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人获救了,因为那艘船上的人看到了岛上升起的浓烟,并把它当成了求救信号。
智慧点拨
在遭遇不幸时,大家不必过分悲观,要相信前路无绝境,希望在转角。
最甜的水
山脚下有一眼山泉,泉水潺潺地从泉眼里冒出来,汇成一条小溪流向田野。
一个樵夫挑着一担柴草经过泉边停了下来,捧起泉水喝了个饱,他觉得再没有比这更甜的水了……放羊的牧童、耕地的农夫以及进山打猎的猎人,他们也都是这样认为的。
有一个富翁,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派人去舀取山泉水回来。然后,仆人将泉水倒进琉璃杯中,呈给躺在摇椅上的富翁。富翁喝了一口,没什么感觉;又喝了一口,眉头皱了起来,把琉璃杯中剩下的泉水泼到地上,大声对仆人说:“这是最甜的水吗?一点儿甜味也没有,还是去把蜂蜜水给我拿来。”
智慧点拨
没有尝过饥渴的滋味,不会体会到食物与水的甜美;没有经受过挫折与失败的考验,就不会体会到成功的欢欣与满足;未历经苦难的人,永远不会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人生需要棒喝
在一家生产高档玩具的公司里,老板是台湾人,他每天都要到生产车间巡查,并且每次他都会不停地训斥。谁的缝纫姿势不对,谁的描色不匀,甚至卫生帽没有罩住头发,老板也会喋喋不休,好像员工里没有一个他瞧得上眼的,而员工们则对他又怕又恨。
可是不久,一批产品的质量还是出了问题,原本设计为站立的布娃娃却怎么也站不起来,连坐也坐不稳。员工们待在生产间里,一个个傻了眼,有几个已经准备卷铺盖走人。
这时,老板走了进来,员工们屏住呼吸,等待火山爆发。奇怪的是,老板竟然轻声地招呼大家坐下,和员工们一起分析原因,寻找挽救的办法。
老板没有发脾气,这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员工们心里都充满了感激与愧疚,翻江倒海地寻找办法。第二天,交到老板手里的方案竟有100多个。老板采纳了加制一个椅背坐垫的方案,椅背上有便于孩童拔插的安全带和背带。
因为增加了对孩子的动手要求,孩子们又可以背着自己的娃娃随心所欲地玩,经过改良的产品一投入市场便大受欢迎。一时间,街头巷尾随处可见背着布娃娃的小孩。
该产品后来成为公司的主打产品。年终,老板破天荒地给每位员工发了一个大红包。于是,有员工斗胆问老板:“平日一个小小的闪失都会让你发火,而真正出了大错,你为何那样平静?”
老板笑着回答道:“小事发火是为了让你们时刻保持警惕,当真正出现大纰漏的时候,我要做的就是带领大家共渡难关,稳定军心,大事化小。”
这真是一个高明的老板,不禁让人油然而生敬佩之情。
智慧点拨
寺庙里,小和尚们在诵经的时候,师父会拿着木棍敲一些和尚的头,这叫“棒喝”,以提醒小和尚们集中精力,勿生妄念。六祖慧能就是在上师弘忍的棒喝中顿悟禅机,明心见性的,最终成为一代宗师。由此可见,人只有在磕磕碰碰中才能逐渐长大,在敲敲打打中才能日渐成熟。
跨栏定律
一位名叫阿费烈德的外科医生在解剖尸体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些患病器官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糟,相反在与疾病的抗争中,为了抵御病变,它们往往会比正常器官的机能要强。
最早的发现是从一个肾病患者的遗体中发现的。当阿费烈德从死者的体内取出那个患病的肾时,发现那个肾要比正常的大。当他再去分析另外一个肾时,发现另外一个肾也大得超乎寻常。在多年的医学解剖过程中,阿费烈德不断地发现包括心脏、肺等人体器官都存在着类似的情况。
