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传】
吴佩孚(1874~1939),字子玉,山东蓬莱人。1898年投淮军,次年入开平随营武备学堂,1902年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毕业后派往北洋督练公所。1906年任北洋陆军第三镇(后改师)管带,1912年后,任第三师炮兵团团长、第六旅旅长。1917年参加讨伐张勋复辟,充讨逆军西路先锋,旋即南下与护国军作战,任第三师师长兼前敌总指挥。1920年7月联合张作霖,推翻段祺瑞政府。9月任直鲁豫巡阅副使。次年8月任两湖巡阅使。1922年率直军击败奉军。1923年10月,升任直鲁豫巡阅使。1924年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战败,次年10月再起,于武汉就任“讨贼”联军总司令。1926年联合张作霖进攻冯玉祥国民军。是年在与北伐军作战中失败,流寓四川。“九一八”事变后居住北平,曾拒绝侵华日军的诱降,1939年12月4日逝世于北平什锦花园公馆。国民政府追认为陆军一级上将。
史学家唐德刚先生曾有一语评吴氏,谓:狷介一生。
吴佩孚十五岁丧父,与幼弟文孚皆由其母养育成人。一家三口,仅靠祖传经营杂货店及佐以织纺艰难维持生计。佩孚之母聪慧贤良,训子特严。一日,佩孚与群童嬉戏游玩,回家未洗足而就寝,吴母怒,唤他起来,责令端坐于床上。稍长,教之读书,将木板置于石磨,让佩孚坐在磨颈,以资写读。
吴佩孚早期身世及家族成员等情况,史学界未取得过一致性结论,诸说并存,真伪难辨。随着《登州吴氏族谱》的发现,还原了历史真相:如吴佩孚之父逝于光绪十五年(1889)六月,并非以往所说的光绪十三年(1887),是年,吴佩孚15岁;吴母姓氏为周,也非史籍中所载的张姓;吴的元配(未过门即逝)姓氏为宋,并非王姓;佩孚之兄逝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月,并非早夭,是在吴佩孚从军之后的两年,且年长佩孚13岁。而他的登州吴氏先人,自明初由扬州府泰州迁至登州,数百年来,繁衍生息,逐渐成为望族。登州吴氏一族代有才人,声名最着者:明嘉靖甲辰科进士吴昶、明嘉靖丁未科进士吴国相、明隆庆辛未进士吴之美。到清代又有吴道生(榜名吴钺),考中道光己丑科武进士钦点头名状元。家谱记载:登州吴氏“由甲乙榜及明经辟举,登仕途者难更仆数。”可见其家族荣光。
吴佩孚自幼性颇顽皮,好发议论。居乡时,吴以200钱为贺礼,到同乡富户刘姓家吃喜酒,醉后使酒骂座,摔碎人家的盘子,被控到学官处,受到县学官的训诫。
吴佩孚初投聂士成武卫前军时,与胶县人郭绪栋结为异姓兄弟,郭任营部文案,常为吴佩孚鼓吹,认为吴日后必成大器。郭绪栋的如夫人戈氏对吴看不上眼,说:“兄弟,说句话你别恼,你大哥说你能成大事,我看你扭扭捏捏,就像咱娘们一样儿。”后吴当了威震八方的大帅之后,戈氏对人说:“想起从前说的话,怪不好意思去见他。”
郭绪栋:(1860~1925),字梁丞,山东胶州人。曾任武卫右军文案,民初任济南商埠局局长兼市政公所总办。1921年吴佩孚任直鲁豫巡阅副使,聘郭绪栋为秘书长,1925年病故于洛阳。
日俄战争期间,时为中尉的吴佩孚受袁世凯委派,协助日本谍报机关一起搞情报。日本情报官有句口头禅,遇到事儿就问:“这件事,你有法子没有?”问到别人头上,只要能推,谁肯揽事?几乎人人都答以:“没法子。”唯独吴佩孚,他的答案倘不是“有”,他便告以:“慢慢地想想看。”所有日本人称他:“慢慢地有法子先生。”
1907年,北洋陆军第三镇改派曹锟任统制,驻吉林宽城子(今长春)一带,吴佩孚时任第六协第十一标一营管带。初夕夜,别人都去饮酒作乐,耍牌赌钱,吴却独自带队伍去剿匪,天明归来,擒获悍匪20余人及大宗赃物。军中同僚都说吴多谋善断,有一套鬼八卦,于是送其“吴小鬼”之绰号。
1908年春,吴佩孚以管带之身,上书东北三省总督徐世昌,条陈边防事务,甚得徐的嘉勉与采纳,令众人瞩目。
