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794800000012

第12章 狮子或跳蚤(4)

《日报》的报道继续在向深度进展。事物在这些报道里变形扭曲,报道中的勃罗姆的形象连她自己都认不出来。勃罗姆被说成是一个激进的有着反教会思想的人(事实上她仅仅是不去教堂);因为她的美貌,确实有人一直在追求她,但《日报》就把她说成是“绅士客人”的女客,暗示她有“娼妓式的本性”;更让勃罗姆不能忍受的是她的病重的母亲因为记者的骚扰去世了,而《日报》把这一切说成是勃罗姆对母亲伤害的结果。这是一份勃罗姆周围的人都读的报纸,因而其杀伤力无比强大。勃罗姆感到即便是周围人对她的安慰也是建立在谎言基础上的,叫人受不了。话语的压迫让勃罗姆用了极端的手段,她非常冷静地开枪打死了那个记者。“她从十二点一刻到七点之间一直在城里游荡,设想自己也许会感到懊悔,可是一直没有任何后悔的意思。”

同时,勃罗姆的朋友们也陷入了困境。她的女伴及女伴的父母被说成是斯大林主义者(仅仅因为女伴的父亲逃到苏联并死于苏联);勃罗姆的东家布洛纳先生的业务因为这事而凋零,使这个绅士成了一个不洗澡不讲究仪表的人,最后还在公共场所同人打了架。话语的重压使人们的生活完全脱离了正常的轨道。

在这场大规模的语言的压迫中,最终以语言的全面胜利而结束。伯尔本人也因为这篇小说受到了“话语的压迫”,他的这部小说被说成是一部比“巴德尔-迈因霍夫”恐怖集团还要危险的作品,是一部鼓励暴力的小说。当然伯尔最终赢了,因为他在1972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一下子成了德国的英雄。在获奖后的答谢词中,伯尔讲了作家在德国的处境:托马斯·曼被驱逐和开除国籍;赫尔曼·海塞移居国外,早已不是德国国籍;奈莉·萨克斯为人所救,死里逃生。看来,这些总是要发出异类的尖叫的德国作家注定是一群不为人所容的人。

十一、森林大火

怀特是那种雄心勃勃的小说家,这从《人树》的长度可以看出来。《人树》的中译本有702页,这个叙述斯坦·帕克一家从拓荒创业、生儿育女到最后斯坦去世的故事,具有欧洲古典小说气势恢宏、浑然一体的特点:人物众多,时间跨度大,故事应有尽有。怀特的叙事十分放肆,他的叙事空间宏大得望不到边际,因此,小说中的人物就有了一种遥望的姿态,就好像他们在回望一切的源头。在怀特的小说中自然是当然的主角,当怀特描述自然的柔和与暴戾时,我们能感受到作家特有的热情,感受到他过剩的精力和生命中的固执和倔犟。

怀特在控制诗史般的场景时,他向我们展现了上帝创世般的耐心和精细(怀特让小说有着一个《圣经》般的开头,他的野心在一开始就昭然若揭)。在这部小说的第十二章,怀特描述了盛夏的一场森林大火,这里,我们可以见识怀特收放自如、得心应手的写作技巧。叙述在这时显得迅猛、坚定、毫不犹豫。天气是如此炎热,大火也许还在某处酝酿,但叙述里已经有了火焰般的热度。帕克的妻子艾米去阿姆斯特朗家送鸭子,在阿姆斯特朗家的窗口,艾米窥见男人们正神情专注地望着马德琳小姐裸露的双肩、胳膊与乳峰间的曲线。接着,艾米到了烟雾弥漫的厨房,或许是因为见到刚才那一幕,在这个粗俗的场所,已近中年的艾米说出了她一直存在的浪漫的梦想:“我们结婚的时候种了一株玫瑰,可从来没有谈论过它,那是最漂亮的东西中的一样。”艾米在丈夫面前一直表现为洁净的内心此时展露了它炽热的面目。

接着,大火来了。“烟火已经发怒。暴躁的烟柱在丛林之上腾空而起。在这不成形状的团团黑烟中,好像有什么东西正被强迫着注入空间……”“一只狐狸惊叫着,从一片矮丛中跑出。它身上的火比它本身还凶猛……一只鸟从半空中跌落下来,除了鸟嘴全身冒火,掉进在烈火中痛苦挣扎的树枝之中。”当然,怀特不会忘记描述那些灭火的人,“火还没到,热气就把树叶烤焦了,手上的汗毛也燎得精光”。这些人都知道“企图同这场大火决一死战简直毫无意义”。