阿费烈德为此撰写了一篇颇具影响的论文,从医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患病器官因为与病毒作斗争而使其功能不断增强。假如有两个相同的器官,当其中一个器官死亡后,另一个器官就会努力承担起全部的责任,进而使其变得强壮起来。
阿费烈德在给美术学院的学生治病时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些搞艺术的学生的视力大不如别人,有的甚至还是色盲。他便觉得这就是病理现象在社会现实中的重复,他把自己的思维触角延伸到更为广泛的层面。
阿费烈德将这种现象称为“跨栏定律”,即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往往取决于他所遇到困难的程度。
智慧点拨
按照阿费烈德的“跨栏定律”,可以解释生活中许多现象。比如,盲人的听觉、触觉、嗅觉都要比一般人灵敏;失去双臂的人平衡感更强,双脚更灵巧。所有这一切,仿佛都是上帝安排好的,竖在面前的栏越高,你才能跳得越高。
正视生命中的风暴
皮尔博士曾在他的著作中讲了一个生动的故事。
有一个放牛人曾告诉皮尔博士,每年冬天突然而至的暴风雪都会造成牛的死亡。当冰冷的暴风雪横扫牧场,咆哮不已的风将雪堆成巨块,温度迅速降到零下,牛群通常都会背对风暴,缓缓移到下风处。被围篱阻挡时,它们就会挤在一起,最后大量死亡。
有一种赫里福牛,则是肩并肩地一起迎着风暴,头低下来,面对暴风雪的肆虐,结果反而死亡率最低,损失最小。
智慧点拨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事情是无法用逃避的方法来解决的。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根本无法躲避生命中的风暴,只能勇敢地面对它。
当正视问题或艰难时,你将惊讶地发现,那些问题正不断地缩小,渐渐地不能对自己造成任何伤害。你的心越勇敢,问题就越小,两者的关系竟是如此的微妙。看着自己的问题,坚定地面对它,不要怕这些压力和难题。请你记住:当以坚毅的态度去正视问题时,力量就会从你的心中迸发出来,而智慧和灵感也将会随之而来。
有一天,你会对这些生命中的风暴充满感恩。因为,在抵抗风暴的过程中,你反而能够找到更好的出路,创造更广的生机,获得更大的成就。
最后一周粮食
在古希腊时期,各个城邦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其中有一次战争,雅典城被敌对的城邦围困了半年之久。这个时候,雅典城最高执政官命令负责军粮的官员认真计算一下他们还剩多少粮食,城内的军民还能支撑多久。没有多长时间,官员惊慌失措地来报:“我们的粮食仅仅还够支撑一周的时间,一周以后全城的人就会被饿死。”
最先听到这个消息的一些官员惊慌失措起来,他们纷纷向最高执政官进言,与其被围困饿死,还不如开城投降,保住一城百姓的性命。
在这个时候,最高执政官站了起来,他的脸上充满了自信和乐观。他说:“我们还有一周的粮食可以支撑。太好了,难道我们不能利用这一周时间来战胜敌人吗?难道敌人的军粮就够一周用吗?难道一周之内我们还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吗?一周之后,也许敌人就会坚持不住了,我们就会不战而胜了。”
结果正如最高执政官预测的那样,到了粮食还能够支撑三天时间的时候,围城的敌人开始撤退了,因为他们的军粮已经用尽了。
智慧点拨
