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今2650多年前的我国春秋时期,有一个活跃于商政两界的人物,他不但善于经商,在商业理论上有所建树,更在国家经济发展和改革上有着独到的认识和创举,其政治才能在当时也是无人能及。在他之后的一千年中,众多的经商和治国奇才如吕不韦、诸葛亮等,都是仰望着他的光辉,追随着他的脚步而成就一番事业的。这个人就是管仲。
政商全才的曲折人生
管仲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生于何年已不为人知,卒于公元前645年,颍上(今安徽颍上)人,春秋时齐桓公的相国,也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经济改革家。
管仲为姬姓后裔,可能与姬姓的周朝王室有点儿关系,其祖上在历史上也曾显赫过,可惜后来家道中落,到他的时候早已经沦为平民。他小时丧父,由母亲独自抚养长大,穷苦的生活环境反而培养了管仲的意志,使他很早便挑起了维持家庭生计的重担。
管仲虽志向远大,但是他在青少年时期却一直不得志,为了生活,他甚至不得不去做“圉人”,也就是在马厩里帮人养马的马夫。后来他认识了鲍叔牙,两个人志趣相投,一见如故,便成了朋友,合伙做起生意来。
由于两人经商有道,特别是管仲,他善于把握商机,很会赚钱,总能出其不意地大赚一笔。赚了钱后两个人把利润平均分成三份,管仲拿两份,鲍叔牙拿一份,但鲍叔牙丝毫没有意见,他认为管仲的功劳更大,家境也不如自己,就应该多拿一些。由此也可以看出管仲的确是个经商能手。
后来两人在齐国认识了一些实权人物,并得到了齐国国君齐僖公的召见,他在见到鲍叔牙与管仲之后,认为这两个人很有才华,当即拍板决定录取他们做儿子的老师,管仲做次子姜纠的老师,鲍叔牙做小儿子姜小白的老师。至此管仲才不再怎么为生计发愁了。
当时齐国朝政很乱,王子们为了避祸,纷纷逃到别的国家等待机会。管仲辅助在鲁国居住的王子纠,而鲍叔牙则在莒国侍奉小白。不久齐国宫廷发生了暴乱,国王被杀死,国家没有了君主。王子纠和小白听到消息都想抢夺王位,就急忙动身往齐国赶。两支队伍正好在路上相遇,管仲为了让纠当上国王,就向小白射了一箭,谁知正好射到小白腰带上的衣带钩上,没有伤到小白,但小白很聪明地装做被他射死了,骗过他们后赶紧往国内赶。而公子纠认为小白已死,没有人跟自己争夺王位,就悠哉游哉地慢慢走。结果小白先到齐国当上了国王,他就是历史上被称为“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
齐桓公刚即位就让鲁国把公子纠杀死,把管仲囚禁起来。齐桓公想让鲍叔牙当丞相,帮助他治理国家。鲍叔牙却认为自己没有当丞相的能力,却向齐桓公大力举荐被囚禁在鲁国的管仲。对他说管仲是天下不世出的奇才,要想治理好国家,成为天下的霸主,就只能请管仲当丞相。
齐桓公原本不同意,他说:“管仲当初射我一箭,差点把我害死,我不杀他就算很好了,怎么还能让他当丞相?”