吴佩孚任曹锟副官长时,常在同僚中藏否人物,议论国事,因此大家对他疏远而不相往来。某次,吴在岳州请司令部各处长吃饭,只有军医处长刘国庆和时任第九团团长的萧耀南到场,但吴不觉难堪,对刘、萧说:“人少可以多说话,他们不来,咱们吃。”
吴佩孚治军极严,违反军令者不赦。某次令部下张福来率兵进占一座山头,吴用铅笔在纸上画好地形,说:“须照此路线进兵。”张领着人马走到山脚下,探知上山有一条迂回曲折的山路,便打开纸头一看,笔尖直指山顶,张连声说:“糟了糟了!”左右询知原委,都说:“我们应循着山路走,难道叫我们攀藤扪葛而上。”张说:“咱们必从直线攀登山顶,否则师长叫我们的脑袋搬家。”他咬紧牙关,带队爬上险峻的高山。稍过片刻,湘军已由侧面包抄而来,正欲占领高地,远望山巅之上已飘动吴军旗号,以为良机已失,且不明对方虚实,只得引兵退去。后来张福来逢人便说:“主将妙算如神。”
张福来(1871-1925),字子衡,河北交城人。陆军中将、将军府景威将军。早年入曹锟部当兵,历任营长、团长、第三师第六旅旅长、第二十四师师长、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时,任直军援军司令,兵败后去职。
1919年秋,吴佩孚正驻军衡阳,时逢湘督张敬尧40岁初度,其部下大事铺张,准备为他做寿,还成立了筹备处,欲趁此向省城各界刮取钱财。吴佩孚得讯,给张敬尧发电,称:“今闻大帅春秋,届期佩孚当亲率全体官兵,前来长沙贺寿!”张接电虽恼恨不已,还是立即下令停止贺寿。
张敬尧(1881-1933),字勋臣,安徽霍丘人。历任第三混成旅旅长、江西南昌镇守使、陆军第七师师长、护国军第二路军司令等职。1917年任苏皖鲁豫四省交界剿匪督办,旋调任察哈尔都统。1918年任湖南督军。1932年与板垣勾结,参加伪满州国政府,策应关东军进占平津。1933年5月7日遇刺身亡。
直皖战前,吴佩孚发动“电报战”,嬉笑怒骂,令政府好不尴尬。吴抨击安福俱乐部的一个通电,可谓击其要害,电文中云:全国之大,能否尽为一人所盘踞?疆吏之多,能否尽为一党所居奇?兆民之众,能否尽为一人所鞭笞?
吴佩孚于1919年秋,一再电请撤防北归,北京政府置之不理。次年初,曹锟收到吴佩孚坚请撤防的电报,电云:“于役湘省,两载于兹,迭请撤防,未承允准”,接下去又述直军驻湘将士久戍思归和积欠军饷的困苦情形。最后说:“北望叩首,涕泣哀恳”。吴的电报是先给曹锟,请曹代转北京政府,曹却嫌吴电平淡,又在电尾加了两句:“战死者既作泉下之游魂,生存者又作异乡之饿莩。”
吴佩孚最后一次请求撤防电报,流传最广,电云:“远戍湘南,瓜期两届,三载换防,不可谓速。阋墙煮豆,何敢言功。既经罢战议和,南北即属一家,并非寇仇外患,何须重兵防守?对外不能争主权,对内宁忍设防线?”
吴佩孚自民国8年入驻洛阳后,即倡导植树造林,每年约种四五十万株,到民国12年,已具有相当规模,并拟将植树范围扩大,以期达二千万株之数。并声言:十年以后,植树所得,既不据为己有,也不上交国家,全部交由洛阳地方民众。二次直奉战争后,政局变迁,洛阳种植的林木,砍伐殆尽。及至吴佩孚流寓四川时,得此消息,以《思洛阳植树》为题,赋诗一首,流露无限感伤,其中有“日昨中川人报道,林荒草芜杂莓苔”之句。
直皖战争中,当皖系军队崩溃之时,入关助直作战的奉军,将战场所遗军械重炮辎重物品,囊括在手满载而出关外,直军将士以奉军坐享其成而愤愤不平,几欲动兵截击奉军,吴佩孚说:“这是强盗行为,吾辈不可效尤。”盖因张作霖出身胡匪,故以此语劝将士。
吴佩孚与直系将领在保定曹锟处参加宴会。席间,吴突然发飚,疾言厉色,质问上海护军使何丰林:“李督军是怎么死的?你一定知道!”何答:“不甚清楚,只知道确是自杀死的。”吴又追问:“是何缘故自杀?”何答:“不知道。”吴不依不饶,瞪起两只大眼说:“我要在书上记上一笔:某年某月某日,苏皖赣巡阅副使齐燮元弑其长官李纯于南京。还要添一句,其参谋长何某预谋其事!”何丰林很窘,连说:“那当不起,副使的话说得太重了。”吴说:“我这是春秋之笔,我一定这样写!”
