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处世要外圆内方。做人要方,堂堂正正,有规有矩;处世要圆,融润通达,左右逢源。方能以不变应万变,圆则以万变应不变。
觉醒的慈悲心
布迪兹是西班牙的一位富翁,1986年被摩洛哥王室授予“哈珊国王勋章”,因为他曾连续10年捐款给故乡居民——摩洛哥北部的索里曼人,以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
对这么一项来自家乡的至高无上的荣誉,据说布迪兹没有接受。其原因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说,他对王室不满;有人说,他认为自己不配接受那枚勋章。直到摩洛哥《先知报》的一位记者去采访布迪兹,人们才从他口中得知真正的原因。
布迪兹是这么说的,“有一次,我回索里曼,下榻在地中海金兰湾的一栋别墅里。晚上,我到海滨散步,一不小心,踏进了沙滩上的水洼里,伴随着溅起的水花,一群小海蟹纷纷蹿动起来。它们或爬入石缝中,或钻进沙子里,我随手抓了一只。回到住地,当地人告诉我,这种蟹叫寄居蟹,大多生活在岸边的浅水里,但是,如果它们能爬进大海,也会长得如盘子那么大。我非常不解,问:‘它们为什么不爬进大海里?’当地人摇摇头。
“后来,我才知道,这种蟹有一种安贫乐土的习性,它们之所以寄居在远离大海的浅水洼里,是因为每次涨潮都能给它们带来点可怜的食物,只要有定期的潮水,它们都会赖着不返回大海。由于浅水洼的食物时断时续,它们的生活总是处于饥一顿饱一顿的状态,因此这种蟹很难长大。但是一遇到枯水期,或一连几个星期潮水涨不到它们的水洼,它们也会不辞劳苦地爬向大海,最终长成一只盘子大小的螃蟹。这对我触动很大,于是我决定不再去救济我故乡的索里曼人。就在我作出决定的时候,恰好接到要授予我勋章的王室来函。大家都知道,最后我没有接受。”
1997年10月17日,是国际消除贫困日,摩洛哥《先知报》全文刊登了对布迪兹的采访,一场误会消除了,但一个引人思索的话题却产生了。
智慧点拨
单纯的救济并不能真正帮助穷人。对穷人施以经常性的物质救济,只能助长其惰性,造成他们永久的贫穷。有效的解决之道是:既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即既要在物质上救济他们,更要创造条件,让他们有能力自力更生。
尊重
一天傍晚,一位颇有名望的富商在路边散步。这时,他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瘦骨嶙峋的年轻人,一边在寒风中啃着干巴巴的面包,一边在兜售地摊上的旧书。有着同样苦难经历的富商顿生一股怜悯之情,便不假思索地将10美元塞到年轻人的手中,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开了。
没走多远,富商忽然觉得这样做不妥,于是连忙返回来,从地摊上拿了两本旧书,并抱歉地解释说自己忘了取书,希望年轻人不要介意。最后,富商郑重其事地告诉年轻人:“其实,你和我一样,也是商人。”
两年之后,富商应邀参加一个商贾云集的慈善募捐会,一位西装革履的年轻出版商迎了上来,紧握着他的手不无感激地说:“先生,您可能早忘记我了,但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您。我一直以为,我这一生只有摆摊乞讨的命运,直到您亲口对我说,我和您一样都是商人,这才使我树立了自尊和自信,从而创造了今天的业绩。”
后来,富商与年轻人成了很好的朋友和生意伙伴,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帮助,生意场上很少失败。富商自己也从中受益匪浅。
智慧点拨
富商没有想到,两年前的一句话竟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它让一个自卑的人树立了自信心,一个穷困潦倒的人重新大展宏图,一个自以为一无是处的人意识到了自己的优势和价值,终于通过自强不息获得了成功。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时候,要想帮助别人,物质上的施舍还不如给他尊重和信心更有效。
老妇人的鲜花
一连好几年,守墓人每星期都收到一位不相识的妇人寄来的信,信里附着钞票,要守墓人每周给她儿子的墓地放一束鲜花。
后来,有一天,一辆小轿车停在公墓大门口,司机匆匆来到守墓人的小屋,说:“亚当夫人在门口的车上,她病得走不动了,请你去看一下。”
一位上了年纪的、孱弱的妇人坐在车上,表情有几分高贵,但眼神已哀伤得毫无光彩。她怀抱着一大束鲜花。
“我就是亚当夫人。”她说,“这几年我每礼拜都给你寄钱买花。”
“我一次也没忘记放花,夫人。”
“今天我亲自来。”亚当夫人温和地说,“因为医生说我活不了几个礼拜了。死了倒好,活着也没意思了。我只是想再看一眼我的儿子,我想亲手来放这些花。”
守墓人眨巴着眼睛,苦笑了一下,决定再讲几句。
“我说,夫人,这几年您老是寄钱来买花,我总觉得很可惜。鲜花搁在那儿,无人闻,无人看,太可惜了!”