鲍叔牙马上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是不记仇的。更何况当时管仲是为公子纠效命,一个人能忠心为主人办事,也一定能忠心地为君王效力。陛下如果想称霸天下,没有管仲就不能成功。所以您一定要任用他。”齐桓公终于被鲍叔牙说服了,就派人把管仲接回齐国。
管仲回到齐国当了丞相,之后他在齐国的政治经济等领域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改革,齐国在他的治理下,国力遥遥领先于其他诸侯国,成为当时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后来他辅助齐桓公扬国威于四方,使其“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天下公认的霸主。
趋利避害的商业经营手法
在商业经营上,管仲为后世经商者提供了不少经商经验,最主要的商业经营手法就是趋利避害。其实管仲的商业哲学就是以“利”为中心的,他在商海中之所以能纵横捭阖,关键在于能够明辨利害,趋之以利,避之以害,那么如何做到这点呢?管仲主要有以下方法:
长远眼光明察利害
管仲认为:天下人大都是为一些利益所驱使而奔忙,人们见到有利可图的事情不可能不干,见到祸害则不可能不躲避,这是人之常情。凡是利益存在的地方,就会有人为之奔忙。作为商人,更要能具备长远眼光,看清事物的发展变化,了解物品的价格走势,这样就比同行业的人更能看准利益之所在,再加之因势利导,想办法去获得利益,那么赚的机率就大了。
比如在如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的利润来自市场运营,来自顾客一方,经商者要获取利益,就必然首先向顾客“给予”一些东西,如先去了解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并通过广告宣传把产品信息传递给消费者,从而满足消费者的产品需求,这样市场就打开了。
同时,商家还要加强售前和售后等各项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需要。那么这一系列的利他行为是否有悖于“趋利避害”的原则呢?不是的,事实上只有经过一系列不懈的利他行为,消费者才能明白商家在服务上的优劣,才能明白哪个商家更好,经商者才更有可能实现“利己”的目的,自身的经济利益才能得以实现。
因势利导,化不利为有利
经商者之所以要趋利避害,其积极意义还在于经商者在能认清“利害”的情况下,应有足够的能力化不利为有利。因为在商场竞争中,有些问题是难以避免的,这时候商家考虑问题要兼顾利、害两个方面,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
商业领域的利害关系是可以转变的,在有利情况下看到不利,采取措施避免不利情况出现;而在不利情况下也要能够看到有利,创造条件使不利转化为有利,这样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所以,管仲认为经商者要学会全面地考虑问题,在具体的利益关系上因势利导,或者创造条件,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并能够应对时变,在关键时刻创造条件规避风险,获取利润,如不可图小利而至大害,而要舍小利而赢取更多利益等。这样运作得好,商业经营就会蒸蒸日上,运作不好,商业就会不断陷入困境。
其实不仅是在商业上,管仲的治国之道亦是如此,他治理齐国时,运用的也是以利益为中心的经营方法,使得齐国成为当时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如今世界上的各个国家,无论实行的是什么制度,其展开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活动也都是以国家利益为中心的。由此观之,管仲的思想是何等的超前啊!
影响深远的经济改革
管仲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经济改革家,不仅对齐国影响巨大,对历史发展也是影响深远,后世许多改革家也大都是沿着他的思想和轨迹而实行的,这里有必要讲述一下。在经济领域,他对齐国进行了如下方面的改革:
1.农业经济改革
管仲提出了“相地而衰征”的农业新政策,目的是重用民力,尽其地力发展农业经济。“相地”是指观测、观测评定土地,以区分土地的肥瘠、好坏。“衰征”是依照土地等级来赋税。这种新的土地制度是取消公田与私田为前提的,使农民的负担相对平均,劳动的投入程度直接决定着收获,其生产热情被大大激发。这很像如今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家将土地经营权下放,将土地按地质好坏平均分配给农民耕种,由于分租比例固定,农民多劳多得,自然极大地鼓舞了农民的积极性。另外他在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也要发展家庭纺织业与畜牧业,增加农户的收入。
2.工商业经济改革
管仲曾做过商人,这使得他对齐国的工商业有了先期的了解,为他的工商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齐国历来就有重视工商业的传统,管仲上任后不久就实行了“官山海”意思就是齐国境内的山中和海里所产的东西为国家所有,主要包括盐、铁、林木和其他一些贵金属等,由国家统一经营,但普通人有开发权,制成成品和半成品后,由官府以统一价格收购,然后由政府运往国内外进行销售。政府在计算国内供应价时,除了将运费及损耗加到了盐价里之外,还将一些税加到了价格里面,因为政府统购统销,产品的成本降低了,这种面向全国人口的征税方式非但没有激起老百姓的反对,反而被看作是政府给予的好处。齐国还将一些特产出口到其它诸侯国,其价格则抬得很高,如盐这种生活必需品就是齐国特产,别的国家必须得买,这就变成了天下人都向齐国交税的局面,于是齐国自然是财富滚滚而来。
3.对外贸易改革
管仲对于对外贸易持积极鼓励的态度,他提倡自由贸易,主张低关税政策,大力加强边关(相当于今天的海关)管理,大力吸引外商到齐国经商,还与别进行经济战,为本国利益服务。
在齐桓公的大力支持下,管仲在齐国全面推行了自己的改革,这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改革,因为措施得当,没有引起社会动荡,起到了“富国积财、富国强兵”的效果,齐国国力本来就不弱,经历这样的改革,更是蒸蒸日上,为齐桓公的称霸诸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