何丰林(1873-1939),字茂如,山东平阴人。历任陆军第四师旅长,淞江防守司令,宁台镇守使、嘉湖镇守使,淞沪护军使兼陆军第六混成旅旅长。江浙战争时任浙沪联军第一军总司令。1927年投入奉系,任安国军政府大元帅府军事部长兼安国军模范军团司令。曾任军事特别法庭审判长,签署命令判决李大钊绞刑。
吴佩孚练兵,编写军歌有十余首,传唱最着者为《登蓬莱阁·调寄满江红》,也有人取歌中第一句“北望满洲”作为歌名。词为:
北望满洲,渤海中风浪大作。想当年,吉江辽沈,人民安乐。长白山前设藩篱,黑龙江畔列城郭,到而今倭寇任纵横,风云恶!
甲午役,土地削;甲辰役,主权堕。江山如故,夷族错落。何日奉命提锐旅,一战恢复旧山河,却归来,永作蓬山游,念弥陀。
此军歌让日本人听了很不舒服,某次,有日本记者到洛阳访问,毫不客气地对吴提出质问:“登蓬莱阁能望见长白山么?”吴说:“我心眼通灵,岂止能望见长白山,还能望见你们的富士山呢?”日本记者无言以对,宾主不欢而散。
援鄂战争大局方定时,赵恒惕乘英舰到岳州求和,吴佩孚不以战胜者自居,待之以礼。双方晤谈中,吴忽然背起《孟子》一段来:“天下乌乎定?定于一!孰能一之……”他还没说到“我能一之”,赵即反复陈说武力统一之不可能。吴要“废除省宪”,赵则答以“不能”。吴又说,“宋、鲁(宋鹤庚、鲁涤平是湘军第一、二师师长)是湘军援鄂的主动者,至少应予以免职处分。”赵说:“我是总司令,应负一切责任。”吴面露不豫之色向左右说:“炎午很够朋友。可是他的主张不对,他的态度太固执。”
赵恒惕:(1880~1971),字夷午,号炎午,湖南衡山人。留学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05年加入同盟会。回国后,随蔡锷主办广西陆军小学堂,历任广西常备军协统、广西督练公所会办等职。1920年11月被广州军政府任命为湘军总司令,后又任省长,力倡议联省自治,创制省宪。
1922年,自诩为社会主义者的江亢虎到洛阳拜会吴佩孚,打算在沪办一所大学向吴募捐,向吴说了一套他的所谓新理论。不想吴听后立马拉下脸来,当面说江亢虎是“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弄得江十分尴尬。
江亢虎(1883—1954),原名绍铨,江西弋阳人。曾任北洋军编译局总办、《北洋官报》总纂。1910年赴欧洲,倡导三无主义(无宗教、无国家、无家庭),1911年组织中国社会党。在上海创办南方大学,任校长。1940年后任汪伪政府考试院院长。抗战胜利后被捕,后病死狱中。有《洪水集》、《江亢虎文存初编》等。
吴佩孚的同学王兆中来洛阳谋事,吴委王为上校副官职务。但王不满足,上条陈自称:“文武兼资尤富于政治常识”,要求去河南某县任县长。吴批复:“豫民何辜?”原件发还。此公依旧是锲而不舍,不久又上条陈:“愿提一旅之师讨平两广,将来报捷洛阳,释甲归田,以种树自娱。”吴又批复:“且先去种树。”
据《白坚武日记》所记:吴佩孚某次乘车京汉道上,与幕僚孙丹林、白坚武酒酣之际,慨然叹曰:“登州有蓬莱阁,明戚继光书‘海不扬波’四字,乃靖倭寇时为之。清季甲午中日之战,日军炮击不字之一画,遂成‘海下扬波’,余誓补此一画,故以诸生从戎,廿年以来徒事内争,未卜何年可偿此愿?”后来当上巡阅使署政务处处长的白坚武,为吴祝寿时特撰一联:嵩岳观兵民望岁;蓬莱立马海无波。把吴佩孚的浩然感慨隐寓其中。
孙丹林(1886-1971),字汉尘,山东蓬莱人。同盟会员,1919年,孙丹林前往湖南充吴佩孚戎幕。1922年,孙丹林任北洋政府内务次长、内务总长。后因母丧脱离政界,曾任上海市中国兴业银行总经理。
白坚武(1886年-1937年),字馨远,直隶交河人。1910年考入天津法政学堂,与李大钊同学。毕业后曾任《黄钟报》记者、内务部佥事,后入吴佩孚幕府,任吴佩孚的政务处处长。1935年12月任冀察政务委员会参议。1937年底为冯玉祥部逮捕枪决。有《白坚武日记》留世。
吴佩孚会客甚少单独延见。长案横陈,吴坐于一端,来客则坐于条案两侧,坐满为止,说完即走,随去随来。故有“洛阳无秘密”之说。吴的部下王维成也说他的老长官好卖弄聪明,仿效三国人物庞统的办法——手中批文,口中发落,耳中听词。时常一面会客谈论问题,一面批阅公文处理事务,故机密事项往往在无意中泄露,结果把事情办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