和八种有利战机。
车、骑、步兵的战术特点是:“步贵知变动,车贵知地形,骑贵知别径奇道。”
车战的不利地形“十死之地”是:“往而无以还者,车之死地也。越绝险阻,乘敌远行者,车之竭地也。前易后险者,车之困地也。陷之险阻而难出者,车之绝地也。记下渐泽、黑土黏埴者,车之劳地也。左险右易,上陵仰孤者,车之逆地也。殷草横亩,犯历深泽者,车之拂地也。车少地易,与步不敌者,车之败地也。后有沟读,左有深水,右有峻阪者,车之坏地也。日反霖雨,旬日不止,道路溃陷,前不能进,后不能解者,车之陷地也。此十者,车之死地也。故拙将之所以见擒,明将之所以能避也。”
车战的八种有利战机“八胜之地”是:“敌之前后,行阵未定,即陷之。族旗扰乱,人马数动,即陷之。士卒或前或后,或左或右,即陷之。阵不坚固,士卒前后相顾,即陷之。前往而疑,后恐而怯,即陷之。三军卒惊,皆薄而起,即陷之。战于易地,暮不能解,即陷之。远行而暮舍,三军恐惧,即陷之。此八者,车之胜地也。将明于十害、八胜,敌虽围周,千乘万骑,前驱旁驰,万战必胜。”
《战骑》:骑兵作战的有利战机和避开的不利地形。
骑战的有利战机“十胜”是:“敌人始至,行陈未定,前后不属,陷其前骑,击其左右,敌人必走;敌人行陈整齐坚固,士卒欲斗,吾骑翼而勿去,或驰而往,或驰而来,其疾如风,其暴如雷,白昼如昏,数更旌旗,变易衣服,其军可克;敌人行陈不固,士卒不斗,薄其前后,猎其左右,翼而击之,敌人必惧;敌人暮欲归舍,三军恐骇,翼其两旁,疾击其后,薄其垒口,无使得人,敌人必败;敌人无险阻保固,深入长驱,绝其粮路,敌人必饥;地平而易,四面见敌,车骑陷之,敌人必乱;敌人奔走,土卒散乱,或翼其两旁,或掩其前后,其将可擒;敌人暮返,其兵甚众,其行陈必乱,令我骑十而为队,百而为屯,车五而为聚,十而为群,多设施旗,杂以强弩,或击其两旁,或绝其前后,敌将可虏。此骑之十胜也。”
骑战应避开的不利地形“九败”是:“凡以骑陷敌,而不能破陈,敌人佯走,以车骑返击我后,此骑之败地也;追北逾险,长驱不止,敌人伏我两旁,又绝我后,此骑之围地也;往而无以返,人而无以出,是谓陷于天井,顿于地穴,此骑之死地也;所从人者隘,所从出者远,彼弱可以击我强,彼寡可以击我众,此骑之没地也;大涧深谷,蓊秽林木,此骑之竭地也;左右有水,前有大阜,后有高山,三军战于两水之间,敌居表里,此骑之艰地也;敌人绝我粮道,往而无以返,此骑之困地也;污下沮泽,进退渐洳,此骑之患地也;左有深沟,右有坑阜,高下如平地,进退诱敌,此骑之陷地也。此九者,骑之死地也。明将之所以远避,将之所以陷败也。”
《战步》:步兵同战车、骑兵作战的方法。
步战的特点是灵活,宜于不同的地形、天候和作战形式。但速不如骑,稳不如车。故步兵同战车、骑兵作战应:“步兵与车骑战者,必依丘陵险阻,长兵强晋居前,短兵弱弩居后,更发更止,敌之车骑虽众而至,坚陈疾战,材士强弩,以备我后。”如无丘陵险阻地形可依托,可“令我士卒为行马、木蒺藜,置牛马队伍,为四武冲阵。望敌车骑将来,均置蒺藜,掘地匝后,广深五尺,名曰命笼。人操行马进退,阑车以为垒,推而前后,立而为屯,材士强弩,备我左右。然后令我三军,皆疾战而不解。”如此,可抵挡敌战车和骑兵的进攻。
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张慧英一边眷写,一边赞叹:“不愧武圣,果有真才实学;文王拜为师,武王师尚父,不虚也;文章句句感人,字字珠玑,令人钦佩。”子牙道:“贤妻休如此说,文虽简单,却是我几十年的心血,诸事历历在目,多为血战之事,九死一生,几经艰难,方有此感念,故思如潺流,文如泉涌,成此拙文,此只一家之言,多有缺陷,还望贤妻斧正。”
慧英道:“君侯入相出将,才兼文武,着此兵书,治国之道,耳目一新,王侯将相,按此道行之,国强兵壮,行兵布阵,哪有不胜之理。”子牙道:“何谈容易,着述之说,定于固式,行军打仗,在于变势,一切因时势而行,时变、势变、法亦变,故学书在于举一反三,灵活运用,不可照本宣科也。”
慧英称善,问道:“我观此书,无有占扑之说,况太公封神,天下皆知,通篇之作,不见神仙二字,何也?”子牙笑道:“你是梨山老母高徒,在山修行有年,如何不识山中面目。封神之说,乃是玄学,虚无缥缈之事。武王人神分离,为慰忠魂,求人间和谐,故令我封神。封神正是为人,人求魂魄安逸,因势而为之,天人感应,匡人以正,趋人以忠,为应天顺人之事也。而兵者,凶事也,不得半点含糊,百密犹防一疏,一招不慎,满盘皆输,何敢有侥幸神仙之说?行军之中,饶提神仙,在于聚人心,振士气,鼓斗志,一时之用尔,为将者万不可依此行事,故书中不提,后者当戒之。”
