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任性者,你批评他,他反而不服气,认为那是他的个性表现,还是我行我素。人活着是要有个性,但也并不完全排斥社会性,而是某种程度上的统一,个性强等于任性,任性说到底是个人主义的表现,只坚持自己的要求不听别人的意见,这样的人很难与人相处得好。
对任性者,最基本的还是要学会谅解谦让。既然知道对方有这种性格,不如先敬而远之,避其锋芒,只要不是什么原则上的问题,稍微迁就宽容一下又有何妨,也许,有时候,沉默是最好的语言。
8春风化雨,化解朋友间的危机
朋友与朋友之间,交往贵在知心,有矛盾时及时交换意见,有问题时及时谈心,有了信任危机及时化解,那么友谊的道路上就不会出现绊脚石。
朋友之间有分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学会不让分歧影响彼此之间的友谊。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对朋友总是怀着猜疑的眼光,或对朋友戒心重重:
“这个人看样子不是个好家伙。”
“把这么重要的事跟他说,被他泄了秘怎么办?”
“这个人据说不可靠。”
应该说,与人交往时适当保持警惕态度是应该的,因为这社会毕竟复杂,难免会有怀着不良企图的人会来跟你交往,对这些人,当你了解到他们的“老底”之后,你可以断绝与他们的来往。但对大多数的朋友,如果你总是怀疑一切,到头来只能孤立了自己。友谊是一个对等的双向活动的过程,如果你对朋友总抱以猜疑的态度,朋友又有什么理由来信任你呢?
信任朋友,就是相信朋友说的是真实的,相信朋友做是对的,相信朋友能够胜任某事,这样当朋友发现你对他的信任态度时,他会觉得你是在真诚地与他交往,反过来同样会对你产生信赖感。
美国《芝加哥日报》的创办者劳生有一件为人所称道的轶事。
在当时的美国新闻界,纵情饮酒是相当普遍的风气,但劳生是一个极端禁酒者,他对什么好酒都点滴不沾。
当时劳生手下有一位很得力的助手,也是公司的重要职员。将近有半年的时间,这位助手一直请假在家,于是公司里散播着许多流言蜚语,说那位助手的病是因为老是纵情酒色所致,说他是一个酒鬼。
劳生听了当然很生气,但他没有立刻表态,他要看看他的助手有什么反应。那位久病初愈的年轻人上班后很快明白这流言蜚语是一位与己争职位的人散布的,他觉得有必要向劳生阐明情况。在一个周日,他把劳生请到家里。
这位助手重复了公司里对他的流言,并解释自己虽然饮酒,却从没有沉溺于此,他不停地申诉着,把自己的心里话都掏出来,但劳生只是静心聆听,他一言不发,那助手以为劳生再也不会相信他了。
这时劳生说道:“你要告诉我的话都说完了吗?你的困扰我都知道了。”他于是叫侍者拿来一瓶香槟和两个酒杯,斟满酒后,劳生对他的助手举起酒杯说:“我相信你,祝你健康!”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交往时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信任别人。劳生虽然对饮酒极为讨厌,但他却没有“由物及人”,他置流言蜚语于不顾,完全相信他的助手不是一个为酒所困的酒鬼,他的宽大胸怀,令那位助手感激涕零,以后无论发生什么事,相信助手也会对劳生绝对忠诚的。
信任是朋友间友谊的开始,也是友谊发展的推动剂,更是维持友谊的根基。
如果朋友间相互猜忌,彼此间架起一道“电网”,那朋友关系看样子要宣告破裂了。
信任是双向的,当别人对你有所委托,有所期待,你千万要尽力去完成,不要辜负了朋友对你的信任。在公司里也是如此,对无论是上司的命令还是对方的委托,你都一定要接受下来,即使对方是口头托付,你也要听在耳里,记在心上,不要当作“耳边风”,既然答应了就要努力去做,认真对待,如果难以完成全部工作,最好事先把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向对方说清楚并表示歉意;答应对方的时候,态度要积极主动,脑子要沉着冷静,一旦接受委托就要不惜代价完成好,这样才能得到信任与嘉许。