这时候,小说出现了一个皮肤“皱皱巴巴,好像半透明的鳞片”的老头,他的双手像火柴棍,放在“树节似的膝盖上”。聪明的读者都会猜到一个奇迹,一个伟大的转折就要到来了。这是小说家常用的诡计。果然,这个像一只蜥蜴的老头说:风要转向,家园将要保住。当然这个预言得到了应验。但是,怀特没有让这个预言家成为一个英雄,他让人们很快忘记这个人。刚刚还处在绝望中的人们这会儿显得踌躇满志,好像大火的转向全是他们的功劳。我喜欢这个略带喜剧性的场景,在这个场景里,我听到怀特向人类发出了尖刻的嘲笑。

火势转变了方向,转向了马德琳小姐那里,转向了人压抑着的火焰般的情欲。这时外在的火焰和人内心的火焰同时燃烧。大火把马德琳小姐围困在阁楼里,男人们抱着水管向马德琳的房子浇水,水射到她的身上,她的胸前湿透了,衣裙贴在胸口,“就像没有穿衣服似的”。这时,艾米叫帕克去救马德琳。帕克在接近马德琳前,他已经为她那柔软的肌肤而紧张不安。当他站在她面前时,她穿着长袍,光彩夺目,飘飘欲仙,“他几乎希望发生一场灾难,把他们俩都毁了”。“他突然希望自己的脸能陷入她的肌肤之中,去闻闻那温馨;希望分开她的两个乳房,把脸贴在乳峰中间”。他把她抱了起来,现在他们已经不再是肌肤相触,而是筋骨相连,他们部分地失去了知觉。

接着下起了大雨,火被扑灭了,世界恢复了它原有的宁静。原来裸露的一切都隐藏起来。艾米虽然渴望在灯光诚实的照耀下,双手捧住丈夫的脸,看清楚他的思想,但在这部小说里,艾米一辈子也没有了解帕克的内心世界,最后导致了艾米对帕克的不贞。就这样怀特描述的火灾不但灼痛了小说中的人物,也灼痛了每一个读这部小说的男人和女人。

十二、双重加缪

有时候,创造一门哲学是一回事,但他真实的内心世界恐怕又是另一回事。在大约写于1955年左右(即加缪去世前五年)的小说《叛逆者》中,加缪把他对这个世界最后的迷惑留给了我们。这是一篇关于仇恨的小说,小说充满了对人的不信任和对这个世界的失望。小说中人性固有的恶轻而易举地让理念中的善成为一种幻觉。

一个传教士怀着善良的愿望,去野蛮人那里传播文明。无情的现实打破了他的幻想,他遭到了野蛮人的残酷的折磨:他们把他的衣服剥光,把他的头发剃掉,把他的舌头割去,让他成了一个奴隶。痛苦和折磨使他改变了原来的信仰,他否定原来所受的教育,成了一个叛逆者。他决定为主子服务,只有这样他才能摆脱奴隶的地位。后来,又有一个传教士来传道,是他亲手杀了这个来代替他传教的人。他成了一个被野蛮人极为欣赏的人物。

在我的感觉里,加缪内心的热情和巨大的虚无感是同时存在的。虽然加缪一生都在否认他是个虚无主义者。我想,加缪身上有两种禀赋:一种可能同他出身贫穷有关,从他身上我们总可以见到洋溢的热情和上进心;另一种则是卡夫卡式的,他具有一种刺穿世界谎言的能力,总能非常迅捷地抓住这个世界的本质。而他的哲学就是这两种禀赋的混合体。所以,他在否认个人在宇宙中的任何意义(荒谬)的同时,也不忘告诉人们什么是幸福:西绪弗斯把巨石推向山顶,而巨石又一成不变地滚下来,加缪认为西绪弗斯心灵深处充满幸福,因为这尝试本身使他满足。因此,加缪的哲学就转化为这样一个问题,其本质已不再是人活着是否有意义,而是带着命定的那份折磨,如何去生活。但我认为这只不过是一种说法,当加缪写作时,对躯体及世界肉感的认同可能把他引向另一个方向。