“你真这么想?”
“是的,夫人,您别见怪。我是想起来自己常跑医院孤儿院,那儿的孩子们爱看花也爱闻花。那儿都是活人,可这墓里哪个活着?”
老妇人没有作答。她只是又小坐了一会儿,默默祷告了一阵,没留话便走了。守墓人后悔自己的一番话太率直,这会使她受不了的。几个月后,这位老妇人又忽然来访,守墓人惊得目瞪口呆,这回她是自己开车来的。
“我把花都送给那儿的孩子们了。”她友好地向守墓人微笑着,“你说得对,孩子们看到花后非常高兴。我的病好了,虽然医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但是我自己明白,我觉得自己活着还有些用处。”
智慧点拨
人生的价值在于对别人的帮助和对社会的贡献。
漂亮的女秘书
美国第30任总统柯立芝刚上任时,聘了一名女秘书来协助自己。这名女秘书虽然年轻、漂亮,但是她的工作却屡屡出问题,不是字打错了,就是时间记错了,这些给柯立芝的工作带来很多的麻烦。
有一天,女秘书一进办公室,柯立芝就夸奖她的衣服很好看,盛赞她的美丽,女秘书受宠若惊,要知道总统平时是很少这样夸奖人的。柯立芝接着说:“相信你的工作也可以像你的人一样,都很漂亮。”
果然,女秘书的公文从那天起就再没有出现过什么错误。有个知道来龙去脉的参议员就好奇地问总统:“你这个方法很妙,是怎么想出来的?”
柯立芝笑一笑说:“这很简单。你看理发师帮客人刮胡子之前都会先涂上肥皂水,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别人在受刮时不会觉得疼痛,我不过就是用了这个方法而已!”
智慧点拨
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肯定与赞美,在责备一个人的缺点的时候应首先赞美他,只有这样他才能诚心地接受。责备一个人的目的是为了让他改正缺点,因此带着爱心,用赞美的方式去责备他,将会事半功倍。
与快乐有关的四句箴言
一个16岁少年去拜访年长的智者。
少年问:“我怎样才能变成一个不仅自己愉快,还能给别人快乐的人呢?”
智者笑着回答说:“孩子,在你这个年龄就有这样的愿望,已经是很难得了。我送给你四句话吧。第一句是,把自己当成别人。”
少年说:“是不是说,在我感到痛苦忧伤的时候,就把自己当成别人,这样痛苦自然就减轻了;当我欣喜若狂之时,把自己当成别人,那样狂喜也会变得平和一些?”智者微微点头。
智者接着说:“第二句话,把别人当成自己。”少年沉思了一会儿,说:“这样就可以真正同情别人的不幸,理解别人的需要,并给予适当的帮助。”智者又点了点头。
智者继续说:“第三句话,把别人当成别人。”少年默默地思索了一会儿,回答说:“这句话是不是说,要充分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性,在任何情形下都不能侵犯他人的核心领地。”智者哈哈大笑:“很好,很好,孺子可教!”
智者说:“第四句话,把自己当成自己。这句话理解起来太难,你留着以后慢慢品味吧!”