除了信任以外,我们还知道,即使再好的朋友,偶尔也会“拌嘴”的。为了一点小事,或为了某个意见分歧而争论起来,这是常有的事,这时要注意处理的方法,否则,很可会产生危机。
如果因为某事和朋友吵了架,要尽快地向对方道歉,这是解决的最好办法,这种情况下,不要再计较谁是谁非,因为有些事情,谁是谁非是很难分清的。这种时候,也不要太顾全面子。如果你真心实意地道歉了,一般对方也会痛痛快快地承认起自己的不对来:“不,我也不对。”
真心实意地认错、道歉,不必再推托其词,寻找客观原因,作过多辩解。即使的确有非解释不可的原因,也必须在诚恳道歉之后再解释一下,不应该一开始就为自己申辩。否则这种道歉不但不会弥合裂痕,反而会加深你们之间的隔阂。
诚心的道歉,还应该语气温和,坦诚而不谦卑,以友好的目光凝视对方,并多用“对不起”
、“请多包涵”、“得罪了”、“打扰了”等礼貌用语,道歉的语言要简洁,简单明了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如果对方表示谅解时,可表示感谢,切忌口罗嗦、重复。
当对方正处在气头上,什么话都听不进去时,首先要通过第三人转达歉意,当对方“风平浪静”时,再当面道歉;如果僵持下去,常常会两败俱伤。
如果觉得道歉的话一时实在难以说出口,也可以用别的方式代替,如买个小礼物,附上一封简短的道歉信托人带过去,见面时,和对方握握手,用眼光传达一下歉意也能收到微妙的效果。
道歉不要拖延时间,扭扭捏捏、拖拖拉拉只会让对方因为与你有一道裂痕而疏远你,甚至会导致对方跟你的绝交。
要给对方时间,感情波动比较大时对方往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重新沉静下来,如果你请人原谅没有被当场接受,稍后再过去表达你的内疚与不安。
有时候,对许多人来说,承认错误已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但要获得友谊,这还不够,你还必须迅速及时地,真诚坦然地向别人道歉。
我们知道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的伟大友谊,却很少有人知道马克思、恩格斯也曾经产生过疙瘩;而马克思向恩格斯的道歉方法也堪为我们效仿。
恩格斯的夫人玛丽·白恩士因病逝世。恩格斯怀着极其悲痛的心情,写信通知马克思。马克思当时正处于严重的家庭经济危机中,他在回信中除了开头的“关于玛丽的噩耗,使我感到极为意外,也极为震惊”外,没有表现出恩格斯所期待的那样的同情与安慰,反而大念自己的苦经。恩格斯读完信,又气愤又伤心,几天后给马克思写了封信:
“你自然明白,这次我自己的不幸和你对此冷冰冰的态度,使我完全不可能早些给你回信。
“我的一切朋友,包括相识的庸人在内,在这种使我极其悲痛的时刻对我表示的同情和友谊,都超出了我的预料,而你却认为这正是表现你那冷静的思维方式的卓越性的时刻,那就悉听尊便吧!”
马克思收到这封措辞严厉的信后,心里像压了一块大石头那样沉重,眼看20年的友谊发生裂痕,他深深感到自己写的那封信是大错特错,而现在又不是马上能解释清楚的时候。过了10天,他估计朋友已“冷静”下来了,就写信认错,解释情况,表明心迹:
“在给你回信以前,我想还是稍微等一等为好。一方面是你的情况,另一方面是我的情况,都妨碍我们‘冷静地’考虑问题。
“从我这方面来说,给你写那封信是个大错,信一发出我就后悔了。而这绝不是出于冷酷无情。我的妻子和孩子都可以作证:我收到你的那封信(清晨收到的)时极其震惊,就像我最亲近的一个人去世一样。而到晚上给你写信的时候,则是处于完全绝望的状态之中。”
恩格斯接到这封信,气就消了,心头的疙瘩解开了,他立刻深情地写信告诉马克思:
“……你最近的这封信已经把前一封信所留下的印象消除了,而且我感到高兴的是,我没有在失去玛丽的同时再失去自己的最老的和最好的朋友。”
就这样,两位伟大人物的一次小小隔膜,就在相互开诚布公、坦率地交换意见之下清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