如果说加缪一生伴随着“阳光、大海和生活的热情”,那么同时伴着他的还有另一面:阴影、孤独和失望。事实上,他一生都在努力寻求着两极的平衡与和谐统一,这种“双节奏”和两重性主题在他的作品中可以找到许多印证:虚无与热情、孤独与团结、生与死、幸福与痛苦、光明与黑暗、激情与冷漠、尊严与耻辱等等。1960年1月4日,加缪死于一次交通事故。“一声可怕的巨响!一声可怕的巨响就够了,他回到童年的欢乐中去了。”当年萨特用这样的方式总结了加缪的一生。

加缪的小说,故事外壳特别明白。《局外人》完美得给人一种近乎简单的错觉。这部小说特别好读,甚至比当下的中国小说要好读得多。当下中国小说喜欢搞得云山雾罩,以为叙述上绕几个圈子就算是先锋小说。在我们的小说面前,加缪恐怕是太传统了。他的叙事是海明威式的,简洁短促,用得最多的是白描手法。手法虽然简单,但加缪有本事让我们看见应该看见的一切,看见人物的表情和周围环境。读完加缪的作品,除了记住那个墨尔索,你还会记住灵堂、公共汽车、楼道、大海、那把刀子反射出来的光芒、监狱等物象,并且加缪机敏地赋予这些物象以象征意义。读加缪的小说就好像看了一场电影。当然聪明的读者还从他明白的故事中读出许多形而上的思索。

除了车祸的不幸,加缪在写作这事上是个运气特别好的家伙,他写作《局外人》时只有二十六岁,就是这部短短的中篇,使加缪成为巴黎文学界谈论的中心。很快整个社会都谈论这部作品,成为一种社会现象。那情形还真有点像我们国家的20世纪80年代,那时候,只要随便发表一篇小说便能一炮打响,并成为一个社会明星。现在我们都在谈小说或小说家的边缘化,可加缪所处时代的作家们显然不这么想,存在主义者把参与政治当作小说家必须遵守的教条。他们个个都是明星,他们一边上街发表演说,一边写作。他们的写作是针对时代的,他们可没有心情在边缘搞什么艺术。但你不能说他们不边缘就离文学的本质很远,就出不了伟大作品。可见有时候你特别强调某一点是可疑的。

关于加缪我也有点不满足。我觉得加缪的小说缺乏叙事艺术那种冒险精神。加缪似乎没有勇气通过叙事抵达我们仰望的星空,抵达我们内心的神秘地带。

十三、逃避或者质疑

我把索尔·贝娄的《赫索格》概括为一部关于“说话”的小说。小说一开始就有着小丑式的自我嘲讽和温和的自我怜悯。这是一种既玩世不恭又诚恳真挚,既滑稽又悲怆,充满了夸张的喜剧性而又具有一本正经的严肃的腔调。这种腔调不是单纯的,是经过了储存、混合,有着多种线索和信息,就好像那些话一直在小说主人公赫索格的心中发酵,那些话语在不断地膨胀。好像赫索格的心中是一个储存话语的水库,终于有一天泄洪的闸门打开,于是话语以混乱的方式蜂拥而出。因此,我们听到的说话声是迫切的、不吐不快的、自由的、神经质的、幻想的。因此这种说话声同我们平常听到的不同,我们平常听到的声音是节制的,是经过理性过滤的,我们的话语自动适应着我们习惯听得清的音频范围。现在,这声音中有很多尖锐的黑暗的东西(许多人说赫索格疯了),我们就有了一种不适感和怪异感。正是这种方式,索尔·贝娄质疑着我们习见的经验,质疑着早已被后工业时代所格式化的生活。于是,我们内心深处不愿被说出的部分被无情地击中了:这个有点聒噪的声音源自我们面对这个世界时感到的孤立无援。

