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女子服饰样式没有很大变化,但款式没有唐代大胆开放,服色和配饰就更没有唐代雍容华贵。这主要是因为受到“程朱理学”思想的禁锢,宋代女装呈现出拘谨保守、淡雅秀美的特点。
宋代妇女通常上身穿袄、襦、衫、褙子、半臂等,下身穿着裙子、裤,这是当时最普遍的装扮。
宋代妇女的襦、袄都比较短小。襦和袄以红、紫色为主,其次就是黄色。这类衣服通常用锦或罗制成,然后再加上刺绣,显得清秀自然,主要与裙子相配套。
衫是用罗制成的,是宋代妇女的一般上衣。
宋代褙子的式样为长袖、长衣身,腋下开胯,即衣服前后襟不缝合,而在腋下和背后缀有带子。腋下的双带其实可以把前后两片衣襟系住,但是宋代的褙子并不用它系结,而只是一种装饰物,模仿古代禅衣(内衣)交带的形式,表示“好古存旧”。宋代妇女穿褙子时通常用一根勒帛系在腰间。宋代褙子的领型有直领对襟式、斜领交襟式、盘领交襟式三种。宋代妇女一般穿直领式褙子,而男子在穿公服时,一般在里面穿上斜领式或盘领式褙子。
半臂是一种半袖长衣,为隋唐以来的传统服装,宋代男女都可以穿。
宋代妇女常在腰间系上围腰,因为鹅黄色比较流行,所以称为“腰上黄”。印花罗褶裥裙(福建南宋黄升墓出土实物)
宋代裙子有6幅、8幅、12幅,古制一幅为二尺二寸。宋代裙子大多有褶裥,称为“褶裙”。福州南宋黄升墓曾出土1件6幅褶裙,除了两侧2幅没有褶裥外,其余4幅每幅有15褶裥,共60褶裥。宋代还有一种前后开胯的裙子,称为“旋裙”。宋代裙子的纹饰有彩绘、染缬、销金刺绣和缀真珠等。宋代裙子的色彩丰富多彩,最尊贵的是郁金香根染的黄色,红色则是歌舞乐伎所穿,青、绿色裙多是老年妇女或农村妇女所穿。最艳丽的是石榴色的裙子,称做“石榴裙”。
宋代女裤是怎样发展的呢?
宋代由于家具的发展,太师椅、椅子、凳子、梳妆台等的使用,人们从过去坐席、坐榻演变到垂足而坐,出门则由乘马、乘轿发展到乘牛车、独轮车、串车、太平车、平头车,轿子也由大轿发展到不垂帘幕的小轿。各方面的改变使得服装款式也跟着改变,最突出的是裤子造型的改变。古代裤子是没有裤裆的,有裆的是小短裤,叫做“裈”。宋代的裤子有些有裆,有些没有裆。宋代上层社会的妇女穿裤子,外面要用长裙掩盖。福州南宋黄升墓出土裤脚外侧缝不加缝缀的开片裤,就是穿在长裙里面的裤子。次等妇女穿衫子,着有裆裤而不系裙。宋代劳动妇女不穿裙时,即外面着裆裤。
宋代妇女是怎样缠足的?
缠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陋习,即把妇女的双脚用布帛缠裹起来,使其成为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莲”,这是封建社会审美心理的异化现象。
宋代一般是贵族妇女裹脚,普通妇女很少裹。宋代妇女一般用一条狭长的布条,把脚紧紧地裹住,缠时先将拇指以外的四指屈于足下,用白棉布裹紧,从而使脚骨变形、足弓缩小,等脚型固定后,穿上尖头鞋。白天由家人扶着走路,晚上将裹脚布用线密缝,以后日复一日加紧束缚,使脚趾弯曲变形,最后只能依靠指端的大拇指走路。
大开眼界
宋代妇女流行高大的发髻,通常在头发中加上假发,或装假髻。髻的形式很多,如朝天髻,这是一种梳高髻于头顶的髻式。芭蕉髻,其四周环以绿翠、髻形椭圆的髻式。龙蕊髻的髻心非常大,双根处扎有彩色的丝帛。盘髻分为大盘髻和小盘髻,五围的叫“大盘髻”,三围的叫“小盘髻”。大盘髻插玉钗并用丝网固定,小盘髻则插金钗,不用丝网固定。盘福髻,髻式大而偏。懒梳髻,二髻偏而斜坠。包髻,以色绢包裹发髻。三髻丫是一种在头顶梳三髻的发式。螺髻,头发盘成螺形。双鬟髻,头发梳成中空环形垂两耳旁,一般是少女梳的女式。北宋后期还流行一种女真族发式,即束发垂脑的发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