慧英道:“此言当之,只是当今流行占卜之说,行军打仗,多而用之;箕子献王洪畴之篇,就有占扑专门章节;人间婚姻,也用占扑;文王演易,难道虚而不成。”说到此,慧英笑道:“子牙公,你我初次见面之时,就拿占扑之说劝我,婚姻天就,既然神仙之说是玄学,那占扑之说当如何解析?”子牙道:“刁钻妻子,真难为老夫也,不过,占扑之说老夫也有说辞,贤妻可观当与否?”子牙言道:“占扑因势而为,在于析疑、增信、壮行。如果时势而在,信心无疑,何用占扑,请妻听我言之:
昔文王崩,武王即位,九年,欲修文王业,东伐以观诸侯,出兵,武王先行祭天,申明要义,恳请上苍庇佑;举文王旗帜,自称“太子发,奉文王遗命伐纣,不敢自专。”以号召天下诸侯。祭毕,把文王牌位车载军中,以震慑诸侯,鼓舞士气。此借上天之威,文王之德也。
武王乘船渡河,行至中流,有一白色鲤鱼跳入船中,占扑言:自古有鲤鱼跃龙门之说,此鱼入船为死地,是天阻过河;我言:此为天赐纣于我,当食之。宿营,又有火光芒覆于武王帐顶,占扑言:将有火光之灾;我言:是武王光辉照耀。将我言传于军中,士气大振,鼓舞军心,到了孟津,‘不期而会者八百诸侯’。检阅车、舟演阵,各军配合默契,攻战自如,战力强大。诸侯们主张顺势一鼓灭殷,而我认为时机未到,让武王诏告会盟诸侯,各自回兵。
纣王昏乱暴虐致极,重臣微子多次谏纣王修仁行义,纣王不听,微子含泪逃离殷都。箕子再次劝谏,纣王囚其为奴。王叔比干身居相位,见朝纲紊乱,国政残暴,民不聊生,入宫强谏,三日夜长跪不起,纣王怒而命人剖挖比干之心。
人心离乱,正是伐纣时机,我奏武王即刻通告诸侯出兵伐纣,诸路并进。大军始发时,术士用龟甲、蓍草占卜进军吉凶,卦兆不吉。又路遇风雨暴至,随军众臣皆生惧心。面对众人疑惧、武王不决,若大军缓行将失战机,我断然折断蓍草,踏碎龟壳,怒对众臣道:‘今纣刳比干,囚箕子,以飞廉为政,机不可失。龟壳朽骨、蓍草枯叶,安知吉凶?’援袍而鼓,促王遂行。
大军至刑丘,风把王车楯折为三截,王乘之马被雷震死,暴雨三日不停,行军艰难,风雨为阻。占扑不祥,武王疑惑。我言:“楯折为三,是天示意分兵三路进军;大雨淋漓,是为大军洒扫清道;三日不停,是天为我洗濯兵器,震死乘马,是示意应换良马快行。全是吉兆,应顺天意安排。”武王听后,坚定信心,为防有人再生二心,影响士气,遂采取措施,过桥毁桥,过栈烧栈,只有前进没有退路,怀必死之心而伐纣,义无反顾,直扑朝歌,取胜而归。
此为伐纣之总结也,贤妻还信占扑否?占扑如何,在人解析,占扑如运,在势分析,时之当然,势之无疑,占扑何为?。若行他事而有疑,狐疑不定,用之占扑,以壮决心,或进或退,以求安然,用之可也。兵凶战事,在于慎密分析,因时势因地理因人力而为,不得依占扑以决策,当慎而慎之。”
子牙略一停顿道:“你我婚姻之事,在于周公一力促成之事也。我与周公不同,周公为皇家之胄,富贵荣华,多少贵族求其为佳婿而不可得,女人向其求娶,其应允乃是赐予,满门生辉。我一生贫穷,自身不保,娟好女子,我如何敢想像更况奢求。从师求道以来,修身养性,不事他想,师命我不得仙道得人道,下山娶妻马氏,马氏年六十八岁,其貌不扬,我劳苦一生,娶得家室不易,视其为天人,小心供奉。只因不能营运,不当其意,冷言恶语,犹如刀剑,不时袭来,防不胜防,人把女人比老虎,我看马氏更虎甚,山中老虎,我何时怕来,但见马氏,心惊胆颤,不敢正视。终究留之不住,休婚而去。故而见着女人,慕而远之,所谓入相出将,只是人前堂皇,心实惧之,多为周公取笑。我见夫人之时,心慕夫人治国之道,不敢有此妄想。周公、箕子以皇家公子心态,不以我俩年龄为壑,一力促合,周公算卦,箕子进宝,我一时犹豫,向小姐言明心迹,不意小姐迁就,成就婚姻,小姐贤惠,使我知得人生之乐,此生不虚,全仗小姐拜赐,令老夫不胜感激。
子牙一席话,说的慧英面红耳赤,站立起道:“好个子牙,结婚已有时日,今日方向我表明心迹,若不是与我成婚,在你眼里,女人都是老虎不成,真是冤屈我妇女也。”子牙默默而笑。
慧英指着桌几上的简书道:“郎君真旷世奇才也,着此兵书,将成兵祖。人若学的,定会出将入相,不知何人可以习学的。”子牙道:“此书概为提纲,可传后人,只是未编的完全,其内藏神鬼不测之机,领兵取胜,全在于此,待得时日,方可成篇,只是此事不能言明,不可轻易示人,以防祸患,今后若遇德才兼备、忠心为国,大智大勇之人,方可传授,待时遇而己。”慧英称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