小说的故事很简单,写的是赫索格和几个女人的风流故事。但这部小说不是“私小说”,这部小说紧紧联系着历史和现实。信在这部小说里是重要的,它试图展示一个关于这个世界的模式。赫索格总在不停地写信,写给亲戚朋友、报社刊物、知名人士甚至州长总统,认识的与不认识的,活着的与死了的,甚至上帝与自己都是他写信的对象。这里,信是与这个世界的广泛联系,但赫索格的确从来都不“寄出”。因此,赫索格对历史现实此岸彼岸发出的声音是没有任何回音的,只不过是自言自语而已。信的模式是散射式的,像一束光线,从赫索格这边出发,射向外部世界。赫索格表面上是一个中心,是那些信件的源头,但这个中心是失去任何联系的中心。同样,在赫索格的生活中,他表面上也是几个女人的中心,那些由性爱构筑起来的关系中,赫索格也同样有着他对待那些信件的态度,他似乎总是在逃避什么。小说中赫索格在美国飞来飞去,实质上是从一个城市逃到另一个城市。赫索格对待事物的态度是相互矛盾的混合体:接受和拒绝、责任和逃避、爱和仇恨、反抗与妥协。

但不管怎么说,赫索格总还在喋喋不休。赫索格生活在自己的玄思之中,同时也生活在矛盾之中。他总是试图在混乱的生活中寻找真相,正是这种尖锐的方式使人感到他的精神出了问题。因此,只要赫索格在说话,那他还是在找一条能够保持个人尊严又不附和现实的道路。“我把信撒遍全世界,为的是阻止它,不让它逃跑。”真相总是层层覆盖,一不小心就会从人们的眼皮底下溜走。但现实永远是强者,是这个世界唯一的真理,出问题的只能是“个人”。因此,在小说的最后,赫索格的哥哥替他找了一位精神大夫,他虽然觉得这很可笑,但还是接受了这种安排。他不无自嘲地说:“我对现状已相当满足。”现在,赫索格“对任何人都不发出任何信息,没有,一个字都没有”。世界终于安静下来,赫索格似乎放弃了对世界的质疑。现实像一块巨石那样纹丝不动。小说就这样结束了,那条保持个人尊严又不附和现实的道路无从寻觅。

这种双重特性也是生活中的索尔·贝娄的方式。在现实中,索尔·贝娄介入现代都市所谓的资产阶级生活,他享受名牌,经常西装革履出席那些生意人、房地产业主、市长办公室的酒会,衣香鬓影之间,流露出对他们的几分艳羡。同时,他又有逃离尘世的一面,他书写的故事都发生在现代城市,但他一生的大部分时光却是在乡村度过的。在他的个人生活中,他自学烹饪,是个好厨子,还是一个园艺师、小提琴手和体育爱好者。总之,他过着双重生活。这就不奇怪为什么他小说里的人物的灵魂奇特而敏感,充满了矛盾。索尔·贝娄是这样描述自己的:

“往最好处说,我感觉迟钝,往最坏处说,我则是一个精英主义分子,一个加尔文主义者,一个反革命和种族主义者——总之一句话,一个怪物。”

十四、魔幻之路

同类推荐
  • 先秦散文研究

    先秦散文研究

    本书分为十章,内容包括:先秦叙事散文的发展与繁荣、《尚书》《春秋》与《国语》、《左传》、《战国策》、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概况、先秦说理散文的早期作品等。
  • 红色记忆:中东铁路上的中国梦

    红色记忆:中东铁路上的中国梦

    中东铁路不仅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进入中国的重要通道,它还是一条革命志士前往苏俄追求真理、探寻救国救民之路的秘密交通线。这条“红色之路”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特殊的贡献。本书是国内第一部以当年沿中东铁路往来于中国内地——莫斯科的中共早期领袖、革命先驱留下的红色足迹为题材创作的纪实作品。本书讲述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张太雷、周恩来、任弼时、李立三、罗章龙、邓颖超等往来中东铁路时遇到的危险与艰辛,并由众多红色后代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往事。这些红色故事当年秘而不宣,如今也鲜为人知。为挖掘这个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者历时七年进行采访,走过二十几个省市,寻访过百余人。
  • 骂人的艺术

    骂人的艺术

    散文集,收有《巴西木》、《借光》、《观鱼》等30余篇随笔散文。
  • 剑胆琴心

    剑胆琴心

    两千多年,沧海桑田,蔓山白水,钟灵毓秀,不乏文人雅士,更不乏美景诗作。新野多种文化异彩纷呈,三国文化、诗词文化、名人文化、姓氏文化、民间文化、民族文化,甚至父母官文化等,都是新野傲立中原的底气,也是科学发展的助力。只要用心挖掘,定能大放光彩。我佩服新琰,是因为在他庄严的警服里面,包藏着一颗赤子之心、文学之梦、剑胆琴心、铁骨柔肠,他的诗词充满了生活的大美,闪烁着人性的光芒。今以此拙文,祝福我的老同学、一位新诗人新琰警官,更祝福八十多万父老乡亲。
  • 读者精品——青春·情感卷