最后,少年问:“也好。不过这四句话我怎样才能把它们统一起来呢?”
智者回答说:“很简单,用一生的时间和经历。”
智慧点拨
把自己当成别人,意则在烦恼时要走出狭隘的自我;把别人当成自己,意则“己之所欲,请施于人”;把别人当成别人,意则在与别人相处时要“亲密有间”,给对方足够的个人空间;把自己当成自己,意则应坚持自我,不随波逐流。
只要坚持以上四项原则,便可正确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小镇
老人静静地坐在一个小镇郊外的马路边。
一位陌生人开车来到这个小镇,看到了老人,便停下车打开车门,向老人问道,“老先生,请问这个镇子叫什么名字?住在这里的人都是什么样的?我正在寻找新的居住地!”
老人抬头看了一眼陌生人,回答说:“你能告诉我,你原来居住的地方的人是什么样吗?”
陌生人回答说:“他们都是一些毫无礼貌、自私自利的人。住在那里简直无法忍受,根本无快乐可言,这正是我想搬离的原因。”
听了这话后,老人说:“先生,恐怕你又要失望了,这个镇上的人和他们完全一样。”陌生人怏怏地开车离开了。
过了一段时间,另外一位陌生人来到这个镇上,向老人提出了同样的问题:“住在这里的都是什么样的人呢?”
老人也用同样的问题来反问他,“你以前居住的地方的人怎么样呢?”
那个陌生人回答说:“哦!住在那里的人非常友好、善良。我和家人在那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但是,我因为工作的原因不得不离开那里,希望能找到一个与以前一样好的小镇。”
老人说:“你很幸运,居住在这里的人都是跟你原来所居住的那里完全一样的人,你将会喜欢他们,他们也会喜欢你。”
智慧点拨
你对着大山喊什么,它就回应什么;你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就如何对待你。我们一定要有辩证的思维和科学的态度,而不能要求别人完美无缺、求全责备。
拔下的鸡毛
圣菲利普是16世纪深受爱戴的罗马牧师,富人和穷人追随着他,贵族和平民也都喜欢他,而这一切都是源于他的善解人意。
有一次,一位年轻的女孩来到圣菲利普面前倾诉自己的苦恼。圣菲利普明白了女孩的缺点,其实她心地倒不坏,只是她常常说三道四,喜欢说些无聊的闲话。这些闲话传出去后就会给他人造成许多伤害。
圣菲利普说:“你不应该谈论他人的缺点,我知道你也为此苦恼,现在我命令你要为此赎罪。你到市场上买一只母鸡,走出城镇后,沿路拔下鸡毛并四处散布。你要一刻不停地拔,直到拔完为止。你做完之后就回到这里告诉我。”
女孩觉得这是非常奇怪的赎罪方式,但为了消除自己的烦恼,她没有任何异议。她买了一只母鸡,走出城镇,并遵照吩咐拔下鸡毛。然后,她回去找圣菲利普,并说自己按照他说的做了。
圣菲利普说:“你已完成了赎罪的第一部分,现在要进行第二部分。你必须回到你来的路上,捡起所有的鸡毛。”
女孩为难地说:“这怎么可能呢?在这个时候,风已经把它们吹得到处都是了。也许我可以捡回一些,但是我不可能捡回所有的鸡毛。”
“没错,我的孩子。那些你脱口而出的愚蠢话语不也是如此吗?你不也常常从口中吐出一些愚蠢的谣言吗?然后,它们不也是散落路途,口耳相传到各处吗?你有可能跟在它们后面,在你想收回的时候就收回吗?”