面对绝境,从悲观的角度去看是一条绝路,即“山重水复疑无路”;而从乐观的角度去看,则是充满希望的前景,即“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就像抛物线那样,最顶端或最低谷的点往往是转折的点;危机在它最严重的时刻,往往也是转“危”为“机”的时刻。因此,大家在遭遇绝境的时候,应该怀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
面对危险时抬起头
几年前,一个由7名探险家组成的团队在崇山峻岭中穿行。他们经过一座险恶的石山时,山体发生迸裂,十几块巨石从山腰轰然而下。等一切沉寂下来,7名探险家中有6名已经被乱石砸死,而剩下的那一名只受了点轻伤。
后来,记者们在面对这位幸存的探险家时,问道:“你只是侥幸没有被石头砸中吗?”“不是。”探险家淡淡地回答说:“只是因为我面对危险时抬起了头,从而得以避开巨石的袭击。”
智慧点拨
面对危险时抬起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得到的。危急时刻或逆境之中,只有抬起头勇敢面对的人,才有可能逃离危险,战胜困难。
当洪水袭来时
一个人在洪水中救起了自己的妻子,可孩子却被冲走了。
事后,人们议论纷纷。有人说他做得对,因为孩子可以再生一个,妻子却不能死而复生;有人则说他做错了,因为妻子还可以另娶一个,孩子却不能死而复生。
究竟应该救谁呢?人们始终得不出一个定论。
后来,一名记者前来采访这个人,询问他当时的想法。
这个人伤心地说:“我什么也没想,洪水冲过来的时候,妻子在我的身旁,我抓住她后便游向最近的安全地带。等我把妻子带到了安全地带,再回来时,孩子已经不见了。”说完,他已是泪流满面。
智慧点拨
生活中有很多的事情是不能用对和错去评判的。在危急关头,是容不得你去思索的,只要问心无愧就行了。
世界上最倒霉的人
班纳德是一位德国老人,现年60岁。在风风雨雨的60年间,他遭受了150多次磨难的洗礼,但这些也使他成了世界上最坚强的人。
在他出生13个月时,摔伤了后背;之后,又从楼梯上掉下来摔残了一只脚;再后来,他爬树时又摔伤了四肢;一次骑车时,忽地一阵大风,不知从何处而来,把他吹了个人仰车翻,膝盖又受了重伤;14岁时,他掉进了下水道,差点窒息。班纳德与汽车也特别有缘,一次,一辆汽车失控,把他的头撞了一个大洞,血如泉涌;又有一辆垃圾车,倒垃圾时将他埋在了下面;还有一次,他在理发屋中坐着,突然一辆飞驰的汽车撞了进来……
他一生倒霉无数,在最倒霉的一年中,竟遭遇了17次意外。
然而,最令人惊奇的是,老人依旧健康地活着,并且心中充满着自信,因为历经了150多次磨难的洗礼,他还怕什么呢?
智慧点拨
大家在埋怨自己生活多磨难时,应该想一想这位老人的人生经历,与他相比大家的困难和挫折算什么呢?
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原本是正常的,因为没有经受过困难和挫折考验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苦难与不幸
在一个小区里,住着两个很特别的人,33号住着一个年轻人,左邻32号则住着一位老人。
老人一生相当坎坷,多种不幸都曾降临到他的头上过:年轻时,由于战乱几乎失去了所有的亲人,一条腿也在空袭中不幸被炸断;在政治运动中,妻子忍受不了无休止的折磨,最终没能和他同舟共济,离他而去;不久,与他相依为命的儿子又丧生于车祸。
可是,在小区居民们的印象中,老人一直矍铄、爽朗而又随和。
隔壁邻居的那个年轻人却与之相反,常常是愁眉苦脸,什么时候都显得很忧郁。当他听周围的邻居们讲33号那个老人一生中的经历以后,就想和老人聊聊。于是,年轻人便找了个机会来到老人家里,把他的愁事跟老人说了。老人并没有说什么,只是一直在微笑。
年轻人终于忍不住了,便问:“您经受了那么多苦难和不幸,可为什么看不出您有一丝的忧伤呢?”老人看了看年轻人,然后将一片树叶举到年轻人的眼前,“你瞧,它像什么?”