    读者精品——青春·情感卷

    风靡全球的真情故事,感动一生的纯美阅读;润泽心灵的饕餮盛宴,惠泽精英的成功启示;突破困局的导航明灯,缔造成功的内在密码。最纯美动人的励志佳作,无可替代的生花妙笔,展现励志美文顶尖力量,最憾动心灵的饕餮盛宴,最荡气回肠的励志大餐,最酣畅淋漓的悦读。一则则故事,催人奋进,帮你梳理纷乱的思绪,找到人生幸福的密码;一篇篇美文,怡人性情,为心灵注入勇气和力量,带给你爱和希望。一部相伴一生的心灵圣经,一掬滋润心灵的智慧甘霖,在阅读中收获真知与感动,在品味中得到启迪到智慧。
热门推荐
  • 夜影重生

    夜影重生

    又一世轮回,是否还能达成上一世情缘。我愿生生世世,不再见你。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阴云

    阴云

    公元2050年,空间褶皱技术臻至成熟,跨空间探索成为现实,随后短短数月时间,大批稀有资源被源源不断输送回地球,举世震惊。面对无尽的财富,人类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狂热。然而,好景不长,在一次极限空间探索中,无意间沟通了另一片生命体空间,从此,黑雾血兽席卷大地。血腥的战斗中,人类接连溃败,人数从最初的300多亿锐减至不足4亿,无数科技文明成果损失殆尽,就在残余的人类准备殊死一搏时,雾兽骤然减缓了攻势,双方陷入了诡异的对峙状态,但杀戮和战斗却从未停歇。转眼间,十年过去了……
  • 摧魂铃铛

    摧魂铃铛

    23岁的殷烁和别人合租单元房,夜里却发现舍友张默面色阴森诡异的说“你听见铃铛声了吗?”早上有人发现,张默的尸体挂在小区旁边空地上的歪脖子树上,脸上的表情狰狞,手上紧握着一个青铜铃铛……
  • 远古狂想

    远古狂想

    遮天的巨翼划过天空,战争的利器被巨爪践踏,那远古的恐惧正以狂暴的姿态从新踏上历史的舞台。
  • 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增订本)

    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增订本)

    中层理论的建构对于中国史研究的意义至少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尽量可使我们摆脱宏大叙事的纠缠。目前许多历史著作行文叙述总是宏阔而不细致,概论式的判断比比皆是,本质主义式的断语草草形成,里边唯独看不到日常生活状态下人的踪迹,人变成了冷冰冰的趋势与规律的符号表征。二是讨论如何改变史界只拉车不看路式的工匠型治史方式。作者新刊长序,收入其近十年的反思,趋向更加圆融的历史叙事。
  • 妃上枝头:滚蛋吧,腹黑王爷

    妃上枝头:滚蛋吧,腹黑王爷

    一朝穿越,到了一个没人疼没人爱的废柴身上是个什么鬼!除了贴身丫鬟居然没有一个人真心待她!除了利用还是利用!姐不发威当我是病猫啊!虐渣男渣女简直是爽的不要不要的!可是王爷,说好的不做真实夫妻呢,你现在压着我是几个意思?某王爷说:“那是泡妹策略,策略懂不懂?”她石化,他说,“我要造一个小影儿出来,让你无法离开!”她说:“滚出去!”
  • 天瑞之障心

    天瑞之障心

    身为女子,就是人生最大的阻碍吗?男女之别究竟在哪里?要强的王暮雨摇身一变,用男儿身闯下一片天地,蓦然回首,却发现,男女之别不在外身,而在内心!突破这心中障碍,无论是男是女,她都可以拥有自己的精彩!女主不是傻白甜,狠厉果敢又不缺善良,男主不是无所不能,但是颜值有担当,智商有保障,反派不是没头脑,隐藏足够深,所图足够大!
  • 龙凤真灵

    龙凤真灵

    江湖恩怨,赤血情仇,英雄末路;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佛人万弃,魔人谁阻?风雪银城,血瞳之月少年少女该如何。崖底重生,少年热血,人生巅峰怎耐可,红颜以去,兄弟异心,不如浮一大白。痛快,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