女孩回答说:“不能,神父。”
“那么,当你想说些别人的闲话时,请闭上自己的嘴,不要让这些邪恶的羽毛散落路旁。”圣菲利普认真地说。
智慧点拨
有一个成语叫“覆水难收”,意即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难以收回。所以我们谈论别人时应小心谨慎,尤其不能散布谣言伤害别人,否则我们自己也会成为受害者。
马车声
一个春天的午后,父亲与儿子一起来到林间漫步。这是一个美丽而安静的日子,温暖的阳光洒在他们的身上,许多鸟儿在枝头雀跃。
在一个弯道处,父亲忽然停了下来。他望着自己的儿子,在短暂的沉默之后,他问道:“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儿子仔细地听了听,几秒钟之后回答说:“我听到了鸟儿的叫声。”
“除了小鸟的歌唱之外,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父亲又问孩子。
儿子侧耳倾听,笑着说:“还有马车的声音!”
“是的,是一辆马车,而且是一辆空马车。”父亲若有所思地说。
儿子非常奇怪,于是问父亲:“你看见马车了吗?您是怎么知道那是一辆空马车的呢?”
父亲答道:“从声音就能轻易地分辨出马车是不是空的。马车越空,声音就越大。”
儿子想了想,还是有点不明白。父亲又接着说:“就像我们身边的一些人一样,他们肚子里没有多少知识和涵养,他们却总是口若悬河,一心想显出自己很有水平。他们想尽一切办法贬低别人,其实这样的人最无知。”
儿子思索着父亲的话,觉得非常有道理,此后便常常反省自己。每当看到那些滔滔不绝、粗暴地打断别人谈话的人,或者那些目空一切、肆意贬损他人的人,他的耳边就会响起父亲的那句话,“马车越空,声音就越大。”
智慧点拨
俗话说得好,“满瓶子不响,半瓶子咣当。”口若悬河的人往往华而不实,因此低调务实、真才实学,才是人在社会上的生存之道。
杯子满了
一天,南因先生家里来了一位客人,要向南因请教问题。南因先生接待了客人。
宾主落座之后,客人便开始滔滔不绝地大谈起来,从自己的生活、工作甚至家庭,又谈到自己的事业和研究,一口气说了大半天。南因先生几次想插话都未能成功。
南因先生静静地听着,过了一会儿,他站起身来,走进厨房,端来了茶。他往客人的杯子里倒茶,虽然倒满了,但是仍在继续倒,仿佛没有看见一样。
一旁高谈阔论的客人一开始觉得十分奇怪,看到南因先生还没有停下,水已经开始往外溢了,他终于忍不住了。
“你没看见杯子已经满了吗?”客人说,“再倒的话,水就溢出来了。”
“这倒是真的。”南因终于住了手,“和这个杯子一样,你的脑子里已经装满了自己的想法。要是你不给我一个空杯子,那我怎么给你灌输进去呢?”
智慧点拨
人有一张嘴巴,两只耳朵,这就要求我们要多听少说。在人际交往中,倾听往往比倾诉更重要。
留些柿子在树上
韩国北部的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金秋时节来这里,随处可见农民采摘柿子的忙碌身影。成熟的柿子先被摘下,未熟透的柿子依然要留在树上,直到成熟之后再采摘。但是,整个采摘过程结束后,有些熟透的柿子也不会被摘下来。一些游人在经过这里时,都会说:“这些柿子又大又红,不摘岂不可惜。”但是,当地的果农则说:“不管这些柿子长得多么诱人,也不会摘下来,因为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
不少游人认为,当地的果农用柿子喂喜鹊,真是太傻了。
这时,车上的导游就会给游人们讲这样一个故事。这里是喜鹊的栖息地,每到冬天,喜鹊们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有一年冬天,天特别冷,下了很大的雪,几百只找不到食物的喜鹊一夜之间都被冻死了。
第二年春天,柿子树重新吐绿发芽,开花结果了。但就在这时,一种不知名的毛虫突然泛滥成灾。柿子刚刚长到指甲大小,就都被毛虫吃光了。那年秋天,这些果园没有收获一个柿子。直到这时,人们才想起了那些喜鹊。如果有喜鹊在,就不会发生虫灾了。从那以后,每年秋天收获柿子时,人们都会留下些柿子,作为喜鹊过冬的食物。喜鹊仿佛也会感恩,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这一年柿子的丰收。
智慧点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