“这也许是一片白杨树叶,而至于像什么……”年轻人答道。
老人拿着手中的树叶对年轻人说:“你说它难道不像一颗心吗?或者说就是一颗心。”
这片树叫的确像心脏的形状。年轻人的心为之轻轻一颤。
“再看看它上面都有些什么?”老人继续说道。年轻人清楚地看到,那上面有许多大小不等的孔洞,就像叶子中间被针扎了很多次似的。
这时,老人把树叶放到手心上,然后用沉重而舒缓的声音说:“它在春风中生出,在阳光中长大。从冰雪消融到寒冷的秋末,它走过了自己的一生。这期间,它经受了虫咬石击,以致千疮百孔,可它并没有因此而过早的凋零。它之所以享尽天年,完全是因为对阳光、泥土、雨露充满了热爱,对自己的生命充满了热爱。相比之下,我们所经受的那些打击又算得了什么呢?”
最后,老人把叶子放在年轻人的手里,说道:“这答案交给你啦,这是一部历史,更是一部哲学。”
如今,年轻人仍完好无损地保存着这片树叶。每当年轻人在遇到困难时,他都能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智慧点拨
不要让苦难支配你的生活,而要微笑着面对苦难。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有时甚至要遭受苦难和不幸。热爱生命的人,会把苦难看做是一种磨砺,并认为在与苦难抗争之后,自己的人生光彩会更加鲜艳。
生动的一课
社会心理学教授躺在讲台上的摇椅中,悠闲地告诉他的学生们:“奋斗这个词已被讲滥了,它通常是指一种强硬的人生态度,主张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但事实上,人面对社会乃至整个自然界,是极其渺小、无力的,因此,不要因为年轻的激情而被‘奋斗’这个词误导。”
学生们很惊奇,这样的“谬论”竟然由敬爱的教授躺在摇椅上讲出来,活像某个小品中的场景。教授显然看懂了台下的情绪,笑呵呵地点燃一支香烟,说:“在我看来,奋斗包含两个层面——积极斗争和消极适应。请大家随我走一趟。”
数十个人浩浩荡荡地来到教授家门前的草坪上。教授指着一棵老槐树说:“这里有一窝蚂蚁,与我相伴多年。”学生们凑上前观看,树缝里有小洞,小蚂蚁们东奔西跑,进进出出,很是忙碌。
教授说:“近些日子,我常常想办法堵截它们,但未能取胜。”学生们发现,树周围的缝隙、小洞大多被泥巴、木楔给封住了。“可它们总是能从别处找到出路。”教授接着说,“我甚至动用樟脑丸、胶水。但是,它们都成功地躲过了劫难。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它们唯一的进出口在树顶,这是很不方便的;而一周后,我发现它们重新在树腰的空虚处开辟了一个新洞口。”
对此,学生们表示钦佩。教授说:“蚂蚁们的生存环境不比你们广阔,它们的奋斗舞台实在很狭窄,更重要的是,它们深深理解自己的力量,因此,它们没有与我这个‘命运之神’对抗,而是忍让与适应。当知道自己无法改变洞口被堵死这一事实时,它们就很快地适应了。而自然界中那些善于拼搏、厮杀的猛兽们,如狮子、老虎、熊,目前的生存境况大多岌岌可危,因为它们与蚂蚁相比,似乎不太懂得奋斗的另一层力量——适应。”
智慧点拨
适应环境,本身就是奋斗的组成部分,并且只有在此基础上,去对抗逆境,才有胜算的可能。
两岸的羚羊
一位动物学家对生活在非洲大草原奥兰治河两岸的羚羊群进行了一番仔细的研究。他发现东岸羚羊的繁殖能力比西岸的羚羊强,并且,奔跑速度也不一样,每分钟要比西岸的多奔跑快13米。
对这些差别,这位动物学家曾百思不得其解,因为这些羚羊的生存环境和属类都是相同的,食物来源也是一样的。
有一年,他在东西两岸各捉了10只羚羊,把它们送往对岸。结果,运到东岸的10只羚羊一年后繁殖到14只;而运到西岸的10只羚羊则剩下3只,那7只全被狼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